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三家解兵

“明公毋需多慮。”荀彧一語帶過:“穩守上林,以觀時局。卑下,自有計較。”

“也好。”荀彧錦囊,竟能料定薊王出兵,曹操自當言聽計從。

西郭大將軍府,霞樓。

功虧一簣,董重心中挫敗,可想而知。

十二城門餘燼未熄。洛陽四門洞開。然函園八校,兵車障道。將南北二宮隔離。北軍大營,亦在其中。營中情形如何,董重自也無從得知。

先前,“悉誅涼州人”之聲,不絕於道。今涼州諸將,奉董重之命,興兵清君側。若王允、呂布未死,大將軍危矣。

“情勢如何?”見心腹登樓,董重忙問。

“衛將軍等兵圍雲臺,尚未能攻取,華雄引王騎至矣。如今陛下並王允、呂布等人,皆潛行出宮,不知下落。袁紹引兵據東郭粟市。猛虎孫堅立營西園。衛將軍……”

“張濟如何?”董重追問。

“衛將軍等人,悉數解兵,自囚北軍營內。”心腹不敢隱瞞。

“吾命休矣。”董重天旋地轉,頹然坐地。

“大將軍切莫喪氣。”便有幕僚勸道:“薊王既爲‘三家解兵’。必不會偏頗,有失公允。”

“先生所言極是。”董重幡然醒悟,又忽然一愣:“何來三家?”

不料情急失語。幕僚靈機一動:“大將軍、‘三贇臣’、並關東羣雄,此三家也。”

“原來如此。”董重不疑有他。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薊王終歸親疏有別。洛陽之事,衆說紛紜。各有道理。若非三贇臣逼迫太甚,又至二公冤死獄中。西涼諸將,豈能興兵清君側。

更何況,二宮太皇便在薊王宮中。且董重素與薊王交厚。料想,必不會殺害。

心念至此,董重稍得心安:“事已至此,當如何轉圜。”

幕僚小心答曰:“諸事未明,靜觀其變。”

“也罷。”董重亦束手無策。

西涼兵亂,牽扯甚廣。且攻打禁中,兵諫天子,若論其罪,當夷三族。茲事體大,衆人不敢擅斷。先令各自解兵歸營,再交薊王定奪。

薊王遠在北國,尚未動身。先命閣下主記蔣幹,並太傅楊彪,及三公九卿,宗室諸劉作陪。車入各營,詢問詳情。

本以爲乃大將軍董重並太師王允,權臣內鬥,才被關東有機可乘。不料細問之下,張濟等人竟言,乃奉史侯之命,行兵諫。(迫)使董侯禪位。

再入粟市,問袁紹。

袁紹取合肥侯敕令示之。辯稱,君命難違。

看似關東並關西,地域之爭。豈料,竟有前後三位帝王,裹挾其中。

蔣幹不敢怠慢。逐條陳列,如實上報。且看薊王如何定奪。

不等六百里送至北宮瑞麟閣。洛陽朝野,已議論紛紛。

蔣幹入營時,太傅楊彪,並三公九卿俱在。一傳十,十傳百。各執一詞,皆爲人所知。

大將軍董重,與西涼諸將,並非一丘之貉。西涼諸將,假大將軍之名,實爲兵諫天子,禪位與史侯。只因董侯乃賊臣所立,來路不正,大位不穩。不足以續國祚,延社稷。

滿城譁然。饒是大將軍本人,亦目瞪口呆。

看似荒唐,一派胡言。然細思極恐。若非史侯繼位,封賞有功,大赦天下。西涼諸將,如何倖免。料想,事成之後,必爲董重所棄。大將軍行卸磨殺驢。既得償所願,又除後患。可謂一石二鳥。

不料“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西涼諸將,早尋着下家,留好後路。只需事成,必反殺董重,迎史侯重登帝位。

叔侄之爭,背後多端算計,陰謀詭計。若非薊王及時出手,解三家之兵。無論孰勝孰負,恐再難大白於天下。

爲爭帝位,無所不用其極。不惜同室操戈,殃及無辜。對叔侄二人,天下厭惡之心,可想而知。便是無數今漢忠臣,亦難免意冷心灰。

一言蔽之。惡劣之至,醜陋之極。

難怪。桓靈以來,心有潔癖之處士,寧願遠遁山林,空老林泉,亦不願污染,此生清白之身。

回看鞠城兵亂,南陽大水。再觀今日之惡犬相爭,叔侄二人,不分伯仲。

天時地利,蕩然無存。時至今日,所剩無幾之二百年人望所積,亦消耗殆盡。

“故用國者,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

大漢耿烈之風,雄渾之氣,明示萬里,否極泰來。豈容爾等鼠輩,蠅營狗苟,狗苟蠅營。

稍後。薊王欲易縣爲京,立麟子爲帝,甚囂塵上。

東郭馬市,胡姬酒肆。

長信少府王斌,如約而至。

推門視之。房內一人,正負手而立。

聞聲回身。清秀通雅,君子之風。

然王斌絞盡腦汁,亦不知“故人”何來。

“豫州主簿荀彧,拜見少府。”

王斌恍如隔世:“可是守宮令?”守宮令,官名。今漢置,屬少府,掌管御用文具、尚書檯財物、封泥等。秩六百石。有丞一人。靈帝曾以其監修渠道。原任用士人,桓帝時,亦曾以小黃門充任。

荀彧初舉孝廉,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投入曹操麾下。二人乃是舊識。

“一別多年,少府無恙否?”荀彧笑道。

王斌慨嘆:“如文若所見,悲喜自知,苦樂參半。”

“請入席一敘。”

“請。”彼時王美人尚未母憑子貴。王斌亦是刀筆小吏。時過境遷,舊友相見,如何能不令人慨嘆。

賓主落座,先滿飲此杯。

王斌落杯相問:“文若,所爲何來?”

“乃爲天下興亡而來。”荀彧如實作答。

王斌輕輕頷首:“莫非,乃代主相約。”

“然也。”

“曹兗州,何所言?”王斌不置可否。

不料荀彧振聾發聵:“明公欲奉天子,詔討不臣。”

驟聞此豪言壯語。王斌略有失神。

須臾,這才正色相問:“曹兗州,不過一州之地,數萬兵丁。然洛陽周遭,陳兵二十萬餘。敢問文若,如何奉天子。又如何,討不臣。”

“洛陽困守八關,已成四戰之地。內憂外患,氣數將盡。”荀彧言道:“明公欲迎陛下,入兗州,定立新都。”

1.45 名臣碩老111 撤塔並港1.45 因利乘便107 克堅平難1.66 以稀爲貴147 不負韶華118 幷州狼騎153 拾人牙慧134 鮮卑利亞1.55 洛陽一日1.32 公孫二雄61 變廢爲寶153 巧施連環192 猛虎羣狼125 此事拿手21 赤心如故131 胡雜騎兵175 菩薩女蠻1.76 世道無常163 萬一之率1.25 美人無極1.48 百善孝先136 和親之禮1.85 興兵討賊155 羊大爲美1.99 黃雀伺蟬14 各奔東西139 龜茲諸情1.220 和合天生105 烈女龐娥1.60 廣而告之178 爲戰而生103 人力秧機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 末路之難1.2 經商有道1.277 賊臣授首1.26 再無歸期1.52 明珠有價1.47 甲子之約14 興師動衆157 麥穗兩岐1.267 老謀深算164 成家立業107 林間馬場1.39 驚弓之鳥1.94 貴不能言130 傭兵公會1.48 反間之計1.70 王道如砥1.87 開門揖盜1.80 十萬樓臺1.27 六縣俱名1.99 謹慎擇友1.83 銳不可當1.65 三歲見老1.48 鬼神難誣1.54 燕齊以安1.96 挾私報怨139 不爭正妻1.2 一夜動亂189 夾縫偷生1.29 負荊請罪173 絲路流金241 楚河漢界1.45 再得貴子1.80 漢羌聯盟132 江山共謀91 車騎填巷128 孤很欣慰171 飛槳木蘭1.232 繡衣追魂126 諸事不宜129 垂簾理政1.244 薊國民貴139 戶限爲穿109 多管齊下13 心有猛虎128 魚遊燋釜128 揮金僚朋1.82 可以爲報1.47 一念之差1.30 鐵臂神弓107 林間馬場162 舉棋不定166 大材小用201 廣瞻博望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37 恩怨無主1.46 尋機而動113 七國聯盟165 生而不凡146 東井戒火143 雜羌兵諫1.20 五供九賓132 七海雄心1.74 樓桑重器1.24 伏虎潛龍1.90 萬軍叢中31 春秋決獄
1.45 名臣碩老111 撤塔並港1.45 因利乘便107 克堅平難1.66 以稀爲貴147 不負韶華118 幷州狼騎153 拾人牙慧134 鮮卑利亞1.55 洛陽一日1.32 公孫二雄61 變廢爲寶153 巧施連環192 猛虎羣狼125 此事拿手21 赤心如故131 胡雜騎兵175 菩薩女蠻1.76 世道無常163 萬一之率1.25 美人無極1.48 百善孝先136 和親之禮1.85 興兵討賊155 羊大爲美1.99 黃雀伺蟬14 各奔東西139 龜茲諸情1.220 和合天生105 烈女龐娥1.60 廣而告之178 爲戰而生103 人力秧機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 末路之難1.2 經商有道1.277 賊臣授首1.26 再無歸期1.52 明珠有價1.47 甲子之約14 興師動衆157 麥穗兩岐1.267 老謀深算164 成家立業107 林間馬場1.39 驚弓之鳥1.94 貴不能言130 傭兵公會1.48 反間之計1.70 王道如砥1.87 開門揖盜1.80 十萬樓臺1.27 六縣俱名1.99 謹慎擇友1.83 銳不可當1.65 三歲見老1.48 鬼神難誣1.54 燕齊以安1.96 挾私報怨139 不爭正妻1.2 一夜動亂189 夾縫偷生1.29 負荊請罪173 絲路流金241 楚河漢界1.45 再得貴子1.80 漢羌聯盟132 江山共謀91 車騎填巷128 孤很欣慰171 飛槳木蘭1.232 繡衣追魂126 諸事不宜129 垂簾理政1.244 薊國民貴139 戶限爲穿109 多管齊下13 心有猛虎128 魚遊燋釜128 揮金僚朋1.82 可以爲報1.47 一念之差1.30 鐵臂神弓107 林間馬場162 舉棋不定166 大材小用201 廣瞻博望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37 恩怨無主1.46 尋機而動113 七國聯盟165 生而不凡146 東井戒火143 雜羌兵諫1.20 五供九賓132 七海雄心1.74 樓桑重器1.24 伏虎潛龍1.90 萬軍叢中31 春秋決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