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
懷恩立即答應一聲,出去之後,交代自己的徒子徒孫去安排。只是片刻之間,懷恩疾步進來說道:“陛下,遵化的奏報,陛下要的蒸汽機已經完成了。”
一瞬間朱祁鎮的表情十分豐富。
這是朱祁鎮心心念唸的事情,牽掛了十幾年了,各種投入從來不少。
之前也有過幾次這樣的奏報。
畢竟如果單單的蒸汽機模型,並不是太難的。
但是朱祁鎮要求的蒸汽機,要有兩個作用,一個就是抽水,這是用在水利之上,二個就是上鐵路。
其實大明的鐵路已經不短了,說起來也有一兩百里長了。
大多數在遵化鐵廠範圍之內。作爲遵化鐵廠內部的交通路線,這種辦法,甚至還被佛山鐵廠效仿了。
只是因爲廠區之中,各種高溫,馬匹在這種環境下工作,是會生病的,於是一般來說都是人推的車子。
畢竟,人在很多時候,是比動物更有人忍耐性的。
朱祁鎮問道:“這一次可是真的?”
懷恩說道:“這裡有欽天監正貝琳的奏疏。”
欽天監正貝琳參與進去,也是一個無可奈何的決定。
朱祁鎮提出蒸汽機的創意之後,前後有數任大匠主持,只是統統失敗了,甚至還出現爆炸的事情,有一位待詔死在這事情之上。
朱祁鎮深刻反省之後,才發現一件事情。
雖然這些人大匠,一個個在自己的專門負責的範圍之內,可謂技藝高超,很多事情,都有獨特的見解。
但是他們本身還是工匠,很多思維都是工匠的思維。
即便是這些大匠的子弟投入貝琳門下學習數學,然後成爲這些大匠的助手,也不能扭轉他們的心思。
他們造蒸汽機的辦法,就是我覺得,大概,感覺應該是這樣的。
什麼數學的計算,根本沒有多想。
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一百年也造出蒸汽機。
最後朱祁鎮不得不讓貝琳上,這也是正統歷推行順利,好幾次天象都十分吻合,貝琳有了時間。
朱祁鎮將他的一些科研思路告訴了貝琳,比如實驗,計算,數據總結等等。
貝琳就趕鴨子上架了。
貝琳到了之後,就利用他豐富的數學知識,在弟子的幫助之下,對整個蒸汽機進行了重新設計。
貝琳作爲一個天文學家,也造過一些天文器械,甚至他還有恢復水運天象儀的想法,比起各種用水力推動的天文器械,原始的蒸汽機並不是太難的。
難的就是如何,讓蒸汽機上鐵路,並推動車輛進行,這纔是難題。
朱祁鎮打開貝琳的奏疏。
貝琳的奏疏拉開,卻見上面有些很多張配圖,都是工筆畫出來的,朱祁鎮一一看過去。發現單單從圖紙上來看。
蒸汽機的所有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了。
只是朱祁鎮這些年太清楚一件事情了,下面爲了欺上瞞下,是什麼事情都會做得出來。
別的事情,也就罷了,而蒸汽機是關乎大明國政的。這一點朱祁鎮不親眼看看,是萬萬不能放心的。
他正想下令將蒸汽機運到京師,但是看到奏摺上的標註的尺度,就知道這蒸汽機體積相當之大,即便是馳道也未必能將蒸汽機運輸到京師來。
他立即說道:“傳令,朕要去遵化。”
此刻朱祁鎮已經鐵了心。
事實證明,以朱祁鎮而今的權力,他真鐵了心要做什麼事情,是沒有人能夠阻擋的。
只是劉定之阻擋不成,只是對朱祁鎮出京這一件事情加以掩飾。
要知道,皇帝出京。從來是大張旗鼓的,是要對天下說明的。
劉定之無法相信,他該怎麼告訴天下人,皇帝出京,就是爲了一個莫名奇妙的機器?
於是劉定之給朱祁鎮加了行程,就是並不直接去遵化,而是先去昌平,祭奠太宗,仁宗,宣宗三位皇帝。並視察,已經開工的當今陛下的萬年吉壤,也就是陵墓所在。
雖然朱祁鎮對於修自己的陵墓,並不是太感冒的。但朱祁鎮畢竟已經是四十多歲了,而且寢陵的修建也是一個大工程,不是一會兒就能修好的。
如宣宗皇帝那樣,一年之內,動用十萬人大工,緊急修建,成本不知道擡高了多少。還有不知道百姓都死在工地上。
還不如,提前開始修建。
只需幾千人慢悠悠的修建就行了。有了一個基礎,將來有什麼事情,再加以擴建就容易多了。
這一件事情,大臣們都是很是堅持。朱祁鎮也覺得,算是爲朝廷好。就讓少府出錢,開始修建。
朱祁鎮帶着大臣侍從,浩浩蕩蕩的來到了昌平,爲太宗,仁宗,宣宗上香。隨即就到了自己的寢陵之上。
朱祁鎮只是一看,就微微皺眉。
他知道他的寢陵工程其實很大的,但是到底有多大,卻沒有一個概念。
而今站在高處一看,整個工地面積長一兩裡,寬一里餘,當然了,並不是全部是地穴,還有很大一部分地面建築,幾乎是重修一座宮殿。
朱祁鎮在大事上花錢從來不眨眼,該花錢的事情,朱祁鎮不會吝嗇,但是這錢,朱祁鎮並不覺得應該花。
他立即問劉定之道:“這個寢陵要花多少錢?”
劉定之說道:“估計在百萬兩上下,不過分做十幾年,每年的支出也沒有多少了。”
朱祁鎮聽了,立即說道:“百萬兩太多了。這不知道是多少民脂民膏,豈能浪費?”
劉定之說道:“陛下,登基以來,外逐強敵,內理新政,大明之盛,未有今日。寢陵之做,並非爲了陛下,而是向後世子孫宣示陛下之功。陛下也要爲朝廷體面着想。”
什麼錢該花,什麼錢不該花,朱祁鎮與劉定之之間其實有分歧,而今就是一個,在朱祁鎮看來,如此大手筆修一個陵墓,根本就是浪費錢財。
但是在劉定之看來,這不僅僅是一個陵墓,是朝廷的體面,也是上下秩序的體現,什麼人能修什麼樣規格的陵墓,都是有規定的。
朱祁鎮剩下這一百萬兩,只會讓外人覺得朝廷上下失衡,並不會有其他好處,而且朝廷並非拿出這一筆錢,如此內庫不出,劉定之也是能從太倉銀庫之中找出來一筆錢。
正如劉定之所言,看上來百萬兩,但是分爲十幾年,其實每年也沒有多少錢。
朱祁鎮也明白這一點,他只能妥協,說道:“朕德薄,不敢越過獻陵與景陵去,令讓重新設計,無比要比等而下之。”
明十三陵之中,有一種說法,就是獻陵最樸,景陵最小。
而獻陵與景陵就是明仁宗與明宣宗的陵墓。
這兩個陵墓的修建,都是仁宗皇帝與宣宗皇帝死後修建的,時間緊,任務重。只能消減規格來完成。
畢竟仁宗皇帝之死,與宣宗皇帝之死,都是很突然的。
所以兩個陵墓的修建,比之明太宗的長陵,相差太多了。
朱祁鎮有這個藉口,限制了自己的陵墓規格。卻也是合情合理,讓人挑出不問題來。畢竟孝道也是人倫之大道。
劉定之奉命重新擬定寢陵規模,就不用說了。
只是朱祁鎮這個命令,就成爲了大明祖訓之一,也就造成了大明後來大多數皇帝的陵墓都一個比一個小,也就少數出格的皇帝之外。
所以大明寢陵羣要比後世小上一大圈。
朱祁鎮無暇關注這些影響,他這些表面功夫做過之後,他就心急如焚的帶着大隊人馬浩浩蕩蕩的從北京北面繞過,去了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