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九河之地

益昌位於樓桑東南,距樓桑約二百三十五里。

“(濩)澱水又東南,逕益昌縣故城西,南入巨馬水。巨馬水東逕益昌縣故城南,漢封廣陽頃王子嬰爲侯國(景帝三年匈奴六降王其一封地在涿州北,垣水北岸稱“頃”。其子“嬰”封地益昌縣故城),王莽之有秩也。”

大澤以南皆是併入新土。劉備不熟,便沒有乘舟直達益昌城。半途登岸,沿官道南下。邊走邊看。

行不多久,官道穿一古城而過。古城名叫南關城。據《九域志》載,此城乃趙武靈王所築。聽聞少君侯南下,城內官吏皆引頸而望。一路隨行,將古城歷史娓娓道來。

南關城時下名叫南關鄉。城中只有一條南北長街,街旁立有民居數百戶。五千餘口。算是一個比較大的鄉邑。又行三十里,路遇一座古冢。問過附近鄉民,說乃是前漢平曲侯公孫渾邪(hún yé)之墓。

穿過護冢桑林,便是平曲城。

問過田間老丈,得知平曲城來歷。

公孫渾邪,北地義渠胡人,文帝時歸漢。一說爲西戎後裔,也有說其爲匈奴種。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公孫昆邪以將軍擊吳、楚,助平七國之亂,以功拜隴西太守。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春四月己巳日,封平曲侯,食三千二百二十戶。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坐法,免爲庶人。

《括地誌》雲:“平曲縣故城在瀛州文安縣北七十里。”《元史?地理志》亦有:“霸州治益津縣有平曲水塞”的記載。

平曲城距樓桑約一百八十里。和容城一樣,皆是前漢侯國,今漢已廢。再往南約五十五里,便是益昌故城。

平曲和益昌兩個侯國,轄地皆是百里。

話說,前漢分封在臨鄉附近的諸侯,以胡人降將居多啊。不知是否是五胡亂華的禍根之一。

前漢時平曲城便有三千二百二十戶。今漢雖被廢縣,城中仍有千餘戶民衆,人口萬餘。算是一座比較大的鄉邑。平曲城四面環水,橫豎三裡。城郭完好,譙樓猶在。城內居民亦比容城百姓面色紅潤,炯炯有神。生活頗爲安逸自在。劉備還發現,此處居民多混血。赤發黃須者,隨處可見。皆身穿漢服,舉止與旁人無異。乃是我大漢百姓。

若不是此處亦是自己新增的封邑。劉備竟生出一種不忍叨擾的心緒。危巢之下無完卵。眼看大難臨頭,赤地千里。這座與世無爭的古城又如何能獨善其身。

平曲城官吏,亦來拜見新主。大漢朝郡國並行,劃歸臨鄉治下,並無不妥。且少君侯天下知名。北地誰人不知,又何人不曉?

誰不願追隨明主!

平曲城內建築甚是規整。時有水患,卻未曾傷筋動骨。畢竟是前漢封國。又曾是三千餘戶的大邑。築城時不惜工本,堪稱牢固。出平曲城,再南行五十里。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益昌城。

五十里外的益昌城卻又是另一番景象。和容城類似,竟也是一望無際的爛泥地。莊稼多萎靡不振。劉備下馬查看,根部多泡水而爛。難有好收成。

劉備這便問道:水從何來?

便有一名平曲官吏,出列答曰:主公既從西澱而來,可知此處還有東澱?

劉備反問:西澱莫非是說掘鯉澱?

官吏答道:然也。益昌西二十五里,有武平亭。便是東澱所在。

“莫有九十九澱。”爲何此地如此多水。劉備一路行來,漸有所知。

《漢書·天文志》載:“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五月,勃海水四溢。”《漢書·溝洫志》亦有:“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爲海所漸矣”。

九河之地,說的便是這片澱區。

原來。從西漢末到東漢初,渤海灣西岸發生過海侵。海水升幅一米。海面擡升,河流水泄不暢,內瀦而形成湖沼。東漢以後,滹沱河、泒河、滱水、治河、沽水,都經附近窪澱,分流入海。此時海河水系尚未形成。於是澱區便成了各大河流匯集之所。河流淤積,積水成澱。

近些年,更是十年九澇。

東澱,位於濟水下游,受濟水氾濫而成,故又稱“溢流澱”。西澱掘鯉澱之水,從濟、澭等水流出,經東澱,與漳水、滏水、泜水、滹沱水匯流後,入渤海。

難怪。

有西澱,必有東澱。這片面積廣闊的窪地,河流衆多。號稱‘九河之地’。

必是善治水者,纔有回天之力。

若論治水,本朝有二人,不得不提。

王景、王吳。

奉命共修浚儀渠。採用“墕流法”,治理渠道,使黃河水不再爲害。

話說,西漢平帝以來,積五十餘年,大河、汴河水利年久失修,水患肆虐,百姓怨聲載道。永平十二年(69年)四月,明帝遣王景治理汴渠,動用幾十萬士卒,從滎陽至千乘海口,長達一千多裡,修渠築堤。次年夏,完工。共費一百多億錢。自此,大河、汴河分流,河不侵汴,便利漕運。王景由是知名,以功三遷爲侍御史。永平十五年(72年)封河堤謁者,主管河堤之事。建初七年(公元82年)遷任徐州刺史。次年又遷廬江太守,後卒於任上。

自王景、王吳治河後,大河在此後的近千年間,再沒發生大的泛濫,後人將王景的功績與上古時的大禹治水相提並論,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之說。足見其成就之大。

後世皇朝雖也行大河治水,卻無人能出其右。

彼時水小,還是水大。暫且不論。爲何後世不如前朝。見仁見智。

有王景、王吳,珠玉在前。且時下關於二人治水的書籍,隨處可見。只需蒐集起來,細細研讀。臨鄉治下這些許的水患,又何足掛齒。

便是益昌城中,亦有‘能理水者’。

劉備這便登門拜訪。一問方知,祖上曾參與過大河治水!

這便以高俸拜爲‘河堤行人’。治理澱區水患。行人,侯府官,主客。

此人名叫卞紀,字元綱。不僅精通先賢王景諸多治水篇章,亦對其所作《大衍玄基》,頗有心得。

原來,王景祖輩居琅邪郡不其縣。其八世祖王仲好道術,以善觀天象知名。王景受家庭影響,少時就開始習《周易》,博覽羣書,尤喜天文數術。精通卜筮、風水,還撰有專著《大衍玄基》。

傳聞王景作事舉止,皆要先質於蓍(shī)龜卜筮(以蓍草與龜甲占卜)。便是出門也要算問吉凶。迷信成這樣,還能治河千年無患。到哪說理去。

唉,真乃奇人也。

61 時不我待12 二戚之爭110 因何馬貴134 大利匠城11 禍起宮牆14 一龍仕主111 無名之輩157 江淮上甲1.34 牽招賣馬1.85 推己及人182 共握權柄155 六神無主1.286 在所難免214 後生翹楚1.55 只爲薊吏1.65 三歲見老182 取捨有道128 廢史立牧115 天下棋局1.236 溫水三登182 羣仙聚會1.6 沐猴冠帶1.86 兵鋒所指1.249 幸有一子1.93 共襄盛舉153 以身擋箭1.98 水火相濟1.79 十里樓桑61 語破天機127 兔死狐悲1.88 藩強朝弱215 班姑蔡女196 服牛乘馬1.3 香消玉損1.222 神器更易148 七色婢女180 同道中人1.240 苦心孤詣138 戰爭紅利150 萬石國老18 張家小胖109 寧有種乎101 東走西顧1.42 椎心泣血1.282 不擇手段196 遠古迴響117 倒履相迎104 見字如面123 上林冬狩1.99 冠軍履鋒1.84 百工居肆1.240 聽風即雨153 下階之梯1.68 斬旗奪船195 青史留名1.74 再掠女豪1.63 焉能見疑1.66 人財兩全161 狐假虎威1.24 同流合污1.36 籠中之鳥1.88 皆有所屬137 各自圈地159 亂世之才10 大夢初醒1.63 焉能見疑41 鑄山煮海1.94 百官缺席1.45 因利乘便1.2 經商有道103 兵發西進131 鳩佔鵲巢119 北海一龍103 兵發西進130 鮮卑寇邊21 驢馬同價1.82 捷足先登1.78 四海英雄124 明以照奸1.50 下辯除石12 爲君之道103 兵發西進120 三英齊發1.27 優倡商賈1.20 言稱必效1.249 唱罷登場118 陳寔遺盜118 舉國哀慟31 莊園我有1.259 世道人心1.23 三千珠履1.253 陰相與謀1.84 身陷囹圄1.225 將星雲集152 涓滴成海166 猛獸鬥場1.33 天助我主112 泰山捧日150 爲國秉筆1.56 拱手相送
61 時不我待12 二戚之爭110 因何馬貴134 大利匠城11 禍起宮牆14 一龍仕主111 無名之輩157 江淮上甲1.34 牽招賣馬1.85 推己及人182 共握權柄155 六神無主1.286 在所難免214 後生翹楚1.55 只爲薊吏1.65 三歲見老182 取捨有道128 廢史立牧115 天下棋局1.236 溫水三登182 羣仙聚會1.6 沐猴冠帶1.86 兵鋒所指1.249 幸有一子1.93 共襄盛舉153 以身擋箭1.98 水火相濟1.79 十里樓桑61 語破天機127 兔死狐悲1.88 藩強朝弱215 班姑蔡女196 服牛乘馬1.3 香消玉損1.222 神器更易148 七色婢女180 同道中人1.240 苦心孤詣138 戰爭紅利150 萬石國老18 張家小胖109 寧有種乎101 東走西顧1.42 椎心泣血1.282 不擇手段196 遠古迴響117 倒履相迎104 見字如面123 上林冬狩1.99 冠軍履鋒1.84 百工居肆1.240 聽風即雨153 下階之梯1.68 斬旗奪船195 青史留名1.74 再掠女豪1.63 焉能見疑1.66 人財兩全161 狐假虎威1.24 同流合污1.36 籠中之鳥1.88 皆有所屬137 各自圈地159 亂世之才10 大夢初醒1.63 焉能見疑41 鑄山煮海1.94 百官缺席1.45 因利乘便1.2 經商有道103 兵發西進131 鳩佔鵲巢119 北海一龍103 兵發西進130 鮮卑寇邊21 驢馬同價1.82 捷足先登1.78 四海英雄124 明以照奸1.50 下辯除石12 爲君之道103 兵發西進120 三英齊發1.27 優倡商賈1.20 言稱必效1.249 唱罷登場118 陳寔遺盜118 舉國哀慟31 莊園我有1.259 世道人心1.23 三千珠履1.253 陰相與謀1.84 身陷囹圄1.225 將星雲集152 涓滴成海166 猛獸鬥場1.33 天助我主112 泰山捧日150 爲國秉筆1.56 拱手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