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後劉瑾時代

從1510年到1512年可以認爲是後劉瑾時代,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散亂無章,既沒有正德元年君臣之間的那種尖銳衝突,也沒有劉瑾主政時期的那種緊張氣氛,反而呈現出一種活潑的氛圍,但這種活潑氛圍後面也透着深深的無奈。

劉瑾死後皇帝讓八虎之一的魏彬執掌司禮監,而不是讓二號人物張永負責,可見武宗對於鬥倒劉瑾的張永也是頗爲忌憚。司禮監如此,內閣仍是由李東陽任首輔,跟劉健、謝遷不同的是,李東陽比較圓滑,他懂得如何在表面上維護士大夫的清譽,但是私底下與皇帝保持一種良好關係,爲此劉東陽也遭到同僚們的辱罵。劉瑾倒臺後,內閣中跟劉瑾關係密切的閣臣被驅逐,代之而入的是劉忠、樑儲,文官與宦官的關係似乎漸行漸遠,雖然劉瑾倒臺,但此時也不是正德初年的時代,文官已經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肆無忌憚。

後劉瑾時代一切都沒有消停,我們的皇帝在這一刻似乎失去了一切約束,他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紫禁城對於皇帝來說是個牢籠,這裡有令人煩人的文臣、毫無感覺的皇后與妃子、令人沮喪的兩宮太后,而且身居宮中做什麼事情都不方便,自己喜歡的人也不能隨意帶進來。爲了自己能夠隨意馳騁,皇帝在紫禁城的西邊修了一座行宮,這也就是後世稱爲“豹房”的地方,豹房修築完畢後,皇帝寢食和接見大臣就在這裡,一直到死朱厚照也沒有回到乾清宮。

豹房是個熱鬧的地方,這裡什麼樣的人都有,即使是妓女也可以召來此地,皇帝和他的臣子們經常在這裡飲宴,皇帝是個性情中人,他討厭繁文縟節,在這裡沒有身份的尊卑,只有酒友們盡情玩耍,行酒猜令、勾肩搭背、同牀而臥,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歡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太平的生活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

明代的京畿實際上是個麻煩地,皇親貴戚的田產都集中在這裡,皇室和勳貴的佔田必然擠壓自耕農的生存空間,加上從15世紀綿延至16世紀的自然災害導致北方的大批自耕農破產,這些破產的自耕農要麼成爲流民,要麼成爲盜匪。北方最大的盜匪是一個叫張茂的人,他結交了內廷宦官,據說還去過豹房與朱厚照踢球。正德五年,朝廷派了一個名叫寧杲的御史來剿匪,寧杲心狠手辣,捉住的盜匪命其捉拿其他盜匪,完成官府要求的人數才能赦免其罪,然後再讓被捉住的人去完成相同的任務,如此以來,京畿的盜匪苦不堪言,很快張茂被擒獲。張茂的家人找到內廷宦官,宦官又找到朱厚照,朱厚照開價一萬兩,介紹人也要一萬兩。

張茂的家人湊不齊如此數額巨大的款項,張茂的部下劉六、劉七、楊虎便商量去附近州縣幹一票大的,誰知這一票乾的過猛,或者是手下人過於激動,連當地的縣衙都給燒了,劉六、劉七大驚失色,隨即逃到遠處躲藏起來。雖知過後不久,官府讓劉六、劉七來縣衙當捕快,“捕他盜以自救”,在這種情況下,劉六、劉七便來到縣衙做起了捕快,乾的一段時間乾的不錯,但恰在此時劉六、劉七聽讒言說官府要除掉他們,便來了個不辭而別。如此以來,官府便將他們的家人關了起來,家產抄沒,劉六、劉七又託人去遞話,官府又讓他們“捕盜自救”。劉六、劉七不敢相信官府,這時候附近州縣已經有流民暴動,劉六、劉七便聚集了舊日人馬正式跟官府對抗起來。

發端於劉六、劉七的這場起義是16世紀中國境內最大的農民起義,從起義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正是政府的不作爲,官府對底層民衆的輕視所導致的,孟子的民本思想並沒有被天朝的士大夫們認真貫徹,對待底層民衆他們甚至比誰都狠。不僅如此,終明一朝,王朝跟周邊民族的那種緊張關係也是如此相似。

正德六年(1511年)七月,劉六、劉七的起義軍逼近京師,京城宣佈戒嚴,十月,義軍攻破山東濟寧,焚燒了運河上的1000餘艘漕糧,被焚燬的船隻又阻塞運河,劉六、劉七的大軍橫亙北方數省,如入無人之境,沿途流民紛紛加入,兵鋒直指長江。

正在豹房醉生夢死的朱厚照慌了神,他急命惠安伯張緯、都御史馬中錫率京營前來鎮壓,缺乏訓練和作戰經驗的京營在義軍面前不堪一擊,張緯這個世襲勳貴什麼也不懂,馬中錫對軍事也是一竅不通。眼見如此,朱厚照又改剿爲撫,政策一變,流民有些鬆動,但這一政策並沒有被經辦人認真執行,叛亂遠沒有平息,朝廷已經花錢如流水,國庫空虛。

九月份,朱厚照終於接受了兵部侍郎陸完的建議,調邊軍鎮壓,這在明王朝歷史上是第一次,邊軍由於長年駐守邊疆,作戰能力遠勝於京軍,由於邊軍關係到帝國的邊防,輕易不調動,雖然此舉開調動邊軍先河,但朱厚照還是批准了這一提議。

宣府鎮2000人,遼東鎮2000人,延綏鎮500人,一共4500人,全是騎兵,另外讓寧夏總兵官咸寧伯仇鉞提督京畿三千營,由於叛軍皆是騎兵,來如疾、去如風,所以此次平叛兵馬全是騎兵,中樞試圖以騎兵對騎兵。

十月份,朝廷的軍隊和義軍在河北霸州一帶進行了一場主力會戰,義軍戰死一千多人,遭受起事以來的第一次重創。但義軍很快恢復過來,在隨後的一場戰鬥中竟然殺死平叛副總兵馮禎。邊軍和京營之間也相互扯皮,摩擦不斷,京營讓邊軍在前面打頭陣,然後在後面搶功,邊軍知道京營戰鬥力差,則坐視京營被屠。戰鬥陷入了膠着狀態。

此時北方數省的義軍有兩支,一支是由劉六、劉七領導,另一支是由楊虎、趙燧領導。劉六、劉七是流動作戰,每到一處都是燒官衙、開糧倉、劫富濟貧,而楊虎的義軍則盤桓在河南境內,力圖建立根據地以抗衡官府。眼見平叛取得不了突破,朝廷便制定各個擊破的策略,免得被義軍拖着像個沒頭蒼蠅一樣亂竄。劉六、劉七的軍隊由於流動性太大,無法有效予以殲滅,所以先拿下楊虎的義軍。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方略,當你面對難以處理的棘手問題時,就應該靜下心來,分析矛盾究竟在哪裡,然後再慢慢處理之,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這個道理。眼見官軍大舉向河南壓境,楊虎向南強渡黃河,不幸被水溺死,正德七年,楊虎部下劉三被圍困嵩山,自縊而死,趙遂於江西被俘。至此,河南境內的義軍全部被撲滅。

失去了河南義軍的牽制,劉六、劉七日子也不好過,各路平叛大軍開始圍攻劉六、劉七。兩劉的軍隊開始從河北南下,正德七年五月,兩劉軍隊渡過黃河,接着南下湖廣團風鎮,義軍開始橫渡長江,雙方在江面上發生大規模的水戰,劉六戰死,義軍不敵,便向長江下游駛去。八月,義軍的船隊停泊在長江口的通州,此時突遇強颱風,官軍乘勢發起強攻,義軍轉戰險要的狼山,帝國的軍隊將義軍團團包圍在狼山,劉七戰死,義軍潰散,至此持續兩年的劉六、劉七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劉六、劉七起義是16世紀中國境內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規模之大、地域之廣都是明朝建國以來罕見的,竟然迫使明廷調邊軍前來鎮壓,無論起義如何迅猛,起義者並不想推翻明王朝的統治,他們只是想通過這種農民運動的方式來迫使明王朝實行改良運動,讓他們的日子好過一些,但這些都是一廂情願。雖然這次起義失敗了,但發端於17世紀的那場規模更大的農民運動卻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而17世紀的這場農民運動何嘗不是16世紀那場農民運動的延續。

爲何要在後劉瑾時代一章節中着重講解劉六、劉七起義,我們就是要告訴讀者,雖然劉瑾死去,但天下並不太平,劉瑾的倒臺是由地方的騷亂引起的,但劉瑾死後這種騷亂並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國家的問題絕不是劉瑾一個人的問題。雖然劉六、劉七起義被撲滅了,但戰火併沒有熄滅,劉六、劉七的部衆在狼山潰敗後進入江西,在隨後的十年間他們依然騷亂不止,還有四川的民變則不在本書敘述之列。

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50章 寧王叛亂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39章 成化新風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72章 嘉靖時代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68章 嚴嵩之死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2章 嘉靖時代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章 李善長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64章 財政危機第51章 正德南巡第50章 寧王叛亂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8章 嚴嵩之死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50章 寧王叛亂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15章 永樂之治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6章 李善長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21章 宣德皇帝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2章 曹石兵變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21章 宣德皇帝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6章 李善長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15章 永樂之治第45章 劉瑾時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
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43章 歷史進入正德年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23章 宦官崛起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50章 寧王叛亂第63章 長生不老,君門萬里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58章 李福達案及政治清洗第39章 成化新風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72章 嘉靖時代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68章 嚴嵩之死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25章 帝國駛入轉折年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40章 朱見深和他生活的年代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52章 茶陵詩派與後吳中詩派第73章 隆慶王朝——帝國走向開放與自信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44章 正德年間的政治風波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72章 嘉靖時代第35章 成化年——王朝進入荒誕期(2)第6章 李善長第9章 國初的武將們第53章 王陽明和他的心學第64章 財政危機第51章 正德南巡第50章 寧王叛亂第20章 歷史滑進洪熙年第18章 解縉的悲劇人生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7章 成化年間的流民問題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8章 嚴嵩之死第46章 後劉瑾時代第17章 財政的守望者——夏原吉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50章 寧王叛亂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15章 永樂之治第36章 汪直和他的西廠第24章 帝國進入老人政治第6章 李善長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21章 宣德皇帝第1章 至正十一年的難題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8章 胡惟庸之死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59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1)第31章 陰霾下的景泰王朝第12章 建文皇帝的“文”第16章 唐賽兒起義——盛世王朝下的不諧調音符第21章 宣德皇帝第3章 領袖劉福通第47章 皇帝的武功(1)第60章 大禮儀的新階段(2)第28章 朝堂上的爭論第32章 曹石兵變第57章 左順門事件第27章 崛起的部落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66章 帝國備倭(2)第21章 宣德皇帝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第48章 皇帝的武功(2)第75章 譚倫與戚繼光第56章 大禮儀之爭第6章 李善長第62章 皇帝和他的首輔們(2)第42章 弘治王朝的老生常談(2)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55章 明武宗正德——荒誕貴族中的絕望代表第32章 曹石兵變第64章 財政危機第10章 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第15章 永樂之治第45章 劉瑾時代第70章 繁榮的小說市場第30章 苦難的歷程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67章 隱秘的政治團體——江右門派第65章 帝國備倭(1)第29章 土木堡之災——歷史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