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輶軒之使

扶余王尉仇臺,年紀已不可考。便是扶餘國人,亦不知大王年歲幾何。

然從“永寧元年”,以王子身份入京朝貢,“天子賜尉仇臺印綬金彩”。到“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王尉仇臺更屬遼東”,並娶(公孫度)宗室女爲妻。期間,共歷六十九年。

假如。永寧元年,以王子身份上京時,尉仇臺年不過十五。至今也足有八十歲。換言之,在其八十五歲時,還娶了公孫宗室之女爲妻。

實在是,強悍。

當然,後世也有耄耋老人娶妻的記載。而時下,薊東尹鍾繇,稍後更因七十五歲老來得子,而聞名天下。便是“爲利生養而專納人妻”的曹孟德,亦甘拜下風。

要說,時人生機有多強悍,尉仇臺和鍾繇,一前一後,便足見一斑。

傳說,穆天子五十歲繼位,在位五十五年,活了一百零五歲。上古諸王,或皆是長壽人種。亦未可知。

如給趙雲的白龍馬,傳言能足活六十歲。人馬如龍,正如此這般。

鍾繇七十五歲,尚能生鍾會。

何不試想,薊王若生到七十五歲,又當如何。

“可有決斷?”扶余王尉仇臺,居高下問。

“回稟大王,臣等……並無決斷。”便有屬臣俯身言道。

“如此,速傳孤命:城門中開,焚香於道,恭迎薊國使節。”

“臣等……遵命。”

吊橋落下,城門大開。城內百姓魚貫而出,列於街旁。焚香下拜,恭迎上國使節。

薊國車隊,浩浩蕩蕩,駛入城中。

夫餘王城,所在“鹿山”,即後世吉林龍潭山。其都城所在,位於龍潭山、東團山、帽兒山之間的“三山之地”。舊時稱“濊城”。今稱扶余城。

薊國使團,繡衣亮甲。氣勢軒昂,人馬如龍。不禁令城內濊人,相形見絀,望而生畏。

車駕入宮。遙見一雄主,身披王服,矗立殿前。

薊國使節這便趨步近前,階下行禮:“薊使孫乾,拜見大王。”

“薊國名臣,孤亦略有耳聞。卻不是貴使,現居何職。”尉仇臺曾二次上京,言談舉止與漢人無異。

“下臣,忝居主簿一職。”孫乾答曰。

漢三公、郡守、縣令等,均以賊曹、督盜賊、功曹、主簿、主記爲門下五吏。主簿與門下督等俸,亦食六百石。皆是薊王近臣,位卑而權重。

“傳聞鄭門十賢,皆隨上庠令,投奔薊國。不知貴使可曾名列其中。”尉仇臺竟也知曉。

孫乾躬身答曰:“下臣,正是鄭門弟子。”

“果然如此。”尉仇臺微微一笑,餘光一瞥,又問道:“你是何人?”

便有一披堅執銳之赳赳武夫,抱拳答道:“張郃拜見大王。”

“可是楊氏城頭,隨王傅黃忠勇爲先登者。”尉仇臺竟又知曉。斷不可小覷。

“正是下臣。”張郃再答。

見二人年紀尚青,皆未及冠。尉仇臺不禁遙想當年:“永寧元年,孤,年十五,西去洛陽。恍然回首,今已滿甲子。耄耋之人,行將入土。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再見二位貴使,青春年少,不由得心生感嘆。”

“回稟大王,鄙國多‘少年長吏’。便是我主,亦年少成名。”孫乾謙遜作答。

“薊國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如日初升,尚未極天也。”尉仇臺伸手相邀:“貴使請。”

“大王請。”

入殿中,孫乾先大禮參拜。後上呈禮單。尉仇臺,遂命近臣高聲誦讀。

國禮之豐厚,令殿中百官,嘖嘖有聲。

待讀完,殿內一時落針可聞。這份國禮,究竟價值幾何,多已無從衡量。

“薊王厚禮,受之有愧。”尉仇臺言道:“敢問貴使,所爲何來?”

“乃爲‘先禮後兵’也。”孫乾答曰。

本以爲會口出“兩家通好”的殿中羣臣,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

“好一個‘先禮後兵’。”尉仇臺不置可否:“薊王意欲何爲?”

“我主已降服三韓。不日將攜水陸大軍,上下夾攻,滅高句麗。”

“放肆!”便有扶余重臣,怒急喝問:“薊王既滅三韓,盡得百萬之衆,千里之土,猶不知足乎!”

“閣下是何人?”孫乾笑問。

“某乃四出道,狗加是也!”

“四出道”,或可稱爲扶餘國之“外郡”。“出”便是國外之意。分別是:馬加、牛加、豬加及狗加。

每一加,皆由各部族長統領,“加”或可通“家”也。大者數千戶,小者數百戶。麾下民衆亦稱“下戶”,即奴隸。再加國中一道,共計“五道”。“諸加”,相當於部落首領,負責供應牲畜給扶餘國中,每道亦設一位神女,爲國祭天祈福,各設神宮一座,用於安置神女。

三國志載:“扶餘國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馬加、牛加、豬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便指此也。

扶余五道,各有部落首領統領。扶余王尉仇臺,統領國中。傳言。高句麗,或出於四出道之馬加。

所謂兄弟同心。或正因如此,狗加纔出聲呵斥。

事實上,扶餘國“四出道”的設立,盡顯遊牧習俗之粗放。馬、牛、豬、狗,四大部落,趕着漫山遍野的牲畜,出走四方,沿途放牧。便是所謂的“四出道”。

“我主向來光明磊落。譴我等出使貴國,以實言相告。赤誠如斯,何故動怒。”孫乾溫文爾雅。

“大膽!”狗加正欲上前,卻見張郃微微側目。目光如電,不怒自威。狗加竟不敢忤視。

此人,或萬人莫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爲漢土。”孫乾面色不變,近前施禮:“大王亦曾上洛朝拜天子,受印綬金彩。亦是大漢藩屬。與鄙國乃兄弟之邦。正因如此,我主才待之以誠。不加欺瞞。請大王明鑑。”

“高句麗乃出我種輩。薊王可否手下留情。”尉仇臺不動聲色。

“高句麗擅據大漢舊土,陰藏不臣之心久已。聽聞,建光元年,賊王高宮,率馬韓、濊貊數千騎,兵圍玄菟郡。時大王尚爲王子,便親率二萬餘衆,幷州郡同討,退高句麗。昨日舊聞,言猶在耳。不告而取,謂之賊。今大王何故爲國賊求情。”孫乾對曰。

尉仇臺輕輕頷首:“孤已盡知也。”

白海之濱,高車王庭。

門下督鄭泰,亦領薊國使團,出使高車。

沉痾臥牀的副伏羅歸義王,竟親出相迎。足見持重。

“下臣鄭泰,拜見大王。”

1.27 以身舉債1.5 重操舊業15 愛恨入土191 何必談錢139 治國有術1.254 除舊佈新1.99 謹慎擇友1.30 一書在手1.25 相遇上陵146 何須十年1.56 鮮活人聲142 上谷烏桓174 變俗易教1.70 青徐流民1.25 相遇上陵1.77 雄長一州141 人間正道1.34 旁門左道14 死而不僵1.68 淮南大捷130 不可定期1.73 大行天下182 取捨有道1.98 衣帶秘詔198 絕席而坐1.56 風向突變1.237 生死立判164 四海承風1.86 好生思量152 甘後雙身109 多管齊下123 上林冬狩190 迷途知返192 言行若一1.34 恩同再造189 天降大任145 無人接盤1.93 古羌懸棺1.223 歲末大事107 忍辱偷生196 服牛乘馬1.228 石來運轉104 有生之年167 綠洲公社1.47 爲朕所用1.6 暗渡陳倉1.66 象軍初立1.75 愁雲散盡1.269 負重而行1.74 星辰少女151 終成眷屬171 北薊南宛143 以食爲天1.92 南有喬木114 闢禍樓桑12 料事於先1.2 圈地爲邑148 附內而生101 善始善終1.93 古羌懸棺119 時局崩壞122 左伯皮紙1.87 大漢風骨168 無法拒絕155 恩威並濟61 木已成舟198 狗邪滅國218 近水樓臺1.280 天下貴二11 檀口溫湯121 避實擊虛1.69 東西交會15 生財有術1.39 火雨焚城199 失之交臂1.56 靜觀其變187 中分天下166 落子無悔1.234 王允解懸1.99 進身之階19 與生俱來1.258 激勵三軍169 百日分曉1.263 羌煮貊炙1.46 辟邪三寶1.54 四方殺局1.20 軟語溫言133 如有神助1.68 淮南大捷120 三英齊發1.70 奉詔和親143 向海而生186 三方勢力1.249 唱罷登場1.72 羚羊掛角81 投石問路164 盡數滅口1.82 狹路相逢101 三日之義1.6 沐猴冠帶
1.27 以身舉債1.5 重操舊業15 愛恨入土191 何必談錢139 治國有術1.254 除舊佈新1.99 謹慎擇友1.30 一書在手1.25 相遇上陵146 何須十年1.56 鮮活人聲142 上谷烏桓174 變俗易教1.70 青徐流民1.25 相遇上陵1.77 雄長一州141 人間正道1.34 旁門左道14 死而不僵1.68 淮南大捷130 不可定期1.73 大行天下182 取捨有道1.98 衣帶秘詔198 絕席而坐1.56 風向突變1.237 生死立判164 四海承風1.86 好生思量152 甘後雙身109 多管齊下123 上林冬狩190 迷途知返192 言行若一1.34 恩同再造189 天降大任145 無人接盤1.93 古羌懸棺1.223 歲末大事107 忍辱偷生196 服牛乘馬1.228 石來運轉104 有生之年167 綠洲公社1.47 爲朕所用1.6 暗渡陳倉1.66 象軍初立1.75 愁雲散盡1.269 負重而行1.74 星辰少女151 終成眷屬171 北薊南宛143 以食爲天1.92 南有喬木114 闢禍樓桑12 料事於先1.2 圈地爲邑148 附內而生101 善始善終1.93 古羌懸棺119 時局崩壞122 左伯皮紙1.87 大漢風骨168 無法拒絕155 恩威並濟61 木已成舟198 狗邪滅國218 近水樓臺1.280 天下貴二11 檀口溫湯121 避實擊虛1.69 東西交會15 生財有術1.39 火雨焚城199 失之交臂1.56 靜觀其變187 中分天下166 落子無悔1.234 王允解懸1.99 進身之階19 與生俱來1.258 激勵三軍169 百日分曉1.263 羌煮貊炙1.46 辟邪三寶1.54 四方殺局1.20 軟語溫言133 如有神助1.68 淮南大捷120 三英齊發1.70 奉詔和親143 向海而生186 三方勢力1.249 唱罷登場1.72 羚羊掛角81 投石問路164 盡數滅口1.82 狹路相逢101 三日之義1.6 沐猴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