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歸義降侯

表爲藩王,便是指:劉備以輔漢將軍、臨鄉侯的名義,上表朝廷,封南下的東部鮮卑各部大人,爲藩王。或爲歸義侯。

歸義侯,始於西漢。

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春,疑內部傾軋,匈奴王七人率部衆降漢,皆封列侯。

桓侯(劉)賜。安陵侯于軍,千五百五十戶。逎侯陸強,千五百七十戶。容城攜侯徐盧,七百戶。易侯僕(黑旦dá),千一百十戶。范陽靖侯範代,六千二百戶。翕侯邯鄲。

另有亞谷簡侯盧它之,千戶。故燕王(盧)綰子。盧綰獲罪高帝,率數千騎北逃匈奴,受封東胡王,老死其間,盧它之繼王位。景帝在位它之率部衆降漢。

桓侯國、安陵侯國、逎侯國、容城侯國、易侯國、范陽侯國、翕(xī)侯國,七國皆在涿郡境內。

加上平曲侯國,正如劉備先前感嘆,涿郡胡人何其多!

三百餘年來,匈奴降侯國紛紛被廢。部民亦與北地漢人通婚融合,成爲大漢子民。正如平曲城中所見。然而,歸義侯國的封賞制度,並被消除。

所謂蕭規曹隨。今漢法規律令皆沿襲前漢。遠有南匈奴封王,近有三郡烏桓封王。若東部鮮卑各部聯合南下,足可效仿‘匈奴七王降漢,皆封列侯’之故事!

且依照封侯亦有連續性的慣例。東部鮮卑各部,定被分封在涿郡附近!

遵循草原道義。殺死老王便是新王。劉備已然是鮮卑大單于的繼任者。東部鮮卑南下歸附之人,實乃劉備。若皆被分封在涿郡周圍……

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劉備的封地雖只有臨鄉一地,卻實際控制着所有的鮮卑侯國!

再如南匈奴、右北平烏桓,遣人爲南下鮮卑各部開闢荒地,廣種苜蓿。待兵強馬壯,天下有變。舉旗興兵,勢如山崩!

大事可成呼?

婁圭此計,着實高妙。

然,朝廷能人輩出。必有人能看破此計。

督亢令管寧,這便問出隱憂:“若有人藉此進言,詆譭主公暗結胡虜,有謀逆不臣之心,又該如何?”

“無妨。”婁圭笑道:“主公與鮮卑之事,少有人能悉知內情。世人皆以爲主公與鮮卑有不共戴天之生死血仇。正所謂‘外舉不避仇’。主公保舉南下鮮卑各部爲歸義侯,此乃大公無私也。我料,朝中必有人諫言,把鮮卑降侯分封在臨鄉周圍。讓主公與鮮卑降侯,互相戒備敵視,不啻爲驅虎吞狼之妙計。”

“寧,受教。”管寧拜服。

婁圭又道:“先前鮮卑素利部來投,主公因何收留,此次又爲何不納,其中原委,還需仔細斟酌。”

果然算無遺策。

婁圭表面上是說,讓劉備想好收留素利,卻不收留其他各部的緣由。其實是提醒劉備,既與鮮卑有不共戴天之血仇,爲何還有鮮卑部族南下來投?

洞悉內情的樓桑令樂隱,一聲長嘆。先衝劉備,又衝婁圭直身行禮:“左右皆說主公善識人。婁君初來便驟等高位,我卻多有不服。如今才知實乃高才,我等皆不及也。隱,慚愧。”

婁圭急忙肅容還禮:“圭亡命江湖,幸得主公收留,又委以重任。豈能不殫精竭慮,以報知遇厚恩?能與諸君同堂爲臣。圭,甚幸也。”

劉備笑道:“諸君各有所長。樂卿善治世。子伯長謀略。皆是備之幸也。”

君臣互相執禮,皆相視而笑。其樂融融。

這件事,如想辦的妥當。須有人唱白臉,有人唱紅臉,還有人居中‘和稀泥’。

劉備先去信左豐,讓他尋機在陛下面前進言。就說,先前鮮卑婢價高,多有烏桓將抄掠來的鮮卑女子,高價販入臨鄉。後有鮮卑部民自願爲奴,販賣家中女子,牟取暴利。如今更有鮮卑部民結伴南下,臨鄉無法容納。且胡人愛財性狹。先前北出塞外,斬殺數萬鮮卑青壯,豈能不心生怨恨?聚居邑中,日久必生事端。故而不敢收留,懇請陛下另行安置。

再去信御史劉陶,讓他直言進諫。就說臨鄉侯先與高車和親,又納鮮卑部民。如今更轄地三百里,已是北地豪強。長此以往,於國不利。

最後去信崔太尉,讓他居中調停。

如此,三方角力,互相配合。打架的,拉架的,勸架的,吆喝叫好的,齊上陣。

陛下左右衡量,必會定下折中之策。既同意劉備奏請,又會把東部鮮卑歸義侯,分封在臨鄉附近。

此計成也。

細細回味,婁圭果然大才。

謀略的關鍵是揚長避短。儘可能的隱藏破綻。

此謀最大的破綻便是‘前後矛盾’。鮮卑南下不是秘密。北地人盡皆知。然,爲何同爲東部鮮卑,劉備收納素利部族,卻不納其他?

劉備給出的解釋是:販賣鮮卑女獲利雖豐,然,鮮卑部衆大量聚集,日久生變,恐生事端。權衡之後,才閉門不納。

利益,利益,‘先利而後益’。

收容素利部族,乃因販賣素利族中鮮卑女,能獲暴利。然,鮮卑部族若聚攏太多,又與劉備有血仇,故‘多則有害無益’。先取其利,待形勢變得有害無益前,果斷捨棄。是爲:先利而後益。

取其利,剪其害。

乃人間正道也。

讓黃門令左豐代爲進言,我家陛下長袖善舞,專於經營。必能理解。亦能應允。

再者說。此計想要達成的目的有二。

妥善安置南下鮮卑各部是其一。安置地最好在臨鄉附近是其二。如此才方便劉備就近管理。

於是,又讓御史劉陶,向陛下進言,曉以利害。

我朝防內不防外。防親不防疏。少君侯白手起家,短短十餘年,風生水起。號稱麒麟子。不可不防。先時北伐,少君侯夜襲鮮卑王庭,斬殺大單于獨子,又掠走大閼氏。七日血戰,斬首鮮卑各部武士,兩萬有餘。鮮卑各部皆有血親死於少君侯劍下。料想,如此深仇大恨,又如何能輕易消解。

不妨想想劉郃。

不正因其兄助大將軍扶立靈帝,事後被宦官謀殺,才與陽球等人合謀,剷除宦官,落得個陰謀敗露而殞命監牢的麼!

況且。涿郡本就是安置歸義降侯之地。

便是將鮮卑各部,分封在臨鄉周圍,亦是遵循祖制舊例。料想,臨鄉侯劉備亦不會反對。

權衡之後,陛下多半會把東部鮮卑各部,分封在臨鄉周圍。

於是,此計達成。

再與衆人謀定細節,又去信恩師說明一切。若恩師不許,劉備便不會行此策。

恩師回信道:可行。

劉備遂依計行事。分別密信黃門令左豐、御史劉陶、崔太尉,囑咐三人各自聯絡,分頭行事。

隆冬時節,雪大路封。即便朝中有消息,也要開春才能傳回。

正臘之後,少君侯將行元服之禮。臨鄉上下皆翹首以盼。

1.55 築臺募士1.70 價低者得1.99 北疆來人1.75 永不更迭194 開館典禮216 觸類旁通1.27 天下瞠目163 拈花摘葉16 白馬公孫141 前身後世190 雲夢之野1.66 象軍初立129 垂簾理政135 佳偶天成1.35 南州士首1.289 四面樹敵1.72 天下黎庶140 孤家寡人171 南北船閘198 封侯廟食125 偶露崢嶸120 六宮粉黛1.67 莫測禍福153 來龍去脈156 開卷有益1.27 以身舉債1.65 掃平天下1.86 枕山跨海105 紅顏易老1.89 薰蕕異器1.70 佛道之爭1.79 快馬輕舟1.47 擊鞠建隊19 君前臣名113 求開黨錮1.9 麻姑獻壽1.202 白馬銀槍133 歸期已定51 天下一國133 侵掠如火1.205 請君入徐182 何患無嗣169 東西交構1.80 善水良才146 握髮吐哺1.42 鑿路先鋒1.265 大有玄機17 爲瓽所轠1.56 英雄末路136 矛頭所指176 左膀右臂182 何患無嗣168 英雄當出143 未戰先亂108 禮不可廢1.238 君有不戰151 天作之合126 諸事不宜1.55 只爲薊吏1.93 香餌懸魚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7 猛虎搏兔1.34 牛刀割雞10 寡義廉恥1.49 觀星定海1.8 劍拔弩張114 割肉飼虎169 頂級名產1.98 遊兵散卒1.20 生得好看1.9 麻姑獻壽120 隨行就市261 寄神免禍51 流民來附71 以鹿爲幟1.30 火燒雲臺214 亂中求存41 功虧一簣116 如日之升12 半城煙火1.59 增益人生180 破解之策126 投其所好1.98 白湖水榭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93 香餌懸魚1.34 內憂外患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66 麒麟騰空163 女亞馬遜!141 父子十祿1.68 拯焚救溺146 何須十年1.40 羣盜蜂起1 伏虣藏虎108 與王共治1.38 人頭落地188 風聞奏事171 事出有因1.26 敦煌六姓
1.55 築臺募士1.70 價低者得1.99 北疆來人1.75 永不更迭194 開館典禮216 觸類旁通1.27 天下瞠目163 拈花摘葉16 白馬公孫141 前身後世190 雲夢之野1.66 象軍初立129 垂簾理政135 佳偶天成1.35 南州士首1.289 四面樹敵1.72 天下黎庶140 孤家寡人171 南北船閘198 封侯廟食125 偶露崢嶸120 六宮粉黛1.67 莫測禍福153 來龍去脈156 開卷有益1.27 以身舉債1.65 掃平天下1.86 枕山跨海105 紅顏易老1.89 薰蕕異器1.70 佛道之爭1.79 快馬輕舟1.47 擊鞠建隊19 君前臣名113 求開黨錮1.9 麻姑獻壽1.202 白馬銀槍133 歸期已定51 天下一國133 侵掠如火1.205 請君入徐182 何患無嗣169 東西交構1.80 善水良才146 握髮吐哺1.42 鑿路先鋒1.265 大有玄機17 爲瓽所轠1.56 英雄末路136 矛頭所指176 左膀右臂182 何患無嗣168 英雄當出143 未戰先亂108 禮不可廢1.238 君有不戰151 天作之合126 諸事不宜1.55 只爲薊吏1.93 香餌懸魚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7 猛虎搏兔1.34 牛刀割雞10 寡義廉恥1.49 觀星定海1.8 劍拔弩張114 割肉飼虎169 頂級名產1.98 遊兵散卒1.20 生得好看1.9 麻姑獻壽120 隨行就市261 寄神免禍51 流民來附71 以鹿爲幟1.30 火燒雲臺214 亂中求存41 功虧一簣116 如日之升12 半城煙火1.59 增益人生180 破解之策126 投其所好1.98 白湖水榭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93 香餌懸魚1.34 內憂外患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66 麒麟騰空163 女亞馬遜!141 父子十祿1.68 拯焚救溺146 何須十年1.40 羣盜蜂起1 伏虣藏虎108 與王共治1.38 人頭落地188 風聞奏事171 事出有因1.26 敦煌六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