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

戰至此時,任何人都知道,清順聯軍敗局已定,大勢已然不可挽回。

幾乎在與此同時,清順兩軍陣營中,響起了連綿而尖銳的鳴金之聲。

戰場上奔潮如潮的潰兵,如遇大赦,紛紛掉頭逃回本陣,那些追擊到裂洞邊緣的兩軍騎兵,望着裡面有如刺叢的可怕環境,也只能無奈地紛紛拔馬而返,直向本陣撤去。

在清順兩軍,有如退潮般緩緩撤走之際,金湯城內外,頓時響起了春雷滾滾響徹雲霄的歡呼聲。

唐軍主將段時棨與劉文秀二人,更是喜不自禁。滿面硝煙火色的他們,心下的喜悅,簡直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不容易啊!唐軍以四萬餘人的兵力,決然地據城而守,僅憑着最後的天坑之計,一舉消滅了五萬餘人的攻城敵軍,堪堪險勝這多達三十多萬的清順聯軍,雖然自家兵力幾乎沒有受損,但這退敵過程,現在看來,還是十分危險的。

畢竟,敵軍兵力如此之多,攻勢這般之盛,萬一在哪個環節出了差錯,在時間如此緊急之際,想要補救,可就甚是艱難了。

而在此戰獲勝後,唐軍可就迎來極好的休整機會了。

畢竟,遭受重創的清順兩軍,就算想要再度進攻,怕也是要至少恢復一個多月了,這樣的話,又給了自已充足的重新準備時間,可以更好地加固城防,重整兵力,以應對敵軍的下一次進攻了。

望着漫天飛塵裡,敵軍中大批輔兵出來,急急地從戰場上擡走屍體與器械,一副如喪考妣的模樣,一衆守城的唐軍軍兵,愈發快意無比。

大順軍在一片沮喪的氛圍中,緩緩退回本陣之後,李自成速召手下大將劉宗敏與田見秀二人,來帳中緊急議事。

外面依然風沙不息,天昏地暗,帳內數盞燭光微搖,一片死寂。

李自成、劉宗敏、田見秀三人,皆是緊繃着臉,兀自呆坐,每個人都是滿面憂愁之色。

他們都知道,大順軍經此一敗,不單單在兵力上大受損失,而且無論是軍心還是士氣之上,都再難短時間內,恢復原狀可以重新戰鬥了。

但是,二十餘萬將士,若只能這般碌碌地駐守於金湯城外,每日只是白白消耗數量巨大的糧草,卻無所作爲地白居此地,這也完全不是個事呢。故而,現在的局面,可謂進退不得,十分難堪。

李自成環視劉宗敏田見秀二人,沉聲道:“二位,我軍今番戰敗,局面崩壞,士氣低迷,眼下,當是如何行事,還望二位直說。”

李自成問完,劉宗敏低着頭一聲不吭。田見秀見狀,狠狠一跺腳,首先發言道:“闖王,咱也不繞彎彎子,就跟你說實話吧,這仗,真他孃的打不去了。”

“哦,何出此言哪?”

“闖王,您想想,現在我軍經此大敗,損失近四萬名將士,現在軍心士氣,皆是跌至谷底,驟然之間,哪能恁快復原。縱然我軍的兵馬總數尚有二十餘萬,但兵無士氣,將無鬥志,安可再用啊。闖王你忘了麼,我軍去年在開封大敗後,退回陝西可是整整休整了半年,才最終恢復元氣呢。依我看來,這番戰敗,哪怕一切順利,怕是至少也要休整兩月,全軍方可再用。“

“澤侯此言,俺倒是有不同看法。”田見秀說到這裡,劉宗敏輕咳一聲,插話過來:“澤侯,你想過沒有,唐軍雖有地利,兵力亦無甚重大損失,還可以憑城堅守,但他們畢竟糧草有限,不可能一直能固守下去。只要我軍能在這裡繼續駐守,讓唐軍沒有突圍逃跑的機會,哪怕暫不攻城,必可對守城的唐軍一直造成極大的壓力。而等到城中出現因爲缺糧內亂之機,我軍再乘機反攻,一舉拿下這金湯城,豈非甚好之事麼?”

聽了劉宗敏的反駁,田見秀皺了皺眉,他見到李自成正聽得仔細,遂又說道:”汝侯,你這話說得輕鬆!你可知道,我軍這二十餘萬兵馬長駐於此,對糧草後勤的供應壓力有多大麼?闖王若執意呆在這裡,自是可以,但這樣一來,我軍二十餘萬兵馬,長期呆在這唐軍早已堅壁清野的宣府北路,人吃馬嚼,每天消耗的糧草,都是一個極其可怕的數字。這恁多糧草,當地供應不上,皆只是長途運輸至此,後勤可謂相當困難啊。如此一來,只怕城中的唐軍尚能堅守,我軍倒是自已迫於糧草壓力,反而不得不撤兵返回了。這樣徒費糧草未來不明的堅守,又有何意義呢?”

田見秀的話語,說得劉宗敏低頭無語,李自成卻是連連嘆息。

“見秀說得是,俺也是這般作想。”李自成捋着鬍鬚嘆道:“現在敵軍得此大勝,士氣必然極其高漲,整個城池防禦,亦會更加穩當。我軍若要再攻,只怕更會比現在要難得多。而若是我軍如宗敏所說,只是圍而不攻,固然可以消耗城中守軍的糧草,但相對而言,還是我們自已長途運輸糧草的壓力來得更大,真的有可能是,到時因爲糧草問題,唐軍尚是無事,而我軍卻已不戰自潰呢。”

接着,李自成輕咳一聲,又對田見秀說道:“但是,若真如你所說那般,全軍因爲此戰之敗,就此棄城而去,亦絕不可取。因爲若是這般,等於是爲唐軍徹底解圍,我軍所有的犧牲,可就盡付流水了。而且我軍這一撤,唐軍除了會繼續據佔這金湯外,整個宣府北路,他們亦會全部加以佔據,若到這般境地,我軍豈非是辛苦了數個月,到時只得一場空了麼?這又如何使得。”

李自成這番左右爲難的話語,讓他手下兩員大將劉宗敏與田見秀俱是無言,最終他們商議了半天,也沒得出個什麼好結果出來。

李自成無奈,正欲先令他二人回去,這時,卻忽有手下軍兵來報,說清軍攝政王多爾袞,緊急前來求見。

聽到是多爾袞前來,李自成心下愈發氣悶得緊,卻又不好發作。旁邊的劉宗敏與田見秀二人,亦是滿臉不快。

三人都在想着,這個多爾袞,幾乎計計不中,事事不成,他這番前來,又能說出個甚好事來。

李自成想了想,還是先讓劉宗敏與田見秀二人各回本帳,然後,便令軍士延請多爾袞入帳敘談。

多爾袞入得帳來,賓主俱是沉默,一時間帳中氣氛沉悶至極。

最終還是李自成長嘆一聲,先開了口:“攝政王,今番你我兩軍,聯合攻城作戰大敗,局面崩壞如此,俺且問你,你對現在的局勢,卻是作何見解?”

彷彿早料到李自成會這般來問自已一樣,多爾袞一臉平靜地回覆道:“闖王,勝敗乃是兵家常事,孰可這般耿耿於懷。說起來,你我兩家聯手作戰之所以失敗,歸根結底,都是唐軍事先挖了那半環狀的巨洞之故。他們這一奇計,讓你我兩軍猝不及防,方有此敗。有道是吃一塹長一智,下次若在……”

“唉,說甚下次,眼下我軍造此大敗,軍心已潰,士氣低迷,不知何時方可再戰呢。況且唐軍此番得勝,這士氣卻是此消彼漲,將來只怕更難對付。”李自成一臉煩躁地打斷了多爾袞的話。

多爾袞被他這一嗆,不覺一怔,他想了想,便試探着回道:“聽闖王之意,可是不想打下去了麼?這可使不得,你要知道……”

“俺當然想打!”李自成一臉煩躁地從椅子上起身,然後在帳中踱來踱去:“只是我軍經此大挫,如何可在短時間內恢復士氣再度戰鬥。當然,唐軍兵少,不可能突圍而去,但我大順這二十餘萬大軍,縱想屯兵城外,來消磨唐軍糧草,達到讓他們最終因爲缺糧少食而屈服的這般計策,又談何容易!要知道這宣府北路,唐軍早已堅壁清野,我軍只能從山陝等地千里運糧,這般難度自是極大。故俺極其擔心,只怕是唐軍未垮,我軍先因糧草不繼而自行崩潰了。”

聽到李自成這些連番抱怨的話語,多爾袞一直一副捋須深思之狀。

只是在李自成終於自言自語地說完,一屁股重新頹坐回椅子上後,才臉現微笑地說道:“闖王這番顧慮,倒也是人之常情。這般爲難之處,本王處身置地,只怕亦會作如是觀想。若是顧慮此事,本王倒是有一個建議。”

“哦,攝政王但可直言。”

“闖王,其實本王也想過,現在你我聯軍大敗,想短時間恢復士氣,確是不可能。而唐軍士氣旺盛,又有充足時間再做準備,這金湯城的防備定會愈發堅固,你我兩軍想要拿下此城,確是愈發不易。而若棄城而去,又會前功盡棄,先前犧牲盡作流水,是爲極其不智的愚蠢之舉呢。故而本王在想,可否能採取折中之策,來繼續實現對金湯城的包圍呢?”

“嗯?你的意思是?”

“本王之意,便是一定要繼續圍城,讓唐軍不得突圍,更不能讓他們就此把勢力擴展到整個宣府北路。便是,不讓唐軍減輕壓力,繼續保持圍城狀態,我們卻還可以大大減少包圍此城的兵力,從而儘可能地減少糧草的運輸壓力。只要這樣一直圍而不攻,就可坐等城中唐軍糧食耗盡,最終令他們不戰自亂。而到這時,你我再速派大軍前來接應,然後一舉奪城,這金湯城,當可一鼓而下!”多爾袞目光灼灼地說道。

李自成聽到這裡,不覺目光一亮。

這個方法,聽上去倒是不錯呢。

只要能留下足夠防止唐軍突圍的兵力,而把另外的大部分兵力撤走,便可坐耗守城的唐軍糧草,讓他們最終不戰自潰。到了那時,自已再統兵前來,一舉摘取這個熟透的果子,倒還真是好計策呢。

“那依攝政王之見,到是留多少兵力,尚爲合適?又該駐守何地,方爲合理呢?”李自成緊跟着問了一句。

多爾袞淡淡一笑,便道:“闖王,現在這金湯城,只有北門與東門兩處出口,唐軍若要突圍,主要還是要從這兩處地方。畢竟他們挖的那些壕溝,只能勉強夠步兵行動,想要大規模連同百姓居民一道撤走,怕是不易。故以本王看爲,你我留駐之兵力,可重點圍堵這兩處城門,其餘地方,兵力倒可大爲減少。故以我之見,你我兩軍,共留十二萬兵駐守於地便可。這樣一來,你我兩軍兵力,只有現有兵馬數量的三分之一,糧草運輸的壓力,當可大爲減少呢。”

多爾袞頓了下,又道:“至於你我兩軍各留多少兵力,以本王看來,就我大清官軍留三萬,主守北門。貴軍留九萬,主守其餘東門與南面之處,應該足以防備唐軍突圍,足以應對一切事變了。本王這番安排,不知闖王意下如何?”

聽了多爾袞的話,李自成不覺雙目又一亮,他連連點頭,臉上滿是欣喜之情。

多爾袞這廝,這個計策倒是不錯。若自已真的只留九萬兵力在此,來實現對唐軍的坐耗,那自已的後勤壓力會大大減少。而且,自已還可將這些兵力,調派到其他地方,去趁機奪取明朝的其餘地界。

應該說,在現在的情況下,多爾袞的這條計策,當是最好的安排。

於是,李自成爽快地回覆道:“好啊,攝政王此計甚好!俺同意了,那就這樣辦吧。”

二人達成協議後,又商議了一些相關事項,便各自散去。

接下來,李自成正式任命田見秀爲統軍部將,讓他統領八萬步兵與一萬精騎,繼續駐守在金湯城外,負責包圍金湯城的東門與南面防務。

而清軍統帥多爾袞,則是留下阿巴泰,令他統領兩萬七千步兵與三千騎兵,駐守的金湯城北門外,負責包圍堵截金湯城北門。

至於其他的部隊,則是分別在李自成與多爾袞的帶領下,在休整三天後,便統一從金湯城撤走,各自返回本土而去。

第四十三章 殺機第八百三十四章 關鍵之機,雷霆救援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勳授田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二百六十章 謀取濟州島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九十章 引寇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四百四十八章 與熊共舞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五百七十一章 兄弟相殘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三十章 規劃第七百二十七章 兩番轟城,灰飛煙滅第四百三十七章 高傑來投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四章 歸途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二百八十九章 求親巧遇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一百九十六章 兩種人生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一章 穿越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西皇帝 殞命陣前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東南,得意西北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六百二十一章 和談背後的博弈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九十八章 匯合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四百二十章 殺父篡位第五百三十二章 虎嘯海東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上追殺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
第四十三章 殺機第八百三十四章 關鍵之機,雷霆救援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勳授田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二百六十章 謀取濟州島第三百六十章 唐明議和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九十章 引寇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四百四十八章 與熊共舞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九百三十二章 勸降不成,天雷轟門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八百五十章 一擊之威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五百七十一章 兄弟相殘第七百六十八章 公主出家,新皇即位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五百零六章 海陸聯合作戰第三十章 規劃第七百二十七章 兩番轟城,灰飛煙滅第四百三十七章 高傑來投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四章 歸途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二百八十九章 求親巧遇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不生於帝王家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一百九十六章 兩種人生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二十五章 升賞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一章 穿越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西皇帝 殞命陣前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三百六十三章 分裂的決策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一百六十九章 佳人本該配英雄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東南,得意西北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問題第六百二十一章 和談背後的博弈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九十八章 匯合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六十四章 築城規劃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一百七十三章 後金之亂(三)第四百二十章 殺父篡位第五百三十二章 虎嘯海東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三百二十一章 無奈之降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一百八十章 戰和之爭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上追殺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九百五十五章 嘎木戰死 餘部歸降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