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是個屢見不鮮的名詞,古有諸葛亮、祖狄北伐,近有吳三桂、洪秀全北伐,但“孤軍奮戰”、“後援不濟”總是跟北伐相伴隨着,北伐爲何大多都失敗,主要原因是南北經濟力量的不同,加上戰馬養於北方高寒之地,以及南北民風的不同。但在14世紀的中國卻突然誕生了最強悍的北伐軍,一支沒有經過訓練的北伐軍、一支風餐露宿的北伐軍、一支沒有戰馬的北伐軍,他們卻有着狂熱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以至飄蕩大漠、異國達數年之久。這就是劉福通麾下的三支北伐軍。
後宋政權定都毫州後,元廷猛然將進攻的矛頭從徐壽輝那裡調轉過來進攻劉福通,紅巾軍駐守毫州城頂住了元軍一輪又一輪的猛攻,爲了變被動爲主動,劉福通主動將紅巾軍派到外圍去打,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英明的決策,毫州的困境立馬得到解除,跳到外圍去的紅巾軍一方面阻擋了從各路而來圍攻毫州的元軍,另一方面又得以發展壯大。龍鳳三年(1356年),龍鳳政權下的紅巾軍已經達到三十萬人,頭腦發熱的劉福通突然產生了一個大膽想法,那就是憑藉一己之力開始消滅這個世界上曾經最強大的帝國,他的內心激動了。這個想法無疑是災難性的。
劉福通開始派遣三路大軍開始北伐,西路軍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率領進攻陝西、甘肅,中路軍由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率領進攻山西,東路軍由毛貴率領由山東進攻大都。這些都是陌生的名字,不見於歷史的報端,詳細情況已經不可考,但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發揮的作用不亞於後來的徐達、常遇春。
破頭潘本名叫潘誠,我們從他的綽號中可以瞭解一二,首先他應該是劉福通家鄉人,因爲在劉的故鄉阜陽有這樣一個風俗,那就是到了災年或者過年的時候生活不下去的人會割破頭皮找富戶要錢,潘誠的綽號由此而來,由此我們也可以得知紅巾軍這些將領皆是底層民衆出身。這裡還要介紹的一個人是毛貴,毛貴原爲紅巾軍趙均用部下,而趙均用是徐州軍閥芝麻李的手下,徐州被元軍攻破後,芝麻李被殺,趙均用南下攻下淮安,殺鎮南王,接受龍鳳號令,劉福通設立淮安行省,趙均用爲行省平章,而毛貴就是趙均用的部下。龍鳳二年,趙均用遣部將毛貴進入山東,這是一個英明的決策,它開創了紅巾軍的全盛時代,山東已經成了進攻大都的橋頭堡,元廷在這裡耗費了太多的力量,以至於山東的紅巾軍被消滅後不久,大明兵就開始北上了。
讓我們還是將視角轉移到三路北伐軍。三路大軍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號,一路斬帥奪旗、高歌猛進,沿途的元軍紛紛起義響應。剝去白蓮教的宗教外衣,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那充滿民族解放的戰鬥號角。此時在北方有李思齊和察罕帖木兒的兩支軍隊像幽靈一樣纏着這三支北伐軍,李思齊一直在陝西,察罕帖木兒在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數省之間機動,西路軍在西北首先就遭到了李思齊和察罕帖木兒的圍攻,經過在陝甘寧邊區數年的晃悠、苦戰,西路軍最終敗退入四川加入明玉珍部,而中路紅巾軍跟察罕帖木兒的軍隊在山西展開了拉鋸戰。龍鳳四年,劉福通命令東中兩路軍分別向元大都進攻,以形成合圍之勢,但由於東路軍行軍速度過快,中路軍還沒有抵達大都,東路軍就在大都附近戰敗退回了山東,如此,中路軍也只好退了回去。大元依然強大,它所有的精銳力量都在拱衛着大都,僅憑着這三支北伐軍是無法滅掉元廷,南方元廷統治薄弱,所以叛軍才能夠不斷做大,真正的較量剛剛開始,劉福通已經感受到了,面對這種僵局需要的是一種破局,破局着落在中路軍身上,破局開始了,但結局也開始了。
在察罕帖木兒不斷的打擊下,中路紅巾軍在山西已經無法站穩腳跟,中路軍改變了策略,他們有一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佔據元廷防守薄弱的遼東,然後從遼東威逼大都,如果要去遼東就只有出塞了,這支紅巾軍果然出塞了。紅巾軍在關鐸、破頭潘的帶領下直向世界蒙古帝國的中心上都奔去,屬於紅巾軍的巔峰時代終於來臨。
上都一直是蒙古人的政治中心,這裡靠着蒙古族的元老通過集體決策來影響着蒙古人的五個帝國,昔日忽必烈行漢法就受到了上都元老們的指責,如今被紅巾軍攻佔。紅巾軍所到之處如同浩劫,上都也不例外,紅巾軍焚燬了這裡的宮室,上都昔日的繁華不再,在這浩瀚的草原上隨風而逝。
上都一破,天下震動,這支紅巾軍折向東直向遼東殺來,沿途皆聞風喪膽,如避瘟神,北伐軍很快攻佔遼東,劉福通立即設立遼東行省,這支紅巾軍像一顆釘子一樣紮在了元廷的大後方。
大元仍然強大,毛貴的紅巾軍和關鐸的紅巾軍似乎從東北和東南兩面開始夾擊大都,但遼東的紅巾軍卻走了一步臭氣。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國家,雖然弱小,雖然飽受欺凌,但從未滅國,它就是高麗。這是一個非常有韌性的民族,當年蒙古人入侵,他們把王廷搬到江華島硬是跟蒙古人周旋了70年,如今這支在遼東的北伐軍卻把進攻矛頭對準了高麗。這是一件令人費解的事情,爲什麼他們要進攻高麗?原來蒙古人通過跟高麗聯姻已經成爲一體,中土大亂,蒙古人爲了鎮壓南方的義軍開始從高麗借兵,大批高麗兵通過海路從中國南方沿海登陸參與元廷剿滅紅巾軍的行動,樑子在那個時候就種下了。如今遼東的紅巾軍要想破關而下攻入大都必須解決這個後患,但紅巾軍的領袖對高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們不知道這個國家一定程度上是受元廷脅迫,另一方面遼東這些擰着刀子的北漂族已經令四方敬畏,高麗此時不會沒事找事。這批紅巾軍的確是殺起人來不要命的傢伙,從1359來開始這批紅巾軍不斷攻打高麗,被打出來又打進去,到了1362年這批紅巾軍竟然打下高麗的王京開城趕跑了高麗王,從此我們知道除了隋唐徵過高麗,後宋也徵過高麗。紅巾軍進入高麗後,受貴族壓迫的高麗人民不斷加入紅巾軍,隊伍越來越壯大,或許這纔是令高麗貴族感到害怕的事情。終於在136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收復開城,關鐸、沙劉二戰死,破頭潘帶着剩下的紅巾軍退回遼東行省治所遼陽,眼看遼東紅巾軍徵高麗大敗而歸,元軍乘勢殺向遼東,破頭潘戰敗被俘。
到了此時,雖然山東紅巾軍主力還在,但三路北伐軍已經失敗。這又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人們或許又開始尋找原因。或許不該分兵是一個原因,或許不該出塞是一個原因,或許不該進攻高麗是一個原因,但根本的原因還是元廷依然強大,還有察罕帖木兒這個戰爭天才。
戰爭的機動性在戰爭中是一個重要因素,它能夠讓你保持靈活性,避免被對方包圍,但機動性的保持需要的是空間性,劉福通分兵的策略是對的,如果三股紅巾軍合兵一處其結果只能是被對方包圍殲滅,而且人數衆多的紅巾軍行動起來多有不便,糧草的消耗也會增多,更不利於紅巾軍的發展壯大,劉福通的錯誤就在於過於冒進的戰略。
這些橫亙甘陝、塞外、異國達數年之久的軍隊終於堙滅了,但他們的執着、決絕、勇往無前的精神在元末歷史上寫下了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