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封侯拜相

船行一日夜,劉備已平安返回南港。換乘車駕入王城。沐浴更衣,正好趕上朝會。

五日一朝,十日大朝。已成慣例。

恰逢大朝,六百石以上官吏皆要出席。雞鳴時分,左國令士異便與一衆女官、宮女起身忙碌。清掃大殿,鋪陳坐席。還要爲香爐增添提神醒腦的香料。冬日開啓暖櫃,夏日還需預備冰鑑。諸如此類。

今日朝會有兩件要緊的事。其一,是國土防備。其二,便是要封賞左右二國相。

待君臣見禮,各自落座。

透過垂在面前的九串繁露(冕旒上所懸玉串),劉備環視殿內衆臣,這便笑道:“二位國相請出列。”

“臣,在。”兩位國相聞聲出列,跪在殿前。

“左國令且宣詔吧。”劉備又道。

“臣,遵命。”左國令士異取詔書在手,徐徐展開:

“右國相耿雍,風流蘊藉。左國相崔鈞,雅量高士。皆是孤少時摯友。自追隨孤以來,禮賢下士,勤政持國,爲官十載,忠心可鑑。今薊國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漢胡雜糅,百姓向化。路不拾遣,夜不閉戶。孝悌力田,日益衆多。二位國相可謂勞苦而功高矣。(舜)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憂民,汝翼。’表賜車蓋,特高一丈,長史主簿車,緹油屏泥於軾前。另表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以章其德。”

“臣……謝陛下,謝王上。”

中二千石,位比九卿。月谷一百八十斛,年俸二千一百六十石。折錢:六十四萬八千。

今漢以來,關內侯雖無食邑,卻有食俸。立國之初,百廢待興。光武尚儉,後宮妃嬪皆削去數等。故“建武六年,初令關內侯食邑者俸月二十五斛。”尚不足一個二百石少吏食俸。建武二十六年,民生轉好,又給百官增俸:“其千石以上減於西京舊制,六百石以下增於舊秩。”卻不見關內侯。

關內侯爵位可世襲,但要減等繼承。“關內侯子二人爲不更,它子爲簪裊”,且還需,高於六尺二寸(一米六五),身無殘疾。

現在明白何爲‘以高爲貴’了吧。個子矮,連繼承權都沒有啊!

時下,關內侯類似“加官”。比如劉備封左右丞相爲關內侯,食俸便在原有二千石的基礎上,提升到中二千石。

劉備乃是諸侯王。即便是給自己的子嗣封爵,亦須上表朝廷。由陛下頒發正式的詔命方可。

換句話說。劉備“賜車蓋,特高一丈,長史主簿車,緹油屏泥於軾前。另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皆是陛下的賞賜。

所以在劉備的詔書中,有“表賜”和“另表”二字。

故而兩位國相拜謝時,先謝陛下,再謝薊王。

士異宣讀的乃是薊王詔書。袖中還有擬自尚書檯的陛下詔書。雖未曾殿前宣讀,事後卻要將詔書交於二人。

陛下明碼標價。

關內侯作價五百萬錢。至於“一丈高的車蓋,車軾爲丹黃色,相府高級屬吏的車駕,可用紅色油布在車軾前屏泥”諸如此類。這些額外的賞賜,陛下大筆一揮,給個同氣連枝對摺親情價。另作價五百萬錢,湊足一千萬整數。換句話說,劉備爲了兩位國相的封賞,共計花去了二千萬。

足見劉備煞費苦心。

此舉令劉備盡收人心,何其便宜。

之所以一直秘而不宣,直等到現在。乃因一來一回,頗費周折。劉備從雍奴返回時,陛下的詔書還在路上。也是剛剛送到。

所謂封侯拜相。薊國百官皆長舒一口氣。自打領食雙俸,俸祿在兩位國相之上,便時有不安。不知二位國相,當如何處。亦不知與二位國相相見時,又當如此自處。如今二位國相封關內侯,俸祿重回衆人之上,終是心安。

饒是王傅黃忠,亦點頭稱讚。

待女官將二人席位,再向上移,高出右列王傅黃忠一排。二人這才稱謝落座。如此,文官二千石列,只剩幕府左丞荀攸一人。女官這便在隊首重置一席,待荀攸起身行禮,移坐首席,女官便將他先前坐席撤去。

如前所說。座次當真很重要。

待二位國相和文武百官收拾心情。這便開始議政。

“三弟。”

“臣弟在。”

“命你領本部兵馬北上,駐守陽鄉城。以防北部之敵。”

“喏!”張飛大喜領命。

方城縣,東距原新昌侯國都新昌城八十五里。北距原陽鄉侯國國都陽鄉城五十五里。東南距韓城七十里。面積廣闊,需重兵駐防。二弟關羽既已守三臺城,三弟張飛自當不甘人後。

“轉告陽鄉長,將散居城外的居民盡數遷入城中。不得有誤。”

“領命!”

如前所說。方城屬督亢之地,秦時屬上谷郡。前漢設方城縣,屬廣陽國。今漢仍爲方城縣,面積擴大。陽鄉侯國、新昌侯國、臨鄉侯國皆併入方城縣,原屬涿郡。

今皆劃歸爲劉備封國。

爲便於管理,兩位國相曾進言,將陽鄉侯國、新昌侯國,再次分出,另置陽鄉城、新昌城。正如將益昌、容城,從安次、范陽分出那般。

與別處不同。薊國多爲“城邑制”。大城方百里,小城方五十里。如此才便於繞城圩田。且城外並無村落,路上也只有亭舍郵驛,烽堠關卡,諸如此類。

縣一級,對薊國來說。其建制更像侯國。

劉備歸國後,這便納其言。將兩地從方城縣中分出。新設二城長治理。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東武城人。南廣陽令崔琰從弟。今年方十五。正值用人之際。經由其恩師劉寵舉薦給劉備。兩位國相考覈後,認爲其學識淵博,剛正不阿,胸襟開闊,識大體、顧大局。

這便破格授予陽鄉城長一職。

劉備初見他時,還是其兄崔琰身後的一半大童子。再見時,已學有所成。恰逢翩翩年少,如何能不令劉備滿懷欣慰。

崔林家貧無車馬,從兄崔琰欲借車馬與他,恩師亦想爲其租一輛馬車,皆被崔林婉拒。言道,此去上任不過百餘里,沿途亭舍皆能落腳,何須車馬。這便收拾行囊,拜別恩師同窗,步行就任。

崔林家貧,時宗親皆看他不起,唯有堂兄崔琰很是賞識。今果不其然。年十五以城長出仕,臨鄉一地雖人才濟濟,卻也只有寥寥數人。

五十餘里,一日即達。

當真年少力壯。

1.82 膂臂當車139 八日之幸1.200 終破隴關1.98 白湖水榭1.28 將門虎子104 窮無出路1.42 撐犁孤塗1.34 庸人自擾125 局中一子139 治國有術162 一戰揚名155 恩威並濟1.25 美人無極173 畝鍾之田1.258 搶佔先機133 兵鋒四起1.98 南港新城1.9 雄甲天下1.70 奉詔和親117 水淹三軍1.24 一如舊典1.30 火燒雲臺1.235 演武十器1.248 毒蠍擺尾1.30 一書在手1.8 北面而事159 白波立寨105 鳳闕龍樓125 除舊迎新168 有求必應14 公孫劍器113 單耳陶杯1.35 西烏鐵騎190 封賞羣臣1.82 年末大賞184 南巡于闐1.252 花期正盛121 非此即彼1.38 明日爲王152 善刀而藏196 百年大計1.64 朝聞夕逝150 幻痛未滅1.48 百善孝先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3 亂世梟雄1.65 形勢急轉156 定鼎關中163 女亞馬遜!1.39 一棒成名1.20 五供九賓172 三日獵狩1.55 負陰抱陽127 因時而變1.37 菟園遊獵1.75 一錢太守1.4 砥礪同行1.64 懷瑾相報1.289 四面樹敵1.64 百練清剛10 入九龍門1.97 莫問神鬼120 四面合圍183 包藏禍心1.256 茅塞頓開168 無法拒絕194 無事相安91 熱度未消1.96 一億情義1.84 王道治國61 董卓獻車158 天下嚥喉181 薊王獻寶1.8 拍案驚奇132 爲君取食168 天下治術1.57 意欲何爲115 龍見於野168 英雄當出1.98 正大光明1 羣雄上洛1.75 愁雲散盡1.36 一金知心142 投石問路16 降服烈馬1.22 毋需言反14 公孫劍器1.254 忽然而已1.27 以身舉債1.86 炎船之主1.97 莫問神鬼1.50 人中呂布1.37 冰山露角1.76 峰迴路轉16 重造京洛158 常山之蛇1.79 撤村並邑176 薊王東歸156 生死未卜136 鴉雀無聲
1.82 膂臂當車139 八日之幸1.200 終破隴關1.98 白湖水榭1.28 將門虎子104 窮無出路1.42 撐犁孤塗1.34 庸人自擾125 局中一子139 治國有術162 一戰揚名155 恩威並濟1.25 美人無極173 畝鍾之田1.258 搶佔先機133 兵鋒四起1.98 南港新城1.9 雄甲天下1.70 奉詔和親117 水淹三軍1.24 一如舊典1.30 火燒雲臺1.235 演武十器1.248 毒蠍擺尾1.30 一書在手1.8 北面而事159 白波立寨105 鳳闕龍樓125 除舊迎新168 有求必應14 公孫劍器113 單耳陶杯1.35 西烏鐵騎190 封賞羣臣1.82 年末大賞184 南巡于闐1.252 花期正盛121 非此即彼1.38 明日爲王152 善刀而藏196 百年大計1.64 朝聞夕逝150 幻痛未滅1.48 百善孝先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3 亂世梟雄1.65 形勢急轉156 定鼎關中163 女亞馬遜!1.39 一棒成名1.20 五供九賓172 三日獵狩1.55 負陰抱陽127 因時而變1.37 菟園遊獵1.75 一錢太守1.4 砥礪同行1.64 懷瑾相報1.289 四面樹敵1.64 百練清剛10 入九龍門1.97 莫問神鬼120 四面合圍183 包藏禍心1.256 茅塞頓開168 無法拒絕194 無事相安91 熱度未消1.96 一億情義1.84 王道治國61 董卓獻車158 天下嚥喉181 薊王獻寶1.8 拍案驚奇132 爲君取食168 天下治術1.57 意欲何爲115 龍見於野168 英雄當出1.98 正大光明1 羣雄上洛1.75 愁雲散盡1.36 一金知心142 投石問路16 降服烈馬1.22 毋需言反14 公孫劍器1.254 忽然而已1.27 以身舉債1.86 炎船之主1.97 莫問神鬼1.50 人中呂布1.37 冰山露角1.76 峰迴路轉16 重造京洛158 常山之蛇1.79 撤村並邑176 薊王東歸156 生死未卜136 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