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論功封爵

午後,劉備又去學壇拜見恩師和幾位大儒。皆問北上如何禦敵。

劉備有問必答。

與三將表奏,並無差異。

恩師聽聞,暢快一笑。言道,檀石槐必死,大漢數十年無憂矣。

三位大儒齊問:何以知之?

恩師笑答,一月之內,必見分曉。

劉備亦點頭。大軍開拔前,烏蓮已將大閼氏平安送回高車部族。想必此時已見分曉。檀石槐的結局究竟如何,正如恩師所說,估計月內便有消息傳來。

年關將近,關外大雪紛飛。若再無消息,只能等明年開春。

多虧少君侯將白檀城修繕一新,供三路漢軍駐紮。通往盧龍塞的舊道亦可通車馬。盧龍塞有烏桓突騎守備。漢軍進可攻、退可守。恰逢鮮卑大敗,草原無主。想必安全無虞。

出學壇,劉備又轉去醫館。看望負傷兵士,以安其心。以前只有劉氏宗族,十里之地。如今轄地百里,人口十數萬。一舉一動,皆要持重以待。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

說的就是這個理。

衆目睽睽。三人成虎,五人成章。衆口鑠金,積銷燬骨。

即便是很小的一件壞事,被十數萬人放大,便會成爲一個洗不去的污跡。於是上行而下效,世風日下。

爲君,更要謹慎持重。不可輕率,放浪形骸。

比如今日劉備趕往醫館看望傷兵。還沒出醫館,消息便已傳開。左右皆贊少君侯仁義,傷兵家眷亦倍感欣慰。

五里長街流水長席要擺。傷兵忠烈亦不能忘。

關於賞賜,劉備心中已有計較。

大漢朝郡國並行。列候次減。

劉備便想到了爵位。

秦時,商鞅規定,秦國兵士只要斬獲敵人一個‘甲士’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漢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設王爵。故而爲二十一等爵。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自一級至四級都是士卒。自五級至九級位比大夫,都是軍吏,平民之爵不得過公乘,超過的要回授給同族之人。自十級左庶長至十八級大庶長,位比九卿,都是軍將。十九級、二十級均爲列侯。其中七大夫以上爲吏爵,可令食邑;七大夫以下爲民爵,只及其身與戶。

武帝時,爲籌措戰費,令賣二十等爵(關內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爲人所輕。於是爲將士立功者另設武功爵十一等:一級造士,二級閒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後亦賣之。

到本朝,除列侯、關內侯兩級外,餘下等爵,皆名存實亡。列侯以戶數爲差,大者不過萬戶,少者五六百戶,漢初因功封列侯者有一百四十三人。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設國相,有家丞、庶子等家臣。由於後世徵辟、察舉和任子等制度,基本壟斷了官吏選拔權,雖二十等爵仍在,其作用已式微而益輕,除列侯、關內侯兩級外,其餘幾乎名存實亡。

卻不知,諸侯能否自行封爵?

劉備這便召集家臣商議。

耿雍笑問,主公可知《推恩令》?

原來。

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皆由嫡長子獨自繼承。其餘庶子,便是尺寸之地亦不可得。乃至於“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易爲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諸侯國面積廣大,自有軍隊,嚴重威脅漢庭集權。因此武帝納主父偃之策,頒行“推恩令”。

推恩令吸取景帝時,晁錯頒《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了讓嫡長子繼承王位外,餘下庶子需在原封國內,再行裂土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原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僅相當於縣。

正如劉備先祖,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貞,被封到涿縣陸城一樣。便是推恩令的結果。

如此便導致封國越分越小。諸侯勢力大爲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即使諸侯王膽敢擁兵自重,漢庭也能很快平叛。

劉備這便了然:裂土分封,朝廷樂見其成?

耿雍點頭:然也。

崔鈞又道:聖上許主公‘便宜行事’之權。臨鄉百里轄地內,主公想把良宅、美田,分給誰,皆可自斷。無需上報郡縣。

劉備欣然點頭,那就好。

於是,功爵封賞便被草擬出來。

首先要確定‘甲士首級’中,‘甲士’的含義。顧名思義,便是指披甲之士。參考鮮卑大軍。輔兵、騎奴、胡雜,皆不算。只有鮮卑精騎和鮮卑王騎,纔算是‘甲士’。故而,‘甲士’,乃是指正規軍。或者乾脆算做‘士官’。五人一伍,十人一什。最小的士官是伍長。

劉備規定:殺一名伍長,或殺五個士兵。可封一級爵位。

以此計算軍功。白毦精卒多爲‘公士’。

公士,乃大漢二十一等爵的第一級。即最低一級。有此爵之民,仍須服役,僅身份略優於無爵之人。“言有爵命,異於士卒,故稱公士也”。可享有歲俸約五十石,另有田一頃(50市畝),宅一處,僕人一個。

宅地的標準,以三十步見方的土地爲一“宅”。公士享一宅半。

邑中宅院,皆是九百方步。合計爲三十宅。漢爵第九級,號爲“大夫之尊”的五大夫,不過二十五宅。

看似賞賜無用,實則不然。

樓桑大建,皆是劉備墊付,分期賒賣給邑民。將宅院總價折成三十宅。成爲公士後,便可扣除賞賜的一宅半,只需還餘下二十八宅半便可。

田一頃等於五十畝,也按此辦。若無地可分,便折成米糧,與歲俸一同發放。

僕人可自行去市中租聘。簽訂劵書後,每月庸金由貲庫發放。僕人是僱傭關係的勞動者,不是家奴。這點務必清楚。

西烏鐵騎、板楯黃弩手、盾弩手、刀盾手、長槍手、弓手,皆有賞賜。

可想而知。待二十一等爵一出,又將舉城轟動。

1.22 馬兒成名141 捨我其誰139 龜茲諸情1.4 各懷鬼胎1.48 權驅寰宇221 非人臣也198 千里救主135 爲主捉刀1.25 美人無極1.93 今冬尤寒251 英雄輩出11 反客爲主153 拾人牙慧1.85 九九歸原136 包羅萬種1.65 東界牧馬1.257 美事將近219 西林少年1.95 本末倒置1.87 三宮鼎立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84 羔羊之素1.62 倉廩府庫1.60 權重秩卑116 如日之升173 畝鍾之田1.80 西邸賣官124 成王敗寇1.34 無法交換178 中洲一郡1.94 熨斗直衣1.44 白檀守備1.64 朝聞夕逝1.38 誰人稱雄1.33 功敗垂成140 懷利相接91 龍有逆鱗1.94 貴不能言第2080章 1.269 和光同塵176 百越諸賢281 過猶不及1.73 西林馬場1.43 薊國鋤奸1.53 馳名中外106 勿以爲念142 請立宗廟1.76 舉世無雙196 家門之爭1.47 以儆猢猻125 伏路把關71 命運時然133 歸期已定1.30 陣前反水188 二桃三士1.56 人馬如龍1.52 漢越親和149 白馬非馬1.59 亂我心曲179 蠢蠢欲動181 生死兩命1.62 兵不厭詐1.27 以身舉債120 不忘初心179 蠢蠢欲動1.86 好生思量1.44 勸善禁惡1.73 死無對證1.235 貌合心離1.270 養女齊聚169 頂級名產160 遠見卓識1.226 七進七出130 輔車相依1.83 身世成謎1.294 滅紀廢典132 吞光神鎧1.63 熔金入庫13 匹夫無罪106 羌胡合流188 二日並天201 南北俱全111 隴右鮮卑1.226 七進七出106 羌胡合流195 青史留名188 二日並天1.70 青徐流民1.89 終得圓滿第2074章 1.263 偶有失蹄147 河漢無極198 狗邪滅國197 笑林始祖81 天下喉舌1.87 年終臘賜171 朝令夕改168 英雄當出1.98 白湖水榭1.23 移花接木1.82 爲人作嫁51 情不亂法
1.22 馬兒成名141 捨我其誰139 龜茲諸情1.4 各懷鬼胎1.48 權驅寰宇221 非人臣也198 千里救主135 爲主捉刀1.25 美人無極1.93 今冬尤寒251 英雄輩出11 反客爲主153 拾人牙慧1.85 九九歸原136 包羅萬種1.65 東界牧馬1.257 美事將近219 西林少年1.95 本末倒置1.87 三宮鼎立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84 羔羊之素1.62 倉廩府庫1.60 權重秩卑116 如日之升173 畝鍾之田1.80 西邸賣官124 成王敗寇1.34 無法交換178 中洲一郡1.94 熨斗直衣1.44 白檀守備1.64 朝聞夕逝1.38 誰人稱雄1.33 功敗垂成140 懷利相接91 龍有逆鱗1.94 貴不能言第2080章 1.269 和光同塵176 百越諸賢281 過猶不及1.73 西林馬場1.43 薊國鋤奸1.53 馳名中外106 勿以爲念142 請立宗廟1.76 舉世無雙196 家門之爭1.47 以儆猢猻125 伏路把關71 命運時然133 歸期已定1.30 陣前反水188 二桃三士1.56 人馬如龍1.52 漢越親和149 白馬非馬1.59 亂我心曲179 蠢蠢欲動181 生死兩命1.62 兵不厭詐1.27 以身舉債120 不忘初心179 蠢蠢欲動1.86 好生思量1.44 勸善禁惡1.73 死無對證1.235 貌合心離1.270 養女齊聚169 頂級名產160 遠見卓識1.226 七進七出130 輔車相依1.83 身世成謎1.294 滅紀廢典132 吞光神鎧1.63 熔金入庫13 匹夫無罪106 羌胡合流188 二日並天201 南北俱全111 隴右鮮卑1.226 七進七出106 羌胡合流195 青史留名188 二日並天1.70 青徐流民1.89 終得圓滿第2074章 1.263 偶有失蹄147 河漢無極198 狗邪滅國197 笑林始祖81 天下喉舌1.87 年終臘賜171 朝令夕改168 英雄當出1.98 白湖水榭1.23 移花接木1.82 爲人作嫁51 情不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