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百姓苦

從此,朱祁鎮就開始了規律且痛苦的日子了。

李時勉要求嚴苛,每天早上的日程安排的滿滿的。因爲只教一個學生,而李時勉又是學問大家,朱祁鎮的學習進度,都瞞不過他。

雖然看似沒有考試。

但是每天在李時勉面前就好像考試一樣。

李時勉嚴厲非常。

朱祁鎮每天都學得很辛苦。

畢竟別的不說,在李時勉的教學計劃之中,四書五經,想讓朱祁鎮倒背如流。不過,李時勉嚴厲歸嚴厲。

水平還是有的。

朱祁鎮並不覺得學習有多麼苦悶,只是累了一些。

每天十張大字,朱祁鎮只能留在晚上寫,每天練得手腕疼。以至於好些時候,在太皇太后那裡都睡着了。

不是朱祁鎮有意如此,只是孩子貪睡,本是常理。朱祁鎮雖然在心理上已經成熟了,但是卻無法戰勝自己的身體。

而王振也不敢每天配朱祁鎮是文華殿了。

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他怕李時勉再借故發揮,第二,卻是他也忙得要死了。

雖然太皇太后對三楊很是信任,但是總要有所監管,內閣的票擬總要在王振這裡再過一遍。

王振爲了建立起自己的權威,也想辦法在三楊的票擬之中,找出問題來。

以王振的能力能不能找出來,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王振卻發現,太皇太后對他這樣的做法,其實並不反對。

雖然每次駁回內閣意見之後,楊士奇等人會稟報太皇太后,一般情況下,太皇太后總是訓斥王振一番,讓王振從內閣之意。

但是王振卻暗暗揣摩出一點。所以他每天上午都將精力放在內閣送來的奏疏之上,決計不甘心簡簡單單在上面批一個“準。”

對於王振的指手畫腳,內閣其實挺不滿意的,好在太皇太后深明大義。

其實楊士奇這些老狐狸也知道。如果沒有王振的指手畫腳,那來太皇太后的深明大義。只能當做不知道。

好在在太皇太后的主持之下,倒也沒有耽擱正事,最多是拖上一拖。

如此一來,大明朝政的正常運轉,無須朱祁鎮多幹涉。

朱祁鎮也可以安心學習了。

不過,這平靜的日子根本沒有過幾日。

宣德十年,進入四月之後。事情就多了起來。

朱祁鎮還沒有上完課,就已經發現王振在外面等着了。

朱祁鎮知道,李時勉將王振給得罪死了。王振而今雖然不能是權傾朝野,但是朝廷之中,也算是一方大佬了。

即便是楊士奇也不敢輕易怠慢。

但是李時勉卻不假辭色,真將王振當做一奴婢而已。

王振深恨之,卻無可奈何。

因爲太皇太后還在,王振深知他如果做事不合太皇太后之意,即便皇爺想保他,也是保不住的。

而李時勉忠直之聲,享譽天下。太皇太后也非常看重他。

故而有太皇太后撐腰,他怎麼也奈何不了他,就眼不見心不煩,每日雖然送朱祁鎮來上課,但盡來不與李時勉打照面。

而今而不到中午,就在外面候着,只能是有事情發生了。

朱祁鎮頓時有幾分心不在焉。

李時勉見狀,說道:“今天就到這裡吧,陛下有事可以先去了。”

朱祁鎮連忙說道:“多謝先生。”

李時勉說道:“這也是陛下聰慧,論語已經學完了,明日爲陛下講大學。”

朱祁鎮說道:“謝過先生。”

匆匆下了堂。朱祁鎮見了王振說道:“有什麼事情?”

王振匆匆說道:“河南大旱,從開春到而今無雨,還有草原上有消息,今年年初,瓦刺擊敗韃靼。”

朱祁鎮皺眉,說道:“年初?爲何現在纔有消息?”

王振說道:“錦衣衛辦事不利。”

朱祁鎮沒有說話,他其實在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猜到了幾分。想來定然是年初朝中都在忙先帝的喪事。

這種情報,只能先壓一壓。

只是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他們能壓這麼長的時間。

先帝都過了百日了,京師也出了國喪了。這消息才傳過來。

“可是太皇太后叫我?”朱祁鎮說道。

“借奴婢三個膽子,奴婢也不敢來打攪陛下。正是太皇太后讓奴婢來請陛下。”王振說道。

“走吧。”朱祁鎮起身向慈寧宮方向而去。

紫禁城實在是太大了,紫禁城外面還有宮城,朱祁鎮僅僅在紫禁城之中,就有一些走不過來來了。

有時間不得不借助步攆了。

來到慈寧宮,太皇太后看了看天色。說道:“派人知會一聲皇太后那邊,就說皇帝就在我這裡吃了。讓她不用等了。”

隨即有一宮人行禮之後,立即去辦了。

朱祁鎮每日午飯,常常去陪孫太后吃。

畢竟孫太后是自己的生母。如果一天連一面也見不上,一來外廷有不孝之譏,二來,朱祁鎮也於心不忍。

孫氏在太皇太后眼中,固然是一個小聰明大糊塗。但是對朱祁鎮是真心的好,而今朱祁鎮身上的衣服,多出於坤寧宮中。

都是孫氏與身邊的宮女所爲,一片愛子之心,不能讓人不感動。

太皇太后隨即對朱祁鎮說道:“想來王振已經給你說了,河南遭災了,恐怕這一季糧食,打不了多少,饑荒已經成爲定居了。”

“孫兒明白。”朱祁鎮說道。

“你不明白。”太皇太后說道:“你長在深宮之中,又知道民間是怎麼樣子的,當初太宗皇帝在北京,招仁宗上京,但是我跟着一起,在路上,仁宗皇帝下了船,離開官道,到了普通農戶家中。”

“農戶家中,沒有隔夜之糧,不過茅草屋一座,只有幾個男丁出來,女人都避而不見。”

“你知道爲什麼?”

朱祁鎮說道:“可是,女眷迴避?”

太皇太后說道:“女眷迴避,士大夫纔有這說法,百姓是沒有的,百姓家的女兒,從小就要下地幹活,哪裡有不見外人的道理。”

朱祁鎮說道:“孫兒不知道了。”

太皇太后說道:“是因爲沒有衣服。”

朱祁鎮吃驚非小,一時間說不出話來。他萬萬沒有想到,盡然是這個原因。

太皇太后的語氣也哀傷起來,說道:“當年靖難起兵,是從山東一路打過去的,故而山東一地損傷最重,又有運河通過,百姓疲於徵發,以至於百姓缺衣少食,以至於此。當時仁宗皇帝在船上就睡不着覺。對太宗遷都之事,尤其厭惡,這纔是仁宗一定要將京師遷回南京的原因,是免去百姓轉運之苦。”

“我給你說這個,不是讓你遷都的,而是讓你知道,民間之苦楚,遠在你想象之上,稍有災荒,百姓就無以爲繼。”

“而國朝疆域之大,兩京十三省,氣候不一,年年必有災荒,河南這樣的災荒,你已經要時常見,但你要切切記住,不要因爲司空見慣,就以爲沒有大事。”

“要知道,你的一念之差,就可以是萬千百姓易子而食。”

朱祁鎮一邊聽他們說,心中卻在念着一個名字,就是于謙。

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章 困境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一章 孫氏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
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十五章 禮樂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章 困境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章 災年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十一章 孫氏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四十五章 登聞鼓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八章 斷事官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