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

宣德十年正月皇帝突然死去,時年37歲,皇帝的死去使得剛剛上了軌道的大明政治嘎然而止,我們這個帝國似乎重心不穩,沒人知道它將要滑向何方。

皇帝的死因至今沒人能解釋清楚,一說死於仙丹中毒,一說外出巡遊着了風寒,無論何種原由這個皇帝的確已經離去了,留下來的政治真空又由何人填補?

仁宗和宣宗兩朝被後世冠以“治世”的名號,在中國歷史上能夠稱爲“治”的就說明王朝在這個階段治理寬鬆。大明開國以來經過洪武、永樂兩朝的開拓,帝國已經進入了穩定期,洪武時期的那種嚴厲,永樂時代那種鉅額開支已使得這個國家已經無法向前運轉,朱高熾、朱瞻基兩任皇帝上任後平冤獄、消刑法、減賦稅、從安南撤軍、停止下西洋和採辦,這些都使得我們這個國家能夠平穩向前運轉。

仁宣兩朝的十年的確是明王朝最好的十年,明王朝的黃金時期。從前看,這十年沒有嚴苛的政治,沒有勞民傷財的重大工程;從後看,這十年沒有後世那種尖銳的君臣衝突,也沒有大規模外患和流民問題,黨爭還沒有出現,農業的基礎地位依然穩固,但潛藏的危機已經昭示着宣德朝以後的走向。被洪武、永樂強行按下去的土地兼併、官吏、流民問題正在我們這個古老帝國躍躍欲試,宣德皇帝當然知道這些,他也明白解決這些不能永遠靠君主的個人能力,因爲後世君主不一定有那樣的能力,他更期待從制度上找到答案,但無論是強勢君主還是制度都無法改變歷史的規律,週期性的震盪已成了我們封建王朝必修的功課,也許只有依靠徹底的革命或者一種新的主義才能徹底的改造我們的經濟結構。

宣德五年(1430年)的清明節,朱瞻基和文武大臣一齊陪着他的母親太后張氏前往萬壽山拜謁朱棣和朱高熾的陵寢,這是大明王朝最大的一場盛會,沿途的百姓紛紛前來一睹皇帝和太后的尊容,他們看見一個英武的年輕人騎着高頭大馬在前面引導着太后乘坐的攆車,當百姓們得知這位年輕人是天子的時候,他們被皇帝那種孝心所感動,衆人一起跪下來高呼萬歲,整個場面令人震動。這些百姓的下跪和呼喊是發自內心的,發自內心的對君主的尊重,它使得我們這個國家君主與人民的融洽達到了極致,此後的君主被文臣限制出宮,再也沒有這等令人感動的場面。

百姓們跪拜的場面是亂糟糟的,動作是笨拙的,但這卻顯示出了真實,太后很高興,當她看見大人、小孩都圍攏在攆車周圍,看着四周百姓臉上洋溢着真摯而幸福的表情時,我們的這位太后也被感染了。她由皇帝牽下攆車走到百姓中間,並讓隨行人員將財物、錦帛、糕點發給這些百姓,百姓們看着這些御用之物高興的是手無足蹈,人們紛紛分着這些財物,其樂融融,帝國的榮耀終於達到了它的頂點。

太后拉着朱瞻基的手跟他信步來到路邊的一戶農戶家,並跟這家人以及圍過來的百姓拉起了家常,百姓們甚至將自家的食物和釀造的酒拿過來給太后和皇帝品嚐,太后出身平常人家,對這些食物不嫌棄,她對瞻基說道:“這是農家食,你當知道。”但朱瞻基卻難以下嚥。在這裡沒有身份的尊卑,沒有官吏的喝斥,沒有百姓的哭訴,有的只是我們這個帝國溫情的一面,這種溫情在朱瞻基死後仍然由這個女人延續着。

朱瞻基的盛年離逝留下了8歲的朱祁鎮,未成年皇帝在我們這個王朝提前到來,所幸的是在15世紀初期的中國有一個龐大而穩定的攝政團。他們共有八人組成,太皇太后張氏、內閣三楊、宦官金英、範弘、王瑾、資深元老英國公張輔,內閣和司禮監代表一對合作又矛盾的集團,太皇太后與英國公互爲表裡保持政治結構的穩定性,這是一種由皇室、文臣、宦官、貴族組成的一種複雜的政治機構,但它成功保證了我們這個帝國在宣德皇帝死後的政治穩定性,但我們的明王朝不可避免的滑向了***。

縱觀整個明王朝我們可以看見除了文官集團外,沒有太多跋扈的人物,太后、皇后、皇妃、外戚、宦官、武將、貴族都是極其內省而自律的人,前朝的很多事情都在本朝得以避免。很顯然我們的這位太皇太后張氏也是一位內斂而自律的人,她從不干涉朝政,孃家的人也沒有因爲她而獲取殊榮,張氏一生的亮點就在於朱瞻基想換皇后的情況下給予了支持。朱瞻基換皇后這一舉措跟華夏的禮法大大不符,太后心中大約也不樂意,但她還是給予了支持,她是從這個國家考慮,從江山社稷考慮,她很清楚地明白皇帝要做什麼,一旦皇帝的心願沒有得到支持,那麼將會給這個國家帶來什麼?太后張氏無疑避免了宣德朝的一場潛在危局,甚至是可能出現的立儲危局。

三楊指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人都是建文時代的人,五朝元老。楊士奇江西泰和縣人,人稱西楊,建文元年以舉薦方式進入仕途,楊士奇行事標準,精於內政,在永樂至宣德三朝中發揮着穩定器作用;楊榮福建建安人,建文二年進士,人稱東楊,精於邊事,朱棣數次北征楊榮都是隨從;楊溥湖北石首人,建文二年進士,人稱南楊,永樂時代爲太子冼馬。楊溥並不像東西二楊一樣顯赫,他是以低調聞名,生怕踏錯一步,其實其他二楊又何嘗不是如此。

三楊之所以能歷五朝跟他們的保守與謹慎是分不開的,他們知道更多的是如何與君主保持合作關係,而君主也知道如何利用他們的謹小慎微來壓制整個文官集團。

金英、範弘、王瑾作爲宣德朝的三位資深太監跟很多宦官一樣從安南而來,他們不僅在宣德六年的清洗中得以保全,而且在宣德七年更進一步,但他們屬於擰得清的人,稱得上正值,他們已經開始把自己當作帝國的一份子而不僅僅是家奴,家事、國事、天下事都操之於心,甚至在三楊死後,這些太監迅速彌補了文臣的空缺來應對突發事件。

英國公張輔已經成了帝國最元老的人物,他經歷了從永樂至正統朝的一切大事,作爲河間王張玉的長子,他首先隨父參加了靖難之役,父親在東昌會戰中戰死,張輔繼承了家族的一切榮譽。朱棣登上皇位後,張輔迅速被派到安南戰場,朱能死後,張輔衝鋒在帝國的最前線,隨後他又隨同皇帝幾次北征漠北,宣德年間又參與了對漢王朱高煦的進剿,最終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以75歲高齡殞命土木堡。

明王朝不可避免的滑入***,但***能夠使仁宣兩朝的政策得以延續,能夠使政局能夠平穩,但它不可避免的帶來一系列執政危機,那就是面對一些潛在問題時它使得我們這個帝國步履蹣跚,而不再是那麼決絕。

無論是太皇太后、張輔,抑或內閣和司禮監都失去了革新的動力,有了前朝的血淋淋教訓,以金英、範弘、王瑾爲首的宦官集團不敢對朝局有大的變動,三楊已至暮年,對於大明王朝的國事已是有心無力,三人經常舉辦一些小型聚會,不求菜餚精緻、飲酒多少,只求興致所致,在這種小型聚會上三老依託“臺閣體”創作了一些平淡、乏味且歌頌太平的詩詞。興致、恬淡後面是三老深深的無奈與消極。

***已成了落日餘輝,它已經顯得跟這個時代是那麼不合拍,所有人都知道新生力量即將破土而出,所有人對於帝國命運也開始憂心忡忡。

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72章 嘉靖時代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1章 正德南巡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3章 英宗時代第33章 英宗時代第14章 正統論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50章 寧王叛亂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68章 嚴嵩之死第15章 永樂之治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64章 財政危機第50章 寧王叛亂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45章 劉瑾時代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2章 曹石兵變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23章 宦官崛起
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72章 嘉靖時代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1章 正德南巡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3章 英宗時代第33章 英宗時代第14章 正統論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50章 寧王叛亂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68章 嚴嵩之死第15章 永樂之治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54章 王艮和他的泰州學派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64章 財政危機第50章 寧王叛亂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45章 劉瑾時代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2章 曹石兵變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23章 宦官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