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愁雲散盡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

李術既出汝南,袁紹大名,必然知曉。然今,天下三分,各爲其主。李術心思若何,尚未可知也。

然如史上韓馥,舉州相讓。同樣內憂外困,李術何去何從。料想,當有定論。

另有袁紹帳下謀士郭圖獻策。可命樊能、於麋、張英三將,同書勸降。身陷四面重圍,知大勢已去,李術必開城納降。

袁紹稱善。

先命袁術,調運糧草輜重,又遣使入蕪湖,勸降李術。

二袁各據險要,築城自保。更加合肥侯,御駕親臨。營中糧草、兵器足備。羣雄稍得心安。

蕪湖、丹陽、秣陵,三城沿江順下。皆爲劉繇屯兵重鎮。只因有牛渚爲橋頭堡,故蕪湖兵少。再加城池險固,三千守軍足矣。

奈何劉繇,用人不當。慮及乃陶恭祖所遣,當可一用。豈料皆是貪生怕死,無能鼠輩。

自以爲固若金湯,實則不堪一擊。“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何況整條沿江防線,早百孔千瘡。

不料李術頗有擔當。見三將手書,雖將信將疑,卻謹守城池,並未不戰而降。

見事不可爲,說客自回覆命。

袁紹得報,一籌莫展。

謀士郭圖,又生一計。

這便入帳密報:“明公何不遣人說降丹陽笮融。”

“哦?”袁紹素仰賴郭圖之謀。急忙問道:“公則可有妙計。”

“明公可知張魯否?”郭圖循循善誘。

“乃漢中五斗米師……”袁紹似有所悟。

郭圖低聲言道:“聞笮融此人生性殘暴,卻深信西佛。若許以重利,當可爲明公一用。”

“重利若何?”袁紹又問。

“若天子效史侯,封笮融爲國師,總佛門弟子。笮融必心悅誠服。”果不出所料。

“不可。”袁紹斷然搖頭:“家國大事,豈能假手於神佛。”

袁紹有此念,郭圖實不意外:“乃詐言耳。待賺開城門,再做計較。”言下之意,定不會如史侯那般,縱容佛門。

“此計,高妙。”袁紹心領神會。

遂入天子大帳,秘奏於合肥侯座前。

見合肥侯無言。

袁紹又進言道:“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歷爲精兵之地也。若能得之,江東可定。”

“朕,既封笮融爲國師,又豈能食言。”合肥侯心有顧慮:“江東本就信佛。尤其丹陽,徒衆甚多。笮融此人,非良善之輩。竊居高位,久必生亂。恐如張角故事,禍亂天下。”

“陛下且安心。事後,臣自有計較。”袁紹言盡於此。

合肥侯心領神會:“既如此,詔命可下。”

命黃門令黃綱,當即制詔用璽。轉賜大將軍袁紹。

“臣,叩謝陛下。”得此詔命,萬事俱備。

“其中厲害,大將軍慎行之。”合肥侯不忘叮囑。

“喏。”

待袁紹離去,程貴人陪袁皇后,自出帷後。

“陛下安心,大將軍必有計較。”袁後寬慰道。

“事急從權。時局艱難,社稷窮厄。唯有行此下策。”合肥侯嘆言。

“如大將軍所言,若取丹陽,江東可定。”程貴人舉止雍容,似又有身孕。然袁皇后至今尚未圓房,仍是處子之身。程貴人曾向袁皇后進言,同侍寢,許有轉機。卻被袁皇后婉拒。背後原因,外人又豈能知。

袁紹剛入中軍大帳。

便有斥候來報。有徐州豪傑,渡江來投。

“姓甚名誰?”袁紹一喜。

“自稱琅邪劉勳。”

劉勳,字子臺,徐州琅邪人。爲袁術故吏,前爲沛國建平(縣)長。因豫州牧丁原,效仿兗州,頒《抑兼併令》。劉勳見事不可爲,遂解印自去。攜門客私兵數千,渡江來投。

恐其有詐。袁紹先命人穩住砦外來船,又速報牛渚袁術知曉。

聞劉勳來投。袁術大喜。

二人江上相認,共入水砦。把臂登岸,拜見合肥侯當面。

“臣,劉勳,叩見陛下。”謂雪中送炭,莫過如此。

“免禮,賜座。”山窮水盡,合肥侯自當禮賢下士。

“謝陛下。”劉勳再拜落座。

袁術代爲奏報:“啓稟陛下,子臺此來,攜大小舟船百餘艘,部曲三千。”

“朕心甚慰。”部曲三千必是豪傑。合肥侯焉能不喜。

袁術又道:“子臺此來,另有大功一件。”

“哦?”合肥侯如沐春風:“願聞其詳。”

劉勳抱拳奏曰:“回稟陛下,臣素與薛禮交好。願說其‘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善。”累日愁雲,一朝散盡。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合肥侯一時,甘之如飴。

事不宜遲。劉勳假扮遊商,車隊入秣陵。營門投帖,與薛禮相見。

與此同時。

謀士郭圖,並黃門令黃綱,已成笮融座上賓。

“此話當真。”聞合肥侯渡江,移駕石城。欲拜己爲國師。笮融猛然直立。

“詔命在此,國師自觀。”黃門令黃綱,亦是豪傑。面色不變,舉止如常。

笮融伸手欲奪,忽覺不妥。這便整衣下拜,大禮奉詔。

展開視之,欣喜若狂。尤其合肥侯所用,乃傳國玉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一諾千金,更何況天子乎。

笮融焉能不深信。這便投桃報李:“若爲國師,願助我主,平定江東。”

“一言既出。”黃綱眼中,一閃精光。

“百死不悔。”笮融目光如炬,擲地有聲。

“何不開城,沐浴焚香,以迎天子。”黃綱笑問。

“固所願也!”四目相對,笮融仰天大笑。

消息傳回,亦喜亦憂。

袁術進言道:“陛下不可輕信,需防有詐。”

“我等,何不先入城。”袁遺言道。

“不可。”合肥侯已有計較:“朕若不至,笮融必難自安。若起疑心,臨事而悔。功虧一簣也。”

“陛下明見。”袁紹下拜。

袁遺又道:“何不等秣陵消息,再做計較。”

合肥侯忽笑:“蕪湖、丹陽、秣陵,三城順下,互爲犄角。李術、薛禮、笮融,三將首鼠兩端,作壁上觀。一地全而三地全,一城失則三城失。若聞笮融開城納降。李術、薛禮,必望風歸服。得三城,江東可定。”

帳中百官,聞之無不振奮。

輔佐英主,何愁大漢國祚不繼。

122 溫室藥圃141 捨我其誰184 南巡于闐1.222 神器更易1.24 一如舊典1.48 立冬兵發1.50 從風而服1.29 得失參半1.37 魚龍漫衍1.69 吾家麒麟1.79 圍湖造屋81 夜入太倉1.70 封侯拜相121 怒海潮升1.67 六尺之孤194 先聲奪人1.49 以道御術201 南北俱全18 豈若麒麟150 洛陽上計1.83 蓋世英雄1.9 伐毛洗髓166 大材小用1.47 甲子之約1.22 東西合璧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95 十面埋伏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1.57 意欲何爲1.243 十有八九172 三日獵狩130 抗颺虓虎1.248 火煉真金1.245 更始決裂195 禍福相依1.22 其道大美19 編戶分遷162 一戰揚名126 聚散有時114 割肉飼虎1.3 貢金補全1.45 再得貴子146 心中有愛132 一脈相承1.48 反間之計1.62 猜忌暗生1.36 寒光耀雪1.246 弄劍踏杯1.22 天下機關164 成家立業1.74 判若鴻溝132 千里送藥177 坐等期滿1.254 忽然而已103 撲朔迷離198 千帆競發1.45 權利覺醒1.44 閉門造車1.85 遼東之煮138 盡如人意156 金牌免死1.28 挹婁廬士1.95 平樂會盟1.63 仰吞北斗152 烏蓮白卓138 戰爭紅利1.63 犬牙相錯1.57 指點迷津1.34 旁門左道185 諸王稱臣117 鳳凰于飛1.30 一書在手1.5 唯利是圖161 內難未弭168 絕地天通16 五日京兆1.59 各有歸宿102 平波水砦117 鳳凰于飛1.95 十面埋伏1.96 酒精花露171 鮮卑五姓196 神智夫人1.7 野火將熄1.82 倉樓藏秘107 無人可用1.84 身陷囹圄191 另立門戶41 不爲已甚105 鳳闕龍樓125 伏路把關1.45 生死大敵160 女中豪傑141 捨我其誰1.23 移花接木1.9 車輪舫舟1.82 狹路相逢1.75 坐問因果125 校場演武137 恩怨無主
122 溫室藥圃141 捨我其誰184 南巡于闐1.222 神器更易1.24 一如舊典1.48 立冬兵發1.50 從風而服1.29 得失參半1.37 魚龍漫衍1.69 吾家麒麟1.79 圍湖造屋81 夜入太倉1.70 封侯拜相121 怒海潮升1.67 六尺之孤194 先聲奪人1.49 以道御術201 南北俱全18 豈若麒麟150 洛陽上計1.83 蓋世英雄1.9 伐毛洗髓166 大材小用1.47 甲子之約1.22 東西合璧第2083章 1.272 殺得性起1.95 十面埋伏第2073章 1.262 飛天遁地1.57 意欲何爲1.243 十有八九172 三日獵狩130 抗颺虓虎1.248 火煉真金1.245 更始決裂195 禍福相依1.22 其道大美19 編戶分遷162 一戰揚名126 聚散有時114 割肉飼虎1.3 貢金補全1.45 再得貴子146 心中有愛132 一脈相承1.48 反間之計1.62 猜忌暗生1.36 寒光耀雪1.246 弄劍踏杯1.22 天下機關164 成家立業1.74 判若鴻溝132 千里送藥177 坐等期滿1.254 忽然而已103 撲朔迷離198 千帆競發1.45 權利覺醒1.44 閉門造車1.85 遼東之煮138 盡如人意156 金牌免死1.28 挹婁廬士1.95 平樂會盟1.63 仰吞北斗152 烏蓮白卓138 戰爭紅利1.63 犬牙相錯1.57 指點迷津1.34 旁門左道185 諸王稱臣117 鳳凰于飛1.30 一書在手1.5 唯利是圖161 內難未弭168 絕地天通16 五日京兆1.59 各有歸宿102 平波水砦117 鳳凰于飛1.95 十面埋伏1.96 酒精花露171 鮮卑五姓196 神智夫人1.7 野火將熄1.82 倉樓藏秘107 無人可用1.84 身陷囹圄191 另立門戶41 不爲已甚105 鳳闕龍樓125 伏路把關1.45 生死大敵160 女中豪傑141 捨我其誰1.23 移花接木1.9 車輪舫舟1.82 狹路相逢1.75 坐問因果125 校場演武137 恩怨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