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周不如漢

“非薊王駕到,乃鄭公路過於此。”便有二人,並立廊下。說話之人,正是徐州別駕麋子仲。

身旁之人,乃鼎鼎大名,薊王門下督鄭泰。張闓位列都尉,麋竺並鄭泰,時有往來。會賓客大宴,焉能不識。

“不知別駕,鄭公在此……”張闓心慌意亂,不知所謂。

“都尉自去吧。”麋竺網開一面。不予追究。

“謝…別駕!”張闓如臨大赦。不敢久留,掩面自去。徐州再無此人。

鄭泰皺眉道:“賊心難改,何不殺之以絕後患。”

麋竺笑答:“料想此人,亦是奉命而爲。若殺之滅口,今夜之事,他日如何大白於天下。”

鄭泰輕輕頷首:“原來如此。”凡利慾薰心者,必難守口如瓶。今夜行刺老父,曹操焉能善罷甘休。待知詳情,亂世奸雄曹孟德,必有計較。此乃『反·縱虎歸山』之計也。

繡衣吏移除賊屍,傾盆大雨遂將殘血洗盡。反身入室,再續夜宴。高談闊論,賓主盡歡。

鄭泰此來,乃代主徵張昭入薊。

張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少好學,善隸書,從白侯(複姓,一說複姓‘柏侯’)子安(或是表字)受《左氏春秋》,博覽衆書,與琅邪趙昱、東海王朗俱發名友善。弱冠察(舉)孝廉,不就,與(王)朗共論舊君諱事,州里才士陳琳等皆稱善之。刺史陶謙舉茂才,不應,謙以爲輕己,遂見拘執。

舉爲茂才而不應。陶謙怒其輕慢,遂將張昭拘禁。趙昱、王朗,傾身營救,卻不得免罪。

長子張承,字仲嗣,少以才學知名,與諸葛瑾、步騭、嚴畯相友善,共入薊太學。聞父被禁,遂十萬火急,求救門下報館丞陳琳。

陳琳連夜上告門下祭酒司馬徽。不及天明,薊王已知。遂遣門下督鄭泰,出使徐州,借徵闢之名,救張昭出牢籠。

薊王徵闢,陶謙焉能阻攔。臨行前,私語鄭泰。言,張子布剛簡,懷不撓之節,王上若重用之,宜先磨盡鋒利。否則,恐事與願違。

鄭泰稱謝不語。

弱冠舉孝廉,而立舉茂才;二舉皆不就,未得其主也。

此行,除徵張昭,亦同徵張紘。

張紘,字子綱,徐州廣陵人。年輕時遊學京都,入太學從博士韓宗,習《易經》並歐陽《尚書(歐陽氏尚書)》,又隨外黃高士濮陽闓,習《韓詩》、《禮記》、《左氏春秋》。

學成歸鄉,舉爲茂才。三公四府皆遣人來闢,張紘不應,拒走江東。與猛虎孫堅結識。自孫堅重創,舉家遷避薊國。吳夫人感念張紘先前頗多義行,遂舉於薊王。

纔有鄭泰此行。

至於,與曹嵩一行是偶遇,還是刻意。便不得而知了。

翌日。路旁軍帳,人馬全無。皆隨張闓亡命。鄭泰遂命麾下繡衣吏,護送曹嵩一行,同赴琅琊港。

曹嵩老而不昏,對昨夜之事,心知肚明,卻絕口不提。待登蓋海大舡,這才心安。與鄭泰、麋竺,依依惜別。此去兗州,當順風順水,絕無差池。

鄭泰乃薊王門下,天下知名。麋竺乃東海豪商,徐州別駕。二人共救曹嵩一家於虎口。都尉張闓,究竟奉何人之命,截殺曹嵩一門老小,稍後當水落石出。曹孟德心機深沉,又豈能輕易中計。

送別鄭泰,麋竺自去覆命。

鄭泰隨海市,同返薊國。自泉州港換乘公船,逆入巨馬水路,列隊駛入南港。遙見機關塔吊,橫列長堤。邸舍積貨如山,船塢造船不斷。十夷王邸、雲臺觀邸,制霸水岸。另有高臺,框架如林。一問方知,乃如火如荼,四州郡國邸。

三臺形如“品”字,各據南港水岸。街衢四通,重樓列肆。行人如織,車馬不絕。八方來客,四海鄉音。雲舒雲卷,氣象萬千。北地名都,果不其然。

“大衍之都,名不虛傳。”張昭不禁讚歎。

張紘亦有同感,這便欣然誦讀《論衡·宣漢》中名句:“‘彼鳳凰雖五六至,或時一鳥而數來,或時異鳥而各至,麒麟、神雀、黃龍、鸞鳥、甘露、醴泉,祭后土天地之時,神光靈耀,可謂繁盛累積矣。’”謂“良禽擇木而棲”。用在此時,亦喻天下俊才,如鳳凰、麒麟、神雀、黃龍、鸞鳥,齊投薊國。

“四海混一,天下定寧。”張昭聞絃歌而知雅意:“‘周不如漢’乎?”

《論衡·宣漢》,乃爲宣漢之功。王充在《恢國篇》中自言:“《宣漢》之篇,高漢於周,擬漢過周”,又在《須頌篇》中自語:“《宣漢》之篇,論漢已有聖帝,治已太平。”並將漢(朝)與周(朝)比。以漢“四海混一,天下定寧”,斷言“周不如漢”。

時過境遷。今漢式微,飄搖風雨。張昭言“周不如漢”,暗指“漢不如薊”也。

張紘博學,豈能不知:“不如(薊),遠矣。”

不料身旁鄭泰卻言道:“周、漢同宗,薪火傳也。”言下之意,薊王乃漢室宗親,同出高祖一脈。繼大漢神器,爲三興之主。

二人聞之,撫掌而笑。眼中隱現淚光。時至今日,薊王身世,契合時代,堪稱完美。

無它,時勢造英雄耳。

換乘王宮車駕,繡衣吏鮮衣怒馬,前方開道。沿途車馬,紛紛避讓。井然有序,不見慌張。駕輕就熟,果然名都氣象。鄭泰所攜繡衣吏,皆山東豪傑。追隨鄭泰,西投薊王。被委以重任,享六百石高俸。鞍前馬後,隨鄭泰,廣徵天下英傑,爲主公所用。

人生境遇,可謂雲泥之別。

話說鄭公業,家有良田四百頃,卻常不足食。急公好義,仗義疏財。再有水衡都尉周暉,好賓客,雄江淮間,出入從車常百餘乘。既得明主,納頭便拜,從此刀山火海,生死無怨。兩漢豪傑,莫過如斯。可嘆後世揮刀自閹,再無湖海之士。

車駕入宮。恰逢薊王爲新並十縣,專開朝會。

聞二張來投,薊王笑道:擇日不如撞日。

遂自返後宮,稍後又冠冕入殿。

召二人入殿。於肱股重臣當面。拜張昭爲蒼海守,張紘爲勃海相,兼領薊王宮舍人。

“二張撞日”,遂成典故。

11 大器已成131 胡雜騎兵11 珠聯璧合81 四子降臨1.229 鐵骨石心139 治國有術179 三人爲衆1.3 風潮不減135 借兵剿匪160 解甲歸田1.207 以退爲進1.77 半島鎖鏈194 心生瑕釁1.293 處士橫議128 了無蹤跡160 兵威將膽189 開立幕府1.225 將星雲集106 重症猛藥140 孤家寡人127 金絲毛毯182 羣仙聚會1.98 白湖水榭1.90 海島傳聲1.294 滅紀廢典1.82 膂臂當車198 東歸洛陽100 蛛絲馬跡121 怒海潮升180 破解之策1.93 少年長吏150 自證清白117 嫁禍安國177 青鳥傳信1.65 象耕鳥耘137 萬死不避1.34 旁門左道108 與王共治81 忠奸莫辨第2096章 1.285 與史同行1.288 欲加之罪1.56 雨夜血染1.94 熨斗直衣122 火燒濮陽13 民情得疏1.84 王道治國212 不請自來1.38 一日成鹽190 且要珍惜91 伯牙絕弦160 孕大含深136 甘心如薺1.3 貢金補全1.64 聞薊色變119 時局崩壞1.53 馳名中外1.29 養女死士140 天降流火1.60 廣而告之1.29 得失參半91 飯稻羹魚176 百越諸賢154 衆星捧月170 血矛之約159 畢生之年1.7 披喪送親134 天下初平159 無當飛軍1.55 鬥戰決勝19 馬兒快跑175 萬事齊備183 天佑吾王1.74 畫地作餅1.65 陰藏殺機129 仁義之基119 妻婦之禮1.240 聽風即雨1.66 海賊中計130 輔車相依144 攻堅克難10 桃園結義61 語破天機124 獻履貢襪1 末路之難111 義高於律1.38 祠堂傳藝172 備思前後122 西園火併180 烏程白虎105 足可稱道143 向海而生195 薊王登朝1.22 馬兒成名1.34 先禮後兵71 戲送大禮147 制非常模11 洛陽安家212 不請自來133 強者之姿159 無當飛軍
11 大器已成131 胡雜騎兵11 珠聯璧合81 四子降臨1.229 鐵骨石心139 治國有術179 三人爲衆1.3 風潮不減135 借兵剿匪160 解甲歸田1.207 以退爲進1.77 半島鎖鏈194 心生瑕釁1.293 處士橫議128 了無蹤跡160 兵威將膽189 開立幕府1.225 將星雲集106 重症猛藥140 孤家寡人127 金絲毛毯182 羣仙聚會1.98 白湖水榭1.90 海島傳聲1.294 滅紀廢典1.82 膂臂當車198 東歸洛陽100 蛛絲馬跡121 怒海潮升180 破解之策1.93 少年長吏150 自證清白117 嫁禍安國177 青鳥傳信1.65 象耕鳥耘137 萬死不避1.34 旁門左道108 與王共治81 忠奸莫辨第2096章 1.285 與史同行1.288 欲加之罪1.56 雨夜血染1.94 熨斗直衣122 火燒濮陽13 民情得疏1.84 王道治國212 不請自來1.38 一日成鹽190 且要珍惜91 伯牙絕弦160 孕大含深136 甘心如薺1.3 貢金補全1.64 聞薊色變119 時局崩壞1.53 馳名中外1.29 養女死士140 天降流火1.60 廣而告之1.29 得失參半91 飯稻羹魚176 百越諸賢154 衆星捧月170 血矛之約159 畢生之年1.7 披喪送親134 天下初平159 無當飛軍1.55 鬥戰決勝19 馬兒快跑175 萬事齊備183 天佑吾王1.74 畫地作餅1.65 陰藏殺機129 仁義之基119 妻婦之禮1.240 聽風即雨1.66 海賊中計130 輔車相依144 攻堅克難10 桃園結義61 語破天機124 獻履貢襪1 末路之難111 義高於律1.38 祠堂傳藝172 備思前後122 西園火併180 烏程白虎105 足可稱道143 向海而生195 薊王登朝1.22 馬兒成名1.34 先禮後兵71 戲送大禮147 制非常模11 洛陽安家212 不請自來133 強者之姿159 無當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