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

一場短兵相接的殘酷戰鬥,終於要開始了。

昏黃的天幕下,一名清軍副將帶領着五千名精銳清軍,一齊鼓譟吶喊着衝出工事,向正在行進的唐軍戰陣中最前面的火銃兵,疾速衝去。

見到清軍衝出工事,向自已鼓譟衝來,唐軍軍陣立即停住了腳步,隨即擺開陣型,準備迎敵。

“預備!”

“放!”

“砰砰砰砰!。。。。。。”

隨着領頭的唐軍火銃隊長一聲暴喝,三排唐軍火銃手,迅速擺成前後三排的三段擊式陣型。

6000杆魯密銃中,最前排的2000杆,首先打響。

然後,第一排退下,至第三排後面,第二排的2000杆魯密銃緊跟着打響。

接着第二排再退到第一排後,第三排銃兵頂上來,再打放了2000杆魯密銃。

至此,一次完整的三段擊,打放完畢。

到了第三排的銃兵打放完畢後,原先最早的一排銃兵,已然又裝好火藥與子彈,繼續頂上最前頭,準備重新開始新一輪的打放,這三段擊流程,又重新開始。

爆豆般的槍聲,綿密響起,槍口餘焰組成一排暗紅色的飄飛火幕,濃重的白煙立刻在排成一排筆直直線的盾牌上,連綿涌起。

無數顆呼嘯的三錢重的細小米尼彈,發出輕微的尖嘯,向對面狂衝而來的清軍,疾射而去。

這些熾熱滾燙的細小鉛彈,呼嘯而去,立刻有如熱刀扎黃油一般,輕易地穿入那些清軍的身體中。

在唐軍這般近乎無休止,彷彿綿密不絕的魯密銃打擊下,那五千名一同前衝而的清軍,在第一次三段擊齊射時,就瞬間被射殺了八百餘人。

領頭衝鋒的那名副將,因爲身上穿的鎧甲鮮明亮麗,相當與衆不同,故他本人,簡直堪稱爲子彈磁鐵。

唐軍的第一番三段擊齊射,整整十五顆鉛彈,同時擊中了他,讓這名副將從頭到腳,佈滿了密密的小血洞。

這名本來揮舞着戰刀,吶喊前衝的清軍副將,彷彿被突然捱了一記重錘一般,生生地停住了前衝的腳步。呆怔了不到一秒,便撲地仰面倒地,再無動彈。

這名領頭的副將一亡,遭遇迎頭痛擊傷亡慘重的清軍,頓是陣型大亂。

剩下的四千來名清軍,稍一呆滯,便是人人如得失心瘋一般,哀嚎着轉身逃跑。更有極多的人順手丟了武器,只求能跑得快些。

只不過,後面的三段擊間隔時間極短,那綿密不停的魯密銃,將他們的逃生渴望徹底打消,無數顆鉛彈追上了他們,又將他們從背後射殺了五六百人。

在見到剩餘的三千餘清軍,以極其狼狽的姿勢逃回本陣之後,唐軍火銃手才收拾武器,在一聲喝令後,繼續與後面的本陣兵馬一起,保持着平穩的陣型,向城中繼續推進。

而看到這一悲慘的一幕,主將濟爾哈朗,和全體躲在緊急修建造的工事後面的清軍,頓時皆被打懞了。

靠!唐軍的火器這般凌厲,這根本不是在打仗,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屠殺。

而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那唐軍的火銃不象往日所見的火銃那般打打停停,反而一直不停地連續打放,無休無止,這,這簡直是一場噩夢!

畢竟,在所有清軍的印象中,往常明軍的打銃,只要頂過了第一輪齊射,那麼,在接下來的數分鐘時間裡,明軍因爲要重新裝填上彈,處於防備最是無力的狀態,而自已正好抓住這樣的機會,進行突擊衝殺。

只不過,現在超過了主將濟爾哈朗想象的事情是,這對面的唐軍,那密密麻麻的數千杆魯密銃,彷彿永遠都不會停下來一般,竟一口氣將出陣外想要近戰絞殺的五千清軍部當場擊潰,殺傷極多,這簡直出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這樣綿密而集中,且彷彿永遠不會停止的射擊,完全與以往面對的任何明軍都不一樣。這種近乎無休止的火力射擊,這種把攻擊部隊全部消滅的屠殺式戰鬥,對清軍的心裡打擊十分巨大。

這樣近乎必死的結局,讓清軍再無突擊的勇氣,剩餘的全部兵力,皆是龜縮於城中。

在這時候,最爲焦慮也最爲恐慌的,便是城中主將濟爾哈朗了。

怎麼辦?

唐軍攻勢如此凌厲,自已手下這些士氣低沮鬥志全無的剩餘軍兵,還有那些更不堪用的臨時召集的青壯,真的能頂得住麼?

濟爾哈朗的臉上,寫滿了恐懼與迷茫。

而在此時,在遼陽城外西邊約十里開外,已被清廷恢復豫親王爵位的多鐸,正率領手下五萬軍兵,一路逶迤向遼陽城快速開進。

時近正午,天氣十分炎熱,多鐸及其部下,無不是熱得滿頭滿臉汗水涔涔,人馬俱滿是疲憊之態。

酷熱之下,多鐸索性掀開頭盔,任憑馬匹奔行帶起的一縷涼風,吹拂剃得發青的頭皮與腦後那條細小的髮辮,才稍覺舒爽。

“豫親王,探哨探來報,前面二十里處,便是宣府北路的門戶獨石口了。”旁邊的一名親隨部將,伸出手指,遙指地平線處的那淡淡城池黑影。

多鐸輕輕哦了一聲,算是回答。

自在錦州得到撤退之令後,自已便立即統兵回返,總算在經過了數天的長途跋涉後,來到了遼陽城外。

這一刻,多鐸內心五味雜陳。

這段時間以來,多鐸亦不時接到來自南方的信報,知道了唐軍正如火如荼在南方擴充勢力,增大地盤,其下勢力與兵馬,倒是比一年前又擴大了許多。

而那唐王李嘯,憑時借勢,已成爲天下兵馬大元帥的他,在現有的幾大勢力中,已是傲視羣雄,無人能及,幾乎有權傾天下的態勢。

此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又有極其雄厚的財力,寬闊無垠的地盤,強悍威猛的軍兵,實力可怕到幾乎天下無人能敵。只怕這天下歸屬,最終會被此人徹底掌控。

而到了那時,自已這位大清的豫親王,這位手握重兵的清朝宗室,一定會成爲唐軍的死敵。將來李嘯若是成功一統國中,必定會揮師北進,掃滅清廷,那麼,自已在清廷的榮華富貴與未來前程,只怕皆會成爲水月鏡花,再不可尋。

如果到了那一天,休說前程官位,只怕自已性命與腦袋,都難保全,都可能會成爲唐軍的一件戰利品吧。

只不過,倒沒想過,自已在出徵錦州之時,就有多達數十萬的唐軍渡海而來,徑攻遼中,打得清廷猝不及防,連戰連敗,已然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而從阿濟格手下得到消息的自已,亦將徹底放棄原定的南伐宣府北路計劃,不得不全力回返,以求儘可能保全清廷的核心領土。

而在阿濟格率十萬兵馬順利回返盛京後,自已在半路上便收到多爾袞的親筆諭令,要他立即統兵前往遼陽,以阻止唐軍攻打這座遼中重鎮。

收到消息的多鐸驚懼異常,他萬萬沒想到,唐軍行動竟是這般迅速,從營口登陸後,竟是連克遼中耀州、海城等重鎮,又徹底吸收消滅了遼南的三順王,現在兵鋒直指遼陽,簡直是烈火燎原般的速度。唐軍行動如此迅猛強力,這,這何以擋之啊。

多鐸悲哀地想道,唐軍兵馬如此之多,又已兵薄遼陽城下,自已就算緊急來援,又有多大把握可以擊敗唐軍,解除遼陽之圍呢。

也許,這樣的局面,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吧。到底前景如何,只能全看天意了。

此時此刻,想起這些,酷熱難耐的多鐸,愈發心煩意亂,忍不住又是一聲長長地嘆息。

多鐸統領全軍,又向前繼續行進了一段路程。

時值正午,天氣越發酷熱難耐,灼熱的西風,捲起斑禿沙地上的滾滾沙塵,有如野獸般淒厲怪嚎,那隨着勁風撲面而來的沙粒,吹得全軍人人幾乎難以睜眼。

這般天氣下,多鐸部全軍將士士氣愈發消沉,愈發疲累緩慢,就連多鐸身護衛,都是一副人人萎靡不振的模樣。

只不過,現在遼陽城已近在眼前,其城池那模糊的輪廓已是隱約可見,多鐸心下,頓是稍覺安慰。

他孃的,這炎炎夏日,自已與一衆部下,有如喪家之犬一般,一路急急西逃至此,數日裡不眠不休地急行奔走,這人與馬皆是疲憊不堪。好在全軍士氣幾近谷底之際,自已與手下的五萬餘人的兵馬,總算順利到達了這遼陽城外。

“各位兄弟,休辭勞苦,全軍再把勁,速速前進,到了遼陽後,再讓各位好好休息。”

多鐸抹了一把滿臉的汗水與泥漬,衝着旗幟散亂萎靡不振的軍伍大聲喝喊,給疲憊不堪的他們來了一番最切實際的鼓舞。

整個軍伍發出一陣低低的歡呼,算是給這位主將的一點敷衍迴應。

五萬餘清軍兵馬,浩浩蕩蕩,一路向遠處的遼陽城行去。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就在全軍埋頭前進之際,忽聽到前面遠遠傳來微弱的喧譁聲。

所有人都看到,彷彿有一條黑線,開始極細極淡,漸漸地越變越粗,最終這條黑線有如變魔術一般,變幻出無數的兵馬與旗幟,刀槍耀目,戰馬嘶鳴,呼嘯吶喊着,向自已的方向洶涌衝來。

在滾滾熱浪中,這些衝來的兵馬,呈現出扭曲而怪異的形狀,看上去十分不真實,彷彿夢幻般的存在。

原來,在哨騎探得有清軍入援之後,安和尚迅速地瞭解到了,這部清軍是多鐸的五萬餘人兵馬,正打算入援遼陽,以解遼陽之圍。

於是,他當機立算,立即令手下莫長榮的第十一鎮兵馬以及尚之信的兩萬尚家軍,一同齊西去迎敵,遼陽攻城戰中,僅留另外三鎮繼續作戰。

第十一鎮兵馬人數,加上尚之信的兩餘人,兵馬總數達到了六萬餘人,比對面的敵軍更具兵力優勢。安和尚要求他們,一定要擊潰援敵,如有可能,便儘量擴大戰果,從而更大打擊城中守軍士氣與作戰意志。

現在多鐸等人,見到這番突如其來的景象之時,皆是大吃一驚,目瞪口呆。

不是吧,唐軍在全軍圍城之際,還有有如此之多的兵力,來對自已發動進攻。

一時間,多鐸的腦子有些反應不過來。

而在他發愣猶豫之際,唐軍已然開始快速逼近。見此情景,多鐸不敢稍怠,立即開始就地佈陣。

他下令,全體五萬餘名兵馬,依對面唐軍陣型寬度,一字排開,作好與唐軍相接作戰的準備。而五千滿州鐵騎,則兵分兩部,分守左右,以保護步兵戰陣兩翼。

同時,他下令數名哨騎立即出發,要他們想盡辦法,去向遼陽城的主將鄭親王濟爾哈朗通風報信,令他們全軍出城作戰,以期在自已拖住唐軍之際,可以憑兩面夾擊之勢,將唐軍一舉合圍,全部消滅。

應該說,多鐸此番應對,中規中矩,既不託大,也不冒進,倒亦是妥當之舉,只不過,他還是低估了唐軍的戰鬥能力。

數裡外的距離,唐軍竟然可以保持嚴整陣型,絲毫不給多鐸偷襲的空間與破綻。他們一路疾行,快速逼進,幾乎在兩柱香的時間裡,就迅速地抵達了多鐸對面,然後就地排開列陣。

唐軍的陣型,倒與多鐸差相彷彿,中間是步兵戰陣,兩邊由騎兵與重甲步兵護陣。

只不過,他們的陣型中,最顯眼的,便最前面處,那從兩營精選而出,多達近六千名的火銃手,正呈前後兩排的隊式站列。

唐軍戰陣,有如一架精密組合的戰爭機器,極其有序又絲毫不亂地向對面的多鐸軍陣壓迫而來。

這股凜厲強烈的威壓之勢,讓多鐸全軍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前軍陣腳,隨着唐軍的不斷迫盡,竟開始下意識後退,讓整個陣型一陣混亂。

“傳令全軍,不要慌張。”多鐸大聲鼓勁:“唐軍兵力與我等差相彷彿,有何可懼!縱不能在此戰勝他們,若能拖到濟爾哈朗引兵前來,便可兩面夾擊,大敗唐軍,諸位皆當有信心纔是!”

“嗻!”

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壓性談判第八百零一章 桂西平定,左部驚魂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賊、奸臣、還是奴才?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四百一十章 巴塔克山谷圍殲戰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五百一十二章 危局突變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馬鈴薯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九十章 引寇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六百五十六章 此人竟敢自稱監國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七百七十章 先滅三國,再來圖你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十九章 北行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四百九十五章 議和之議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五百六十二章 貝勒全家自我了斷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六百八十三章 風沙攻城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遼陽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
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壓性談判第八百零一章 桂西平定,左部驚魂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一百七十五章 幸運獲救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七百八十六章 桂王西逃,兵迫永昌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九百零二章 四面齊突,全力攻城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七百三十五章 前轟後射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賊、奸臣、還是奴才?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四百一十章 巴塔克山谷圍殲戰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五百一十二章 危局突變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四百九十八章 王之潛伏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六百一十二章 私心暗鬥第二百三十七章 彰化城 馬鈴薯第五百四十一章 老子就是個**的第九十章 引寇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六百五十六章 此人竟敢自稱監國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七百七十章 先滅三國,再來圖你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十九章 北行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炮成型第四百九十五章 議和之議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五百六十二章 貝勒全家自我了斷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六百八十三章 風沙攻城第八百七十六章 末日遼陽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二百七十六章 出使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