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 畝鍾之田

時下田地,可分三類,普田,良田,美田。相對應的畝產,又分一般與高產。

《昌言·損益》:“今通肥磽之率,十稼穡之人,令畝收三斛,斛取一斗,未爲甚多。”

普通農田,畝產三石粟。“通肥磽之率”,便是指,肥瘠平均計算得出的結果。

提高畝產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灌溉法,其二是代田法。

《史記·河渠書》:“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可令畝十石。”又載:“若有渠溉,則鹽滷下溼,填淤加肥,故種禾麥,更爲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史記·貨殖列傳》另有“帶郭千畝畝鍾之田”之說。“(一鍾)六斛四鬥也”。乃是指,城邑近郊農田,亦能高產。之所以“近郊田肥”,正因肥水滋潤灌溉。

劉備營城時,行雨污分流。將各家各戶,經雙甕化肥池水解的“肥水”注入田間溝渠。再加灌溉,畝產六石,實屬正常。更加上還有“稻魚共生”,一年收穫,可比十石美田。

類稻魚共生,代田法亦足盡地利。

如前所說,代田法能令“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善者倍之”。時下,河西四郡“換茬”兼顧“代田”,可季季大熟。

除上述二法之外,還有更神奇的“區田法”。引《汜勝之書》所載。此法採用深耕作區、增肥灌水、合理密植、加強管理等綜合高產栽培技術。按此書說:“區種,天旱常溉之,一畝常收百斛”,“秋收區別三升粟,畝收百斛”,“如此,即山區種之,大旱澆之,其收至畝百石以上”,“十畝收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

此產量,實在是高到令人髮指。然薊國將作館,一直未能試種成功。

劉備讀《汜勝之書》時,竊以爲。此乃描述,帝國江南“一季三熟”之美田。不同作物輪作套種,才能如此高產。

就薊國如今的晚稻種植而言,一年一季,已是極限。

隴右梯田因地勢較高,灌溉不便,肥水亦無法顧及。且又是剛剛開闢,野地未得馴化。羌人耕種,亦是新手。能有多少畝產,劉備實無法估計。

首批開鐮的麥田,統計後上報。足有三石新麥。

消息傳來,劉備及幕府屬吏,皆鬆了口氣。以每戶五十畝計,可得新麥百五十石。可活壯勞力五人。以一家老小計,足可養活二十五口。

羌人行“饒妻制”。家中人口衆多。然通常亦不過十餘口。二十五口之家,亦是諸如豪帥一類的羌人大戶。若能畝產三石,隴右從此得安。

且,今年只是初種。農時、節氣,天時、地利,皆未竭盡所能。來年精工細作,再行代田法,“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善者倍之”。“縵田,謂不爲甽者也。”即不開溝,不分行,將谷種散播在田中,產量很低。隴右先前多采用此種耕作方法。

換言之,代田法,每畝均產,能提高一石。

待陂渠修到田間地頭,阪上溪水能盡灌溉之力。若無阪上溪水,亦可層層架設龍骨翻車,引谷中溪水上坡。想必產量亦會增加。若也能提高一石。兩項相加,足可增產二石。隴右梯田若能達均產五石。則萬事備矣。

種田十倍利,經商百倍利。

就時下而言,劉備不希望有完全脫離土地的商人或是仕人出現。民以食爲天。對於封建時代而言,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土地的價值,也必將被劉備潛移默化的稀釋。

戶戶有良田一頃。維繫一家豐衣足食。農作機關器,及畜力的普及,最大程度的解放生產力。種田家中老農即可。大量的壯勞力,往來絲路,僦車西行,賺取百倍利益。如此,農工商結合,當稱富足。

換言之,劉備將農田的定位,只爲養家餬口。絕非要通過農耕,發家致富。很簡單。若行種田致富,勢必要囤積大量的土地和勞力。此,絕非薊王所願。

換言之。一旦薊王主宰天下。將嚴格限制土地的擁有量。與戶戶人口、爵位、功勳、品秩等,直接掛鉤。土地只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若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或做工、或經商、或從戎、或出仕,不一而足。終歸要爲國所用,創立豐功偉業。

在劉備看來,地位從來不是考驗賺錢的能力。而是要能爲國牟利,爲民做主。終歸能“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那時,再去衡量個人定位。

大漢等級分明的封建禮制,若能公正實施,合理引導,可堪大用。

民爵幾等可乘車,三百石可穿綵衣,二千石配水蒼玉,諸如此類。時人之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一切皆與品秩比同。軍人殺敵立功,商人捐資助國,匠人物盡其用,仕人守土安民。皆是向善之道。只需合理設置晉升條件,並嚴格執行。乃至士農工商,殊途同歸。當最大程度趨利避害。

再加上大漢不禁刀劍弓弩,卻傳承有序。時人皆心存信義,劉備有這個信心。後世皇朝,因禮樂崩壞,道德淪喪,人心不古,道義無存。而無法實現的昇平世界,天下大同。我大漢定能實現。

民心向善是其一。民有刀劍弓弩是其二。

那些殺人不見血的蠅營狗苟,官場現形,能抵擋脣槍舌劍,能抵擋長刀利箭否?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奈何,我大漢還時有大赦天下。

殺人重罪。不出三五年,便可出獄。有何懼哉!

黨錮前,有方士張成,從大宦官侯覽處得知朝廷即將大赦,便唆使其子殺人。李膺將兇手逮捕到案,準備法辦。不料第二日,大赦令已頒下。張成得意言道:“詔書既已頒下,便不怕司隸校尉不把我子釋放。”此話傳至李膺耳中,李膺言道:“張成預知大赦,而故意教子殺人,大赦焉能輪其子!”遂下令將其子斬首。

此事雖直接導致第一次黨錮。然,細究起來。足見我大漢法理與道義並行之風。

同樣是殺人死罪。何人可赦,何人不可赦。一言蔽之,義之所存,民心向背。

趙娥爲報父仇,殺人投案。縣令欲與她棄官同亡。朝廷大赦其罪。各級官吏齊聲讚頌,爲其著書立傳。

而方士張成唆使其子殺人。遇赦不赦,當日梟首。

煌煌天漢,有此法理與義理並存。再有薊王劉備,何愁天下不定。

1.25 兄弟鬩牆1.265 大有玄機122 養虎成患176 王田壽鯉199 必有其子14 撒豆成兵1.87 開門揖盜183 包藏禍心162 物我兩忘1.54 漢風不滅1.239 神泉秀水161 畢協賞罰1.45 生死大敵158 常山之蛇1.70 王道如砥128 魚遊燋釜109 突飛猛進110 棄親從曹216 五射之術14 萬象更新1.272 董卓赴宴163 顧此失彼16 山蠻甲冑165 往昔之約1.97 鐘鳴漏盡1.89 未改初心1.30 旱極而蝗113 冰釋前嫌156 仁至義盡1.205 請君入徐1.94 百官缺席1.239 雪落無聲1.74 判若鴻溝120 三英齊發127 賊臣當道199 千里追兇1.255 突施冷箭1.203 無主之地1.240 聽風即雨1.200 得而誅之177 人神不擾156 定鼎關中153 經營西域1.64 連贏三局1.64 輶軒之使1.40 羣盜蜂起145 寡人無情1.58 金水商肆1.60 伏波定海114 太平劫案1.263 羌煮貊炙1.8 馬桶廁籌133 首遭彈劾1.43 切莫辜負1.63 焉能見疑137 百無禁忌174 以謝天地102 捧日而立111 計程馬車1.39 名臣歸京137 和親典禮127 賊臣當道212 德不配位164 成家立業178 中洲一郡140 孤家寡人1.33 出訪鴻儒1.42 撐犁孤塗1.24 麒麟之子1.54 四方殺局1.8 神都洛陽177 困龍之地197 試兒之禮1.55 情義無價103 玉石俱焚1.246 弄劍踏杯1.69 張飛劫親1.79 快馬輕舟216 觸類旁通1.79 圍湖造屋1.86 枕山跨海1.75 愁雲散盡134 添光增益1.58 金水商肆15 安邦定國1.23 移花接木1.234 四大氐王141 以一濟全132 人心難琢1.76 牽繮執轡1.5 黃門侍郎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92 家賊難防1.5 舌綻春雷1.59 班師凱旋1.238 君有不戰17 猛虎搏兔161 狐假虎威145 顯山露水131 綱舉目張
1.25 兄弟鬩牆1.265 大有玄機122 養虎成患176 王田壽鯉199 必有其子14 撒豆成兵1.87 開門揖盜183 包藏禍心162 物我兩忘1.54 漢風不滅1.239 神泉秀水161 畢協賞罰1.45 生死大敵158 常山之蛇1.70 王道如砥128 魚遊燋釜109 突飛猛進110 棄親從曹216 五射之術14 萬象更新1.272 董卓赴宴163 顧此失彼16 山蠻甲冑165 往昔之約1.97 鐘鳴漏盡1.89 未改初心1.30 旱極而蝗113 冰釋前嫌156 仁至義盡1.205 請君入徐1.94 百官缺席1.239 雪落無聲1.74 判若鴻溝120 三英齊發127 賊臣當道199 千里追兇1.255 突施冷箭1.203 無主之地1.240 聽風即雨1.200 得而誅之177 人神不擾156 定鼎關中153 經營西域1.64 連贏三局1.64 輶軒之使1.40 羣盜蜂起145 寡人無情1.58 金水商肆1.60 伏波定海114 太平劫案1.263 羌煮貊炙1.8 馬桶廁籌133 首遭彈劾1.43 切莫辜負1.63 焉能見疑137 百無禁忌174 以謝天地102 捧日而立111 計程馬車1.39 名臣歸京137 和親典禮127 賊臣當道212 德不配位164 成家立業178 中洲一郡140 孤家寡人1.33 出訪鴻儒1.42 撐犁孤塗1.24 麒麟之子1.54 四方殺局1.8 神都洛陽177 困龍之地197 試兒之禮1.55 情義無價103 玉石俱焚1.246 弄劍踏杯1.69 張飛劫親1.79 快馬輕舟216 觸類旁通1.79 圍湖造屋1.86 枕山跨海1.75 愁雲散盡134 添光增益1.58 金水商肆15 安邦定國1.23 移花接木1.234 四大氐王141 以一濟全132 人心難琢1.76 牽繮執轡1.5 黃門侍郎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92 家賊難防1.5 舌綻春雷1.59 班師凱旋1.238 君有不戰17 猛虎搏兔161 狐假虎威145 顯山露水131 綱舉目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