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

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

朱祁鎮也是無言。

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

馳道在大明很多地方,已經成爲骨幹一般的存在。而修建聯繫整個北方的馳道,完成北方馳道網絡,與南方的水網相對應。

這已經是滿朝文武的共識了。

這個共識並不容易。

雖然沒有如同辟雍之會,這樣轟轟烈烈的對峙,彼此言論攻擊。但是卻從朱祁鎮還沒有親政開始做,馳道先是在戰爭之中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又是在鞏固北方邊防之上,顯露出自己的作用。

這才緩慢的被大明文官集團所接受。

但是而今,蒸汽機這個體系,耗費大過了馳道體系不知道多少。而且能比馳道好上多少,還是未知的。

只要想到,將數不盡的鋼鐵鋪到地面之上,就是一個足夠讓戶部破產的建議。

雖然遵化鐵廠大量產出鐵料,讓北方鐵價直線下降,已經不是當初每斤銀一分六釐。而今降低每斤銀五分,乃至更少了。

當然了,一些特殊的鋼,比如造火銃的鋼,價格還是挺高的,否則也撐不起一根火銃五兩銀子的高價。

火銃之所以成本降低,更多是大規模生產帶來成本降低。

但是即便如此,一兩銀子也不過二十斤鐵。

不是遵化鐵廠的產量不高,而是大明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真要說起來,鐵也是百姓生活之中離開不了的必需品。

在工業革命之前,很長一段時間是不會有什麼生產過剩這一回事的。

所以,想起鋪鐵路的數千萬斤,甚至更多的鐵料使用,就是劉定之想都不敢想的數字。

朱祁鎮想了想說道:“此車就命之爲火車,先在鐵場與礦場之間使用吧。”

朱祁鎮自然不會放棄對蒸汽機的推進的,只是在外人之間暴漏與內閣首輔的激烈矛盾,卻不是一個好選擇。

而且在朱祁鎮看來,而今蒸汽機雖然能推動火車前進,但是更多是一個不完善的半成品。這個東西,貿然推廣也是會出問題的。

而在鐵廠之中暫時使用,也是一個辦法。

畢竟在鐵廠之中,各處都是使用鐵軌了。

畢竟從鐵礦到煤礦,乃至鐵廠之內內部的道路,如果用木軌的是承受不住的,畢竟這都是重載。

而對於鐵廠來說,這些鐵其實並不值錢。

再加上少府對附近的控制權,誰不長眼了敢去偷少府的東西。

石璟立即出列說道:“臣遵旨。”

劉定之聽朱祁鎮這樣說,雖然微微鬆了一口氣,但是懸着的心,卻並沒有放下。因爲他跟隨朱祁鎮太長時間了。

對朱祁鎮的一些行爲,很是熟悉。

今日朱祁鎮雖然避開了主要話題,但是劉定之很明白,就是這一件事情並沒有完。

不過,債多了不愁。

如果內閣首輔真與皇帝之間一點分歧纔是怪事。

因爲這樣的人,不是大臣,而是奴才。

劉定之正平心靜氣,想回去之後,應對陛下的亂命,卻不想陛下第一道亂命就來了。

朱祁鎮看着貝琳說道:“此車乃是軍國之器,貝先生修建此車,有大功於國,臣封先生爲伯爵,傳令有司商議爵位。”

劉定之大吃一驚,說道:“陛下,名爵大事,非有功不得授人。而貝琳有功於朝廷,賞賜金銀可以,遷升可以,封妻廕子可以,但是封賞名爵,卻是萬萬不可。”

“昔日,陛下不肯封會昌伯,是爲重名爵。而今爲一工匠之才,封賞爵位,陛下何以對太后於地下。”

“臣附議。非軍功不得反封爵,祖宗之訓,萬不可改。”郭登也出來說道。

劉定之是爲朝廷體制發言。

他作爲羣臣之首,對於皇帝破壞朝廷體制的事情,自然要出言抗爭,而郭登卻是純粹爲勳臣的利益。

對於郭登這樣的勳臣來說,提高勳臣的門檻,有利於維護他們的地位。

在正統之初,從仁宣以來勳臣的地位其實一直是衰落的。但是在正統十四年之後,勳臣之位雖然在文官之下,但卻一直在提升的。

最少,在軍事上,第一發言權一直在勳臣手中。

一旦勳臣不同意。很多軍事行動都要擱淺。

郭登也明白,之所以如此,就是正統勳貴這一批人都是打出來的,軍事素質上比靖難勳貴二代要強上不少。

甚至可以說,比靖難勳貴強上不少。

說實話靖難勳貴要比開國勳貴差多了。太宗皇帝之所以五次掃北,不就是他環視羣臣,沒有他的徐達,藍玉,派誰去,都不放心,這才親自帶兵的。

但是正統勳貴這些將領,最少有好幾個能夠獨擋方面大權的大將之才。

爲了維繫勳貴集團的權力,郭登很注意提攜軍中後輩。因爲只有勳貴集團一直在政壇之上,武定侯家族的後輩才能繼承郭登的餘蔭。

不管從什麼方面來說,郭登都不可能贊同皇帝隨意封一個造什麼亂七八糟東西的爵位。

貝琳此刻也有一些惶恐,立即行禮說道:“臣微末之才,能爲陛下所用。已經是萬幸了,不敢希冀莫名之賞。”

貝琳而今的待遇也比低,欽天監正,三品,又有待詔銜,可以領兩分工資,而今子孫也安排好了,都在欽天監之中。

畢竟在其他衙門,這或許是私相授受,但是欽天監之中,這卻是尋常事情,畢竟欽天監衙門之前,一直是父子子孫相承襲的。

貝琳所得到的已經是作爲一個欽天監出身的官員最高位置,他還想升到什麼地方?也沒有地方給他升,去了別的部門,或者地方,估計上下級都不正眼看他。

貝琳掂量很清楚,與其得一個爵位,被當做衆矢之的,還不如其他賞賜的。

朱祁鎮卻淡淡的說道:“此事朕自有主張,貝卿就不要說話了。”

這件事說貝琳,這一件事情與你無關了。

的確,在朱祁鎮看來,這一件事情雖然說得貝琳,但是與貝琳無關。

朱祁鎮努力經營出來一個很幼稚的科學體系。當然這個科學體系還單薄無比,還有很多缺陷,但是在朱祁鎮看來,卻是重要無比。

因爲這裡面孕育的無限可能。

獎賞貝琳,這自然是獎勵貝琳在這裡做出的突出貢獻,一直卡住的蒸汽機項目,在貝琳加入之後突飛猛進。

這固然有之前數位大匠留下的思路,但也有貝琳熟悉思想,引進天文器械一些製作思路。

貝琳這個人才是很重要的。

但是比貝琳更重要的是,對貝琳研究價值的定義。

這關係到社會風向的轉變。

如果今日以工匠之才視貝琳,那麼將來有多少人會參與進科研工作之中,朱祁鎮在的時候還能以君王的意志推行這一件事情,但是朱祁鎮可沒有千秋萬壽之命。

等他死後,難道讓一切恢復原點嗎?

所以,確立貝琳的待遇,給這樣的科學家。不,應該是以貝琳的待遇,來確定科學家的職業,讓他們從工匠之才中分離出來。

這纔是朱祁鎮的目的。

在這樣的事情之上,貝琳個人意願重要嗎?

一點都不重要。

只是這裡不是深宮大內,朱祁鎮出行帶來了大量隨行人員,再加上地方官府的,乃至維護秩序的士卒。

朱祁鎮自然不願意將朝廷內部的分裂暴露在天下人眼中,淡淡說了一句:“此事容後再議。”

隨即參觀了鐵廠。此後一路都按照行程來辦,並沒有什麼出格的地方。

但是很多敏感的大臣,已經食不甘味了,他們都預感了一場風暴的到來。

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章 經筵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章 蹇公
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十四章 遺詔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八十章 經筵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九章 水師主導權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九章 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