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陰陽連環

見薊國造追魂弩,在閻行手中燒成一支火把。火雨如瀑。順着秘環手套背上搪瓷甲片,濺落地面。若非閻行早有準備,提前將追魂弩豎起,便已引火燒身。

荀攸肅容言道:“如此看來,河洛死士之弩,並非造弩工藝不濟,而是齒油另有古怪。”

田豐說得更直白:“或許,河洛死士所持,便是如假包換的追魂弩。只因齒油而起火。”

沮授表情亦說明一切:“換言之,自前都水長卞紀亡故,國中仍伏有黃巾餘孽。”

見賈詡表情淡然,荀攸又道:“莫非,文和已窺破此人身份。”

賈詡輕輕頷首:“先時以‘白波四將’設連環計,名爲‘養國賊’,實爲‘清君側’。彼時我已生疑。時至今日,八九不離十也。”

荀攸這便醒悟:“先前,文和欲令白波四將,投靠董卓。又命南匈奴王庭、鮮卑奢延屬國,自備糧草,出兵助董。彼時已知,‘養賊自重’之計,定會被主公看破。以我主之磊落,必不屑於‘權謀篡位’。定會叫停此計。果不其然,主公傳檄天下。董卓數萬兵馬,一朝散去。白波四將,得見天日。以輕,神上宗師之心。逼其再出手。”

賈詡輕輕頷首:“此乃‘陰陽連環計’之‘陽環’也。”

“陰陽連環。”沮授問道:“‘陰環’又在何處。”

“神上宗師藏身幕後,數十年籍籍無名。若非武庫令蘇越,破鄴城機關大陣。收繳太平道往來密信,方令其身份外泄。否則,我等實不知,太平道早與墨門明宗同流合污。共謀天下。”

荀攸亦點頭道:“神上宗師乃墨門鉅子,行事隱秘。即便此刻,我等亦只知其名,未知其人也。”

“此便是‘陰環’之關竅。”賈詡道破天機:“先前。此人數十年如一日,伏於暗處,聲名不顯。爲何近年來,卻改弦更張,急於求成。何其急也?”

“歲不我與。”田豐脫口而出。

“然也。”賈詡言道:“日月逝矣!詡竊以爲,神上宗師或時日無多,故加快行事。先趁先帝爲竇太后上壽禮時,暗中下毒,不料殃及王美人無辜喪命。後又趁先帝北巡設伏,命黑山賊張燕,一擊而中。先帝箭瘡崩裂,命喪困龍臺。待兄終弟及,合肥侯繼位。又趁新帝急於求成,冒險誅殺十常侍時,以薊國追魂弩相贈,卻暗更齒油,令神兵利器無故燃燒,新帝功虧一簣。造四方相殺之勢。殃及宗室諸劉,乃至新帝被黜,鞠城賓客死傷慘重,洛陽朝廷聲勢大衰。至此,大賢良師已除前後二帝。更令今漢國祚,難以爲繼。然連番出手,破綻必然難免。”

細細體會,衆人皆有心得。荀攸又問道:“破綻何在?”

“破綻便是宋奇,宋元異。”賈詡笑道:“自黃巾覆滅,太平道聲勢大不如前。神上宗師座下亦人才凋敝,捉襟見肘。不得已,唯啓用大賢良師麾下散兵餘勇。張燕、宋奇,皆如此。宋奇乃先帝宋皇后長兄,滿門遇害,身負血海深仇,對大漢切齒生恨。不惜入太平道,舉兵謀反。本以爲,投靠神上宗師,乃是必然。然,當知我主昭陽穆貴人,便是先帝宋皇后時。詡,這才如夢初醒。宋奇既已得知宋皇后下落,因何還助紂爲虐,處處與我主爲敵。不怕延禍昭陽貴人乎?”

環視衆人,賈詡擲地有聲:“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上兵伐謀,趨利避害。試問,神上宗師,連番設謀,所爲何來?”

“自是改朝換代。”沮授對曰。

“然,大賢良師三兄弟,皆已授首。即便謀取天下,神上宗師時日無多,又如何坐穩江山。”賈詡語速飛快:“即便僥倖達成所願,黃巾覆滅,太平道後繼無人。諸位再試想,那時,能繼承大統者,首推何人也?”

“當是我主……”田豐脫口而出。一時滿堂寂靜,落針可聞。

賈詡眸中精光一閃:“沒錯,正是我主。如此說來,神上宗師所作所爲,乃是爲我主奮取天下,披荊執銳也!”

“這如何可能!”沮授連連搖頭:“我主與黃巾勢不兩立,天下皆知。賊人又如何肯將萬里江山,拱手奉上。費盡心機,卻只爲我主做嫁衣。此理不通。”

賈詡笑道:“如公予所言,以大賢良師爲首之太平道黃巾軍,確與我主勢不兩立。然,自神上宗師主事以來,黃巾餘孽還是生死大敵否?黑山、白波,甚至葛坡黃巾,先後來投。料想,只需我主王旗所至,天下黃巾必聞風而降。”

“換言之。大賢良師誓與我主爲敵。神上宗師,則…不然!”田豐一時渾身惡寒。顯然亦窺破此中迷局。

賈詡一聲長嘆:“彼時,先帝被困沙丘,詡便已生疑。神上宗師行事,爲何皆使我主得利。先前百思不得其解。如今終是醒悟。神上宗師,是友非敵。”

上兵伐謀。計謀之作用,無非是“損人利己”。最大程度使本方獲利。以最小之代價,攫取最大之利益。

那麼,從獲利角度而言。神上宗師一系列的所作所爲,正潛移默化,將劉備一步步送上大位。

先帝崩後,薊王劉備再無掣肘。更爲託孤重臣,力排衆議,扶立新帝,聲名如日中天。今新帝被黜,薊王又立諫太皇竇太后垂簾監國。朝中只剩孤兒寡母,廢史立牧,自取其禍。二宮流血,朝堂日漸衰弱。天下人心思亂,更思變。

一言蔽之,“代漢者,當塗高也”。

先前種種矛盾,被衆謀主歸咎爲太平道一心反漢。如今再看,皆是利益使然。

神上宗師與薊王劉備,最大的共同利益,便是“天下得安”。

聽到此刻。饒是猛張飛,亦幡然醒悟。瞪大環眼:“莫非,神上宗師乃大哥之友不成!”

此答案,太過匪夷所思。然卻又,合情合理。

荀攸亦醒悟:“‘養國賊’乃陰陽連環之陽環,‘清君側’則是陰陽連環之陰環。文和早知,神上宗師乃我主身邊之人。故行連環,只爲‘清君側’。”

“然也。”賈詡深長一笑。

永興元年(153年),秋七月,郡國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飢窮,流冗道路,至有數十萬戶,冀州尤甚。

白日高懸。便有一輛馬車,行駛於冀州官道。

見路上饑民,衣衫襤褸,面容枯槁。車上女童稚聲言道:“阿爹,這些人好可憐。”

“天災人禍,亡國之兆。”車內文士言道:“甯兒且安坐,莫再窺視。”

“是。”

41 早去早回1.52 漢越親和190 且要珍惜139 空谷傳聲135 借兵剿匪154 火攻破敵221 非人臣也1.57 意欲何爲159 白波立寨138 故技重施185 有神無鬼1.45 生死大敵159 亂世之才41 功虧一簣1.2 無孔不入110 連環殺局1.34 恩同再造1.247 愛屋及烏157 江淮上甲152 善刀而藏1.35 西烏鐵騎198 封侯廟食1.62 絕非杜撰1.57 借雞生蛋14 步步生蓮16 五日京兆170 列城豪俠21 赤心如故194 開館典禮106 百般不利1.4 酈督二溝15 退居其次149 白駒過隙215 班姑蔡女1.6 沐猴冠帶51 天下一國41 河洛羣英1.70 青徐流民143 向海而生180 烏程白虎150 幻痛未滅第2095章 1.284 捨近謀遠101 如虎添翼13 虛實失度14 一龍仕主151 終破鄴城1.40 不義不親115 亡胡千家15 安邦定國168 暫費永寧51 以命填河1.2 雞不下蛋1.29 奮威揚武183 悉聽君便1.33 無雙割草1.88 二賊授首121 功在不捨61 語破天機111 鬥智鬥勇41 功虧一簣116 日黑水溢1.289 四面樹敵192 火燒西園91 車騎填巷154 查無此人1.83 銳不可當169 百日分曉126 諸事不宜135 兵出隴右1.77 各有封賞177 坐等期滿101 管中窺豹143 七十二妃1.75 大漢一藩1.62 倉廩府庫91 龍有逆鱗1.64 輶軒之使31 形勢大好100 難爲人臣181 三日分曉1.269 負重而行137 共飲此杯1.43 白馬楊氏1.9 麻姑獻壽133 歸期已定160 巧不如拙1.56 一戰成名1.36 再見太后1.83 以貲徵賦1.258 搶佔先機149 厲兵秣馬1.280 天下貴二1.234 四大氐王116 各有所求1.63 焉能見疑1.244 薊國民貴10 桃園結義1.64 聞薊色變183 天佑吾王117 歸義降侯
41 早去早回1.52 漢越親和190 且要珍惜139 空谷傳聲135 借兵剿匪154 火攻破敵221 非人臣也1.57 意欲何爲159 白波立寨138 故技重施185 有神無鬼1.45 生死大敵159 亂世之才41 功虧一簣1.2 無孔不入110 連環殺局1.34 恩同再造1.247 愛屋及烏157 江淮上甲152 善刀而藏1.35 西烏鐵騎198 封侯廟食1.62 絕非杜撰1.57 借雞生蛋14 步步生蓮16 五日京兆170 列城豪俠21 赤心如故194 開館典禮106 百般不利1.4 酈督二溝15 退居其次149 白駒過隙215 班姑蔡女1.6 沐猴冠帶51 天下一國41 河洛羣英1.70 青徐流民143 向海而生180 烏程白虎150 幻痛未滅第2095章 1.284 捨近謀遠101 如虎添翼13 虛實失度14 一龍仕主151 終破鄴城1.40 不義不親115 亡胡千家15 安邦定國168 暫費永寧51 以命填河1.2 雞不下蛋1.29 奮威揚武183 悉聽君便1.33 無雙割草1.88 二賊授首121 功在不捨61 語破天機111 鬥智鬥勇41 功虧一簣116 日黑水溢1.289 四面樹敵192 火燒西園91 車騎填巷154 查無此人1.83 銳不可當169 百日分曉126 諸事不宜135 兵出隴右1.77 各有封賞177 坐等期滿101 管中窺豹143 七十二妃1.75 大漢一藩1.62 倉廩府庫91 龍有逆鱗1.64 輶軒之使31 形勢大好100 難爲人臣181 三日分曉1.269 負重而行137 共飲此杯1.43 白馬楊氏1.9 麻姑獻壽133 歸期已定160 巧不如拙1.56 一戰成名1.36 再見太后1.83 以貲徵賦1.258 搶佔先機149 厲兵秣馬1.280 天下貴二1.234 四大氐王116 各有所求1.63 焉能見疑1.244 薊國民貴10 桃園結義1.64 聞薊色變183 天佑吾王117 歸義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