169 以日易月

大長秋兼領尚書令曹節,故後十日。長信太僕程璜,壽終正寢,無疾而終。

中常侍,再去其二。

黃門式微,無可逆轉。餘下中常侍,唯剩趙忠、封諝、畢嵐,宋典,四人,互不牽連,難成氣候。以黃門令左豐爲首,漸由中黃門執掌禁中內外。不出十載,黃門少令必爲中常侍。不出二十載,黃門當復起。

如前所說。黃門附內而生。只需漢室仍在,必有黃門復起之時。

終歸“天無絕人之路”。

蟄伏二十載,恢復元氣。大權獨攬,指日可待。

董重、何苗,又何嘗不是在與“時間賽跑”。

少帝如此。

薊王亦如此。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生死存亡,旦夕之間。何苗,董重,一對混吃等死武陵少年。時至今日,皆不敢有絲毫縱情放濫。

話說,先帝初,竇太后垂簾稱制,竇大將軍監國時,靈帝不也造中興劍四柄,以明心志。終歸身不由己,不得已而爲之。

程璜喪禮,極其隆重。雖未得朝廷追贈,然鑑於竇太皇德高望重。朝中權貴,自何董二戚以降,皆遣使弔唁。程璜無嗣,唯三養女。憫其身後無人,竇太皇遂將二養女,長留宮中。程中大夫,先爲先帝食母,今又懷廢帝骨血。自不可小覷。本欲封(女)君,賜配合肥侯。卻被程中大夫婉拒。

言,父死守喪,不行婚嫁,不預吉慶。

雖未明媒正娶,卻有夫妻之實,且身懷六甲。當可“奪情”處之。命其返回封國,遙祭亡父即可。無需滯留京中。

“漢氏承秦,率天下爲天子修服三年。”

後,文帝遺詔:“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毋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跣;絰帶毋過三寸;毋布車及兵器;毋發民哭臨宮殿中;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畢罷;非旦夕臨時,禁毋得擅哭臨;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者,纖七日,釋服。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歸夫人以下至少使(注①)。”

至此,大漢朝廷及內宮,僅行喪三十六日。以三日易三月,以三十六日易三十六月(三年),後世稱“以日易月”。三日過後,除朝廷外,天下民生,百無禁忌。此制一出,歷代相沿,少有變更。

自文帝始,以《漢律》之開明,並不提倡“守孝三年”。然大漢以忠孝治天下。民間重孝,蔚然成風。凡父母喪,便是朝中權臣,亦多棄官歸鄉,結廬別居,守滿三年。更有守滿六年之久。

正因如此。何後別居西園,爲先帝守喪。故被天下所敬。日前,許攸獻策:三宮並垂簾。便是何苗亦斷然搖頭。言,若太后出爾反爾,先前所積人望,皆付之東流。便是此因。

依律,只需行喪三十六日。足矣。

程璜臨終前,上呈陳情表。請願“不歸鄉,葬北邙”。竇太皇亦允之。

如此一來。三位義女,自不必扶棺離京。謹防仇家有機可乘。身後之事,一清二楚。“舔犢情深”,“虎不食子”,果然如此。

長信宮署,後舍。

三養女,枯坐無言。

少頃,長女忽問:“阿父臨終之言,小妹可否相告。”

程中大夫答曰:“事關吾門生死,恕妹不便相告。”

“先前,我等百思不得其解,阿父因何要入朝相助禁錮雲臺之竇太后,又助其垂簾監國。時至今日,其中關竅,仍舊全然不知。阿父已逝,你我姐妹,當如何自保。”長女言道。

程中大夫輕聲言道:“此中隱秘,小妹亦不得而知。阿父臨終前,亦未曾言及此事。”

“此地,可久留乎?”二女嘆道。

程中大夫忽問:“家中密室,可有阿父手書。”

“我等已查過,並無片字。”長女答道:“只在匣中尋到‘半片附蟬’。”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程中大夫言道:“姐姐可曾記得,前永巷令徐奉之死。”徐奉曾與其對食。故程中大夫,記憶猶新。

長女這便醒悟:“高臺落水,失足溺斃。渾身無傷,唯胸前殘留一片附蟬。”

“許,正是此物。”程中大夫言道:“竊以爲,乃信物也。持另一半附蟬者,必是阿父同黨。”

“阿父行事,向來謹慎。若非茲事體大,豈會獨留半片附蟬,暗藏密室。”長女言道:“如此,權且留在宮中,以觀後效。”

“好。”三姐妹,這便定計。

“小妹速回合肥。”長女又道:“若京中有變,可爲接應。”

“喏。”程中大夫,亦是雷厲風行。

“阿父已逝,大亂將至。你我姐妹,同舟共濟。同生共死。”長女擲地有聲。

“同舟共濟,同生共死。”姐妹同心,餘音繞樑。

巫山神女峰,閉關石窟。

神女輕睜雙眸:“仙人既不請自來,何不現身一見。”

“一別二十載。神女無恙乎?”來者不是旁人,正是來去無蹤之太平青領道,于吉。

“仙人亦可安好。”神女伸手相邀:“請坐。”

“謝座。”二人隔長石對坐。

于吉言道:“襄師,浴火飛昇,位列仙班。終除‘見麟之患’。待麒麟天將,亂世終了。我等此生無憾矣。”

“麒麟靈臺受創,大夢不醒。先前,門下弟子田聖傳書,欲施巫山雲雨術,以救之。不知仙人此來,可爲同一事。”神女未卜先知。

于吉笑道:“正爲此事而來。”

“世人皆傳,巫山雲雨,爲牀笫之歡。乃大謬矣。”神女輕聲吟誦:“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我欲東歸,害樑不爲?我集無高曳,水何樑湯湯回回。臨水遠望,泣下沾衣。遠道之人心思歸(注②)……”

“旦爲朝雲,暮爲行雨。”于吉一語中的:“神魂所交也。”

“不瞞仙人,我已傳語田聖,只需薊王泛舟雲夢,妾,必朝雲暮雨,千里相會。”

于吉肅容下拜:“得神女出手相助,天下蒼生之幸也。”

“了此殘軀,略盡微薄之力。也算不枉此生。”神女言盡於此。

于吉再拜而出。

104 北上販馬91 娶七夫人1.63 熔金入庫1.4 只患不均104 太平賊反153 巧施連環1.47 一念之差1.48 百善孝先1.99 八賢共治170 一拍即合1.20 皇命加身1.92 萬世太平1.94 不虛此行1.72 炎漢控火1.89 文昭武興1.35 劉備擲金1.46 整齊劃一71 瀝粉貼金1.258 搶佔先機170 血矛之約1.263 羌煮貊炙1.25 百鳥朝凰71 頓遜海渠187 奪舍續命1.83 以貲徵賦142 道破天機1.24 家國同構135 逆流而進155 恩威並濟1.49 覆水難收12 再見恩師1.87 溫故知新129 各方博弈1.46 蜚聲西州1.6 暗渡陳倉145 狡兔三窟1.92 輕身爲國113 另有所圖114 支渠四通112 分戶析產195 避無可避1.70 孤芳自賞1.57 意欲何爲1.253 陰相與謀1.70 奉詔和親81 荒島求生1.24 一如舊典1.88 未盡全功1.23 王宮女官1.6 長轡遠馭1.225 將星雲集1.96 開年見喜113 翻雲覆雨1.9 伐毛洗髓1.48 立冬兵發14 步步生蓮108 浮生若夢1.73 何須殺人31 形勢大好181 三日分曉123 天賜之幸1.250 與君年少116 東部鮮卑117 歸義降侯81 天下喉舌1.9 策封爲王143 孤城剿匪18 世道居奇122 亦是豪傑108 命續二載1.97 莫問神鬼1.74 部貴五宗1.230 列宿歸位1.39 分功之義1.227 單騎救主135 爲主捉刀168 千里投懷61 語破天機173 合浦珠還168 有求必應104 龍吟虎嘯174 爾虞我詐137 萬死不避1.94 此生足矣143 雜羌兵諫139 不爭正妻1.94 人情冷暖107 忍辱偷生1.25 相遇上陵1.82 逢凶化吉196 遠古迴響1.85 得隴望蜀126 諸事不宜1.225 將星雲集1.222 神器更易1.76 以國爲家102 平波水砦61 穩紮穩打1.38 爲國除賊1.40 火雲如燒
104 北上販馬91 娶七夫人1.63 熔金入庫1.4 只患不均104 太平賊反153 巧施連環1.47 一念之差1.48 百善孝先1.99 八賢共治170 一拍即合1.20 皇命加身1.92 萬世太平1.94 不虛此行1.72 炎漢控火1.89 文昭武興1.35 劉備擲金1.46 整齊劃一71 瀝粉貼金1.258 搶佔先機170 血矛之約1.263 羌煮貊炙1.25 百鳥朝凰71 頓遜海渠187 奪舍續命1.83 以貲徵賦142 道破天機1.24 家國同構135 逆流而進155 恩威並濟1.49 覆水難收12 再見恩師1.87 溫故知新129 各方博弈1.46 蜚聲西州1.6 暗渡陳倉145 狡兔三窟1.92 輕身爲國113 另有所圖114 支渠四通112 分戶析產195 避無可避1.70 孤芳自賞1.57 意欲何爲1.253 陰相與謀1.70 奉詔和親81 荒島求生1.24 一如舊典1.88 未盡全功1.23 王宮女官1.6 長轡遠馭1.225 將星雲集1.96 開年見喜113 翻雲覆雨1.9 伐毛洗髓1.48 立冬兵發14 步步生蓮108 浮生若夢1.73 何須殺人31 形勢大好181 三日分曉123 天賜之幸1.250 與君年少116 東部鮮卑117 歸義降侯81 天下喉舌1.9 策封爲王143 孤城剿匪18 世道居奇122 亦是豪傑108 命續二載1.97 莫問神鬼1.74 部貴五宗1.230 列宿歸位1.39 分功之義1.227 單騎救主135 爲主捉刀168 千里投懷61 語破天機173 合浦珠還168 有求必應104 龍吟虎嘯174 爾虞我詐137 萬死不避1.94 此生足矣143 雜羌兵諫139 不爭正妻1.94 人情冷暖107 忍辱偷生1.25 相遇上陵1.82 逢凶化吉196 遠古迴響1.85 得隴望蜀126 諸事不宜1.225 將星雲集1.222 神器更易1.76 以國爲家102 平波水砦61 穩紮穩打1.38 爲國除賊1.40 火雲如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