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

聽了李嘯的問話,陳子龍拱手稟道:“李大人,那學生先說下糧食出產情況吧。”

“好的。”

“李大人,現在登州之地的六縣四衛所加起來,共有153萬畝麥田,加上我軍原先所據的赤鳳衛114萬畝,單縣40萬畝,海洋島4萬畝土地,故我軍在山東之地,可以徵收麥子的田土,共有311萬畝,以每畝徵2鬥來算,共可收62萬多石麥子。”

說到這裡,陳子龍笑了起來:“李大人,學生測算過,就算把各營軍兵,工廠工人與官府人員,以及各類勞改俘虜、建築勞工之類,全部加起來,一年所需的糧食,也不過70萬石足矣。現在僅憑我山東一地,光憑一次夏季所徵的糧食,便已近乎全軍一年之用,足爲可觀矣。”

李嘯亦笑道:“糧食乃是軍民之本,有足夠的糧食供應,纔是萬物興盛的基礎。卻不知,濟州島與臺灣島之地,糧食出產情況如何?”

“稟大人,現在臺灣島中,總共已有近40萬人口,共開闢田土48萬畝,因爲是頭年,每畝按5鬥徵收,共收得24萬石稻穀。而濟州島的田土,因爲原來已有的3萬畝稻田,故只收得1萬五千石稻穀。另外在濟州的80萬畝荒地,剛剛開發完畢,正在進行漚肥深耕等育土措施,以備栽種晚稻,故暫無稅收。”

“臺灣與濟州剛剛開發,卻也不急於一時,只要將來能逐步走上正軌就好。“李嘯回道。

陳子龍點了點頭,又說道:“李大人,除了濟州島上這新開發的80萬畝田土外,加上登州地區新闢的120萬畝荒地,共有200萬畝新闢土地。由於這幾個月來,許秀清等官員一直在河南與北直隸等地,連續數月大肆招攬流民百姓,共招得流民30多萬,故保證了勞力充足,到現在,這些荒地,已基本開發完成。其中在登州新闢出來的,60萬畝中上土地,已種了粟子或高梁,還要過上兩三月方可收成。另外的60萬畝中下田土,已闢爲棉田,栽種棉花。當然,因爲土地墾荒完畢時,棉花栽種時節,已略偏過,待到九月底採摘棉花之時,棉花產量比預計的可能會少很多。”

未等李嘯說話,陳子龍又道:“當然,有這60萬畝棉田供應我軍人員,縱今年產量不足,卻亦是足夠我軍全體軍民穿用,也足以供量船廠製作風帆,只不過難於餘量對外銷售而已。”

李嘯笑道:“有這個產量可以了。以本官來看,我軍的糧食與布匹產量,足以供應支撐我軍就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就了。本官打算,待火炮數量進一步增長,以及鐵模鑄炮等技術成熟之後,我猛虎軍,就可以開始進一步擴軍了。”

陳子龍聽李嘯這麼說,忙道:“李大人說得是。現在有了充足糧食,那下一步,自是要多多擴招流民,進一步拓殖濟州與臺灣等地纔好。這大規模招攬流民一事,卻是我軍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啊。”

李嘯點點頭,又問:“卻不知,安和尚與莫長榮二人,分率鐵龍營甲乙二總軍兵,分駐在何地?流民招攬人數又是如何?”

見李嘯問起,陳子龍忙道:“對了,學生剛剛收到安和尚和莫長榮二人的飛鴿傳信。現在安和尚率鐵龍營甲總兵馬,被五省總督熊文燦,安排在湖廣的隨州。莫長榮的鐵龍營乙總兵馬,則被陝甘三邊總督洪承疇,安排在陝西郃陽。二部駐於當地,皆以配合當地軍兵剿匪爲主。只不過,據二人說,因經常要參與大小剿匪作戰,招攬流民一事,未得有空專門去做,故時至今日,二地加起來,纔不過招了二千多名流民過來,均已安置在登州之地。”

聽了陳子龍的回答,李嘯皺起了眉頭。

因爲自已知道在歷史上,楊嗣昌這四面六隅十面張網的剿匪計劃那最終結局,故李嘯對自已所派出這二部兵馬,本來是要以招攬流民爲主,剿匪殺敵爲輔的,卻沒想到,安和尚與莫長榮二人,竟一直沒能招來更多的流民,讓李嘯心下頗以爲憾。

畢竟,有了更多的流民百姓,李嘯的大規模拓殖計劃,和進一步擴軍計劃,才能得以實現。

在將來,諸如東南亞的臺灣島,呂宋島,以及東北亞的蝦夷島、庫頁島,甚至外滿洲等地,如果要進一步開發,沒有充足的人力,卻不成的。

現在河南與北直隸、南直隸等地,因爲戰亂平息,百姓生活漸趨安定,大部的流民,已然招收得差不多了。故現在的李嘯,見到依然動亂不休的山陝湖廣等地,這流民招攬工作卻不盡如人意,心下不由得陷入沉思。

怎麼樣才能更多更快地,從山陝及湖廣,招攬更多流民呢?

見得李嘯陷入沉思,陳子龍忽然笑了起來,他故作神秘地對李嘯說道:“李大人,可是爲如何列多招攬流民一事,而心煩乎?”

李嘯略一點頭,便問:“莫名臥子先生心中已有計策?”

陳子龍笑道:“確是有計,不是,非是學生所思謀得來,而有另有一高士,爲李大人思謀得一條好計策。”

李嘯大奇:“卻是何人?”

“李大人,這位,便是前任吏部右侍郎,後爲南京太常卿的姜曰廣,姜大人。”

李嘯大喜,忙道:“好啊,好啊,本伯萬沒想到,竟有姜侍郎這般高潔之士,願來投我,本官着實歡喜。卻不知,姜侍郎是何時來投,現在又在何處?”

李嘯,對這個前來投靠自已的姜曰廣,這般歡喜嚮往,其實,完全來自於他前世所讀過的《明史》中,對姜曰廣的一點書中印象。

姜曰廣,字燕及,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人,今年五十六歲,明萬曆四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天啓六年以一品冠服“上國天使”的身份,出使朝鮮,去時不帶中國一物,歸時不取朝鮮一錢。爲此,讓一衆朝鮮君臣,從上至下,深爲歎服,特立懷潔碑以紀念這位上國天使。

從朝鮮回國後,姜曰廣又奉旨閱視東江鎮帥毛文龍所在之皮島,上疏大讚其爲國之豪傑,望天啓皇帝能重用毛文龍。他在奏章中對皇帝說道,它日大明若要興復遼東,必得從東江起,必爲重用毛帥之兵,這般頗有遠見卓識之語。

或惜的是,天啓皇帝忙於木匠活中,根本沒有重視他的建議。但從這一點可看出,姜曰廣雖是東林黨人,卻能凡事以國家爲重,識賢任能,其能力胸襟,遠比一衆只識內鬥攻訐爭權奪利的朝臣,強得多了。

只不過,這般賢材,因其高潔之態,觸怒了向他索賄不成的魏忠賢,又以其爲東林黨人,故對其極爲嫌惡,終於找了個藉口,讓他免官回家。

直到崇禎初年,魏忠賢倒臺後,姜曰廣才被重新起復,擔任禮部右中允一職,後官至吏部右侍郎。只不過,又因其剛直廉潔,得罪了首輔溫體仁,被貶爲南京太常卿,姜曰廣見自已一腔抱負,卻只得在這閒職上,碌碌無爲虛度光陰,故心情激憤鬱積,於是,在今年年初,借病辭歸。

在正史上,直到崇禎十五年,纔再度重新起復,擔任詹事,掌南京翰林院。後來,南明時,弘光皇帝又把他提拔爲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史可法、高弘圖併爲南中三賢相。

只不過,隨後姜曰廣又爲馬士英所忌,並羅織其五大罪狀,欲將他治罪拿辦。姜曰廣見國事紛亂,羣臣內鬥不休,於是再度心灰意冷,乞病休歸。

永曆二年,金聲桓在江西反正,邀姜曰廣起義。原本在家閒居的姜曰廣,不故年邁,慨然應諾,並散盡家財充爲軍資,讓金聲桓十分感慨。

只不過,因金聲桓部寡不敵衆,又外無援軍,起義僅半年多,便於永曆三年正月十八日,最後據點南昌城,被清軍大將譚泰,率領從南京趕來的清軍攻陷。而在清軍破城這一刻,姜曰廣留下“六歌”及絕命詞一章,率全家32口投塘自盡殉節,爲大明盡忠。

見李嘯這般關切神態,陳子龍笑道:“李大人,姜侍郎之所以能來,說起來,全是大人重用劉部長之故呢。”

李嘯哦了一聲,復問道:“莫非,是現爲我軍監察部部長的劉宗周,引薦姜曰廣到我軍之中的麼?”

陳子龍笑道:“正是,劉部長自擔任我軍監督部部長以來,深爲李大人治理之效歎服,故其除了做事愈發勤勉之外,更積報推薦一衆與自已有舊的去職官員,來投效大人。這位姜侍郎,便是在劉宗周多封書信的鼓動下,才下定決心,從江西北來登州,爲大人效力。”

“哦,那姜曰廣,卻是在何處?”

“稟李大人,姜曰廣來投大人後,見大人正好去了金湯城,於是,他在登州呆了幾日後,便前去登州各縣鎮親自視察,以瞭解實際情況,於昨天晚上,才從赤鳳城返回呢。他的這條招攬流民的計策,還是上午時,與學生閒聊時之際,才無意中說出。”

“那請臥子速帶姜侍郎來此,本伯將親自向其詢計。”李嘯連忙說道。

“學生遵命。”

很快,陳子龍領着一名鬚髮花白,個子不高,外形也十分清瘦的文士,從門外款款而入。

李嘯注意到,此人雖外形不突出,容貌也一般,但在他臉上,那一雙眼尾極長的鳳眼,卻十分引人注目。

這雙鳳眼,目光清冽敏銳,炯炯有神,瞬間就給李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人,這位便是姜侍郎。”

“哦,原來是姜侍郎,二位速速看坐。”李嘯站起身來,微笑着作了個延請的手勢。

姜曰廣卻擺手道:“赤鳳伯,燕及早已辭官,還是休提往日官名爲好,赤鳳伯可真呼在下之字便可。“

聽了姜曰廣這南音極重的官話,李嘯對此人能及時擺正自已位置,印象頗好,便笑道:“燕及年近花甲,堪爲本伯長輩,本伯這般稱呼,卻是有些不恭了。“

姜曰廣復笑着擺手:“赤鳳伯少年英雄,官居上位,還是莫要折煞古纔是。有道是,耳聞不如目見,在下這段時間,遍觀登州與赤鳳衛一帶,所到之處,無不是一片興盛氣象。李大人能便這貧瘠荒僻之登州,治理得這般繁榮昌盛,倒讓老夫心下歎服之至。”

一時間,三人大笑,各各看坐後,李嘯立刻命人上茶。

“燕及,聽臥子說,你有一可快速招攬流民之策,本伯卻欲洗耳恭聽。”李嘯手端清茶,微笑問道。

見李嘯詢問,姜曰廣頓時眼中光采一閃,他輕呷了一下茶水,便笑着對李嘯說道:“李大人,自古以來,唯有糧秣不足,不得附衆之事,何有缺人力不足乎?“

“哦,燕及之意是?“

“李大人,我軍現在糧食供應充足,資金錢財亦是豐富,有這般良好條件,以在下觀之,當可足不出戶,而流民洶洶而至矣。“

聽了姜曰廣這番話,李嘯卻苦笑道:“燕及前輩,話雖這般說,但我軍現在山陝湖廣等地,因剿匪作戰之事頻繁,卻是一時難於抽空招攬流民,以致這近兩月以來,只招得不過二千餘人到山東,離本官設想之數,實是差之甚遠。卻不知燕及有何良計,可讓流民招得更快更多?”

姜曰廣臉現莫名笑容,他放下茶杯道:“李大人啊,光憑我軍之力,在剿匪之餘,再分出兵員去招攬流民,自是多有不便,但爲何,不能借助其他各部的明軍之力,爲我軍招攬流民百姓呢?”

“哦,藉助他力?”

姜曰廣笑着侃侃而道:“李大人,現在我軍與他部明軍一起,前往山陝湖廣等地剿匪,以在下看來,何不定一條規矩,若他間明軍擄得俘虜,收得流民,皆可帶至我軍之處,由我軍按男女老少人等,定價收之。那些明軍,本是糧餉皆匱,見得忽有如此一條生財之道,怕是人人欣悅,不停帶領流賊俘虜與流民百姓,至我軍交納換銀矣。只要我軍有足夠之銀錢資財,還怕沒人願意來拿流民與俘虜來換銀子麼?”

姜曰廣說到這裡,便一臉笑意吟吟李嘯眼中,頓覺光采一亮,他彷彿於黑暗中看到了一條光明的隧道一般,撫掌而笑道:“本伯明白了,燕及所言,甚是有理啊!”

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一百七十六章 皮島談判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鳳總兵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嘯的四條大罪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九百二十六章 合謀共反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訪客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八百九十三章 寧爲雞頭,不爲牛後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七十章 攻山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二十一章 追殺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五百六十一章 全殲圍敵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六十章 劫持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全省百姓我都要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四十章 祖寬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六百八十九章 冥頑不靈的下場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攝政王第九十六章 橫行隊第二百五十章 目標,江華島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
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第六百六十八章 仇人相見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五百七十六章 壓服追殺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九百四十一章 長子戰死 兔死狐悲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一百七十六章 皮島談判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鳳總兵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嘯的四條大罪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八百六十九章 活剝人皮 進逼遼陽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九百二十六章 合謀共反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七百九十九章 逼迫和談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訪客第七百二十二章 下一個目標,左良玉第二十六章 拉攏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八百九十三章 寧爲雞頭,不爲牛後第七十五章 細帳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七百七十一章 復州土皇帝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七十章 攻山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二十一章 追殺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二百八十七章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第五百六十一章 全殲圍敵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六十章 劫持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全省百姓我都要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四十章 祖寬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六百零七章 安可不動心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六百八十九章 冥頑不靈的下場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攝政王第九十六章 橫行隊第二百五十章 目標,江華島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