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減矢之計

“只需如此如此……”曹孟德這便道來:“諸校依計行事。”

“喏。”諸校聽令。

《史記·封禪書》:“古者,封泰山禪樑父,七十二家。”《大戴禮記·保傅》:“以封泰山而禪樑父,朝諸侯而一天下。”上古至秦漢,歷代帝王封泰山必禪樑父,故有“地神”之稱。

知曹孟德將兵,必出甄都東進。於是“賊人”佔山障道,據險而守。卻閉門不出,拒不應戰。先前諸校頗多不解。今日方知,乃調虎離山,緩兵之計也。

曹孟德悉知前後諸情,遂將計就計,定下誘敵之計。便是薊王所謂,引蛇出洞。

徂徠山砦。

“(汶水)又西南,流徑徂徠山西,山多松柏”。《詩經·魯頌·閟宮》:“徂來之鬆。”即此。前漢末,赤眉軍亦曾駐此山。

“報,山下曹營,四起鼓聲,旌旗如林。卻營門緊閉,不知何故。”便有斥候來報。

“哦?”于禁這便起疑:“莫非有詐。”

副將蔣奇進言:“兗州大半爲呂布所據,曹孟德此時當知。”

“我等既知,曹孟德焉能不知。”于禁言道:“兗州失而根基無。曹孟德何不退兵。”

“果有詐乎?”蔣奇驚疑不定。

“且命一偏砦,下山試探。”于禁這便定計。

“喏。”

將令所出,遂有臨近營寨,遣小股劇賊,下山佯攻。

卻被亂箭射回。

劇賊哭訴,不及抵近,箭如雨下。九死一生。

于禁默記於心。

翌日,又擇臨近營寨,下山佯攻。

仍被亂箭射回。

劇賊又來哭訴,不及抵近,箭似飛蝗。死裡逃生。

于禁亦默記於心。

三日,再擇臨近營寨,下山佯攻。

再被亂箭射回。

劇賊三來哭訴,不及抵近,弓矢亂射。只顧逃生。

于禁笑道:“曹孟德果然奸詐。”

“三日皆被射回,必有營士暗伏,詐從何來?”蔣奇忙問。

“雖連射三日,然兵勢大有不同。”于禁這便道破天機:“一日,箭如雨下;二日,箭似飛蝗;三日,弓矢亂射。若非箭矢不足,便是……”

“營士日稀。”蔣奇脫口而出。

“且取板楯一觀。”于禁早有準備。

須臾。三日佯攻,劇賊所持板楯,依次送入大帳。

一日之楯,遍佈矢孔,不下五十。

二日之楯,密佈矢孔,不足三十。

三日之楯,零星矢孔,不過十餘。

“如何?”于禁笑問。

“三日之中,曹孟德已將營士,次第撤出。”蔣奇恨聲道:“大軍恐已,西去多時。”

“速點齊兵馬,先破曹操空營。再追大軍,焚其輜重。”于禁當機立斷。

“喏!”蔣奇這便領命。

待點齊兵馬。于禁、蔣奇,各領精銳三千,左右包抄,直撲山下曹營。

前三日,尚有矢可發。今日楯牆,竟一箭不發。待抵近,蔣奇張弓仰射,擊飛兵盔。牆上兵卒,竟是草人。

“哈哈哈!”劇賊皆笑。

“殺——”蔣奇抽刀撲上。引羣賊追隨。合力撞破營門。一眼掃過,空無一人。

“速取中軍大帳。”于禁心頭一緊,厲聲高呼。

“殺——”蔣奇不疑有他,奔衝入營。

劇賊緊隨其後,蜂擁而入。

便在此時,忽見中軍升帳。帳中端坐一人,正是曹孟德。

先鋒蔣奇,望而卻步。

奈何身後劇賊,皆以入甕。

只見帳中曹孟德,揮鞭一指:“爾等中計矣。”

音猶在耳。殺聲四起,伏兵四出。夏侯惇、夏侯淵,領鐵騎具裝,奔衝入營。血洗羣賊。朱靈、樂進,緊隨其後,勢如瘋虎,不逞多讓。

眼看兵敗如山倒。于禁、蔣奇,當機立斷。擒賊擒王。

領精銳,直奔中軍大帳。

曹操輕輕頷首,臨機應變,堪稱良將。

不料機關大作,楯壁拔地而起。將賊兵先鋒,攔腰截斷。校尉李乾,率乘氏死士,併發強弩,迎頭射死一片。其子李整、從子李典,攜中壘刀盾長矛,殺光餘賊,又將蔣奇團團圍在陣心。

機關楯壁之外。伏兵合圍,于禁亦插翅難飛。

勝負已分。再戰無益。

于禁遂棄刀而降。

五花大綁,押入中壘。

只見中軍大帳內,副將蔣奇,渾身披血,垂頭喪氣。

“文則,可知中計乎?”曹操竟知其表字。

“效孫子‘增兵減竈’之法。明公反其道,減矢伏兵。”于禁焉能不知。

“時鮑允誠,泰山募兵,文則從之。今羣雄偏安江東,已無爭霸之志。聞文則家小,俱在鄉里。未曾渡江南下。不知然否?”曹操笑問。

“明公既知,何必多問。”于禁答曰。

“既如此,文則願降乎?”曹操含笑發問。

“若不降,明公欲殺我滿門乎。”于禁反問。足見邊讓之事,令曹操惡名遠揚。

“未可知也。”曹操不置可否。

“唉!”恐凶多吉少。于禁跪地答曰:“願降。”

曹操又看蔣奇:“汝,願降否。”

“不降,不降。”蔣奇頗不耐煩。

“且自去。”曹操棄如敝屣。

便有兵士,爲其鬆綁。

蔣奇將信將疑:“明公,當真不殺。”

“傳語袁本初,今日所賜,他日必當奉還。”曹操眼中,一閃戾芒。

“告辭!”深看于禁一眼,蔣奇轉身出帳。隻身南下,告知袁紹詳情。料想,必將此敗,歸咎於禁。

曹操一石二鳥。于禁再難回頭。

稍後,曹孟德親解其縛,拜爲陷陳都尉。仍領麾下兵馬。得曹孟德禮遇,于禁遂真心實意,轉投新主。

收攏山砦餘賊,並麾下殘兵,計五千餘衆。皆歸曹孟德所用。

待山中糧草輜重搬運一空。曹操遂引兵西歸。

過路成縣,忽有使投書。言,故人請曹孟德,汶陽曲水亭相見。

汶陽,春秋魯地,稱汶陽之田。前漢置汶陽縣,屬魯國。今漢沿襲,仍屬魯。“汶水又西南徑魯國汶陽縣”,“縣北有曲水亭。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東巡泰山,立行宮於汶陽,執金吾耿恭屯於汶上,世謂之闕陵城也。”

“魯國何來故人。”曹操一時驚疑不定。

“明公慎行,恐其有詐。”夏侯惇進言。

略作思量,又細看手書。曹操總覺,似曾相識:“當赴此會。”

1.26 以直報怨1.82 飛虻流火1.200 終破隴關125 此事拿手168 面面俱到135 借兵剿匪1.53 寸步不讓1.3 父子相隨1.23 痹體之術1.232 南閤祭酒1.99 生死相托1.65 東界牧馬1.28 挹婁廬士178 爲戰而生1.87 富貴同享163 百夷來朝1.43 切莫辜負1.77 雄長一州14 步步生蓮152 涓滴成海1.99 衆不可逆221 大秦魚麗1.28 豎子成名1.253 軍法從事1.92 黃金分割184 心有羈絆1.92 首鼠兩端1.43 予取予求1.44 善利萬物1.252 花期正盛1.25 水到渠成1.88 皆有所屬1.42 椎心泣血1.99 一網打盡13 大賢良師1.256 全勝立威1.67 畫地爲牢169 頂級名產1.56 靜觀其變163 萬一之率1.96 酒精花露1.30 鐵臂神弓1.87 溫故知新1.69 洛陽紙貴1.60 伏波定海131 美玉生煙1.87 富貴同享197 運籌決算1.78 顧全大局1.62 絕非杜撰1.99 冠軍履鋒61 語破天機132 吞光神鎧1.62 赤麂皮尉1.9 三英齊聚169 先登陷陳1.92 僅此足已1.27 路中捍鬼1.62 五陵少年1.58 金水商肆170 自斷股肱140 祓禊之會21 御風而行112 幼獸初生189 夾縫偷生1.75 大漢一藩19 求之不得129 琉璃易碎194 先聲奪人193 置酒高會135 逆流而進1.276 命喪宮門1.3 亂世梟雄17 廢長立賢191 另立門戶1.94 規圓矩方1.26 開荒種田1.6 王侯之樂81 夜入太倉1.35 南州士首1.50 宮廷之變17 將府五校1.94 人情冷暖183 放任自流1.60 廣而告之1.35 苦後回甘149 聖上好驢1.43 天機莫測136 天下共主124 獻履貢襪1.4 只患不均1.6 沐猴冠帶124 國士待之105 天師三分1.37 冰山露角1.98 正大光明180 故技重施1.297 酸棗會盟149 半壁江山139 治國有術
1.26 以直報怨1.82 飛虻流火1.200 終破隴關125 此事拿手168 面面俱到135 借兵剿匪1.53 寸步不讓1.3 父子相隨1.23 痹體之術1.232 南閤祭酒1.99 生死相托1.65 東界牧馬1.28 挹婁廬士178 爲戰而生1.87 富貴同享163 百夷來朝1.43 切莫辜負1.77 雄長一州14 步步生蓮152 涓滴成海1.99 衆不可逆221 大秦魚麗1.28 豎子成名1.253 軍法從事1.92 黃金分割184 心有羈絆1.92 首鼠兩端1.43 予取予求1.44 善利萬物1.252 花期正盛1.25 水到渠成1.88 皆有所屬1.42 椎心泣血1.99 一網打盡13 大賢良師1.256 全勝立威1.67 畫地爲牢169 頂級名產1.56 靜觀其變163 萬一之率1.96 酒精花露1.30 鐵臂神弓1.87 溫故知新1.69 洛陽紙貴1.60 伏波定海131 美玉生煙1.87 富貴同享197 運籌決算1.78 顧全大局1.62 絕非杜撰1.99 冠軍履鋒61 語破天機132 吞光神鎧1.62 赤麂皮尉1.9 三英齊聚169 先登陷陳1.92 僅此足已1.27 路中捍鬼1.62 五陵少年1.58 金水商肆170 自斷股肱140 祓禊之會21 御風而行112 幼獸初生189 夾縫偷生1.75 大漢一藩19 求之不得129 琉璃易碎194 先聲奪人193 置酒高會135 逆流而進1.276 命喪宮門1.3 亂世梟雄17 廢長立賢191 另立門戶1.94 規圓矩方1.26 開荒種田1.6 王侯之樂81 夜入太倉1.35 南州士首1.50 宮廷之變17 將府五校1.94 人情冷暖183 放任自流1.60 廣而告之1.35 苦後回甘149 聖上好驢1.43 天機莫測136 天下共主124 獻履貢襪1.4 只患不均1.6 沐猴冠帶124 國士待之105 天師三分1.37 冰山露角1.98 正大光明180 故技重施1.297 酸棗會盟149 半壁江山139 治國有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