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重名載半

人名樹影。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名聲於時下,重過身家性命。

時黨錮之禍。(張)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後流轉東萊,止李篤家。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李)篤引(毛)欽謂曰:“張儉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縱儉可得,寧忍執之乎?”欽因起撫篤曰:“蘧伯玉(注①)恥獨爲君子,足下如何自專仁義?”篤曰:“篤雖好義,明廷(毛欽)今日載其半矣。”欽嘆息而去。

舒邵,字仲應(一作仲膺),陳留人,與兄長舒伯膺,俱爲名士。曾爲其兄,手刃仇人。事發,兄弟爭死,並得免刑,海內稱義。後任沛相。時天旱,歲大荒。士民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袁術以米十萬斛,與(之)爲軍糧,舒邵卻將軍糧,悉散饑民。袁術聞之大怒,陳兵將斬之。舒邵言:“知當必死,故爲之耳。寧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於塗炭。”袁術深受感動,下馬牽之曰:“足下獨欲享天下重名,不與吾共之邪?”遂免其罪,除爲阜陵長。

更有孔融一門爭義。

信手拈來,筆筆皆是。

足見時人重名,惜名。

呂布自成名,並無劣跡。更加曾手刃賊臣董卓,屈身從賊,反成忍辱負重。究其原因,未曾禍害百姓。如董卓殺盡二月社衆,曹孟德屠徐州五縣。皆是畢生污跡,難以滌清。

萬幸,自薊王橫空出世,取代袁本初,虎踞河北。乃至歷史發生偏轉。曹父曹嵩一家,僥倖得存。奈何卻“老而不死是爲賊”。仗子權勢,分兒大功。位列上公,三獨坐得其二,猶不知足。今欲取王太師而代之。貪心如斯,甄都若爲其一言堂,其後果可想而知。

曹孟德內憂外困,恐不下陶恭祖。

趁河海凍結,千里冰封。更加薊國一季稻作畢。天下遂興多事之冬。關東大地,鏖戰不休,江東二郡,亦多次攻守。

蜀中亦不太平。

十月初,有犍爲太守任岐及校尉賈龍,在史侯遣使遊說下,起兵討(劉)焉。漢中諸將,奉命兵進,欲裡應外合,攻佔益州。卻因賈龍等兵敗被殺,劉焉謹守雄關,無奈撤軍。

稍後細問究竟。方知,二人之所以速敗,只因被東州兵所擊。

時黃巾大亂,南陽、三輔民,數萬家避地入蜀。焉恣饒之,引爲黨與(羽),號“東州士”。東州兵首領,名喚張任。

張任,蜀郡人,家世寒門。少有膽勇,有志節,仕州爲武猛從事。領東州兵,並劉璝所將青羌與戰,破犍爲太守任岐私兵,陣斬校尉賈龍。

一戰成名。

漢中,南鄭離宮。

“賈龍素有重名,乃蜀中良將,何以速敗?”史侯面色,可想而知。

“聞劉焉遣武猛從事張任,領東州兵,並都尉劉璝,所將青羌。二支雄兵,一戰破之。”尚書令閻圃答曰。閻圃才智,當與劉巴相若。巴蜀、關東,各得良才,足可保境安民。二家亦各有強兵。巴蜀有賨兵、叟兵、青羌兵等,江東有山越、蠻兵、夷兵等。不一而足。

“爲今之計,該當如何。”史侯頗多“偷雞不成蝕把米”,追悔莫及。本欲一舉攻佔益州,豈料不等兵臨城下,內應已滅。若當真速滅,便也罷了。奈何不早不晚,待漢中大軍扣關時,二人覆滅。“覆水難收”。既已揮兵來攻,又如何能自圓其說。

“當可遣使入蜀。以爲安撫,並稍加提及‘有似子夏在西河疑聖人之論’。劉焉當無異心。”尚書令閻圃進言道。

“也好。”思前想後,亦只能如此。

“徐州戰事如何。”史侯又問。

“聞,呂布轅門射戟,解二家兵鬥。淮南已兵退,呂布移屯小沛。得徐州糧草接濟,收攏四野流民。聲勢復起。”

“呂奉先,有萬夫不當之勇。又得陳宮爲謀主,張邈爲心腹。雖暫居一縣,卻不可小覷。”史侯轉而問道:“荊州牧劉表,何所爲?”

“劉表無爲。”閻圃言道:“荊州治政民情,居關東之首。江夏一郡,足可當袁公路分兵。荊襄八郡,除南陽毀於大水,餘下郡縣,皆稱富庶。只需據城自守,作壁上觀。待淮南糧盡兵退。不戰而勝。”

“好一個,作壁上觀,不戰而勝。”史侯忽問:“荊州可爲朕所用乎?”荊州富庶,若得益、荊二州,史侯足可與叔侄兄弟,一爭高低。

“這……”閻圃斟酌答曰:“劉表心向甄都,恐難爲陛下所用。”

“衆人皆言,徐州乃四戰之地。荊州又何嘗不是。”史侯不置可否:“若二袁各領一軍,上下夾攻。甄都曹孟德,又與呂布鏖戰不休。荊州孤立無援,未嘗不可爲朕所用。”

“陛下明見。”不料史侯竟有此大局觀,閻圃拜服。

史侯言道:“劉表疏通漢水,重築樊城,遷州治於襄陽。上通漢中之意,朕焉能不知。自先帝崩後,短短數年,已歷三帝。究竟何人天命所歸,又豈是劉表能知?”言下之意,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劉表牧守大漢心腹要地,又豈能“一根繩上吊死”,“一條道走到黑”。

閻圃心中慨嘆。史侯雖未元服,然論知曉世態人心,饒是與國師張魯相比,亦不逞多讓。不愧是仙門出身。這便收拾心情,肅容跽奏:“敢問陛下,荊州之事,當做何爲?”

“遣使入荊,商討通商事宜。”史侯早有定計:“擇上庸各城,築漢水港津。與荊州互通有無。”

“喏。”閻圃這便領命。熙熙攘攘,利來利往。先通商再聯盟,便是先利而後益。

歲末將至。公卿罷朝,俱賀歲。史侯問政,卻從未中斷。今日亦不例外。漢中無相,政令所出,皆由尚書檯。尚書令閻圃,於一衆羣臣中,出類拔萃。深得史侯信賴。諸如西涼諸將,乃至國師張魯麾下,皆無治政之才。

漢中雖大,亦不過一郡之地。

內政外交,交由閻圃,綽綽有餘。

稍後,史侯移駕後宮,趕去與唐姬相會。

12 屠蘇續恨1.96 一億情義1.59 各有歸宿144 迎刃而解111 隴右鮮卑1.5 米中摻沙186 當仁不讓21 真龍之子1.228 義貫金石1.56 人馬如龍195 薊王登朝19 君前臣名1.44 豐取刻與1.98 正大光明1.47 丹陽勁卒100 大象無形1.53 攻心爲上126 後繼有人104 靡麗妖風149 白駒過隙51 流民來附1.32 銅錢雨落197 生命禮讚128 意外之喜1.62 猜忌暗生147 昏夜奔襲1.66 百艸滋茂179 百廢初興241 楚河漢界187 得道不易1.25 美人無極1.233 寄豭之豬128 欲蓋彌彰135 喜得千金108 禮不可廢118 前覆後戒第2093章 1.282 將神駒威124 事與願違第2085章 1.274 飛絲雲禪1.80 善水良才109 麴氏先登1.57 借雞生蛋142 道破天機1.75 愁雲散盡186 福壽未央1.53 攻心爲上103 撲朔迷離187 西運東輸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56 巡視國境146 大而化之1.53 驚濤暗涌15 平輩相交1.34 牽招賣馬121 怒海潮升1.84 盡入彀中1.38 人頭落地17 將府五校115 木軌直道1.83 誅心之謀1.79 字挾風霜1.56 巡視國境107 太上皇權1.202 白馬銀槍1.60 權重秩卑1.66 以稀爲貴291 無能之輩1.65 西羌兵諫166 秦薊之好133 強者之姿172 三日獵狩1.63 釘接榫合103 玉石俱焚1.40 不義不親1.95 黃巾屯田162 難言之隱181 歪門邪道1.20 來去相宜132 人心難琢185 王都擴建1.80 火山女王1.39 妾無異議1.49 將計就計157 與漢同休1.80 賊兵來襲241 楚河漢界145 機關殺陣1.47 以儆猢猻197 運籌決算1.64 懷瑾相報1.248 毒蠍擺尾120 黑山飛燕13 改造閭里173 合浦珠還117 再爲羣雄71 戲送大禮146 有恃無恐1.84 清官難斷19 與生俱來1.47 爲朕所用
12 屠蘇續恨1.96 一億情義1.59 各有歸宿144 迎刃而解111 隴右鮮卑1.5 米中摻沙186 當仁不讓21 真龍之子1.228 義貫金石1.56 人馬如龍195 薊王登朝19 君前臣名1.44 豐取刻與1.98 正大光明1.47 丹陽勁卒100 大象無形1.53 攻心爲上126 後繼有人104 靡麗妖風149 白駒過隙51 流民來附1.32 銅錢雨落197 生命禮讚128 意外之喜1.62 猜忌暗生147 昏夜奔襲1.66 百艸滋茂179 百廢初興241 楚河漢界187 得道不易1.25 美人無極1.233 寄豭之豬128 欲蓋彌彰135 喜得千金108 禮不可廢118 前覆後戒第2093章 1.282 將神駒威124 事與願違第2085章 1.274 飛絲雲禪1.80 善水良才109 麴氏先登1.57 借雞生蛋142 道破天機1.75 愁雲散盡186 福壽未央1.53 攻心爲上103 撲朔迷離187 西運東輸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56 巡視國境146 大而化之1.53 驚濤暗涌15 平輩相交1.34 牽招賣馬121 怒海潮升1.84 盡入彀中1.38 人頭落地17 將府五校115 木軌直道1.83 誅心之謀1.79 字挾風霜1.56 巡視國境107 太上皇權1.202 白馬銀槍1.60 權重秩卑1.66 以稀爲貴291 無能之輩1.65 西羌兵諫166 秦薊之好133 強者之姿172 三日獵狩1.63 釘接榫合103 玉石俱焚1.40 不義不親1.95 黃巾屯田162 難言之隱181 歪門邪道1.20 來去相宜132 人心難琢185 王都擴建1.80 火山女王1.39 妾無異議1.49 將計就計157 與漢同休1.80 賊兵來襲241 楚河漢界145 機關殺陣1.47 以儆猢猻197 運籌決算1.64 懷瑾相報1.248 毒蠍擺尾120 黑山飛燕13 改造閭里173 合浦珠還117 再爲羣雄71 戲送大禮146 有恃無恐1.84 清官難斷19 與生俱來1.47 爲朕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