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凱旋北歸

“行忠,你好大膽,沒有爲父之令,竟敢擅自喊話投敵!老子宰了你!”

蠍子塊一臉怒氣衝衝,刷地一聲,抽出腰刀,便要向拓行忠砍去。

旁邊幾名親兵死死地抱住了蠍子塊,令他動彈不得。

“大王,大公子行事向來謹慎,這般喊話,必有苦衷,大王卻不可一時糊塗啊!”

“大王,大公子喊出這話,必有其道理,且先聽他解釋吧。”

抓住蠍子塊的幾名親兵,輪番勸誎。

拓行忠撲通跪地,眼中卻有淚光閃爍:“父親,現在的局面你也看到了,明軍這般大肆屠殺,已是令我軍士氣大墜,如何復可一戰!”

蠍子塊咬着牙,舉刀的手僵在半空,臉上滿是痛苦之色。

“父親,現在軍心士氣如此低迷,孩兒只怕,只要明軍一開始攻城,我軍會傾刻土崩瓦解,到那時,我們可就連與明軍談投降條件的資格,都沒有了啊!”

聽了拓行忠的哭訴,蠍子塊舉刀的手,越來越無力,軟軟地垂了下來。

城頭上,一片讓人窒息的沉默。

“忠兒,你起來吧。”蠍子塊終於開口,聲音很低。

“父親。。。。。。”

“你說得對,爲父是該認清形勢了。”蠍子塊長嘆一聲,苦笑道:“敵軍這般屠殺,我軍已無戰心,投降纔是唯一出路。”

蠍子塊說完,一直緊緊抓住他的幾名親兵,人人臉上露出如釋重負般的表情,鬆開了抓他的手。

蠍子塊轉過身,朝城下大喝道:“請問,城下哪位是主將,貴姓尊名爲何?”

李嘯從高臺上走了出來,緩步來到離城門一箭之地外,緩緩地喊道:“某家便是,山東赤鳳總兵李嘯。蠍子塊,你卻有何話要對本將說?”

“李嘯?他就是那個殺得韃子爲之喪膽李嘯?”

蠍子塊旁邊的拓行忠驚叫起來。

聽了李嘯自報姓名,蠍子塊亦眉頭緊皺。

好麼,這個南殺流寇,北擊韃子的煞星,竟讓自已碰到了,奶奶的,真是運背啊。

不過,隨即蠍子塊又感覺慶幸。

幸虧自已聽了兒子的建言,沒與他對戰,要不然,自已手下那些渙散驕縱的軍兵,根本不是李嘯那些久戰精銳之師的對手。

蠍子塊略一沉吟,便大聲對李嘯說道:“李大人,聞名不如見面,如今一見李果是少年英難,一表人材。這樣吧,我軍願降,只是我軍也有條件。”

“講!”

李嘯的聲音,沉穩而清晰。

“那就是,保留我軍武裝與建制,並劃拔駐地,提供糧餉,我軍便可歸順朝廷!”

聽了蠍子塊的喊話,李嘯輕笑起來。

“蠍子塊,你聽好了,你等已成甕中之鱉,還敢這般大談條件,豈不可笑。”李嘯冷冷地喊道:“你聽好了,本將要求你們,立刻棄械出城,全體人員由我軍收編。若如此,方可保留爾等性命,如不然,我軍即刻攻城,爾等全部兵馬,亦與老回回部一般,盡皆殺之!”

李嘯最後這句話,加重了語氣,充滿了凜凜殺意,讓城上的流寇軍兵,人人臉上,霎時浮現驚恐之色。

“李嘯,你這般條件,豈非欺人太甚!”蠍子塊見李嘯的價碼開得這般低,一股莫名的羞辱感從心頭騰起。

“莫非,你們這般流賊,還能有其他選擇麼?”李嘯冷冷說道。“我軍底線便是如此,若爾等執迷不悟,我軍可再不會客氣了!”

蠍子塊話語一噎,本欲開罵,卻被一旁的拓行忠緊緊拉住。

“父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軍坐困愁城,現在有這一線生機,卻需好生把握。”拓行忠急急言道。

“哼,這李嘯這般囂張言辭,實是欺辱我等!爲父自入義軍以來,縱橫天下,何曾受過這般鳥氣!”蠍子塊猶是一臉恨色。

“父親,人爲刀俎,我爲魚肉,這形勢比人強啊!還請父親看到全軍將士二萬五千多人的性命份上,不可由一時之怒,而失衆人之生機啊。”拓行忠說完,又是俯身而跪。

蠍子塊臉上的肌肉在顫抖,良久,他嘿地一拳,猛地砸在城牆上,頹唐地說道:“罷了,罷了,局勢既已如此,爲父也就不爭這個面子了,就依忠兒之見,答應明軍便是。”

很快,鎮平城頭,高高地飄起白旗。

轟地一聲,城門大開,吊橋放下,一隊隊丟棄了盔甲與武器的蠍子塊部軍兵,垂頭喪氣地從城門中走出。

見得蠍子塊部,在自已的屠殺之威下,大懼而降,李嘯的臉上,滿是笑意。

其實,屠殺到現在,李嘯也想收手了,畢竟老回回部的精銳能戰之兵,已被自已全部殺光,剩的那些老回回部,基本都是女子與普通老弱,這些人,卻是翻不起什麼浪頭來。

待返回後,可把這些女子與老弱,分配給普通漢人軍兵家庭,改變他們的習俗,所俘獲的老回回部,便算是徹底平定了。

蠍子塊拓養坤與其子拓行忠,緩緩來到李嘯面前,刷地下跪。

“罪將反正來遲,請李大人恕罪!”父子二人,伏首齊聲答道。

“二位請起。”

李嘯作了個虛扶的手勢,一邊笑道:“二位能順應天時,歸順我大明,免卻一番兵戈相爭,卻亦是功勞一件,且待隨我軍返回山東後,李某再給二位做出安排。”

聽聞李嘯竟是要帶着自已返回山東,蠍子塊與拓行忠二人,皆是一臉喜色。

“稟大人,現在我軍反正,共有軍兵及家屬二萬五千四百人,城中共有盔甲八千多件,各類武器二萬六千有餘,另有糧草十二萬石,黃金二萬六千兩,銀子十九萬八千兩,綢緞五千三百匹,請李大人派人驗收。”蠍子塊恭順言道。

李嘯點點頭,隨即令他父子二人下去歇息,便令一衆監撫司人員入城清點。

這時,汝州總兵李卑,山海關總兵祖大樂等人,默來到李嘯身邊。

李卑看向李嘯的神情,滿是尊敬之意。

“李總兵不戰而屈人之兵,實令李某衷心佩服。“李卑發自內心的感嘆道。

“呵呵,李總兵不必過譽,李某不過順應時勢,因利趁便,方迫降這般流賊罷了,亦是幸運而已。“李嘯微笑道。

李嘯的謙虛,卻讓李卑愈發感嘆,而一旁的岳父祖大樂,則用一種極爲欣賞的眼神看着臉色平靜的李嘯。

接下來,三人討論,包括原先老回回部在內,所有的俘虜與繳獲物資的分配。

由於三人都知道,能順利剿滅南路流寇,基本都是李嘯的功勞,故在李嘯提出平均分配之時,李卑與祖大樂等人皆愧而不受。

最終,亦與當日在嵩縣一樣,李嘯與李卑祖大樂三人,達成方案如下:

1、全體俘虜,李卑與祖大樂皆不要,由李嘯統一帶回山東。

2、盔甲與武器之類,因爲李卑等南路官軍,損失頗多,故將其中八成,留給李卑、劉肇基、羅岱等南路官軍,以便其重新補充兵員。另外二成,則全部留給祖大樂部軍兵。李嘯軍完全不要。

3、糧草繳獲,李嘯軍得八成,祖大樂部得二成,李卑部因爲是本地兵馬,糧草積貯尚多,故不予分配。

4、錢財與綢緞繳獲,則李嘯軍得七成,祖大樂部得二成,李卑得一成。

這個分配方案讓李卑喜笑顏開,因爲他的部隊,基本沒有參戰,可謂坐享其成,卻讓李卑歡喜之餘,又滿心愧疚。

李卑隨後向李嘯表示,李總兵俠義來援,又這般慷慨大方,自已卻也不好白拿好處,他從南陽府庫存中,拔出糧草六萬石,贈於李嘯,以表感謝之情。

李嘯大笑,隨後拱手謝過。

而在此時,李嘯軍的全部傷亡情況,亦已由監撫司統計出來。

李嘯軍這次援救南路,總共傷亡情況爲,槍兵戰死325人,傷512人,盾兵戰死210人,傷381人,橫行隊戰死68人,傷87人,玄虎重騎戰死56人,傷73人,飛鷂子戰死132人,傷160人。其餘部隊無傷亡。

而現在,李嘯軍這次南路作戰的所有的繳獲加起來,總收穫了糧草28萬石,黃金4萬三千兩,銀子28萬六千兩,綢緞6530匹。

李嘯心下感慨,這次南路作戰,雖然部隊損失不算太多,但因爲基本是硬碰硬的戰鬥,所以相比中路伏擊戰,李嘯軍的損失,還是比較大的。

唯一讓李嘯稍覺欣慰的,便是這次南下作戰,繳獲卻還可觀。雖然現在李嘯有了自已的工業體系與產品,每天都有財源滾滾而入,對這批繳獲並不特別上心。但有了這批繳獲,返回山東後,無論是補充兵員還是安頓俘虜,無疑是好處多多。

隨後,李卑在分兵駐守鎮平之後,便帶着李嘯祖大樂等人,一路凱歌高奏,返回南陽府城。

李嘯軍在南陽府城休整了三天,每天都有南路將領輪流宴請,吃喝得那叫一個歡暢。

此時,全軍將士士氣旺盛,正欲重新啓程,以按盧象升的計劃,去救援北路官軍之際,忽地從開封那邊有急件傳來。

信件中說,由於北路流寇,突然不知何故,不再向河南彰德府一帶進攻,反而全部撤往山西一帶,故北路重新安定了來,李嘯軍也就不用再去趕往支援了。

信中隨後安排,着李嘯率全部兵馬,返回開封,而祖大樂部,則暫時繼續留守南陽,以防賊勢復起。

李嘯見信後,心下暗道,此必是李自成等人,派人去告訴了北路的張妙手過天星二人,中路大軍潰滅之事。張妙手過天星二人,見流寇共主高迎祥已死,中路主力已失,恐自已孤軍深入後,反爲明軍所乘,故急急退往山西,卻還是頗爲明智之舉。

隨後,李嘯與李卑、祖大樂等人告別,便率領本部兵馬,押着俘虜與繳獲,浩浩蕩蕩盪出城北去。

“李嘯,你這小子,回去後,記得早點給老夫添個外孫來!”送李嘯軍出城的祖大樂,拍着李嘯肩膀低語道。

“這個麼,岳父大人不必心急,最遲明年,必讓你抱上孫子。”

李嘯大笑說道,復與祖大樂熱聊了一陣,便率軍北去。

近一週後,全軍返回開封。

盧象升親率開封一衆官員,出城迎接李嘯這位獨敗流寇兩路兵馬的大英雄。

甚至開封城中的周王朱恭枵,也派人到了城外,歡迎李嘯軍的凱旋歸來。

而滿城的開封百姓,亦是人人欣悅,紛紛涌出城來,觀看這支凱旋班師的威武之師。並有不少熱心百姓,贈送食物與用品給李嘯軍兵,軍民之間一片歡洽。

盧象升本來執意邀請李嘯全軍入城,但李嘯恐軍兵擾民,又因爲帶着俘虜,多有不便,便婉拒了盧象升的好意。

見李嘯這般大勝後,猶能謙虛冷靜,不矜其功,盧象升對李嘯的印象,愈是看好。

盧象升隨後下令,就在城外,擺開筵席,慰勞李嘯全軍。

飲宴已畢,李嘯軍於城外暫歇。盧象升復邀請李嘯入總督府,兩人於客廳內細談。

“李嘯,此番擊潰兩路流寇,你部居功甚偉。本督聞報,實是不勝欣悅啊。”

盧象升手捧茶水,臉上的笑容十分欣慰。

“都是大人領導有方,我軍方得以獲勝,在下粗人一名,如何敢擔總督大從謬讚。”李嘯謙恭回答。

“咳,你我二人之間,就不必說這客套話了。”盧象升笑吟吟地說道:“現在河南大地,重歸寧靜,本督卻知道,皆是你李總兵之力也。你放心吧,本督不會分潤埋沒你的軍功,自當親寫奏章,爲你請功。”

“多謝大人擡愛。”

盧象升微笑着,他沉吟了一下,問李嘯道:“本督聽聞,二路流寇被你擊敗後,你部共收得近十三萬俘虜,要知道寇性狡猾,旋撫旋叛,本督倒是想問,這衆多俘虜,你可皆能妥善安置?”

盧象升這般發問,倒讓李嘯不覺想起了明史中的一些記載,並因此陷入沉思。

崇禎四年七月,因爲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在大力招撫流寇時,御史李繼貞就上疏說:“若需撫賊,糧、牛、種、屋諸項,皆需齊備。然前賑臣攜十萬金往,度一金一人,止可活十萬人,而鬥米七錢,亦止可活五十日耳。皇上宜敕賑臣回奏,前十萬金果足乎?不則當早沛恩膏,雖內帑不宜惜也。”

李繼貞這番話,說得很明白,那就是,造反的流寇要安置,需要糧食、耕牛、種子、土地、房屋的諸多配套措施,方能使他們安定下來。而朝廷發放的賑金,實是杯水車薪,遠不足以解決歸降流寇的生活和安置問題。

這纔是流寇旋降旋叛的關鍵所在。

其實這一點,連楊鶴本人也知道,他感嘆道:““諸賊窮餓之極,無處生活,朝廷空置名號,無以賑饑,故寇難安生矣。官兵至則稽首歸降,官兵去則搶掠如故,此必然之勢也。”

因此,明朝制定的招撫政策,實際上畫在紙上的大餅,從而使得流寇們不旭地歸降,又不斷地反叛,朝廷花費了大量的兵力與錢財去剿匪,最終取得的效果,卻是相當之差。

想到這裡,李嘯心下喟嘆。不過,當他看向一臉詢問之色的盧象升之時,卻是一臉信心滿滿之狀。

“總督大人放心,這些流寇,到我赤鳳衛之地,李某必會給他們妥善安排,重爲我大明之良民,決不會再復爲賊寇!”

盧象升大笑起來,他親熱地拍拍了李嘯肩膀,大聲說道:“李總兵真乃文武雙全之士也,甚好!甚好!若你果能妥善安置這些流民,以爲朝廷將來撫民之樣板,本督可保你爲登萊總兵!”

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四百四十五章 愛妃之逝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七百零五章 鯨吞江南第九百零六章 合圍擊潰,一路追殺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清復仇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壓性談判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四十九章 千戶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六百二十章 何人可去和談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三十章 規劃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七百七十七章 不殺此獠,何以立威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七十二章 終勝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十九章 北行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
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四百四十五章 愛妃之逝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七百零五章 鯨吞江南第九百零六章 合圍擊潰,一路追殺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清復仇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二百五十五章 片刻之歡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八百一十七章 不活剮豪格,難消我恨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四百八十一章 毀滅者李嘯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二百一十六章 挖心狂魔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壓性談判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六十七章 求才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五百六十八章 盟約簽定第四十九章 千戶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三百九十八章 效仿曹魏第八百六十七章 全軍圍殲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一百九十章 陣斬馬超第六百二十章 何人可去和談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七百五十三章 覆軍投降第三十章 規劃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七百七十七章 不殺此獠,何以立威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四百七十八章 龍脈傳說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五百四十三章 金鱗豈是池中物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八百六十六章 激戰二順王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七十二章 終勝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七百一十三章 效哭清廷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十九章 北行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