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早朝晏罷

薊王天生。正因高瞻遠矚,光融天下。

蠻荒之地,一文不值。除薊王外,皆棄如敝屣,實無人在意。不料竟豐腴如斯。地沃如膏,一季三熟。叢生瓜果,遍地珍饈。四季不凍,八節長青。天賜寶地,竟無生文明。

暴殄天物,令人瞠目。

薊王竊以爲。一般而言。文明由弱及強,大致歷經:部落、城邦、列國、帝國。數個階段。海外荒洲,若非居東西交匯,有繁忙港口。大多處於部落期。

茹毛飲血雖不至於。然卻只能製造最初級的工具。以冶煉,鍛造爲代表的鐵器時代,遠未曾到來。

扶南國,“其先有女人爲王,名柳葉。又有激國人混填,夢神賜弓一張,教乘舶入海。混填晨起於神廟樹下得弓,即乘舶向扶南。柳葉見舶,率衆欲御之。混填舉弓遙射,貫船一面通中人。柳葉怖,遂降。”

“舉弓遙射,貫船一面通中人”。射穿一面船身,又中船中人。“柳葉怖,遂降”。

一箭之威,舉國投降。

知微見著。薊王故弄玄虛,彩扎吐火麒麟,林邑蠻焉能不聞風喪膽。

再試想。若以法燭塗抹刀刃,雙刃交錯,燃起烈火。一衆蠻夷,又當若何。

頂禮膜拜,敬若天神。

如此說來。當薊王乘樓船渡海,授六尺倭人一粒米。天國真味,莫過如斯。倭人痛哭流涕,從此馴服。文明的級差,可謂人神之別。

守護初火的帝國。實至名歸。

再深思。柳葉,既爲扶南女王,於扶南國而言,自當見多識廣,無出其右者。換言之,國中勇士,必無人有此射術。“貫船一面通中人”。因而將激國人混填,視爲天神下凡。混填神力,或可比李廣射虎入石。言天生神力,不及遠矣。

此便是落後文明普遍存在的認知黑障。

窺一斑而知全豹。文明間的高低,其實也很好比較。

薊王一粒米,馴服島夷。一場麒麟火雨,征服林邑。與扶南女王舊事,如出一轍。

“扶南女王如何?”心念至此,薊王又問。

中書令趙娥,回身奏對:“已入金甌館。”

“倍加守護,切莫有失。”

“喏。”

先朝後國。

幕府事畢。薊王又問國政。

右相耿雍,逐條上陳。

薊王之所以廣受讚許。正因位高身正,從未僭越。幕府、封國,爲政皆出幕丞、國相。凡有不決,薊王亦多開朝議,聆聽百官論證。再行決斷。

王治吏,吏治民。比起權臣擅權,州牧專政。薊國吏治,爲天下表率。

“主公,燕食至矣。”城中自鳴鐘響,中書令回身奏報。《周禮·天官·膳夫》:“王燕食,則奉膳贊祭。”注曰:“燕食,謂日中與夕食。”

“暫罷朝議。”薊王言道。

“早朝畢——”中書令唱報。

“王上爲君興——”薊王起身,儀仗入後殿。

“恭送主公——”百官下拜。

薊王起身後,便是百官自由活動時間。尤其大朝會,難得齊聚。趁同僚入偏殿更衣,便有好友離席來見。相約散朝小酌,亦不在少數。門下署鸞棲館,近在咫尺。殿前登車,轉瞬即至。

片刻後,薊王復歸,遂開朝宴。除去無極宮宴,和親國宴,朝宴乃最常製備。君臣同食,其意深遠。且遵宮儀,席面如一,無分高下。薊王所飲所食,與百官並無二致。

由陪坐側席之少府並門下先食。確認無誤,百官開席。

內臣並私臣,皆是近臣。鐘鳴鼎食,禮當如此。

餐畢,另置品茶小憩。待宮人持香爐,散盡酒氣。薊王正坐,百官歸位。

宮人擂動醒鑼。

“晏(晚)朝始——”中書令趙娥,唱報如前。

“朝都、昌黎二郡,七縣如何?”此乃國中頭等大事。

“回稟主公,七縣民衆皆已徙畢,二郡烏桓,亦皆遷入。”右相耿雍,不慌不忙。

“二部烏桓,各有部衆幾何。”薊王又問。

“扶黎侯丘力居部,有民三十萬衆,無慮侯蘇僕延部,有民十萬衆。”右相再奏。

“醫無慮山,東西二阪,可曾劃分牧地。”

“牧地已劃畢。”

“屬國都尉,可有合適之選。”

“臣等,竊以爲,可由奮威校尉韓當、揚武校尉高覽,兼領之。”右相已有定計:“然又慮,歸義侯國,乃幕府所轄。由國中校尉鎮之,似有不妥。”

“無妨。”薊王遂看武臣位列:“二校何在。”

“臣等在此。”高覽、韓當,各自出列。

“可願領護之。”薊王笑問。

“喏!”二將齊聲應諾。

“無慮新營,改揚武營。扶黎舊營,改奮威營。”薊王口出王命。

“喏。”右相領命。

“醫無慮山,乃上佳牧地。命二部立王庭於城中,行農牧定居。”

“喏。”

“大小遼澤,可曾丈(量)畢。”薊王再問。

“皆已丈畢。”右國令黃承彥持芴奏對。

“可築城幾何。”

“小澤,可築四城,大澤可築六城。”

“當可再分一郡。”薊王言道。

“主公明見。”右相實無異議。

百官皆看千石位列,葛城令司馬朗。

“稟主公。臣,竊以爲,當可再分二郡。”不料竟是南閤祭酒許攸。幕府與封國,涇渭分明。今日爲何冒然發聲。

“子遠,有何高見。”薊王笑問。

“臣聞,小澤徑二百里。大澤徑三百里。皆以大遼水爲東界。譬如文安澤,並雍奴藪,足可闢十城(文安),七縣(雍奴)。又豈止一郡之地。”

時下遼澤氾濫。與先前遼東屬國國界,大不相同。循舊例,凡遼澤之內,皆爲薊土。正如督亢、雍奴、掘鯉、文安,一般無二。州郡皆無異議。

“如何劃分。”薊王興致正濃。

“當循大遼水,並醫無慮山,細分諸縣。”許攸胸有成竹。

“且取圖來。”薊王言道。

稍後,便有二郡大圖,懸於殿中。

此圖乃將作寺新晉測繪。遠非陳年舊圖可比。

話說,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開平虜、泉州二渠,以輸軍需。次年夏,統軍出無終,東攻烏桓。時大雨滂沱,道路泥濘,烏桓扼守要道,行軍受阻。

時下,遼東多雨。傍海道,亦非毀於朝夕。

1.26 羣雁無首191 陰圖異計15 安邦定國1.68 淮南大捷185 拋磚引玉142 意料之外160 孕大含深219 西林少年241 錐處囊中193 依山下寨1.73 衆口難調31 經緯之道1.200 推賢讓能1.45 因利乘便140 添兵增竈181 呂布入陳160 巧不如拙181 生死兩命1.294 滅紀廢典1.85 學而實習1.28 雌雄雙劍1.77 始料未及1.72 天國之味1.230 列宿歸位221 大秦魚麗1.84 清官難斷1.96 挾私報怨102 避易就難102 自薦枕蓆1.8 神都洛陽148 輕雲閉月1.66 麒麟騰空1.3 亂世梟雄1.263 羌煮貊炙167 綠洲公社1.26 敦煌六姓131 猛虎破閘1.86 鼓角齊鳴127 因時而變1.46 盡釋前嫌1.67 何爲樓桑152 南下平亂142 請立宗廟1.30 陣前反水1.74 黃金臺上160 解甲歸田1.24 同流合污117 無人清白173 能者多勞16 乾坤倒懸1.284 宜若登天100 三郡烏桓1.5 空穴來風127 因時而變1.53 寸步不讓182 取捨有道1.44 杯弓蛇影1.33 回馬箭術1.62 赤麂皮尉1.26 羣雁無首1.5 空穴來風1.7 殺機畢露103 鐵脊蛇矛193 利大難估156 薊王子館1.29 浮屠佛祠1.86 鼓角齊鳴1.50 從風而服1.248 毒蠍擺尾138 壯士解腕1.38 誰人稱雄116 我有一計151 董卓擲戟1.35 多事之秋1.27 爲君離憂1.23 孤軍誘敵149 厲兵秣馬157 定不辜負158 兵貴神速114 百里之命1.9 三危既宅18 千里圩田1.5 唯利是圖1.68 爲而不爭193 順天行事1.99 黃雀伺蟬134 鮮卑利亞1.98 水火相濟1.36 籠中之鳥185 有神無鬼117 七國馬會101 如虎添翼125 探險搜奇1.246 假有天下1.52 空空如也1.52 借刀殺人154 衆星捧月1.55 築臺募士191 另立門戶137 各自圈地
1.26 羣雁無首191 陰圖異計15 安邦定國1.68 淮南大捷185 拋磚引玉142 意料之外160 孕大含深219 西林少年241 錐處囊中193 依山下寨1.73 衆口難調31 經緯之道1.200 推賢讓能1.45 因利乘便140 添兵增竈181 呂布入陳160 巧不如拙181 生死兩命1.294 滅紀廢典1.85 學而實習1.28 雌雄雙劍1.77 始料未及1.72 天國之味1.230 列宿歸位221 大秦魚麗1.84 清官難斷1.96 挾私報怨102 避易就難102 自薦枕蓆1.8 神都洛陽148 輕雲閉月1.66 麒麟騰空1.3 亂世梟雄1.263 羌煮貊炙167 綠洲公社1.26 敦煌六姓131 猛虎破閘1.86 鼓角齊鳴127 因時而變1.46 盡釋前嫌1.67 何爲樓桑152 南下平亂142 請立宗廟1.30 陣前反水1.74 黃金臺上160 解甲歸田1.24 同流合污117 無人清白173 能者多勞16 乾坤倒懸1.284 宜若登天100 三郡烏桓1.5 空穴來風127 因時而變1.53 寸步不讓182 取捨有道1.44 杯弓蛇影1.33 回馬箭術1.62 赤麂皮尉1.26 羣雁無首1.5 空穴來風1.7 殺機畢露103 鐵脊蛇矛193 利大難估156 薊王子館1.29 浮屠佛祠1.86 鼓角齊鳴1.50 從風而服1.248 毒蠍擺尾138 壯士解腕1.38 誰人稱雄116 我有一計151 董卓擲戟1.35 多事之秋1.27 爲君離憂1.23 孤軍誘敵149 厲兵秣馬157 定不辜負158 兵貴神速114 百里之命1.9 三危既宅18 千里圩田1.5 唯利是圖1.68 爲而不爭193 順天行事1.99 黃雀伺蟬134 鮮卑利亞1.98 水火相濟1.36 籠中之鳥185 有神無鬼117 七國馬會101 如虎添翼125 探險搜奇1.246 假有天下1.52 空空如也1.52 借刀殺人154 衆星捧月1.55 築臺募士191 另立門戶137 各自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