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幣行天下

私交無損公義。

袁紹即便與劉備交好,亦不會改變陣營。先前不過是藉機試言。若薊王有此意,爲吸納天下名門,國策必然有所傾斜。滿足天下豪右之所求。

名門大姓,對薊國《圩田制》,畏如猛虎。更對薊王興貲庫,不分貴賤,貰貸百姓,頗多微詞。更加薊國圩田大成,季季豐產。乃至今季竟有五億石新谷入倉。

天下皆以薊國風物爲尚。換言之,即便豪強囤積居奇,本以爲“奇貨可居”。豈料卻被百姓“棄如敝屣”:薊國長粒粳米,一石不過三百錢。你家雜糧,還敢與薊米同價?

如前所說,先時多兩漢五銖。如今,皆換用薊國四出五銖。甚至薊鈔漸也風行南北。除天下銅重之苦。

當所在州郡,幣制轉換悄然完成。可一兌五的薊鈔,便不覺昂貴。尤其對寡有積蓄的普通民衆而言,更是如此。然對囤積了大量兩漢五銖,準備高利貰貸,盤剝百姓的豪強大姓而言,卻不啻滅頂之災。在薊國價值體系下,資產縮水,只剩二成。

或有人問,因何至此?

只因州郡,已接洛陽敕令。官吏薪俸、百工庸金、大宗交易等,凡有收支,皆全面換成薊鈔,由當地貲庫,足月兌換。京中百官,更早由錢堡,足額發放官俸並臘賜。薊王將董太皇並何太后,及宮內妃嬪,宗室封君等,洛陽權貴存於錢堡的,計百億大錢,付百取二之利。年付利息二億。

存於貲庫,既安全無虞,又隨用隨取。且還能生子錢。何樂而不爲。

薊王威信天下,從未食言。便是許諾五百萬羌氐,號稱隴右財政無底洞,亦完美兌現。又豈會貪墨我等手中,些許資財。

於是乎。京中權貴,列隊入二崤城。將囤積窖藏的兩漢五銖,五兌一,換成薊國四出文錢。再存於貲庫,坐享其成。

不知不覺。貲庫的另一個強悍功能,被薊王隨手點亮。

稍後更在百取二利息的基礎上,又出百取五之高利。只需與貲庫約定存期,短則一年半載,長則三五載。待存期滿,便可如約得利。引擁躉無數,車隊列入錢堡,交割銅錢不提。

存款單,稱“貲庫券”,日漸風靡。分活期與定期。諸如此類。

薊王威天下,從不以兵革之利。單就貨幣而言,薊王已雄霸天下。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右相耿雍曾進言,主公只需將千里國土,並貲庫傳與後世,天下可安。

只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

太妃深以爲然。遂令左右國相,親入王子館,傳授嫡長子(劉)封『幣殖術』。衆王子,皆可隨堂旁聽。

貲庫之所以能風行大漢。除去編戶案比,提供了詳實的人口資料。自上而下的信用體系,更是千年不遇。

“得千金不如季布一諾”。衆諾守信,深入民心。試想,前漢時,長安子錢家毋鹽氏,竟敢貰貸封君列候。而封君列候明知利高,仍如約償還。

須知。封君列候,乃是大漢“家、國、天下”,三級封建體制中的頂級掠食者。卻依舊信守承諾。

此在後世“家天下”皇朝,根本無法想象。

有多少豪商大賈,因富取禍。書錄不盡。

一言蔽之。除我大漢,上下五千年,無有皇朝可玩金融槓桿。

俗謂“知恥而後勇”。之所以任人宰割,軟懦無血勇,便因“恬不知恥”。從“英雄無問出處”,變成“笑貧不笑娼”了。

又當然。繁榮,必然娼盛。與“飽食思淫”,殊途同歸。終歸是需求提高了。

大漢少娼多倡。正如時下,分席就餐。生人勿近。唯恩若兄弟,纔會抵足而眠。而大戶人家,則會豢養專屬的倡伎優伶。即便另作他用,也僅侷限於接待好友貴客。

酒肆胡姬,亦是如此。以技娛人。且多入函園樂籍。亦是薊王守陵人。

好友相聚,不醉不歸。

袁術吵着要去薰蒸沐浴。衆人遂赴金水湯館。直到來日天光大亮,才盡興而歸。

守邸丞劉平來報,太后已應允。擇日與薊王,冬狩上林。

誠如田豐所言。與其胡亂猜忌,不如與太后,開誠佈公,當面對質。料想,以今時今日,太后與薊王之深刻羈絆,斷不會欺瞞。

襄楷雖死。然“三方勢力”,仍未浮出水面。此乃薊王心頭之患。天師道一分成三。太平道張角已滅,張魯五斗米道,收歸己用。仙門之所以急迫。只因黃巾亂後,人心浮動。有識之士,痛定思痛,尋找破解之法。便有徐州刺史陶謙,拜笮融爲下邳相。

笮(zé)融,丹楊人。以好施名聞鄉里。黃巾亂起,聚衆投徐州刺史陶謙,陶謙重其名,使督廣陵、下邳、彭城三郡糧運,並拜下邳相。笮融篤信佛教,擅斷三郡錢糧,大起佛寺。以銅鑄佛像,黃金塗身,衣以錦採,垂銅盤九重,下爲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課讀佛經。又除信佛者徭役。每至佛祖誕辰,必行“浴佛會”。所設酒飯達數十里,耗資累萬。

漢民間建佛祠、行佛事者,始見於此。其奉佛之行,如鑄佛像、建寺院、浴佛、施食等,遂成後世仿效。

之所以佛教始於徐州。乃因楚王英,篤信佛教。首開先河。將西佛,與黃老,併入浮屠祠。

時下無論西佛,還是黃老。皆精通方術。尤善房中術。“求神問佛”,必“事出有因”。於是“投其所好”,再行“潛移默化”,收歸門牆。此套路,屢試不爽。與先前所言“飽食思淫”,一脈相承。總歸是,有所欲,有所求。

凡能“有求必應”者,便是“無上神明”。受頂禮膜拜,引信徒無數。久而久之,開宗立派,香火傳承。如張道陵攜弟子入蜀,滅巴郡巫祝,立二十事治。如出一轍。

神仙靈不靈,且看應不應。

笮融“遂斷三郡委輸,大起浮屠寺”。如此中飽私囊,大肆貪墨。若無陶恭祖包屁縱容,焉能明目張膽,有恃無恐。

換言之,正因見太平道等,中夏仙門,尾大不掉,荼毒劇烈。故陶謙,暗中扶持西佛,欲解仙門之禍。不可謂不,用心良苦。

然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曉。

1.65 象耕鳥耘1.4 越俎代庖101 如虎添翼174 人間巨物1.37 魚龍漫衍1.89 無銅身輕172 自掘墳墓15 五毒之冠1.49 生者如斯178 四氏雲霞1.80 十萬樓臺145 貴麟二子1.78 麟不當見1.204 猶樂思沛152 南橘北枳1.34 牽招賣馬125 校場演武1.7 野火將熄1.38 祠堂傳藝127 因時而變1.297 酸棗會盟142 各有心機184 亂之道也211 入主小沛148 如期而至1.43 薊國鋤奸189 江淮孤生175 萬事齊備102 殺良冒功104 見字如面1.36 兵亂在即21 三人成虎1.60 衆國津徑189 天下宗王10 坐井觀天1.43 予取予求112 不辱君命第2100章 1.289 洞若觀火1.4 酈督二溝110 逐鹿之利184 亂之道也1.9 三危既宅190 半載之期18 張家小胖251 英雄輩出1.79 快馬輕舟102 殺良冒功1.70 海瀕廣潟163 顧此失彼163 女亞馬遜!14 各奔東西1.45 何愁不嫁189 天下信奉153 情亦動人158 北面稱臣1.44 杯弓蛇影1.64 自降身份170 列城豪俠1.236 兵器時代147 絕非等閒135 兵出隴右1.74 判若鴻溝1.59 亂我心曲1 十里少年1.82 年末大賞1.77 半島鎖鏈1.74 判若鴻溝1.53 寸步不讓1.26 敦煌六姓123 文無第一1.203 無主之地1.245 天下樓桑1.243 斬將搴旗1.67 大明輪船14 死而不僵167 薄海從風112 莫如勤王1.8 周鄭交惡111 隴右鮮卑128 廢史立牧1.200 永安上壽16 乾坤倒懸1.25 兄弟鬩牆123 呼之欲出1.20 互不相識1.22 百死莫贖181 歪門邪道135 豐年多禾108 禮不可廢1.84 護氐校尉187 中分天下187 都護西域148 輕雲閉月109 舊友重聚1.56 拱手相送1.250 與君年少149 半壁江山1.75 愁雲散盡189 天下宗王1.36 懷真抱素
1.65 象耕鳥耘1.4 越俎代庖101 如虎添翼174 人間巨物1.37 魚龍漫衍1.89 無銅身輕172 自掘墳墓15 五毒之冠1.49 生者如斯178 四氏雲霞1.80 十萬樓臺145 貴麟二子1.78 麟不當見1.204 猶樂思沛152 南橘北枳1.34 牽招賣馬125 校場演武1.7 野火將熄1.38 祠堂傳藝127 因時而變1.297 酸棗會盟142 各有心機184 亂之道也211 入主小沛148 如期而至1.43 薊國鋤奸189 江淮孤生175 萬事齊備102 殺良冒功104 見字如面1.36 兵亂在即21 三人成虎1.60 衆國津徑189 天下宗王10 坐井觀天1.43 予取予求112 不辱君命第2100章 1.289 洞若觀火1.4 酈督二溝110 逐鹿之利184 亂之道也1.9 三危既宅190 半載之期18 張家小胖251 英雄輩出1.79 快馬輕舟102 殺良冒功1.70 海瀕廣潟163 顧此失彼163 女亞馬遜!14 各奔東西1.45 何愁不嫁189 天下信奉153 情亦動人158 北面稱臣1.44 杯弓蛇影1.64 自降身份170 列城豪俠1.236 兵器時代147 絕非等閒135 兵出隴右1.74 判若鴻溝1.59 亂我心曲1 十里少年1.82 年末大賞1.77 半島鎖鏈1.74 判若鴻溝1.53 寸步不讓1.26 敦煌六姓123 文無第一1.203 無主之地1.245 天下樓桑1.243 斬將搴旗1.67 大明輪船14 死而不僵167 薄海從風112 莫如勤王1.8 周鄭交惡111 隴右鮮卑128 廢史立牧1.200 永安上壽16 乾坤倒懸1.25 兄弟鬩牆123 呼之欲出1.20 互不相識1.22 百死莫贖181 歪門邪道135 豐年多禾108 禮不可廢1.84 護氐校尉187 中分天下187 都護西域148 輕雲閉月109 舊友重聚1.56 拱手相送1.250 與君年少149 半壁江山1.75 愁雲散盡189 天下宗王1.36 懷真抱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