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

朱見深自小幽閉在宮中,由萬氏撫養長大,他得了很嚴重的自閉症,他害怕見生人,他上朝的時候看見那麼多人他會緊張。不僅如此,他信道教,每天天沒亮他就要起牀做功課,正是因爲這些因素,他厭倦上朝。難得上了一次朝,內閣首輔萬安瞭解皇帝的心思,當其他羣臣好不容易見了皇帝一面,有很多話要奏給皇帝聽時,萬安卻連忙跪下來三呼“萬歲”,眼看首輔如此,其他羣臣也只好跪安。所以,成化朝萬安得了個“萬歲閣老”的稱呼,眼見萬安如此,內閣其他二人劉珝、劉吉也只好跟着搗漿糊,所以人們又送內閣一個雅號“紙糊三閣老”。從天順年間起,內閣大學士逐漸兼任各部尚書,所以人們又稱六部尚書爲“泥塑六尚書”,到了此刻,我們的王朝從皇帝到大臣都開始奉行無爲而治。

早已倦怠政事的朱見深開始對神仙鬼怪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喜歡修真,希望能夠長生,即使不能夠長生,也希望能夠長壽。

成化十九年,見深召見了神仙王士能,王士能說他是江蘇灌雲縣人,生於故元至正年間,今年一百二十歲了,但看起來卻像四十歲的人。王士能告訴見深,自己年輕的時候在四川的一處雪山中遇到一位異人,異人只有三尺長,卻鶴髮童顏、形如嬰兒,王士能伺候老人三年,老人才教授他長生之術。見深問道長生之術爲何物,王士能說道“不食葷、不近女色、不貪財、不生氣”,皇帝聽說後覺得難度太大,便打發王士能回了去。

除了王士能,還有個尹繼先。尹繼先自稱生於南宋紹興年間,已經三百多歲。不過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講,一百二十歲已經是人類壽命的極限,如果說王士能的壽命長度還有可能,那麼這位尹道士絕對是自吹自擂。

這些清心寡慾的修真人士不對朱見深的胃口,他更喜歡跟一些會玩魔術的方士攪在一起。這些方士都是朱見深讓太監去民間找來的,李孜省是他們其中的傑出代表。李孜省本是地方官吏,因爲犯了法正被通緝,躲到京城來了,不知道怎麼回事讓出宮尋找方士的宦官撞見了,便帶到宮裡來。李孜省自稱他會道教的“五雷法”,善以符籙治病。這“五雷法”是道教的祈雨法術,能夠將天上雷公召喚出來降雨。憲宗讓李孜省演示,李孜省的祈雨法術時靈時不靈,大概他也懂一些天文知識,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什麼時候不會下雨。李孜省又說他會“扶鸞術”,這“扶鸞術”是道教請仙的法術,主要是將天上的神仙請下來。見深對這一法術也異常感興趣,便讓李孜省表演,李孜省跪在地上焚香禱告,不大一會,屋檐上出現兩名仙女,見深連忙讓兩名仙女下來,兩名仙女下來後,仔細一看,原來是宮裡的宮女,頓時讓人大跌眼鏡。

除了這些仙術外,見深對變魔術也很感興趣,僧人繼曉是變戲法的高手,他能將水銀變成銀子,能將銀子變成金子。通常這都是障眼法,事先將金銀準備好然後替換之,雖然要自己掏腰包,但成功后皇帝一高興都有賞賜,而且賞賜比自己付出的成本要多,但造金煉銀之術是不能持續的,它只能陪皇上玩玩而已。

成化王朝註定是個轉折點,帝國的權力終是向官僚手中移交,君臣共治在這一刻實現,從此權力的運作既不是依靠強悍的君主,也不是依靠耀眼的文臣,而是依靠制度與程序,任何人都要遵循的一套制度與程序。國家大事由部院提出意見,然後內閣廷議,廷議的結果票擬,報司禮監批紅,然後由六科簽發執行,在這個程序中,國家的決策是集體決策,避免了大臣的獨斷專行,而且內閣的意見司禮監和六科給事中都可以駁回,有了兩道過濾器;皇帝的聖旨首先下達到司禮監,然後由司禮監轉達到內閣,內閣廷議,然後票擬報司禮監批紅,最後由六科給事中籤發執行,在這個過程中有三道過濾器,也就是司禮監、內閣和六科,這三個機構中的任何一個機構都可以將皇帝的聖旨駁回。這套程序雖然繁瑣,在執行過程中發生推諉、扯皮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他卻能避免君主和文臣的獨斷專行,更爲重要的是即使在沒有英明的君主和賢良的文臣的時候,依賴這套制度也能夠保證帝國的平穩運轉。

這還只是明朝成熟的政治體制,它還有其他的配套措施來保證整個國家平穩有序的運行。它有一套以六科和十三道御史爲核心的遍佈天下的監察系統,這套監察系統既可以減少官吏的,又可以匡正朝政得失;成熟而完備的科舉制度更是以公平的方法保證了官吏的選拔;明王朝實行府兵制,世襲的士兵是帝國的人,而不是武將的人,這樣就可以將士兵和他們的將領切割開來,各地的總兵也只有訓練權,沒有調兵權,這些措施都避免了武將做大;帝國除了一套文官系統外,還有一套宦官系統,這套宦官系統跟文官系統一樣也是遍佈天下,人數也是一樣多,明王朝就是依靠這兩大中樞系統保持一種平衡,雖然有的時候這種平衡並不存在;除此之外,爲了避免外戚專政,皇室普遍都禁止跟文臣和貴族聯姻。通過這些措施,歷代以來的文官專政、宦官專政、武將專政、外戚專政都成功避免。從這以後,皇帝更多的只是一個國家的象徵,一個執行各種禮儀、彰顯倫理道德的象徵,整個國家沒有留下個人表演的舞臺,也不需要偉大的人物,所有的人只是一顆顆螺絲釘在機械的運轉。皇帝似乎不需要跟文臣見面,文臣之間也不需要見面,所有的一切都是通過文書進行,我們的帝國終是進入了“文牘政治”的模式。

當我們回顧成化王朝,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正是皇帝的不作爲,使得帝國提前進入一種制度化的運作,皇帝的權力在這一刻也被限入一種制度化的運作模式,它必須通過繁瑣的程度才能體現出來,這種程序化的皇權究竟有多少是皇帝本來的旨意,我們已經很難看清。

政治上雖然進入停滯與制度期,但民間卻進入了活躍期,而正是政治上的這種無爲與慵懶帶來了商業的蓬勃發展、風氣的鬆散與奢靡、思想上的自由與活躍。皇帝雖然歇息了,但成化朝的文臣並沒有因此而耀眼的表演,以萬安爲首的南人黨和以劉珝爲首的北人黨仍是吵鬧不休,文臣們仍舊是延續了前幾朝的思維與行事方式,言官們雖然開始躍躍欲試,但此時還沒有他們生存的土壤,在體制的推動方面皇帝似乎還走在他們前面。

後世人回顧成化王朝時,都認定這是明王朝的一個轉折期,雖然王朝還沒有進入自由、奔放的嘉靖、萬曆時代,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這個時期奠定,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改變。當我們回顧成化王朝,我們會發現這個時期帝國本質上沒有大的改觀,雖然北部邊境和南方有摩擦,還有延續幾朝的流民問題,但這對於一個複雜的國家來說也是每朝都有的事情,皇帝的荒誕與文臣的內鬥、無爲也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些例常之事,這個外無強敵、內無大患的成化王朝彷彿一下子進入休息期,所有一切也似乎進入散漫、慵懶的狀態,雖然王朝更多的依靠制度來運行,但我們也從這種無爲之治中發現潛伏的危機。

從這以後,皇帝不再信任文臣,文臣們爲了自保開始結成黨派,道德開始淪喪,重商主義、拜金主義開始盛行,中樞對邊疆少數民族,以及國內弱勢羣體開始與殘暴起來,甚至採取卑鄙的措施對付之,這些跟君主的不作爲,文臣的推諉、扯皮不無關係。雖然帝國進入了制度化的運行模式,但是由這種制度化運作模式所帶來的弊端也日益明顯起來,這些都會在以後的歲月中更加顯性的表現出來,並最終將我們這個帝國帶上了不歸路。

對於成化王朝,我們是矛盾的、是糾結的、是難以評價的。它既躊躇滿志,又保守沒落;它既開放、又混亂。朱元璋和朱棣的高壓、時代必須要改變,但改變後的帝國卻又顯得重心不穩。雖然對於成化王朝我們矛盾、糾結,但有一點必須要明白,歷史走到了這一步是它本身的規律造成的,雖然歷史都有休息與整理期,但終究還是要延着它本來的道路大踏步前進,人口的增長、社會管制的放鬆、商業的繁榮、新思想的崛起、民衆觀念的改變都使得我們這個帝國已經不可能由上端隨意把持。

無論如何,成化王朝作爲明王朝一個政治、經濟、思想的轉折點是要被後世銘記的。

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1章 宣德皇帝第50章 寧王叛亂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68章 嚴嵩之死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33章 英宗時代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51章 正德南巡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68章 嚴嵩之死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68章 嚴嵩之死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6章 李善長第6章 李善長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51章 正德南巡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章 帝國治理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68章 嚴嵩之死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章 帝國治理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9章 成化新風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0章 寧王叛亂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51章 正德南巡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2章 嘉靖時代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64章 財政危機
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1章 宣德皇帝第50章 寧王叛亂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68章 嚴嵩之死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33章 英宗時代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51章 正德南巡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68章 嚴嵩之死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68章 嚴嵩之死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6章 李善長第6章 李善長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51章 正德南巡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章 帝國治理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68章 嚴嵩之死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5章 帝國治理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49章 大規模的政治請願活動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39章 成化新風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0章 寧王叛亂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71章 泰州學派的繼承者們第51章 正德南巡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15章 永樂之治第72章 嘉靖時代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64章 財政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