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

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

于謙對朱祁鎮變法思路,其實一直是有些擔心的,不過眼前的事情,卻要變一變了,這就是馳道這個體系與大明原來驛站遞運體系兩者之間,並不協調所致。

于謙存了這個心思,每到一個驛站,都堅持付錢。雖然于謙的待遇,讓他不用出一分錢的。

雖然于謙致仕了。

但是朱祁鎮給於謙的待遇一點也不差,首先是爵位,封安國公,雖然這個國公,更多是一個虛銜,並沒有多少賜地,但是該有俸祿還是有的。並有太師的散官,兩者之間的俸祿相加,每年大概有千石上下。

按照而今的米價,于謙每年的俸祿大概有四百兩白銀上下。

看起來不算多,但是對比京營戰兵一年俸祿不過十二兩上下,就知道于謙的俸祿對於普通人來說,已經是一筆很大的錢了。

于謙大部分錢財,都是回報杭州宗族,還有一部分資助書院,等等。

于謙並非沒有錢,只是他習慣了簡樸的生活。

于謙也是賜驛還鄉,自然有資格使用驛站,但是他看到一路上情形,哪裡忍心用這些民脂民膏?

不過,到了保定之後,于謙就不走馳道了,而是一路沿着大清河向東,不是卻看別的,就是去看三角澱。

無他。

三湖五河工程,乃是于謙一輩子最深刻的印象,也是他一直掛在心上的事情。

更不要說,于謙年老體衰,這一次,大概只能夢裡能來一觀了。他不能將所有的工程都看一遍,但是最最重要的三角澱,還是要看一看的。

而今,正是枯水期。

河道之中有大片的灘塗。

只有河道之中,有一線流水潺潺而流,顯示着單薄之極,與兩岸堅固的河堤,形成鮮明的對比,似乎做了無用之功。

但是于謙卻知道,每到夏秋之際,大清河的汛期有多麼的迅猛。

于謙讓老妻帶這僕役在客棧休息,他帶着於康,父子兩個人,沿着堤壩行走,于謙駐着柺杖,還時不時的用力敲擊,聽一聽聲音。

來判斷堤壩的情況如何?

當然了,這種判斷其實很不靠譜,于謙能憑藉的是自己的經驗而已。如果於謙還是官員,來這裡視察,自然要用各種手段。

但是而今他已經致仕卻只能如此了。

走着走着就來到了三角澱這裡。

卻見一片汪洋,浩浩蕩蕩,雖然因爲天氣,湖面之上大片片蓮花都枯萎了,但還有殘荷形成各種各樣的摸樣。給人一種蕭索之中,蘊含着生機。

於康跟隨於謙在西北多年,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湖泊,忍不住說道:“父親這個湖是您挖出來的,真的好大啊?”

于謙嘆息一聲,說道:“千萬兩白銀,得有此湖,豈能不大?”

于謙駐着柺杖,一步步的向一處廟宇走去。

遠遠的看見廟宇,似乎香火很是旺盛,規模也不小,就在三角澱旁的一座土山之上。遠遠看過去,有數重院落。

于謙遠遠看過去,說道:“變化真大啊?”

這個廟宇是于謙所建的。

當初三角澱修繕好了之後,百姓自發的向爲于謙修生祠。于謙嚇了一跳,竭力勸住之後,纔將這個生祠改成了龍王廟。

而這個土山,正是從湖裡挖出來的土堆積起來的。只是當時這個龍王廟,只有一間房間,還有一個龍王塑像,而後有一個瘸腿老軍守着而已。

只是而今卻有數重院落,讓于謙一時間不敢認了。

于謙在於康的攙扶之下,登上這個不高的土山。

于謙跟隨着陸陸續續的人流進入了廟中。

于謙河北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一代人的時間,這些人都不認識這個老人。

于謙忽然看見一個石碑,上面刻着一首詩:“崢嶸頭角信非雄?變化飛騰頃刻間,等閒吸盡四海水,化作甘霖拯乾坤。”

于謙手指在字跡刻痕之上,慢慢的移動,這是他當初爲這個龍王祠寫的詩。多年過去,他似乎都忘記了,他曾經寫過這一首詩了。

“大人?”一個顫抖的聲音在於謙身後傳過來,于謙轉過身來,看到一個白髮老頭,一時間認不出來?

于謙說道:“你是?”

這白髮老頭說道:“大人不認識我,我乃本地裡正,當年大人修建龍王廟,還是我領頭扛得大梁。大人來了,怎麼不說一聲?我等好去迎接?”

于謙說道:“如今我已經辭官歸鄉,就不用驚動地方了。”

這個白髮老頭說道:“這怎麼能行,如果讓人知道大人來過,我們卻沒有招待,非被撮脊樑骨不可。”

這個白髮老頭似乎很有威望,一聲令下,自然有人過來,一時間不知道多少老頭子過來了,很多是當年于謙的舊人。

于謙當初在河北從來是輕車簡從,來去匆匆,與百姓直接交談,毫無忌諱,這才能深入瞭解河北地勢。正因爲在這種深入瞭解之下,才能規劃好河道路線。

最後完成了這個大工程。

所以百姓之中認得於謙的人有不少。

只是于謙更多覺得眼熟,很多人都不認識。

消息傳來,十里八鄉的百姓都過來,各自拿酒肉,就在龍王廟之中,擺下筵席。一時間,于謙居然拖不開身來。

這就是于謙在河北之地的威望,即便是二十多年過去了。這股威望依然凝聚不散,很多後生沒有見過於謙,但是聽父祖講過,而今都來給於謙磕頭,即便是攔也攔不住。

可見當初楊溥捧殺于謙,讓于謙不能入京,或許有政治算計在裡面,但是對於謙在河北的威望,卻是一點也沒有說錯。

于謙無法,只能留下來吃酒了。

于謙感慨道:“這龍王廟變化太大了?我都不認識了。”

白髮老頭笑道:“大人走後,河北因爲水利之故,年年即便不是風調雨順,但也有水澆地,有收成。”

“家家戶戶都有餘糧,我就與附近的幾個莊子領頭了商議了一下,覺得這是託了龍王的福氣,就各自出人手,修了修這個廟,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將龜丞相,還有各個龍子,龍女都給供奉上。”

于謙輕輕一笑,只覺得有些好笑。

但是老百姓就是這樣,很多廟宇裡面亂七八糟的神邸供奉在一起。而今百姓覺得龍王有功,恨不得將龍王一大家子都供奉上去。

什麼龍母殿,龍子殿,龍女殿,可不就變成一大堆建築羣了。

不過,這個廟也是于謙修的,在當地官府報備了,也算不得淫祀。于謙雖然也覺得道理不通,但也沒有多說的意思?

“說起來,應該供奉大人才是。”旁邊的一個老頭說道。

此言一出,居然有不少人的符合。

于謙微微皺眉,還不等說話,旁邊的白髮老者連忙說道:“胡說什麼的?活人不能供奉的,否則與人有害。不懂就不要亂說話。”

這纔將這一片混亂給壓了下來。

于謙心中嘆息一聲,心中暗道:“這裡不能久留了。”

他固然喜歡這種淳樸的氣氛,但是卻也知道,這裡待得時間長了,會授人以柄,于謙已經退下來了,自然不怕,但是對於這些百姓來說,隨便一個七品小官,就能整治他們生不如死。

于謙與這些鄉老一起飲酒不提,第二天一早,天還沒有亮,于謙就與於康離開了這裡,乘船順着運河南下,離開了這一片他奮鬥過數年,留下無數回憶的土地。

只是他並不知道。等他百年之後,河北大地之上一片於公祠,其中最大的就是龍王廟,于謙的塑像在上,龍王在下。也算是一出奇景。

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五章 禮樂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
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國公之心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五章 禮樂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三十七章 曬鹽法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章 議政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