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請立宗廟

“道不同,不相與謀”。自從得知先帝暗行勾當,劉備便當機立斷,情義切割。凡利益交割,皆錢貨兩訖,僅此而已。

話說靈帝,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綬。命人堂而皇之,牽入朝堂。滿朝文武,無不譁然。靈帝卻撫掌大笑:好一個狗官。

單憑此事,便知朝堂之上,百官與靈帝,勢如水火。究其原因,無非利益之爭。靈帝曾私語薊王,天下十分,漢室三分。餘下七分,皆爲名門豪右所佔。自上而下,從朝堂到地方,吏治皆被士族瓜分。如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絕非一家之弊。稍後,九品中正制,大行其道。待魏晉時,門生故吏,已成官場慣例。並生一稱謂:“府主”。

僚屬尊其上官爲“主”。

如此盤根錯節,何須再結黨營私。吏治崩壞,民不聊生。寒門再無貴子。

窺一斑而知全豹。靈帝賣官鬻爵的根本目的,是要打破被名門豪右所壟斷的官吏體制。誠然,攫取暴利,亦是靈帝私慾使然。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可想而知,君臣必勢同水火。靈帝積怒所致,方於大殿之上,口出“狗官”一詞。

更不惜,甘冒社稷傾覆之風險。假黃巾之亂,血洗關東。

換位思考。靈帝能有此舉,其才智機辨,絕非昏君庸主。只可惜,單憑一己之力,無法扭轉頹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何爲道?出路也。

薊王所行。乃是用利益驅動利益,階級取代階級。

薊國爵民大興,正於河北大地,迅速取代豪門大姓。佔據大義,分割利益。

待《薊國大百科全書》編纂畢。薊王必行科舉。那時,再無豪右大姓,壟斷江山之禍。

一個單打獨鬥,一個舉國之力。

薊王與靈帝,高下立判。

秋高氣爽,衣不黏身。

臨鄉居民,遙望王城。見三足踆烏,赤鹿焰角,王旗飄揚。皆得心安。

稻收在即。一季辛勞,成敗在此一舉。年初,老族長於睡夢之中,無疾而終。樓桑劉氏宗親,披麻戴孝,薊王亦執晚輩禮,扶柩送葬。

自始至終,劉平之事,無人提及。

族不可一日無長。

薊王命樓桑宗親,擇族中德高望重者,繼之。

遂有藪東守樂隱、安北守閻柔、遼海守郭芝,聯名上疏,請立宗正寺。

宗正,西周始置,掌君王宗室親族事宜。秦、漢列位九卿,秩中二千石,例由宗室擔任,掌管宗室外戚事務,掌其名籍,分別嫡庶親疏,編纂世系譜牒,參與審理諸侯犯案。

凡宗室親貴有罪,須先請示宗正,方得處治。屬官,有丞,都司空令丞、內官長丞及諸公主官屬。其中,都司空爲獄官,負責關押囚徒,亦常拘繫宗親並外戚有罪者。

薊王以無有先例爲由,束之高閣。

諸侯國豈能自立宗廟。

奈何,樂隱、閻柔、郭芝,皆國之宿吏。乃薊國初代高官。三人聯名上疏,其意深遠。

薊王不納,情理之中。

正如百官勸進登基,皆需三推三讓。三位重臣,乃欲請薊王,自立門戶。比起聯名勸進,請立宗正寺,影響稍遜。然時人事死如事生。凡有大典,昭告天下並告廟列祖,缺一不可。先立宗廟,再分朝堂。與先立朝堂,再分宗室,殊途同歸。

“我主心意,羣臣知矣。”王子館會,儒宗一語中的。

“幽、冀、並、涼,河北大半已並幕府。四州上下,皆爲薊吏。四州千萬之衆,當可爲我主所用。國中更有千六百萬衆。不出數載,河北當有三千萬口。便比今漢最盛時,我主亦有民過半。何愁天下不定。”太學壇兼王子館雙博士祭酒服虔,慷慨發聲。

“我主春秋鼎盛,何必急於一時。”五經博士徐胤,亦舉杯言道。

“季登所言,與我相合。”太學博士祭酒趙岐,亦有同感。先前,與好友孫嵩、從侄趙戩,並儒宗鄭玄,一同出仕。今已升爲博士祭酒。從侄趙戩,更出爲蒼海守。

“四州既定,天下可安。”大學博士張芝,一語中的。張芝,字伯英,涼州三明之大司農張奐長子,勤學好古,淡於仕進。朝廷以“有道”徵不就,時人尊“張有道”。漢末書法大家,號“草書之祖”,又稱“草聖”。其書法被譽爲“一筆書”。應薊王所徵,出爲大學博士。

“兄長所言極是,當浮一大白。”另有大學博士張昶,出言相和。張昶,字文舒。“草聖”張芝之弟,善隸,書類其兄,時人稱“亞聖”。

另有弟張猛,爲西域都護府屬吏。涼州三明子嗣,亦多出仕薊國。另有北伐三傑,家人亦早遷薊國安居。凡大漢名臣忠良之後,尤其家破人亡,身逢爲難,多遷居薊國。得薊王庇護。

時至今日,薊王所作所爲,無可指摘。亦無人說三道四。

王子館會,並不定期。座上大儒,亦多不同。只需四少師並儒宗赴會。必令國中大儒,趨之若鶩。求問國策,以解心疑,國中大儒,樂此不彼。

今五學並立。天下大儒,皆有一展長才之地。王學居首,太學其次,大學再次,便是門學、科學博士。亦可得六百石俸。

海內大儒,齊赴薊國。文風鼎盛,可見一斑。

“敢問先生,天下三分,當作何解?”報館丞陳琳,亦有一席之地。

儒宗笑答:“天時地利人和,我主傳檄可定也。”

“原來如此。”陳琳恍然大悟。

“兗州兵勢如何?”太學博士祭酒孫嵩忽問。

“曹呂相爭,互有勝負。”陳琳消息靈通:“先前曹孟德火燒濮陽,逐呂布入陳留。爲除後患,曹孟德急攻雍丘,不料中陳宮之計。衆皆戰死,幸得從弟曹洪,獻寶馬‘白鵠’,助其脫困。否則,人馬倶死矣。”

“聞,曹操失坐騎,呂布追襲甚急,曹洪遂讓馬與操。操固辭不受,曹洪言道:‘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此乃義士也。”孫嵩慨嘆。

陳琳亦嘆言:“聞,關東必爲曹孟德所得。”

“何出此言?”儒宗笑問。

陳琳不敢隱瞞:“乃出南閤祭酒許子遠。”

“許攸,可爲謀主也。”儒宗一語中的。

“敢問先生,若關東當真爲曹孟德所得。我主傳檄天下,若曹孟德不從,何人可定之。”陳琳求問。

“必有蓋世英雄出。”儒宗語透深意。

151 天作之合1.90 萬軍叢中1.48 微觀天下21 博士披香105 禮樂刑政81 夜入太倉1.87 開門揖盜1.74 青虹下墜150 機關算盡1.20 五供九賓172 自掘墳墓1.80 漢羌聯盟162 恩若兄弟1.62 赤麂皮尉1.20 何足掛齒1.24 多多益善1.78 城上金烏18 決心未定1.23 孤軍誘敵1.45 好治不病1.44 輕卒銳兵168 無法拒絕1.73 大雅無傷18 四面楚歌1.74 黃金臺上1.7 三家解兵168 無法拒絕1.83 身世成謎156 生死未卜181 未得其主164 十夷王女1.23 投桃報李150 天地人和136 借刀殺人217 背水一戰116 如日之升190 封賞羣臣1.70 公主智囊125 除舊迎新103 玉石俱焚188 二日並天1.35 暴虎馮河1.56 風向突變186 鬼火焚街1.58 金水商肆181 未得其主1.76 智機千變109 多管齊下1.23 王宮女官129 化戈爲帛1.4 越俎代庖1.6 長轡遠馭106 百般不利11 禍起宮牆1.36 籠中之鳥1.77 蜩螗之鳴134 大利匠城188 二桃三士1.29 得失參半132 人心難琢19 遊麟可用166 心生毒計1.98 水火相濟1.54 君臣有道147 同類相動1.2 平羌之策1.29 得失參半133 勝負之期124 大器免成1.98 衣帶秘詔1.46 鷹擊長空1.47 倉樓覆道172 喜訊頻傳1.53 青色火焰172 連珠合璧140 盡數歸心130 海內狂徒112 果然有差1.46 整齊劃一1.209 轅門射戟152 烏蓮白卓1.45 因利乘便121 避實擊虛1.202 白馬銀槍1.38 爲國除賊1.38 誰人稱雄1.54 君臣有道194 輕車南下1.290 春王正月196 遠古迴響165 天下至理128 勢不兩立144 光武遺脈179 中舨共約1.56 痛並樂極1.50 下辯除石135 各有奇謀91 飯稻羹魚1.53 望廬而還61 變廢爲寶
151 天作之合1.90 萬軍叢中1.48 微觀天下21 博士披香105 禮樂刑政81 夜入太倉1.87 開門揖盜1.74 青虹下墜150 機關算盡1.20 五供九賓172 自掘墳墓1.80 漢羌聯盟162 恩若兄弟1.62 赤麂皮尉1.20 何足掛齒1.24 多多益善1.78 城上金烏18 決心未定1.23 孤軍誘敵1.45 好治不病1.44 輕卒銳兵168 無法拒絕1.73 大雅無傷18 四面楚歌1.74 黃金臺上1.7 三家解兵168 無法拒絕1.83 身世成謎156 生死未卜181 未得其主164 十夷王女1.23 投桃報李150 天地人和136 借刀殺人217 背水一戰116 如日之升190 封賞羣臣1.70 公主智囊125 除舊迎新103 玉石俱焚188 二日並天1.35 暴虎馮河1.56 風向突變186 鬼火焚街1.58 金水商肆181 未得其主1.76 智機千變109 多管齊下1.23 王宮女官129 化戈爲帛1.4 越俎代庖1.6 長轡遠馭106 百般不利11 禍起宮牆1.36 籠中之鳥1.77 蜩螗之鳴134 大利匠城188 二桃三士1.29 得失參半132 人心難琢19 遊麟可用166 心生毒計1.98 水火相濟1.54 君臣有道147 同類相動1.2 平羌之策1.29 得失參半133 勝負之期124 大器免成1.98 衣帶秘詔1.46 鷹擊長空1.47 倉樓覆道172 喜訊頻傳1.53 青色火焰172 連珠合璧140 盡數歸心130 海內狂徒112 果然有差1.46 整齊劃一1.209 轅門射戟152 烏蓮白卓1.45 因利乘便121 避實擊虛1.202 白馬銀槍1.38 爲國除賊1.38 誰人稱雄1.54 君臣有道194 輕車南下1.290 春王正月196 遠古迴響165 天下至理128 勢不兩立144 光武遺脈179 中舨共約1.56 痛並樂極1.50 下辯除石135 各有奇謀91 飯稻羹魚1.53 望廬而還61 變廢爲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