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1)

明成化年間,一切都是那麼強大,一切都是那麼弱小。我們的王朝已經進入一個奇特期。它充滿了暮氣,然而卻生機勃勃;它保守、墨成,然而卻是商業經濟的開始;它一身正氣,然而卻妖人四起;它力圖恢復儒家規範,然而卻開奢侈、糜爛的先河。正統王朝註定會成爲一個矛盾的王朝,陰沉的君主、神秘的皇妃、跋扈的太后、充滿理想的宦官、邁入軌道的官僚集團、民間的妖人、充滿戰鬥力的流民,各色人等開始在這個帝國搖曳,沒人知道我們的帝國要駛向何方?

歷史進入正統年,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樣,似乎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我們的這位皇帝名叫朱見深,他還有八個弟弟,無論他是否被立爲太子,他都似乎不是皇位的唯一人選。的確是這樣的,在土木堡之變後,在太后的提議下朱見深被立爲太子,隨着郕王繼位,敏銳的太后已經感覺到了未來會發生什麼,爲了保護自己的孫子他將朱見深接到自己的身邊由侍女萬貞兒撫養,不允許任何人接見這位皇子。後來隨着朱祁鈺立自己的兒子爲皇儲,朱見深被改立爲沂王,當他搬到沂王府後仍是由大他17歲的萬貞兒撫養。仍爲幼兒的朱見深對於人事的變動自然沒有他的父親體會深刻,對於他來說,身邊有萬貞兒在就可以了。此時的他跟他的父親一樣被鎖在這深宮中,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麼樣子,也從未見過自己的父母,因爲母親周妃要在南宮陪伴自己的父皇。

一直到父皇重新登基,自己才重新搬回東宮居住。此時的朱見深已經是個孤僻的孩子,他遲鈍、木吶、方臉、大耳,不喜言談,不喜交流,英宗跟他談不上什麼感情。英宗更喜歡跟自己在南宮那些親密無間的孩子,英宗復位後一直有想將見深廢掉另立的意思,但此事的確事關重大,一個太子兩次被廢這意味着什麼?英宗皇帝不得不慎重,但他的心思大學士李賢是知道的,李賢也知道皇帝的癥結在哪裡。

“皇上,社稷爲重,皇上切要三思,即使太子無能,有我們這些閣臣在,一樣可以輔佐社稷。”李賢這樣對英宗說道。

李賢的話打消了英宗的顧忌,一則換太子對社稷的確震動巨大,會攪動各方勢力,使平靜的朝堂重新翻滾起來,二則對於太子能力的憂慮,李賢進行了解釋,雖然這種解釋不一定能令英宗完全釋然,但至少能部分打消英宗的疑慮。除此之外,李賢的話釋放出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此時的官僚集團已經能夠掌握帝國的命運,皇帝更多的只是發揮一個禮儀上的作用。我們的帝國已經不可避免的重回它原來的運行軌道,朱元璋所設計的體系在經過一百年的運行後終於面臨崩潰的局面。

爲了進一步拉近父子之間的距離,李賢讓朱見深在英宗病重期間來到英宗牀前,見深抱着英宗“嚎!嚎!”大哭起來,不管是真是假,父子倆的關係在這一刻的確拉近了。

因爲這些因素,李賢在天順末年和成化初年成了朝堂上的資深閣臣,文臣們開始希望能將朱見深培養成他們喜歡的模範君主,帝國的官僚們開始引導朱見深一步步走向他們所設計的道路。

每朝新天子繼位後,除了頒佈大赦天下的告示,還要做的就是平反,新天子的威信通常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成化年平反首先就是要爲于謙平反,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做起來卻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爲于謙一定程度上屬於代宗那個體系之人,而且在朱祁鈺要廢掉自己皇太子之位的時候,不管于謙同意不同意他還是在上面簽了字,如果替于謙平反心理上過不去,但朱見深畢竟與朱祁鎮是隔代,心理上的這個坎他還是能邁過去。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如果替于謙平反是不是對朱見深作爲皇帝的正統性產生動搖,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我們的新天子似乎對這個問題也不在乎,他很快對於謙平了反,不僅如此,英宗復辟後所處理的一系列官員都被朱見深平了反。

眼見朱見深的所爲非常得人心,文官們開始醞釀推動另外一個更敏感的話題,那就是對朱祁鈺的定位問題,此事關係更大,衆人們雖然心中皆存此事,但無人提及。沒人提及但並不代表人們不關注此事,事實上,對於謙等人平反和對景帝平反是一脈相成的,一旦開了個頭就不能停止下來。緊張的氣氛是令人沉不住的,總有心浮氣躁的人跳了出來,抑或真的是憋不住了,抑或是有人指使,抑或從天子那裡覺察到了某種信息。第一個上書替景帝翻案的是荊門州訓導高瑤,高瑤舉人出身,會試不中而被安排了一個訓導的職位,成化三年高瑤上書要求恢復朱祁鈺的帝號和廟號。帝國很多敏感的事件都是由身居外地的小官們挑開,而這些小官們也就此名揚千古,載入史冊,或許改變命運也不是沒有可能,而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們基本上都捕捉到了皇帝的心思,所以他們的上書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四兩撥千金的效果。

此事既已挑明就不能迴避,皇帝將高瑤的奏章讓部院廷議,此事最終不了了之,皇帝態度曖昧,閣臣態度一樣曖昧,終於在成化十一年由朱見深主動提出恢復了祁鈺的帝號,在這件事情上我們的皇帝很顯然走在文官們的前面。成化皇帝開本朝風氣之先,朱見深登基後的一系列作爲都爲文官的諫言起到了一個推動作用,雖然成化年官員們諫言不像萬曆朝那般波瀾壯闊,但它畢竟是個轉折點,它標誌着洪武時代以來對言路的壓制到了盡頭,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但文官們的上言都是泛泛而談,既無新意,又不具備可操作性,皇帝表面上對這些文臣們的進言表示讚許,實際上也是不置可否。雖然我們這位君主廣開言路,但一旦文臣們的言論涉及到了他的私人興趣,他也表示出了不耐煩,甚至是大發雷霆。

我們的這位皇帝並不是像文臣們所期待的那樣中規中矩,他對儒生們開展的經筵沒有絲毫興趣,他更厭煩日復一日、瑣碎非常的禮儀、朝政,他跟他的祖父宣德皇帝一樣更熱衷宮廷生活,但他更進一步,也更荒誕。他除了對新奇的玩意兒感興趣外,他還喜歡跟道士、僧人攪在一起,他不是一個陽光的人,他很陰鬱,不喜與人交流,他總是悶在宮廷裡寫字、作畫、聽戲,他更迷戀比他大17歲的萬貞兒,在這個龐大的帝國他似乎是個局外人,只有萬貞兒是他的全部。

見深的大婚進行的很迅速,在他即位的當年他就結婚了,皇后爲吳氏。爲了防止外戚專權,大明朝的皇子和公主都是跟小吏和平民家聯姻,這吳氏也不例外,父親爲禁軍指揮使。在那個時代吳氏似乎是整個京畿地區唯一符合皇后的人選,她的家庭既不顯赫,也不卑微,他端莊、識大體,但就是這樣一位女子竟然在大婚一個月內就被廢掉。這件事情令舉朝瞠目結舌,人們驚訝的原因的不是因爲皇后被廢,而是這位皇帝在廢后的過程中表現出的異常決絕,彷彿吳氏戳到了他的痛處。吳氏的確戳到了他的痛處,對於朱見深來說,替于謙平反,恢復朱祁鈺帝號這些都沒什麼,但有個節骨眼絕不允許別人去觸碰,這個節骨眼就是萬貞兒萬氏。

朱見深小時候就沒有受到父母的疼愛,他是個孤苦伶仃的人,唯一陪伴在身邊的就是這位萬氏,在他的個人世界裡萬氏就是一切,他的不自信,他的抑鬱情緒都需要靠萬氏來緩解。雖然我們這位皇帝結了婚,但對萬氏依然寵愛,而皇后吳氏對這些事情就不瞭解了,她看見的只是萬氏的跋扈,她是後宮之主,當然要行使皇后的權力。吳氏與萬氏發生了衝撞,萬氏竟然反客爲主,朱見深對吳氏衝撞了萬氏極其不滿,所以堅決廢了她。此次後宮的一次碰撞只是成化年的一個開端,但它清晰的對我們發出一個信號,那就是這個帝國依然不平靜,正統朝被一個太監掌控,而成化朝似乎又要滑入一個女人手中。

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14章 正統論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6章 李善長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0章 寧王叛亂第51章 正德南巡第45章 劉瑾時代第14章 正統論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2章 嘉靖時代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45章 劉瑾時代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0章 寧王叛亂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章 李善長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68章 嚴嵩之死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45章 劉瑾時代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51章 正德南巡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5章 帝國治理第23章 宦官崛起第45章 劉瑾時代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45章 劉瑾時代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19章 國初的理學
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14章 正統論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6章 李善長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0章 寧王叛亂第51章 正德南巡第45章 劉瑾時代第14章 正統論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22章 反腐、改組與調整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13章 內戰爆發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19章 國初的理學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2章 嘉靖時代第7章 汪廣洋與楊憲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45章 劉瑾時代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4章 繼任者朱元璋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39章 成化新風第50章 寧王叛亂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74章 徐階與高拱第69章 嘉靖與海瑞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11章 朱元璋的理想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章 李善長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21章 宣德皇帝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41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1)第2章 史上最強悍的北伐軍第68章 嚴嵩之死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45章 劉瑾時代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51章 正德南巡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5章 帝國治理第23章 宦官崛起第45章 劉瑾時代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45章 劉瑾時代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26章 危機四伏的年代第61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1)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38章 陳獻章和他的心學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19章 國初的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