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一門出仕

左國令士異,又取一詔命,徐徐展開:“召諸子入殿。”

先召諸公,再召諸子。上下呼應。

卻不知……是誰家諸子?

待五人身披儒服,齊齊登殿。便是少師陳寔,亦不禁爲之動容。更別說陳紀等少師六子了。百官中亦有人辨出,五人乃陳少師五子之子。少師之五孫也。

“封陳忠爲渠陽長,秩三百石,‘銅印黑綬’。另賜銅錢五萬,蜀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馬軺車一輛。”

“臣,領命。”

“封陳佑爲長蘆長,秩三百石,‘銅印黑綬’。另賜銅錢五萬,蜀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馬軺車一輛。”

“臣,領命。”

“封陳唐爲鮑陽長,秩三百石,‘銅印黑綬’。另賜銅錢五萬,蜀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馬軺車一輛。”

“臣,領命。”

“封陳談爲長汀長,秩三百石,‘銅印黑綬’。另賜銅錢五萬,蜀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馬軺車一輛。”

“臣,領命。”

“封陳締爲臨泃長,秩三百石,‘銅印黑綬’。另賜銅錢五萬,蜀錦十匹,四季朝服及匹馬軺車一輛。”

“臣,領命。”

詔命宣罷,滿朝文武議論紛紛。

陳少師家中六子,已先後出仕薊國。又有長孫陳羣,預訂“二千及冠”。今再有五孫,三百石出仕一縣。陳寔一門三代,皆得重用。

一門出仕,同殿爲臣,當可轟動天下。

只是……所封之縣,聞所未聞。卻不知在官在何處。

待五人居於百官席末。

薊王笑道:“日前,孤親往藪中圈地。粗分六縣。後經雍陽令鍾繇、京沚令周異,遣工師細量,當在京沚縣與渠陽縣北,再置一縣。與佩陰平分佩謙‘澤北之土’。因縣治北臨泃(jū)水,故取名‘臨泃’。”

左國令士異,已命人取來藪中山水地形圖卷,當堂展開。

細看之下,百官方纔恍然大悟。

廣袤千里之雍奴藪,已盡爲薊土。

提前悉知的右相耿雍,遂起身言道:“主公已將雍奴藪,沿?水、沽水、鮑丘水,三河走勢,分成七縣。藪東三縣、藪西三縣,另有‘臨泃蓋頂’。七縣‘各徑百里’,分築數城。可新納齊民,百餘萬衆。”

“原來如此。”百官紛紛點頭。如此一來,薊國當有十七縣。可比一州之力乎。

先前,薊王本想讓陳締暫居東平舒相。既再得一縣,索性取整。五人出仕五縣,必成美譚一件。

“敢問右相,民從何來?”樓桑令樂隱起身奏問。

話說。新任冀州刺史王芬,頗有政績。冀州民心得安,百廢待興。加之各州刺史,討賊建功,安撫亂民,墾荒耕地。更有甚者。黃巾亂後,帝國減口二千萬餘。如今路上,流民已日漸稀少。如何能再得百萬之衆。

封建時代,民衆多寡,便意味着國力強弱。薊國境內多大澤,本別無寸土。通渠圩田,水退地幹。雖得千里沃野,然皆需民衆屯守墾殖。藪中七縣,除去京沚、雍陽,剩下五縣,今還只留存在圖上。若想按圖索驥,付諸實現。足量民衆乃是前提。

正因久爲宿吏,深諳政事。故樓桑令樂隱,纔有此一問。

耿雍笑道:“再請左國令示圖。”

奏請薊王后,士異便又命人取來一圖卷,徐徐展開:“民皆在此。”

圖中硃筆圈出的,正是半島南部,三韓之地。

薊都尹婁圭,旋即醒悟:“主公欲興兵三韓乎。”

“然也。”劉備輕輕頷首。

見百官騷動,婁圭進言道:“如此。遼東、樂浪二郡太守人選,還需細酌。”

劉備欣然笑道:“婁子伯果然足智。”

三韓,在前漢時便與中原交往密切。其中,辰韓因語言、稱謂、器物等與秦朝相似而被稱爲“秦韓”。“桓、靈之末,韓濊(huì)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此係“韓國”名稱之最早記錄。

與歷史不同。

因薊王橫空出世。薊國橫亙在幽冀之間。黃巾之亂,並未能波及幽州。更加鮮卑覆滅,烏桓降服,邊境得安。北上流民,皆入薊國。並無多少漢民,流徙三韓。

此時興兵討伐(抄掠),正當適宜。

時下半島北有扶余、高句麗。尤其是死灰復燃的高句麗,夾在遼東與樂浪,白山黑水間。趁中原大亂,鮮卑覆滅,高車南下之難得契機,兼併留守各部,日漸強盛。劉備只需想想羌人子嗣衆多的饒妻制。稍作遲疑,養虎成患,悔之晚矣。

“扶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龍崗山脈),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松花江)。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如前所說。薊王絕不能容忍,在煌煌天漢周邊,遍佈能快速暴兵的野外巢穴。

冰凍高原深處的古羌,白山黑水間的濊貊,甚至南下的高車各部,及三郡烏桓。劉備皆持有十二分之警惕。先前中原大亂,有心無力。且內外頗多掣肘,亦鞭長莫及。今劉備就國,正當其時。趁天下初定,陛下還未駕崩,先將北境安定。

一旦天下有變。薊王揮鞭南下,再無後患矣。

“主公,當遣人出使高車,說歸義王興兵,牽制扶余、高句麗。”略作思量,婁圭已有對策:“再令三郡烏桓,沿‘濱海道’南下樂浪,擊三韓之背。水軍跨海而擊其腹。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腹背受敵’,三韓必敗。”

“高車一己之力,如何能牽制扶余、高句麗二國。”王傅黃忠言道:“若二國狼狽爲奸。趁高車興兵東進,與高句麗相持,扶余南下擊其後。東西夾攻,高車危矣。若高車敗退,烏桓自難保全。‘牽一髮而動全身’,北境亂矣。”

“王傅所言極是。”劉備含笑點頭。若趁高車興兵東去,扶余悄然西進,自漠北南下。與高句麗前後夾攻。高車必不能敵。遊牧部落,並無國屬。待扶余與高句麗兼併高車各部,尾大不掉,反成新禍。那時,二國當如鮮卑大單于檀石槐那般,年年寇邊。抄掠大漢邊郡。

誠如王傅所言,當真牽一髮而動全身。

然百官皆還未知。

時下漠北,亦伏有一支強援。正是前雁門太守竇統之沒鹿回部。

然薊王卻從未說破。唯王太妃、竇太后等,少數知情。今與竇氏和親結盟,料想這支強援,當可爲我所用。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此事不必急於一時。”劉備言道:“待稻收畢,顆粒歸倉。再徐徐圖之。”

“臣等,遵命!”

1.39 善罷甘休1.38 麒麟識英1.28 豎子成名196 遠古迴響1.258 激勵三軍1.76 峰迴路轉186 三方勢力164 盡數滅口100 三馬同槽1.66 麒麟騰空154 一念之間1.72 欲壑難平231 潛龍勿用16 另當別論1.86 鼓角齊鳴144 迎刃而解1.23 孤軍誘敵1.2 經商有道1.98 白湖水榭1.26 以直報怨135 逆流而進159 衆星拱辰1.30 以僞亂真1.60 廣而告之155 寤寐思服129 琉璃易碎135 喜得千金194 焉知非福1.238 一里之回193 置酒高會179 胴體雕青102 殺良冒功1.228 義貫金石1.63 泰山賊衆162 畢生所願1.46 有褐有衣152 善刀而藏139 壟斷江山1.220 和合天生128 虎狼之士141 以一濟全195 青史留名1.60 八關都邑1.77 望洋興嘆1.47 丹陽勁卒1.52 明珠有價1.59 開疆闢土1.95 崔烈買官1.6 驚天動地1.76 牽繮執轡1.43 大軍圍城1.30 一門出仕133 勝負之期126 分胙之禮1.37 粉墨登場164 十夷王女1.38 溯谷而行13 改造閭里114 太平劫案1.78 捧珠之恩1.5 何方神聖10 入九龍門176 薊王東歸1.62 一日破膽11 豔后無忌1.42 撐犁孤塗1.64 朝聞夕逝1.58 歲不我與1.273 同堂異室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16 如日之升1.64 輶軒之使1.24 犁種宿野1.79 撤村並邑1.23 三千珠履123 坐觀風雲101 東走西顧184 是個難題188 二桃三士166 猛獸鬥場291 無能之輩18 豈若麒麟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41 波橘雲詭174 變俗易教131 美玉生煙1.97 玉色琉璃1.42 鑿路先鋒91 英雄同契19 人不渡己1.83 以綏四方103 人力秧機1.85 九九歸原1.20 互不相識16 另當別論1.68 淮南大捷1.33 出訪鴻儒116 奇兵襲城1.82 逢凶化吉17 將府五校
1.39 善罷甘休1.38 麒麟識英1.28 豎子成名196 遠古迴響1.258 激勵三軍1.76 峰迴路轉186 三方勢力164 盡數滅口100 三馬同槽1.66 麒麟騰空154 一念之間1.72 欲壑難平231 潛龍勿用16 另當別論1.86 鼓角齊鳴144 迎刃而解1.23 孤軍誘敵1.2 經商有道1.98 白湖水榭1.26 以直報怨135 逆流而進159 衆星拱辰1.30 以僞亂真1.60 廣而告之155 寤寐思服129 琉璃易碎135 喜得千金194 焉知非福1.238 一里之回193 置酒高會179 胴體雕青102 殺良冒功1.228 義貫金石1.63 泰山賊衆162 畢生所願1.46 有褐有衣152 善刀而藏139 壟斷江山1.220 和合天生128 虎狼之士141 以一濟全195 青史留名1.60 八關都邑1.77 望洋興嘆1.47 丹陽勁卒1.52 明珠有價1.59 開疆闢土1.95 崔烈買官1.6 驚天動地1.76 牽繮執轡1.43 大軍圍城1.30 一門出仕133 勝負之期126 分胙之禮1.37 粉墨登場164 十夷王女1.38 溯谷而行13 改造閭里114 太平劫案1.78 捧珠之恩1.5 何方神聖10 入九龍門176 薊王東歸1.62 一日破膽11 豔后無忌1.42 撐犁孤塗1.64 朝聞夕逝1.58 歲不我與1.273 同堂異室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16 如日之升1.64 輶軒之使1.24 犁種宿野1.79 撤村並邑1.23 三千珠履123 坐觀風雲101 東走西顧184 是個難題188 二桃三士166 猛獸鬥場291 無能之輩18 豈若麒麟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41 波橘雲詭174 變俗易教131 美玉生煙1.97 玉色琉璃1.42 鑿路先鋒91 英雄同契19 人不渡己1.83 以綏四方103 人力秧機1.85 九九歸原1.20 互不相識16 另當別論1.68 淮南大捷1.33 出訪鴻儒116 奇兵襲城1.82 逢凶化吉17 將府五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