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 明日爲王

讖緯之學,起源與上古先秦。

“讖”最初乃是一種只在方士間流傳的隱語。性質上,類似綠林好漢專用的“江湖黑話”。乃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告人行事。“讖書”即“占驗書”。

“讖”先於“緯”問世。漢以前,燕齊一帶方士首造“讖語”。始皇帝時,方士盧生入海求仙,帶回《圖錄》,內有“亡秦者胡也”之讖語。《史記》中亦載有《秦讖》。

“緯”乃相對“經”而言:“讖者詭爲隱語,預決吉凶”,“緯者經之支流,衍及旁義”。

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學地位提升,隨之產生了依傍、比附經義的“緯書”。“緯以配經”,故稱“經緯”;讖以附經,稱爲“經讖”;讖緯往往配有插圖,故又叫“圖讖”、“圖錄”、“圖緯”;以其有符驗,又叫“符讖”;以其是神靈之書,又叫“靈篇”。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前漢以前,讖緯之言,不過是零星散落在百家經卷中的隻言片語。直到前漢末年,方士化之儒生,大量造作讖緯,並編纂成書。影響愈發深遠。又被光武發揚光大。

光武以圖讖起兵。因《赤伏符》稱帝后,崇信讖緯。中元元年(56年)即駕崩前一年,宣佈“圖讖於天下”。計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託言伏羲至孔子演繹之三十篇,再加經緯三十五篇,計八十篇。傳於後世。

讖緯以陰陽、五行爲骨架,將數術與經學相結合,內容龐雜。有解經文字,有神話傳說,還有天文、地理及曆法等自然科學知識。然論其核心,則是“讖緯神學”。

“讖緯神學”的理論基礎,爲“天人感應論”。讖緯中的“天”即“上帝”,或稱“天帝”。爲最高神,具有神化人格。能辨善惡,明賞罰。天的意志,經由“陰陽五行”及“天象變化”來體現。只需遵循陰陽五行及天象變化,便可佔吉凶禍福,窺破“天意”。

故“讖緯神學”在今漢號“內學”。被尊爲“秘經”。成爲正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凡經說上的分歧,甚至禮樂制度,皆要以讖緯決斷。更自上而下,深入時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凡遇大事,先卜問吉凶。已成慣例。少時茅房狹路相逢。甯姐姐見劉備靈秀天成,不忍殘害,亦是篤信讖緯之術。慣以後世反推前朝者,乃因無前朝之生活經驗使然。又有誰人能如劉備這般,活在當下。

單憑後世觀點,將讖緯神學,籠統的劃歸爲封建迷信。顯然也是不對的。

因爲在時下,讖緯是與經學,混爲一談,牢不可分的。

歷代經史子集,百家名篇,皆被用於論述讖緯神學。

就劉備看來。讖緯神學,之所以能廣泛傳播。與整個時代的認知水平,及所處的歷史階段,密不可分。

能夠被時人理解、掌握的自然現象,事物規律,並因此而產生的行爲守則,道德規範,是爲“緯”。

那些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事物規律,並因此而產生的認知障礙,及無法預估的影響,是爲“讖”。

一言蔽之。能理解的便是“緯”,不能理解的便是“讖”。

“緯”即“經”。上古經文,各家註解不同,頗多爭論。爲證本門學說,甚至有人不惜籠絡內官,刪改蘭臺皇家藏書。足見一斑。

同理。無法參悟的“讖言”,各派高士,亦有不同解語。爲證真僞,張裕不惜捨棄家業,隻身北上,混跡市中,爲人駔儈。今日終得與薊王相見,當面詢問。

此,便是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

廄令張裕,面見薊王,乃爲解心中“代漢者,當塗高”之疑。

“當塗高”者,究竟是“魏也”,還是“宗王也”。

見劉備沉思不語,參軍周瑜一語中的:“啓稟主公。‘魏’之解語,與‘宗王’,異曲同工也。”

“哦?”饒是薊王,亦不由一愣:“何出此言?”

廄令張裕更顧不得許多,衝十歲周郎肅容下拜:“願聞參軍高見。”

周瑜言道:“先秦時,‘陰陽五行說’盛行,陰陽家以爲,諸國之所以並立,因其皆身負一種‘上天賦予的德行’。此德行,可用五行來表示。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國中一切,皆需與之匹配。稱‘德性相符’。唯有如此,才能受上天庇護,國祚長久。

並據此推算,黃帝時爲土德,尚黃;夏爲木德,尚青;商尚金德,興起時有白銀溢出大山之吉兆,所以尚白;周爲火德,因此尚紅。時,五德循環之說,天下無不認可,及戰國七雄時,亦如此而定。

三家分晉後,魏承正統,以王族自居,沿用周之火德;韓推演出木德;趙火德爲主,木德爲輔,稱‘火木德’。

齊國始祖爲姜子牙,繼以周天子德性,後田氏代齊,推演出‘火德爲主,金德爲輔’。楚國以炎帝后裔自居,乃爲土德。燕國推演出水德。戰國七雄中,唯秦國未定德性,令中原各國嘲笑,以爲秦國蠻荒之地,不懂王化。”

劉備輕輕頷首:“周爲火德,『魏承正統』,沿周之火德。高祖乃‘赤帝之子’,大漢因火而興,亦是火德。若將漢與周比,便當‘魏承正統’。”

廄令張裕,亦有所悟:“恩師曾言,今漢必亡於羣雄並起,如周時‘春秋戰國’故事。故能繼漢之火德者,‘當塗高也’。‘塗高’即‘魏’也。”

“原來如此。”劉備這便醒悟:“令師所說‘魏’,乃指戰國七雄之一。七雄早已作古。故令師所指,乃今漢之‘魏地’也。”

“魏地在大河之北,正是今冀州境內。”周瑜言道。

此話已十分露骨。

於是乎,廄令張裕,脫口而出:“莫非,代漢者,便在冀州六位宗王之中?”

周瑜笑道:“‘廢史立牧’,羣雄並起。春秋百餘國,終成戰國七雄。今日爲王,明日亦爲王乎?究竟何人能據冀州之地,延漢之火德,猶未可知也。”

廄令張裕,醍醐灌頂。這便肅容下拜:“聞參軍一席話,(張)裕,心結盡解,渙然冰釋。”

劉備居高笑問:“先生還養馬否?”

廄令張裕伏地奏曰:“臣,願效‘犬馬’之勞。爲主公‘沿漢之火德’。”

此次對話,影響深遠。遠超劉備估計。歸根結底,還是小覷了讖緯神學的威力。

一言蔽之。在神性上,統一了思想。

代漢者,乃“據魏地之明日宗王”。

132 馬兒吃飽110 金聲玉振106 甘之如飴136 矛頭所指1.94 熨斗直衣1.48 不藥自愈第2072章 1.261 物有所值1.57 賞罰未定118 舉國哀慟1.56 一戰成名1.46 辟邪三寶153 替父簽押1.9 決裂諸侯1.39 天予吾王1.98 水火相濟148 大義滅親1.44 非同尋常1.97 莫問神鬼142 意料之外131 麒麟送子172 席珍待聘1.78 四海英雄1.39 王庭行蹤1.69 張飛劫親161 狐假虎威1.34 庸人自擾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290 春王正月101 善始善終1.79 撤村並邑130 海內狂徒140 祓禊之會152 涓滴成海164 盡數滅口15 安邦定國1.43 樓桑特產1.63 懸樓列肆144 唯剩一問158 太后有疾174 以謝天地1.62 絕非杜撰190 迷途知返1.96 一億情義213 橫空出世128 廢史立牧1.79 圍湖造屋180 一罪足矣1.34 牛刀割雞143 動則生陽13 藥入病走135 爲主捉刀216 觸類旁通125 除舊迎新1.296 可甘人下128 意外之喜1.34 大難不死1.85 女海賊王1.68 淮南大捷1.256 全勝立威102 平波水砦1.43 予取予求111 撤塔並港1.82 倉樓藏秘140 不可思議15 安邦定國133 首遭彈劾1.93 助紂爲虐1.200 終破隴關1.5 重操舊業121 各取所需163 百夷來朝18 決心未定130 紅塵濁世12 何方妖孽141 父子十祿154 火攻破敵141 父子十祿105 紅顏易老172 三日獵狩1.68 淮南大捷1.48 鬼神難誣173 能者多勞1.95 閉門謝客1.2 雞不下蛋1.77 蜩螗之鳴128 虎狼之士1.89 薰蕕異器1.48 立冬兵發112 虛席以待1.8 拍案驚奇1.244 徒有虛名136 借刀殺人143 雜羌兵諫1.22 天下殘局1.42 椎心泣血1.69 貨比三家164 十夷王女110 門下五吏126 諸事不宜190 封賞羣臣
132 馬兒吃飽110 金聲玉振106 甘之如飴136 矛頭所指1.94 熨斗直衣1.48 不藥自愈第2072章 1.261 物有所值1.57 賞罰未定118 舉國哀慟1.56 一戰成名1.46 辟邪三寶153 替父簽押1.9 決裂諸侯1.39 天予吾王1.98 水火相濟148 大義滅親1.44 非同尋常1.97 莫問神鬼142 意料之外131 麒麟送子172 席珍待聘1.78 四海英雄1.39 王庭行蹤1.69 張飛劫親161 狐假虎威1.34 庸人自擾第2102章 1.291 帝國雄心1.290 春王正月101 善始善終1.79 撤村並邑130 海內狂徒140 祓禊之會152 涓滴成海164 盡數滅口15 安邦定國1.43 樓桑特產1.63 懸樓列肆144 唯剩一問158 太后有疾174 以謝天地1.62 絕非杜撰190 迷途知返1.96 一億情義213 橫空出世128 廢史立牧1.79 圍湖造屋180 一罪足矣1.34 牛刀割雞143 動則生陽13 藥入病走135 爲主捉刀216 觸類旁通125 除舊迎新1.296 可甘人下128 意外之喜1.34 大難不死1.85 女海賊王1.68 淮南大捷1.256 全勝立威102 平波水砦1.43 予取予求111 撤塔並港1.82 倉樓藏秘140 不可思議15 安邦定國133 首遭彈劾1.93 助紂爲虐1.200 終破隴關1.5 重操舊業121 各取所需163 百夷來朝18 決心未定130 紅塵濁世12 何方妖孽141 父子十祿154 火攻破敵141 父子十祿105 紅顏易老172 三日獵狩1.68 淮南大捷1.48 鬼神難誣173 能者多勞1.95 閉門謝客1.2 雞不下蛋1.77 蜩螗之鳴128 虎狼之士1.89 薰蕕異器1.48 立冬兵發112 虛席以待1.8 拍案驚奇1.244 徒有虛名136 借刀殺人143 雜羌兵諫1.22 天下殘局1.42 椎心泣血1.69 貨比三家164 十夷王女110 門下五吏126 諸事不宜190 封賞羣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