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

嘉靖四十五年的寒冬,嘉靖皇帝朱厚熜在孤獨中死去,享年59歲。這是一位孤獨的皇帝,父母早死、子女們多毆、夫妻隔閡、君臣猜忌,跟大多數政治人物臨死一樣,他的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京城對於他來說始終是客居,他的家鄉在南方那個小城,那裡纔是他的家,但他不能像他的臣子那樣到了退休年齡還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他只能在這裡苦捱。

繼承皇位的是嘉靖的第三子朱載垕,他做了29年不明不白的儲君,沒有人知道他跟他的父皇見過幾次面。他的父皇不是不願意跟他見面,而是不能見面,因爲在明王朝的皇室留傳一個咒語——二龍不相見,皇帝的冷淡是對兒子的保護,當朱載垕的兒子朱翊鈞誕生後,這位皇帝依然表示出了淡漠,但是他的內心是熱乎的、是暢快的,爲了他的江山社稷,他必須把這種情感埋藏在心底。

我們講這些絕對不是毫無意義,因爲它直接關係到了隆慶皇帝的性格。正是因爲父皇的冷淡,使得這位儲君一直在一種抑鬱的環境下長大,他的性格沉默而寡歡,但也正是這種成長進程的不順使得他有一種豁達的心境,他在這方面跟弘治皇帝一樣能夠容人。

我們可以看的出來,隆慶王朝基本上改變了嘉靖王朝的那種令人沮喪的局面。它開始恢復嘉靖朝以前的那種言路,君臣關係開始融洽,與蒙古人恢復了互市貿易,並進行了開海。嘉靖死後,由徐階起草了一份遺詔,遺詔中嘉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說自己過去所做的都是錯誤的,因爲受到了奸人矇蔽,本來打算改正這些錯誤,但時間來不及,所以留給後世糾正。並說道從正德十六年至嘉靖四十五年期間,因諫言得罪諸臣,存者召用,沒者恤錄,並要罷除一切齋醮。因爲這道遺詔,楊廷和、夏言、楊繼盛、沈鏈皆被平反,還有一個人被放了出來,他是海瑞。

沿海的海盜雖然被俞大猷、戚繼光、劉顯剿滅,但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海盜依然是個問題。譚倫在福建當巡撫期間,福建的海盜問題又猖獗起來,譚倫給朝廷打報告,請求在福建開關。帝國在嚴嵩主政期間,一直想在南北開放貿易,但都懾於嘉靖而沒有成行,現在嘉靖既死,開放貿易自然是順水自然的事情。

譚倫的報告被批准,朝廷在福建漳州開埠了一個月港,允許在月港從事私人貿易,但必須獲得船引,起初對船引的數量和商船的噸位做了規定,但後來在這方面也漸漸放寬了。雖然只是在帝國的萬里海疆開了一個小口,但它卻吸引了世界的白銀流向這裡,但是這些白銀既沒有流入國庫,也沒有造福百姓,而是全部流進了私人腰包,帝國並沒有收取關稅的概念。

除了隆慶元年的開關,跟蒙古人的互市也在考慮之中。因爲明廷拒不開關,且殺死俺答汗派遣的使者,俺答於嘉靖二十九年帶兵破關來到北京城下。整日深居西苑的嘉靖哪裡見過這種架勢,手忙腳亂的他將火氣撒到臣下的頭上,嚴嵩告訴他蒙古人是來搶東西的,搶完了就會走。果然,蒙古人在京畿地區連搶8天,事後,嘉靖怒氣難消,皇帝的尊嚴、天朝的臉面就這樣被毀了,他將責任推給兵部尚書丁汝夔,並將兵部尚書丁汝夔殺害。嘉靖二十九年,蒙古人的兵鋒讓這位自負的皇帝清醒了。

隆慶四年,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突然來到邊關嚮明廷投降,這是件令人費解的事。原來把漢那吉要娶兔扯金的女兒爲妻,但俺答卻將兔扯金的女兒許配給鄂爾多斯,把漢那吉一怒之下投奔明廷。

明廷方面封把漢那吉爲指揮使,俺答前來關下要人,明廷方面不給,眼見無法,俺答順勢提出要求通貢、互市,恰巧明朝方面也早有此意,可以說隆慶四年的一次偶然件竟然促使明蒙之間達成和議,不僅通了貢,而且還在大同開了馬市。

隆慶五年,隆慶皇帝下詔,封俺答爲“順義王”,俺答的子孫侄分別封爲都督同知、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俺答每年向朝廷進貢馬匹一次,每次不超過500匹,進貢人數不超過150人,在大同、宣府、山西三鎮開設馬市。這對長城內外來說的確是一件盛事,蒙古人激動了,俺答汗激動了,長城內外的老百姓都激動了。隆慶五年的和議不僅結束了中斷60年的明蒙互市,更是結束了長城內外200年的敵對狀態。俺答汗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嚴令蒙古各部落去明朝境內騷擾,明廷方面也禁止邊軍出邊攻掠。

很快,邊疆的貿易開始繁榮起來,大的市鎮開始興起,人聲鼎沸、商賈如織,其熱鬧景象竟然不亞於中原各省。如此同時,一部分蒙古人開始南遷到長城內外過上定居生活,唐元兩朝的胡漢雜居景象再次在大明朝出現,長城內外又重現炊煙裊裊、人煙稠密的景象,蒙古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改善起來,邊境經常出現兩族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的情景。邊境貿易的繁榮,更是帶動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大運河也忙碌起來。長城內外既然恢復和平,帝國每年節省的軍費何止百萬,而且從邊市中抽的稅也頗爲可觀,帝國的財務頓時得到改善。

隆慶開關和隆慶和議標誌着我們這個國家開始走向開放與自信,雖然這是由高拱、張居正、譚倫等能士推動,但這也跟那個帝國最高的統治者,那位垂衣拱手的天子不無關係,正是他的默許推動了這一切。治國很多時候並不複雜,只需要你頭腦靈活一些,不要管的太死。

隆慶朝的確是有弘治王朝的氣象,皇帝不僅在對外問題上採取了靈活政策,他在用人上也是不疑。文有高拱、張居正,武有戚繼光、譚倫,而這些人都是嘉靖時代就開始培養的人,尤其是高拱和張居正是嘉靖皇帝特意挑選出來充當裕王老師的人,這無疑是在給裕王培養一個班底。

第6章 李善長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72章 嘉靖時代第33章 英宗時代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23章 宦官崛起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1章 宣德皇帝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21章 宣德皇帝第50章 寧王叛亂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15章 永樂之治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13章 內戰爆發第64章 財政危機第68章 嚴嵩之死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15章 永樂之治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72章 嘉靖時代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14章 正統論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3章 英宗時代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13章 內戰爆發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5章 帝國治理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13章 內戰爆發第6章 李善長第72章 嘉靖時代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13章 內戰爆發
第6章 李善長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72章 嘉靖時代第33章 英宗時代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23章 宦官崛起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1章 宣德皇帝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21章 宣德皇帝第50章 寧王叛亂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15章 永樂之治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13章 內戰爆發第64章 財政危機第68章 嚴嵩之死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15章 永樂之治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72章 嘉靖時代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14章 正統論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33章 英宗時代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13章 內戰爆發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5章 帝國治理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13章 內戰爆發第6章 李善長第72章 嘉靖時代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13章 內戰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