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

出於九江可能丟失的巨大恐懼,寧南侯左良玉立即決定,現在要壯士斷腕,以求自保了。

他急急下令,讓駐守廬州府的金聲桓部,再不要與唐軍第六鎮兵馬硬抗,而是全軍立即突圍出城,西撤到湖廣的黃州府,以麻城爲據點,確保唐軍第六鎮兵馬不得繼續西進。

而駐守安慶府的王德仁部,則全軍退至安慶與湖廣交境的宿松城,從而縮束戰線,並以雷水與雷池湖爲憑依,抵擋唐軍西攻。

左良玉這般安排,相當是主動放棄了南直隸的最後二府廬州府與安慶府,從而讓駐守麻城的金聲桓部、駐守宿松的王德仁部,駐守九江的郝效忠部,這三部兵馬,能互爲犄角,一道守衛湖廣邊境,以確保自家的基本盤,不至丟失。

左良玉這般倉皇應對,倒是讓唐軍第六鎮兵馬,基本不戰而獲廬州與安慶二府,至此,整個南直隸,終於近乎完整地落入李嘯手中。

而金聲桓部在全軍突圍之時,不得不與圍城的唐軍狠狠地打了一場,最終,在付出了近半人員傷亡或被俘的慘重代價之後,他們總算逃出生天,一路退至麻城。

讓左良玉沒想到的是,到了現在,唐軍卻並不急於來攻打他,反而是在劉澤涵部兵馬進入江西后,又開始了新的作戰計劃。

左良玉惱火地發現,唐軍只是讓黃得功部兵力,全力集中圍堵九江城,劉澤涵的三營兵馬,則是兵分兩部,一部一營兵馬直抵南昌府的寧州,以威脅左良玉的湖廣下部,讓其不敢再抽調兵力去入援最東邊的三部兵馬。

另外二營,則是繼續南下,分別收復了吉安府與建昌府,以互爲犄角之勢,威脅鄭芝龍部所在贛州府。

唐軍這般部署,完全出乎了左良玉預料。只不過,現在南直隸的廬州府與安慶府兩地,以及除了九江城外的整個江西北部,皆已失去,悔之何及!

至此,李嘯當日的作戰計劃,全部得以實現,尤其是現在隨着兩鎮兵馬進軍江西,讓整個江西僅有九江城與贛州府尚在敵手,其餘地界,皆是唐軍地盤,這一作戰成果,大大超出預期,讓李嘯十分滿意。

按李嘯的戰略構想,到現在爲止,主要戰役基本結束,唐軍與左良玉部及鄭芝龍部,重新形成了新的對峙之勢。

這個暫時停歇的態勢,當然是唐軍主動造成並控制。之所以暫停進攻,是因爲李嘯考慮到,如果自已再繼續用力追擊左良玉或鄭芝龍部,會導致戰線拉得太長,兵力亦有不敷使用之嫌,而且就連後勤補給也不一定跟得上。

萬一不能速勝,而與左良玉或鄭芝龍打成膠着之態,那麼,諸如流寇、韃子還有那在四川盆地的張獻忠部,極可能皆會蠢蠢欲動,侵擾自已地盤邊境,這樣的話,唐軍沒有足夠的兵力回防,如何應對這些外寇的進攻,將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之事。

因此,在唐軍已然得到了明朝最精華部分的土地之後,暫緩與各方交戰,全力消化吸收這些新得地盤,當爲最重要最迫切的事情。

現在,這明末江南最爲嚴重,也最爲迫切要改造的問題是什麼呢?

李嘯認爲,最嚴重也最迫切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土地兼併嚴重,二是流民及失業者數量極多。

先來大致說說明末土地兼併的情況。

明朝末年,土地集中已到了空前的程度。王公勳戚和地主豪紳瘋狂地兼併土地,大多數的農民相繼失掉土地。從全國範圍來看,一個普通的地主就佔有幾十家佃戶。而在浙江和福建,有田的佔十分之一,爲人佃作食力的佔十分之九。諸如北京、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湖廣等地的絕大部分的腴田,都被王公勳戚和地主豪紳侵佔。

一般地主豪紳通過豪奪巧取,“求田問舍而無所底止”。江南的縉紳富室佔田少者數百畝,多者數千畝,乃至萬畝。河南的縉紳富室,佔田少者五、七萬畝,多者至十餘萬畝(鄭廉《豫變紀略》卷二)。

這樣的情況,在這富饒的江南之地,情況則是更加嚴重。並且這種土地兼併,在江浙一帶,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土地兼併模式。

這種模式,就是某一地方豪強大族,佔據一個地方,然後排擠非族內人,將非族內人土地霸佔,形成一個地區的土地兼併。

在《徽州府志》裡,記載的許多名門望族,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確立了某一族在一個地方立足。這也是爲什麼,在南方地區,很多地方的村子只有一個姓氏的原因。因爲那些沒有勢力的小門小族,都被當地的一戶大族,用各種方式給擠兌走了。

但江南一帶,卻並沒有發生象西北一帶一樣,因爲大規模的天災而導致流民大增,以致揭竿而起的事情,這又是爲什麼呢?

這時因爲,在以江南爲代表的富庶地區,大量破產農民迫於生計離開土地,轉投臨近的工商業中心成爲新的僱工羣體,從而以此方式,暫時解決了迫在眉睫的生存問題。

而在西北地區,土地兼併的後果,就要比江南一帶要嚴重得多。

西北地區的土地兼併後,雖然程度沒有江浙一帶的嚴重,但破壞性卻更強,就在於西北地區的土地兼併,一是容易發生在自然災害時期,二是土地兼併後造成大量流民。

西北地區因爲自然災害和土地兼併,使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但是西北地區的經濟和環境,卻沒辦法給失去土地的農民提供活路,從而創造了大量流民。這些流民,沒有土地,西北地區又無其他經濟,流民爲了活下去,只得給地主當傭農,但傭農的數量始終有限,缺乏出路的失地農民往往只能選擇落草爲寇,或是被迫揭竿而起。這無疑會給整個國家,造成深重的災難與悲劇。

所以,土地兼併這種事,在中國不同地區引發的後果都不是一樣的,絕不能用江浙一代的土地兼併情況,去理解西北一代地方的土地兼併。

而且,江南一帶的土地兼併,從某種意義說起來,其實對整個市井社會的形成與發展,還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林次崖先生文集》:“今天下之民,從事於商賈技藝遊食者,十而五六。”

《四友齋叢說》:“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爲工商者,三倍於前矣。昔日原無遊手之人,今去農而遊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農。”

《嘉靖11年3月制策》:“遊民衆則力本者少,異端甚則務農者稀。……,小民無所利於農也,以爲逐藝而食猶可以爲苟且求全之計。……大率計今天下之民,其有田者一二,而無田者八九也。”

《蘇州府志》:“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鎮者十之三四,散處鄉村者十之一二。”

而據大量的明史資料記載,整個江南地區,農業人口從明中期的四五成逐漸到明末的一二成,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爲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工人口。

而隨着市井社會與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的那早期雛形的資本主義,就對整個世界造成了極其強大的衝擊力。這一點,就連作者在看到以下的資料,都不覺驚到了。

這些資料,來自樊樹志的《晚明史》。

“至遲到1580年代初,中國的絲綢就已經威脅到西班牙產品在美洲的銷路了。17世紀初,墨西哥人穿絲多於穿棉,所謂穿絲,大多是穿中國絲綢。”

“實際上,中國對西班牙殖民帝國的貿易關係,就是中國絲綢流向菲律賓和美洲,白銀流向中國的關係。”

“以至於墨西哥總督於1611年呼籲禁止中國生絲的進口。但是到了1637年情況愈發嚴重,墨西哥的絲織業都以中國絲爲原料,墨西哥本土蠶絲業實際上被消滅了。鄰近墨西哥的秘魯也是中國絲綢的巨大市場,中國絲綢到秘魯的價格只抵得上西班牙製品的1/3。從智利到巴拿馬,到處出售和穿着中國綢緞。”

“中國絲綢不僅氾濫美洲市場,奪取了西班牙絲綢在美洲的銷路,甚至繞過大半個地球,遠銷到西班牙本土,在那裡直接破壞西班牙的絲綢生產。”

這樣只處於萌芽狀態,依然極其幼稚與不穩固,卻已給當然的世界經濟秩序,造成了這般強力的衝擊與影響,可見這江南一帶,發展商品經濟的潛力有多大,將來可達到的成就,又能有多高!

相比明朝開始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給社會帶來的勃勃生機與嶄新力量相比,那所謂的大清盛世,是多麼地可笑又可悲。

清朝康熙年間,“盛世滋丁,永不加賦”,被後來的韃粉鼓吹爲曠古絕世的巨大成就,只是,這歷史中的真實含義,真的如他們所說嗎?

非也。

因爲,所謂的永不加賦,是指只徵收固定人頭稅,然後把收稅的重點集中到田稅上。

這真的是仁政嗎?爲何到了現在大多數國家都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反而不採取此“仁政”?

其實,此策實際上是社會大倒退,是把人口與土地嚴格的綁定起來的殘酷措施,使得各地官府,爲了所謂的政績與治功,不得不竭力壓制一切新生的經濟力量,而把儘可能多的人口,轉爲最基本的耕田人口,並極力壓制無土之人(如工人、商人等)的生存空間。這種愚昧而落伍的殘酷做法,與同時代歐洲的圈地運動,迫使農民進城務工,讓整個國家轉變爲工業化社會的做法截然相反。

因此,康熙的這種做法,僅僅是出於要對社會強力管控,防止社會出現清廷無法控制的不良因素,從而人爲大幅縮減了其他行業的生存空間,讓治下百姓只有從事農業才能生活,這樣鼠目寸光,無視時代潮流的愚蠢做法,相對明朝的經濟體系,無疑是大踏步的後退。

甚至可以說,有清一代,是從士農工商各司其職的中國傳統職業安排,通過強力的人爲手段,變成了僅有士農兩個行業,讓中國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業國,徹底滅絕了工業化的希望。最終在一百多年後,讓中國遭受了數千年未有的戰敗與屈辱,擁有了那一段噩夢一般,充滿了彈孔與血淚的歷史。

行文至此,估計很多讀者會問,那麼,照這麼說,既然江南一帶的土地兼併對社會有這般促進作用,那作爲實際統治的李嘯,就可以對江浙一帶的土地兼併放縱不管,任其自流了嗎?

當然不行。

因爲,江浙一帶,雖然土地兼併問題不嚴重,雖然沒有太多的流民問題,卻有很嚴重的個問題。

那就是,江南一帶的財稅,基本上處於收不上來的狀態。

爲什麼會收不上來呢?

因爲土地兼併,集中到了地主官紳階級手中,而他們可憑藉自己的特權和法律的漏洞,大規模的集體逃稅漏稅。整個江南一帶,積欠的稅賦,多達幾十年之久,讓整個國家出現了嚴重的財政虧空,這個問題,無疑是相當的觸目驚心。

大明朝的滅亡,不是直接亡於土地兼併這一條,這種說法,並沒有問題。可大明朝滅亡的根源就在於,過於嚴重的土地兼併,讓國家在喪失了大量的財稅收入後,已徹底摧毀了王朝的內部結構。

而財政的捉襟見肘,也決定了明朝無法從制度上,建立足夠抵禦外侮,鎮壓起義的軍隊。導致無論是外患還是民變,都是不斷壯大,無法遏制,這也更加惡化中央的財政。

到了這一步,整個國家,就像一個嚴重失血,同時又失去了造血能力的病人,整個身體對外界的侵襲,已然沒有了有效的抵抗力,任何一個小小的外在傷口,就能使他感染而死,這對於國家與民族來說,真是巨大的悲劇。

對於這樣的情況,來自後世的李嘯,自是洞若觀火,瞭然於心。

所以,他絕不允許,在自已的統治範圍內,還繼續讓這樣畸形的社會模式,再繼續下去。

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鳳總兵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二百三十四章 來自臺灣的家信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潛入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訪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襲遇挫第一百一十章 無助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軍之誘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四百六十八章 海參崴堡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五百三十二章 虎嘯海東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六百五十六章 此人竟敢自稱監國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六百六十三章 突劫法場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六十章 劫持第十七章 職爭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十九章 北行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七百七十五章 降,守,還是逃第八百二十七章 當道歸降,齊攻閬中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五十二章 破局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
第一百六十六章 赤鳳總兵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二百三十四章 來自臺灣的家信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潛入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二百零一章 微服私訪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九百三十七章 夜襲遇挫第一百一十章 無助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軍之誘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四百六十八章 海參崴堡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八百零三章 左部歸降,圍攻大順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五百三十二章 虎嘯海東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六百五十六章 此人竟敢自稱監國第九百二十二章 都城破,準國亡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七百八十四章 面見緬王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三百八十八章 德王府慘滅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六百六十三章 突劫法場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六百九十二章 援兵皆俘,親子勸降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五百六十章 誘敵白狼谷第六十章 劫持第十七章 職爭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十九章 北行第三百一十一章 投降保命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七百七十五章 降,守,還是逃第八百二十七章 當道歸降,齊攻閬中第五百五十五章 刀鋒下的順從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五十二章 破局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八百七十八章 求和還是作戰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