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王道如砥

賈詡答道:“三後分立,各懷心事,乃其一。”

言下之意,太皇竇太后、太皇董太后、何太后,三後同朝。彼此掣肘,乃至權力分散。在薊王之事上,難統一意見。竇太后得薊王力薦,而垂簾監國。若無函園幕府一萬精兵,斷難穩坐大位。且先帝與新帝,皆非竇太后所出,並無仇怨。自當心向劉備。

“廢史立牧,人心思變,乃其二。”見衆人點頭,賈詡又道。

隨天下十三州,各有其主。朝堂政令,漸已難出洛陽。正因有薊王託孤,鎮守天下。一干人等,纔不敢顯露崢嶸。俗語曰:“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眼看大廈將傾,“樹倒猢猻散”已不可避免。若“無虎嘯山林”,散落各地的“猢猻”便要各霸山頭,妄稱一聲“大王(dài wang)”。

“我主磊落。若非自揭己短,天下無人知曉神上宗師之事,乃其三。”

眼看羣雄並起,宗室諸王漸生異心。若無薊國爲倚仗,洛陽朝堂孤兒寡母,勢單力薄。難以號令天下。薊王自行揭短,上表請罪,絕不姑息養奸,忠心可鑑。朝廷又豈能自斷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樑。

賈詡還有誅心之言,未及出口:朝堂若真以此爲口實,殘害忠良。薊王又可會束手待斃。若薊王怒而興兵,兵鋒所指,何人能擋。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沮授忽道。

“公予,何不明言。”賈詡笑道。

“黃巾逆亂,荼毒天下。墨門明宗裹挾其中。墨門隱宗卻北投我主。世人見黃巾亂軍與我國機關術,頗多神似。雖未明言,卻難免生疑。今趁此良機,與太平妖賊,一刀兩斷。從此清清白白,令世人無可詬病。”沮授言道。

“公予此言大善。”衆人撫掌而笑。

無論鄴城機關大陣,還是水漫廣宗。黃巾賊亦善機關術,已是天下皆知。民諺亦有:“若論機關術,必言墨家門”之說。於是乎,薊國與黃巾軍,因墨門而千絲萬縷,割捨不斷。借神上宗師之事,與太平妖道、黃巾蛾賊,甚至過往所揹負的一切糾葛,正式切割。掃清後患,輕裝向前。無論對薊國,還是對墨門,皆是極大利好。

又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着眼於大局。跟過去的自己,做一個了斷。是通往更高級目標的,必由之路。

對薊國如此,對墨門如此。對薊王亦或是三墩,又何嘗不是如此。

於公於私,少時劉備,便與神上宗師,亦敵亦友。這份埋藏於內心深處的羈絆,如繭自縛。不快刀斬斷,如何能破繭成蝶。一飛沖天。

荀攸亦醒悟:“此乃我主‘王道之始也’。”

“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禮義。”田豐亦領悟。

“人情爲本,禮義所出。”賈詡目露精光:“王道始也。”

事戒不虞曰知備。

薊王向來以備不虞。自然要做兩手準備。

琉璃暖閣,公審右國令。引國民爭相恐後,圍觀將作館。所問所答,皆由學壇大儒,親筆記錄。逐條張貼於布告欄內。民衆這才醒悟:右國令,竟是天師道門徒,墨門鉅子,與“大賢良師”並駕齊驅,號“神上宗師”。

毒殺王美人,謀刺先帝,設謀新帝,四方殺局。樁樁大案,觸目驚心。膽小者,竟驚厥昏倒當場。

此時,劉備卻在王傅等人的陪同下,前往南港船塢。視察即將完工的新座艦。三體機關樓船,“踆烏號”。

三體船身,類金烏三足。甲板如雙翼伸展,制霸水面。三體船的穩定性毋庸置疑。船體一分成三,能夠安裝的漿輪二倍於前。且與先前明輪不同,輪漿皆埋設於船殼底部,全沒於水。類後世“輪滑鞋”構造。稱“暗輪”或“潛輪”。即便遇風浪顛簸,潛輪亦不會空轉。航速不減。

借三體船殼之便,再變三桅鸞翼帆,爲七桅鳳翅帆。共用艏桅,三體分置舯桅與艏桅。計七桅。航速尚不得而知。然輪漿、風帆,皆多出二倍有餘,料想航速當不會慢。

樓高七重:廬、飛廬、天廬、穹廬、爵室、望樓、旗樓。劉備乘天梯,往來各層,果然氣派非常。三體船最大優勢,便是一個“穩”字。七重樓船,縱橫四海,亦不怕傾覆。

時下薊國造船工藝,可謂突飛猛進。除水密隔艙外,釘接榫合、魚鱗搭接、多重船板、船殼造術等,先進技藝,皆被用於此艦。內外搪瓷裝甲、內襯石綿絕火,青銅鉤拒、重型弩炮、畜力輪機、機關船吊、風帆絞盤……集薊國頂尖技藝之大成。先進技藝的出現,興於日常運用。日積月累,不斷將現有技藝改良。問題層出不窮,化解日新月異。所謂“學以致用”,“應運而生”。便是指此。

劉備已想好。若當真除國,便乘此艦,奔赴倭島。立海外屬國。往來倭國列島與三韓半島,亦樂得逍遙。

當然,此是最差打算。

最好預期,乃“罰銅抵罪”。有道是財能通神。

還若不濟,便下《罪己詔》。將王位傳於嫡長子劉封。再行自我放逐,流徙三千里。渡海到倭島稱王,亦甚有滋味。個人榮辱事小,千萬國民事大。眼饞薊國者,舉不勝數。焉能坐視千里富庶,被外戚勳貴,名門豪強瓜分。徒令數十年心血,毀於一旦。

“想都不要想。”下船時,薊王如是說道。

公審如火,稻作如荼。

消息不脛而走,遠赴洛陽。

西邸,萬金堂。

大將軍何進,健步如飛,趕來拜見。

“臣,拜見太后。”人長一輩,大將軍元氣漸復,權勢日盛。雖只剩一耳,卻可借貂蟬冠遮掩。

“大將軍,所爲何來。”太后本應遷回長秋宮。然怕動了胎氣,滋擾腹中麒麟兒。故一直遲遲不肯動身。

“大喜,大喜!”大將軍何進,喜不自禁:“太后知薊國之事乎。”

“尚未知也。”腹中麒麟兒似有悸動。簾後何後,微微蹙眉,小心捧腹。果然,父子連心。

“啓稟太后……”大將軍何進,遂將公審右國令之事,和盤托出:“薊國右國令,竟是太平妖人,黃巾餘孽。且是毒殺王美人,行刺先帝之背後主謀。又趁廢帝鞠城鋤奸,殘害洛陽貴胄,漢室宗親無數。筆筆重罪,夷三族可乎。”

何太后自簾後笑問:“薊國鋤奸,大將軍喜從何來?”

何進長出一口濁氣,穩住心神。聲聲喊殺,字字見血:“國令謀逆,國主焉能無罪。”

1.59 心悅誠服31 垂綏琬琰1.57 意欲何爲11 豔后無忌184 南巡于闐1.229 鐵骨石心61 衝風之末71 三令五申195 薊王登朝1.39 名臣歸京196 三方推演17 將府五校1.57 意欲何爲1.200 得而誅之1.87 三宮鼎立127 賊臣當道1.28 帝王家事1.32 上下求索113 冰釋前嫌143 未戰先亂13 匹夫無罪104 靡麗妖風1.88 母行子效179 百廢初興1.65 如湯沃雪118 義重於生158 顛倒黑白16 山蠻甲冑11 恨意叢生193 順天行事110 連環殺局51 藏龍臥虎1.83 一網打盡1.50 無中生有171 鮮卑五姓111 神國之謀1.64 萬夫莫敵1.50 試釘馬掌129 垂簾理政18 四面楚歌219 西林少年125 偶露崢嶸71 頓遜海渠195 避無可避1.26 塢堡治所1.92 萬世太平132 一脈相承179 中舨共約11 恨意叢生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06 勿以爲念1.78 顧全大局115 耕三餘一17 廢長立賢119 時局崩壞1.97 玉色琉璃1.98 水火相濟1.253 陰相與謀154 數年之期121 各取所需136 矛頭所指1 雪夜敵蹤216 五射之術1.50 百官承式122 刀槍莫及1 實木地板13 改造閭里185 少不知味164 首尾呼應1.209 鐵騎橫衝185 董卓無文141 文昌武盛1.36 懷真抱素128 欲蓋彌彰16 重造京洛1.237 生死立判148 三舉鄉黨1.40 不義不親155 果然民貴138 豐收在望1.97 鳳引九雛159 畢生之年15 正視己心197 福莫大焉118 義重於生1.90 白身野士153 情亦動人1.34 先禮後兵137 和氣生財1.237 生死立判1.37 鰲頭獨佔1.287 悉誅涼人1.249 幸有一子190 軍師節哀152 甘後雙身1.80 漢羌聯盟101 東走西顧196 遠古迴響104 滄海遺珠1.46 辟邪三寶
1.59 心悅誠服31 垂綏琬琰1.57 意欲何爲11 豔后無忌184 南巡于闐1.229 鐵骨石心61 衝風之末71 三令五申195 薊王登朝1.39 名臣歸京196 三方推演17 將府五校1.57 意欲何爲1.200 得而誅之1.87 三宮鼎立127 賊臣當道1.28 帝王家事1.32 上下求索113 冰釋前嫌143 未戰先亂13 匹夫無罪104 靡麗妖風1.88 母行子效179 百廢初興1.65 如湯沃雪118 義重於生158 顛倒黑白16 山蠻甲冑11 恨意叢生193 順天行事110 連環殺局51 藏龍臥虎1.83 一網打盡1.50 無中生有171 鮮卑五姓111 神國之謀1.64 萬夫莫敵1.50 試釘馬掌129 垂簾理政18 四面楚歌219 西林少年125 偶露崢嶸71 頓遜海渠195 避無可避1.26 塢堡治所1.92 萬世太平132 一脈相承179 中舨共約11 恨意叢生第2088章 1.277 末席之爭106 勿以爲念1.78 顧全大局115 耕三餘一17 廢長立賢119 時局崩壞1.97 玉色琉璃1.98 水火相濟1.253 陰相與謀154 數年之期121 各取所需136 矛頭所指1 雪夜敵蹤216 五射之術1.50 百官承式122 刀槍莫及1 實木地板13 改造閭里185 少不知味164 首尾呼應1.209 鐵騎橫衝185 董卓無文141 文昌武盛1.36 懷真抱素128 欲蓋彌彰16 重造京洛1.237 生死立判148 三舉鄉黨1.40 不義不親155 果然民貴138 豐收在望1.97 鳳引九雛159 畢生之年15 正視己心197 福莫大焉118 義重於生1.90 白身野士153 情亦動人1.34 先禮後兵137 和氣生財1.237 生死立判1.37 鰲頭獨佔1.287 悉誅涼人1.249 幸有一子190 軍師節哀152 甘後雙身1.80 漢羌聯盟101 東走西顧196 遠古迴響104 滄海遺珠1.46 辟邪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