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亂世梟雄

張濟等人,慌不擇路,退入北宮。

南宮羽林衛,正與虎賁郎,同室操戈。

時光祿勳下設七署。其中羽林中郎將所屬“羽林郎”,計百二十八人,爲天子宿衛侍從;另有羽林左、右監所屬羽林左騎八百、羽林右騎九百,任宿衛侍從,並“出充車騎”。

“虎賁中郎將,主虎賁(武騎)千五百人,(虎賁)郎多至千人。”

羽林、虎賁,半斤八兩。

羽林中郎將李傕,驟然發難。領心腹羽林郎,奇襲玉堂殿。不料虎賁中郎將王越,應對得當。麾下虎賁郎,身手了得。將李傕所攜羽林郎,攔在階下。

二將先後傳命。左右羽林騎,並虎賁武騎,各自馳援。迎頭相撞,捉對廝殺。

此時,是非難斷,忠奸莫辨。唯信袍澤,砍殺對面。

城內城外,殺成一團。

不覺已,天光微亮。

洛陽內外,遍地伏屍,血流成河。

北宮朱雀闕前,張濟進退無據,心急如焚。呂布、王允,已入南宮玉堂殿伴駕。城外上林軍,亦攻上魚梁臺,拿下王允一門老小。

然董侯得安,萬事休矣。

便在此時,忽有一宮裝婦人,趕來相見。

正是神出鬼沒“史夫人”。

“夫人何來。”張濟不知皮囊之下,究竟何人。

“今已穩操勝券,將軍何故無爲。”史夫人笑問。

“何來勝券。”張濟不解。

“呂布王允,領兵入宮,護駕董侯,清剿殘敵,正難自顧。城門校尉趙延,些許門卒,如何能當將軍,背後一擊。”史夫人言道:“只需殺散門卒,火燒十二城門,大事成矣。”

“放上林軍入城。”張濟心領神會。

“二路兵分,南北夾攻。五千秦胡,見大勢已去,必軍心不穩。那時,再行招降。呂布縱虓勇,亦必敗無疑。”史夫人言之鑿鑿。

張濟焉能不信:“便依夫人所言!”

洛陽,北邙阪。

一夜行軍,曹操引軍至此。

“明公且看!”夏侯惇遙指天際。

果見煙柱沖天,籠罩濃煙。

正是洛陽北門。

“莫非王允已死。”曹操一時驚疑不定:“可有細作來報。”

“並無。”夏侯淵答曰。

王允生死未卜。曹操所藏荀彧錦囊,不知可否觀瞻。

夏侯惇知曹操所慮,遂進言道:“兵法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制勝者,謂之神’。主簿縱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然洛陽時局,亦不可盡知也。”

曹操這便醒悟:“元讓,所言極是。”

再無遲疑。取囊中妙計一觀。

“嘶——”饒是『亂世梟雄(注①)』曹孟德,亦不由倒吸一口涼氣。

閉目穩住心神。曹操一聲令下:“傳令,速繞行西郭,竊據上林苑。”

“喏!”夏侯兄弟,奉命而動。

旋門關大營,中軍大帳。

“報——”斥候快馬來報:“洛陽兵亂,城門火起。”

“勝負如何。”袁紹先問。

“未可知也。”

“薊王又如何。”袁術後問。

“函園,山門緊閉,兵馬未動。”斥候答曰。

二袁四目相對,皆心有慼慼。

“玄德,真乃人臣也。”袁紹慨嘆。

袁術喜道:“宜當速進,遲恐不及。”

袁紹略作思量,這便會其意:“孟德此時,兵行何處。”

“先前來報,自富平津登岸,此時當入北邙。”掌軍情諜報,消息文書之山陽太守袁遺,起身答曰。袁紹統兵,袁術管糧,袁遺情報,三袁皆握權重。

“洛陽城門失火,再無險可守(請注意)。”袁紹環視帳中衆人:“孟德先行,諸君可甘其後乎?”

“我等不甘。”羣雄叫囂。

“何人敢爲急先鋒。”袁紹見軍心可用,心中大定。

“某願往。”

“某願往。”

待帳中羣雄,此起彼伏,一通叫嚷。

袁紹居高下喚:“文臺。”

“末將在。”猛虎孫堅,昂然起身。

“領麾下江東健兒,馳援孟德。萬勿有失。”

“遵命!”孫堅奉命出帳。

帳內羣雄,無不人前屏氣,人後慨嘆。

江東猛虎,無可爭先。

少頃,便有軍士來報:“孫破虜,攜麾下千騎,一人雙馬,三日糧草,直奔洛陽而去。”

饒是盟主袁紹,亦不禁動容:“急公赴義,『平難豪雄(注②)』也。”

帳內衆人,無不信服。

南宮,玉堂殿。

自王允、呂布,衝殺入宮。據守玉堂宮禁。董侯這才得安。

“太師,情勢如何?”

“回稟陛下。大將軍董重,裹挾西涼將校謀逆。八關之內,並無追隨。”王允實言相告。

‘如此,亂臣賊子,皆爲先前驃騎營士。’董侯言道。

“正是。”

“大將軍,何所求?”董侯此問,似有誅心之意。

見王允閉口不言。

不其侯伏完,急忙代言:“回稟陛下。大將軍雖位極人臣,然自賊臣授首,太師‘錄尚書事,總朝政’。大將軍,空據高位,手無實權。故心有不甘,因而生怨。方有今日謀逆之舉。”

“果然如此。”董侯畢竟乃永樂董太皇,親手養大。對董重,本就心生親近。有此一問,亦是常情。

伏完又大膽進言:“奈何西涼莽夫,貪殘放濫。稍有不慎,必反戈一擊。大將軍,所託非人也。”言下之意,董重不足以服衆。

“朕,亦有同感。”董侯已有預見。

此時,王允才言道:“大將軍爲一己之私,不惜擅起兵亂。累洛陽內外,無辜慘死。即便苦戰而勝,又豈能如願。先帝賜加黃鉞,薊王焉能坐視不管。”

“除非……”不其侯,欲言又止。

“除非另有新帝,赦免其罪。”不料董侯竟早知。

“陛下明見。”王允等人,肅容下拜。

或有人言。董重既與董侯親近。只需除王允、呂布二人,不傷董侯。董侯仍爲漢帝,赦免其罪,亦可補全道義之缺。

然王允、呂布,皆誅董有功之臣。董侯金口玉言,命二人文武相濟,總領朝政。並無過錯,董重何以殺之。更何況王允又是薊王外舅。

事後薊王必然追問。

不得已,必有人抵罪。可想而知,唯董重麾下西涼將校,最爲適宜。

此時,若董重言,乃被西涼將校脅迫,不得不爲。西涼衆皆成棄子矣。

唯有竊據大義。言董侯乃賊臣所立,不合禮法道義。故行兵諫,撥亂反正,迫其退位。

於是乎,史侯重登帝位。大赦天下。

皆大歡喜。

218 贈刀之義61 變廢爲寶1.40 國之惡疾1.290 春王正月107 以夢爲繭1.25 言之尚早1.50 神滅無鬼10 雕版印鈔1.42 變置社稷121 萬舟齊發1.23 三千珠履106 大徹大悟138 戰爭紅利124 表裡相合1.88 皆有所屬1.80 西邸賣官117 嫁禍安國108 日新月異156 偷樑換柱117 歸義降侯1.33 同舟共渡221 大秦魚麗1.262 認賊作父1.87 三宮鼎立134 君何所求106 重症猛藥198 大權獨攬1.80 西邸賣官1.29 外合裡應121 各取所需194 輕車南下162 繩之以法1.200 得而誅之165 義而不罪112 北國之春11 豔后無忌1.20 生得好看101 善始善終1.204 猶樂思沛1.62 一日破膽1.86 兵鋒所指14 撒豆成兵189 天下宗王135 各有奇謀129 欺君太甚118 舉國哀慟124 明以照奸1.9 伐毛洗髓147 藥到病除100 三郡烏桓1.30 一書在手1.80 喜訊傳來149 蝴蝶效應19 編戶分遷1.5 米中摻沙1.249 幸有一子128 虎狼之士102 載滿而還1.3 摔杯居首13 紅顏薄命150 勢如水火100 三郡烏桓1.85 推己及人61 董卓獻車1.230 列宿歸位149 白馬非馬118 莫測人心1.36 寒光耀雪21 驢馬同價41 河洛羣英19 馬兒快跑150 自證清白192 夫子之牆1.99 謹慎擇友183 天佑吾王142 東海壽麋170 意落心安81 投石問路139 治國有術101 明示萬里1.43 骨肉至親1.247 櫟陽雨金159 無當飛軍1.85 推己及人197 笑林始祖135 佳偶天成1.95 閉門謝客1.38 祠堂傳藝1.57 無雙再起第2098章 1.287 王者見王10 入九龍門135 兵出隴右16 降服烈馬1.256 全勝立威1.3 娘要嫁人1.7 殺機畢露1.49 上表回國125 伏路把關1.9 牛刀小試145 狡兔三窟
218 贈刀之義61 變廢爲寶1.40 國之惡疾1.290 春王正月107 以夢爲繭1.25 言之尚早1.50 神滅無鬼10 雕版印鈔1.42 變置社稷121 萬舟齊發1.23 三千珠履106 大徹大悟138 戰爭紅利124 表裡相合1.88 皆有所屬1.80 西邸賣官117 嫁禍安國108 日新月異156 偷樑換柱117 歸義降侯1.33 同舟共渡221 大秦魚麗1.262 認賊作父1.87 三宮鼎立134 君何所求106 重症猛藥198 大權獨攬1.80 西邸賣官1.29 外合裡應121 各取所需194 輕車南下162 繩之以法1.200 得而誅之165 義而不罪112 北國之春11 豔后無忌1.20 生得好看101 善始善終1.204 猶樂思沛1.62 一日破膽1.86 兵鋒所指14 撒豆成兵189 天下宗王135 各有奇謀129 欺君太甚118 舉國哀慟124 明以照奸1.9 伐毛洗髓147 藥到病除100 三郡烏桓1.30 一書在手1.80 喜訊傳來149 蝴蝶效應19 編戶分遷1.5 米中摻沙1.249 幸有一子128 虎狼之士102 載滿而還1.3 摔杯居首13 紅顏薄命150 勢如水火100 三郡烏桓1.85 推己及人61 董卓獻車1.230 列宿歸位149 白馬非馬118 莫測人心1.36 寒光耀雪21 驢馬同價41 河洛羣英19 馬兒快跑150 自證清白192 夫子之牆1.99 謹慎擇友183 天佑吾王142 東海壽麋170 意落心安81 投石問路139 治國有術101 明示萬里1.43 骨肉至親1.247 櫟陽雨金159 無當飛軍1.85 推己及人197 笑林始祖135 佳偶天成1.95 閉門謝客1.38 祠堂傳藝1.57 無雙再起第2098章 1.287 王者見王10 入九龍門135 兵出隴右16 降服烈馬1.256 全勝立威1.3 娘要嫁人1.7 殺機畢露1.49 上表回國125 伏路把關1.9 牛刀小試145 狡兔三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