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

江南重賦

在午後時分,雨總算停了。

只是天空還沒有放晴。

朱祁鎮坐着步攆來到了慈寧宮中。

一進慈寧宮之中,就發現慈寧宮中,有一點凝重的滋味。朱祁鎮一問才知道,卻是昨夜風雨來得太急。

太皇太后着涼了。

朱祁鎮大吃一驚,連忙進了內室之中。

卻見太皇太后穿着一身白色內衣,披着衣服,靠在牀頭,胡氏正端着一碗湯藥正在伺候太皇太后吃藥。

朱祁鎮立即上前說道:“奶奶有恙,何不派人叫孫兒過來。”他一邊說,一邊將胡氏手中的湯藥接過來,用勺子輕輕抿了一口。頓時覺得無法言喻的苦澀之味,在味蕾上面炸開。

朱祁鎮忍不住將眉頭皺在一起,幾乎睜不開眼睛。

朱祁鎮覺得溫度合適了,說道:“奶奶吃藥。”

太皇太后從朱祁鎮身上,似乎看出了宣宗皇帝的影子,接過朱祁鎮手中的藥碗,一引而盡,似乎根本感覺不到苦。

太皇太后放下藥碗,胡氏接了過去。太皇太后對朱祁鎮說道:“你放心,我這把老骨頭,一時半會兒還死不了。”

朱祁鎮聽了,眼睛忍不住一紅,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宣宗皇帝雖然已經去了半年,朱祁鎮已經習慣了沒有父親的日子,但是太皇太后卻未必習慣沒有兒子的日子。

母親對兒子,與兒子對父親的感覺,誰上誰下一目瞭然。

太皇太后而今雖然是小病,僅僅是着涼而已,但是上了年紀的人,這病說來就來,說不定就去了。

特別是在這個醫療條件不大好的時代,這樣的事情,更是普通。

太皇太后之所以隱瞞自己的生病了,如果不是朱祁鎮今日過來,朱祁鎮未必會知道,都是爲了什麼,朱祁鎮又怎麼能不知道啊。

就是怕朝中聽了,起了波瀾了。

大明沒有了宣宗皇帝,如果再沒有了太皇太后,這局勢只會更加艱難。

太皇太后擔心朱祁鎮應付不過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朱祁鎮雖然從小不在太皇太后膝下長大,但是這一段時間,卻與太皇太后結下了深厚的感覺,這分感覺一部分是祖孫之情,一部分是師徒之情。

太皇太后雖然是女流之輩,但是朱祁鎮從她身上感受一種政治家的氣度。

天下大事,脈絡在目,如掌觀文。皇太后雖然對他極好,但是在見識氣度之上,差了太皇太后不止一個臺階。

這天下在太皇太后手中,看似什麼事情都不管,卻能讓天下平穩無事,大臣各安其位。但是讓孫氏來做,不知道弄成什麼樣子。

朱祁鎮言語之中,帶着哽咽道:“是孫兒不孝,不能讓奶奶頤養天年,反而忙與俗事。”

“乖孫已經不錯,要說不孝,卻是你父親不孝,年紀輕輕就丟下大明江山而去了。”太皇太后說起宣宗皇帝,心中也一陣痛。強忍着說道:“今天你又有什麼不解之處。”

朱祁鎮將拖欠糧稅的事情,都說了。

太皇太后聽了,輕輕一笑,說道:“我孫兒不錯,天下要害一在九邊,因爲九邊有天下雄兵。另外就在江南,因爲江南有天下錢糧。用江南錢糧,養西北勁卒,這就是本朝國策。”

“太宗皇帝遷都北京,就是爲了掌控九邊雄兵。”

“而太祖皇帝定鼎天下,卻仗了江南錢糧之助。”

“江南重賦,就是因此而起的,我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天下欠賦,大部分都在江南吧。”

朱祁鎮連忙說道:“太皇太后英明。”

“不是什麼英明,江南田產十之八九入官,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江南一府可抵別處一省,特別是廣西,貴州,雲南這西窮省,與江南好一點的府縣相比都不成,貴州估計只能頂一個縣吧了。”太皇太后說道。

“有人說,之所以江南重賦,是因爲太祖皇帝懲罰江南百姓跟隨張士誠,這話根本是污衊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最是愛民不過,洪武年間,南京百姓因從龍最早,一連滅數年錢糧。太祖皇帝何以對江南百姓另眼看待。”

“不過,江南重賦也是有原因的。”太皇太后說到這裡,微微一頓。

朱祁鎮連忙端了一杯熱茶送上前,問道:“什麼原因?”

太皇太后輕輕一抿說道:“江南富饒,人丁興旺,畝產最多,江南一畝所產,勝過中原兩倍,勝過西北三四倍之多。”

“如此,不從江南取糧,在何處取?難不成從西北取?同樣的賦稅,在江南不過是拖欠一點而已。”

“但是在西北,卻是要造反的。”

“還有就是江南重賦並非從本朝開始,本朝不過是承襲而已。”

太皇太后問道:“你可知道賈似道?”

朱祁鎮說道:“知道,賈似道是宋末宰相,是一個大奸臣,就是他亡了南宋。”

太皇太后聽了,輕輕搖頭說道:“孫兒,奸臣忠臣,是外面大臣說的,孫兒只需分能用,不能用?”

朱祁鎮若有所思說道:“這賈似道倒是能用,還是不能用?”

太皇太后說道:“賈似道時運不濟,但說起來也是能用的,他年輕的時候,鄂州之戰逼退忽必烈,就很有名臣風範。後來卻千夫所指,被認爲是亡宋的首禍。在我看來,卻是南宋朝廷走到了盡頭。”

“南宋朝廷以一隅之地,對抗蒙古三面進攻,財力枯竭,不足以養軍,這個時候賈似道提出了公田法。就是公家贖買兩浙土地爲官田。以官田所產養軍。”

朱祁鎮想想,說道:“南宋既然已經沒有財力養軍了,他那來的錢來贖買土地。”

太皇太后說道:“寶鈔。”

朱祁鎮說道:“他以什麼爲本?”

太皇太后說道:“贖買的土地。”

朱祁鎮吃驚的說道:“這不就是空手套白狼嗎?”

“空手套白狼?”太皇太后想了想說道:“倒也貼切,不過這一件事情,賈似道倒是做成了,只是他得了錢,失了人心。”

“在兩浙路有土地的都是什麼?”

“多爲達官貴人,還有一些武將的田產,兩宋從宋太祖開始就是厚養武將,削其軍權,而今權也沒有,田產也沒有了。”

“誰還爲趙官家效命。”

朱祁鎮說道:“賈似道未必不知道這個結果,只是沒有錢,前線諸軍估計先散了吧。只能先顧眼前了。”

太皇太后說道:“我兒聰慧,不過,賈似道雖然死了,這公田法卻是遺留下來了,前元將江南土地分給宗親勳貴,都是按照賈似道公田法定得稅制。而張士誠打下來之後,還有加徵。”

“太祖打下江南之後,前幾年處處征戰,需要糧草,只是稍稍減低一點,就照着收稅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原來如此。”

行政是需要成本的。

“這事雖然不好,但也只能如此了,所以派往江南的大臣,要重之又重,多派些賢明的大臣,安撫好江南百姓。”

“你萬萬不可亂動。”

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六章 聖心如淵
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十六章 陳文的殺手鐗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章 太后二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一十二章 議麓川三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七十八章 皇帝與楊溥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一十六章 臺灣置州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六章 聖心如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