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糧倉案

第五十章糧倉案

周忱可以是從最下面一步步上來的,混過中樞,走過基層,對大明太瞭解了。

凡是有利益的地方,就有貓膩,利益特別重要的地方,這貓膩也就特別多了,大明京倉存放朝廷大量糧食。

其中貓膩太多了。

周忱用腳趾頭想,其中就有問題。

比如收入新糧放出舊糧的時候,稍稍擡手,比如將糧食耗損多加一點。有太多的辦法,可以靠着京倉糧庫賺錢的。

這也是周忱,爲什麼不直接要委派別人管,他自己不管的原因。

周忱在得朱祁鎮信重之後,一心一意奔政治前程,對於這些可能髒了他的手腳的東西,向來是不大管,而且他如果將戶部之中老人一網打盡,其中阻力不僅僅在戶部內部,也在戶部外部,真以爲戶部的這些官員就沒有後臺了。

而京倉,特別是經過周忱調整之後的京倉體系,是一個極大的肥差。周忱已經將太倉銀庫握在手中了,就這京倉來安撫這些人。

排隊隊分果果,安撫各方利益,這是周忱的強項。

只是周忱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居然愚蠢到這個地步。

在周忱想來,有太多太多,不動倉中的糧食,就能楷一筆油水的辦法了。而且這種辦法,風險也小多了。

但是周忱遠遠低估了他們的貪婪,也高估了大明例行檢查的震懾力。

如果這一次不是錦衣衛參與,甚至如果不是錦衣衛指揮使王裕新官上任,他們大概率還不會暴漏。

北京很大,大多有一百多萬人,但也很小。

錦衣衛雖然很厲害,但是錦衣衛羣體之中,並非每一個人都是光鮮靚麗,掛着繡春刀。而京倉的小吏們,恰恰是跟錦衣衛羣體一樣是世襲罔顧的。北京倉庫可不少。這些小吏也不是一個小羣體。

這樣的兩個羣體在人口百萬的北京城之中,能沒有交集嗎?

所以他們搞定來檢查的錦衣衛,其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搞定王裕。

說實話,王裕能當錦衣衛指揮使這一件事情,放在一年之前,誰也不相信,包括王裕自己。

王裕但凡有後臺有關係,就不用跟着南征軍去雲南,出生入死了,又是化妝,又是潛行,還是深入敵後。

真正有關係的錦衣衛,誰幹這事?

王裕忽然被調入京城,擔任指揮使之後,他也是戰戰兢兢的,唯恐什麼事情做不好,被皇帝給劃拉下去了。

所以凡是皇帝交代下面的每一件事情,在京城範圍之內的事情,王裕必定親歷親爲,至於在外地的,王裕也必定掛在心上,每天必問。

所以,他們能收買下面的錦衣衛,卻收買不了錦衣衛指揮使。

王裕在平麓川之戰中做的事情,就看得出來,王裕是一個心細如髮的人,想要瞞得過他的眼睛,可就太難了。

這些人也是迫不得已,只能燒糧倉了。

“臣罪該萬死,請陛下給臣一點時間,臣一定將這裡面的事情查得清清楚楚的。”周忱咬着牙說道。

朱祁鎮看着周忱,他也信的過周忱。知道這一件事情,與周忱是沒有關係的。

原因很簡單,周忱是一個聰明人。他有太多辦法撈錢了。只要他想撈錢,在江南巡撫任上,就能撈得盆滿鉢滿了。

但是周忱卻沒有。

因爲朱祁鎮太清楚的大明社會的本質了,這是一個權力社會,錢只是權力的附加值而已。只要有權力,還怕沒錢。

而且對很多人來說,錢多了也沒有用。他們更希望施展自己的抱負。能夠執掌天下,青史留名。

這就大明第一流人物的選擇,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這選擇一直都沒有變過。

只有第二流人物,纔想着怎麼搞錢。

凡是站在他面前的文官大佬,大多都是第一流人物。

一來是大明的俸祿雖然少了一點,但是對頂級文官佬來說,也不算少了,比如楊溥而今食三俸,賜宅院。一年近兩千石糧食,要知道明代的石比漢代的石要大多了,換算成漢代的石,是近萬石了。

即便是放在漢代也是頂級收入了。

而且宮中各種賞賜,楊溥也是第一個。

二來,大明整體政治生態還沒有瓦解,大家還都是清廉爲榮,貪污爲恥,還不至於到萬曆之後,似乎做官不撈錢,就是無能。

大明核心層,除卻王振之外,大抵是沒有一個貪官,即便有些不清不楚的地方,也是一些小節的問題,決計不會滋生如和珅一樣的大貪污犯。

朱祁鎮說道:“朕信得過愛卿,不過朕的信任是有限度的。”

周忱說道:“三日之內,臣一定會給陛下一交代。”

朱祁鎮不在看周忱了,說道:“好。”

周忱行禮之後,緩緩的退了出去。

朱祁鎮也無心看奏摺,心中不由再沉思一件事情,暗道:“是朕比不過太皇太后嗎?爲什麼太皇太后在的時候,並沒有出這樣的事情?”

周忱回到戶部之中,他根本不去調查,直接將戶部侍郎李暹叫到值房之中。關上門,什麼也不說,只是冷冷的看着李暹。

李暹五六十歲,乃是監生出身,一輩子都在戶部當差。由於不是進士出身,擔任戶部侍郎,已經是他一輩子的高光時刻了。

是戶部老人的領袖之一。

他也是心中有鬼,周忱晾他一會兒,他就有忍不住了,說道:“大人,通州倉的事情與我沒有關係?”

周忱淡淡的說道:“我說有關係嗎?”

李暹心中咯噔一下,知道自己失言了。

周忱本來是懷疑,但是此刻已經確定了,李暹即便不是主謀,一定是知情的。

周忱也不準備問詳細案情了。這種事情周忱用腳趾頭想,就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周忱甚至估計李暹是上了船下不了的那一個。

周忱說道:“你我共事多年,我今天僅僅是想和你聊聊陛下?”

李暹已經提高了警惕,說道:“以臣論君,不好吧。”

“無妨。”周忱說道:“出你之口,入你之口,又沒有其他人知道,怕什麼?”

李暹總不能說,我怕的就是你吧。

在朱祁鎮眼中,周忱是一個理財能臣,但是有些圓滑,不能堅持自己的政見。楊溥評價最多當一個次輔,不適合當首輔。

因爲他沒有在皇帝面前堅持自己意見的品格,而這個品格對首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能以大道佐君王,就不能稱爲大臣。

而在周忱下屬眼中,周忱分明是笑面虎,就是那種什麼都知道,什麼都不說。到用的時候,一下子將你釘死的。

沒事的時候,你好我好大家好,有事的時候,就是翻臉無情的時候。

李暹此刻心中有鬼,與周忱談話,自然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不敢有一絲把柄被周忱抓住。

周忱輕輕一笑,說道:“李大人,不想說,我來說,當今陛下,乃是不出世之明君,雄才大略,明察秋毫。有人想瞞過他,怕是不容易啊。”

“所以這利弊權衡,就好好掂量了,陛下唯有不好的地方,大概是年輕,有些拿捏不住輕重,王振之死,固然死有餘辜,但是你看到王振義子的下場沒有,此輩不過是從犯,但也難逃一刀。天子之怒,流血千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有些人一把年紀了,怎麼不爲自己的子孫想想啊。”

周忱的話,東一句,西一句,看似沒有邏輯,但是每一句都好像是大錘一下砸在李暹心上。讓李暹的臉色微變,幾乎崩不住臉了。

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章 新內閣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
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六十一章 新內閣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臨邊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五章 太后二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五章 新內閣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