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

第八十章其次伐交

楊溥看出了朱祁鎮的心動,說道:“陛下,即便陛下傾天下之力,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不過,一部衰而一部興而已。”

“今日去瓦刺,來日草原上會是誰?”

“太宗皇帝耗盡國力,也不過得二三十年太平,即便而今國力未必比得上太宗之時。”

“以臣之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

“陛下一心伐兵,豈不是舍其上,取其下。”

朱祁鎮心中一動,他反思自己這些年所爲。覺得有一點自己忽視了。

戰爭從來是政治的延續,用戰爭解決政治問題未必不可以,但是卻真不能算是上策。他細細分析一下,自己爲什麼一定要滅掉瓦刺。

就是解放朝廷的兵力與精力,如果邊境線距離首都不過數百里的情況之下,大明朝廷的戰略方向就被鎖死了。

不要想其他方面的擴張了。

所以打敗瓦刺並不是目的所在。比打敗瓦刺更重要的事情,乃是建立起草原上的統治。

這個問題,他想還不夠深。

當然了,朱祁鎮對瓦刺是鐵了心要打了,故而覺得楊溥所言有些是對的。也不會改變心意,他請教道:“以先生之見,當如何?”

楊溥說道:“朝廷多用韃官,有很多乃是東蒙古各部人馬,勢窮來投,朝廷養之,頗費財力,不如給阿魯臺之子,令在邊牆之外重起部落。朝廷與之互市,令其爲朝廷牧馬。”

“瓦刺自然不會願意的。如此朝廷就可以支持兩強相爭。坐享漁翁之利。”

朱祁鎮聽了之後,心中難免有些失望。

果然在軍事上,三楊之中,只有楊榮是最精通的。

如果是楊榮在,他決計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

楊溥的思路對不對。

是對的。

楊溥的這個思路,就類似於代理人戰爭。但問題是,他忽略了體量問題,阿魯臺之子,如果不是山窮水盡,也不至於來投奔朝廷。

他現在有幾個人,朱祁鎮不用想,他如果還有二百騎就算多了。

如果朝廷支持阿魯臺之子強大到,可以在草原立足,並足以對抗瓦刺的地步,非支援最少萬餘騎兵,還有很多糧食武器。

有這一筆開支,朝廷自己去打不行嗎?

大概唯一的好處是,對阿魯臺之子的支持,是階段性的,並會一直支持,等阿魯臺之子能對抗瓦刺,朝廷就不用管了。

這還是一切順利的情況之下。

到底是什麼人讓楊溥覺得,阿魯臺打不過瓦刺,阿魯臺的兒子就能夠對抗也先了。

每一個人都有侷限性,楊溥比楊士奇與楊榮年輕幾歲,發跡又比較晚,沒有經歷過太宗北伐諸役。

阿魯臺之子可以用,但不是這樣用,扶植阿魯臺之子一切前提是打敗瓦刺,從瓦刺部衆之中劃分給阿魯臺一部。而不是朝廷花錢養他們。

朱祁鎮想了想,岔開話題說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先生所言極是,瓦刺先斬哈密,再破奴兒干,消除朝廷邊牆之外的藩籬。”

“朝廷不能不有所迴應,朕似乎記得亦力把裡有使臣到京師。朕想派人出使亦力把裡,如果能將亦力把裡爲朝廷所用,則讓瓦刺鋒芒在背。”

“就如漢結交大月氏。先生以爲如何?”

這個想法,朱祁鎮也不是現在纔有的。

只是感覺希望渺茫,才一直沒有做。

亦力把裡其實就是察合臺汗國,不過朝廷翻譯以 察合臺汗國首都的譯名來稱呼而已。

察合臺汗國已經分裂,東察合臺汗國臣服於瓦刺。而西察合臺汗國已經西遷,大部分已經在後世中國疆域之外。

而亦力把裡就是後世的伊寧市,也就是伊犁。

但是而今,朱祁鎮感到了瓦刺咄咄逼人的壓力。朱祁鎮想想覺得雖然沒有用,但是即便是沒有用,也不是浪費一個使臣而已。

瓦刺對大明看似狂妄,但實際上卻小心翼翼。一點點將大明的藩籬拆掉,再圖後舉

而朱祁鎮也打消輕視的想法,漢武帝爲了結交大月氏派出了多少使臣。而大明與西域各部都是聯繫,雖然聯繫不是太緊密。

這個聯繫不是別的 ,就是朝貢貿易。

今年亦力把裡的使臣就來朝貢了。

從他能從哈密走到北京,就可以看出亦力把裡的政治傾向。想想就知道,哈密已經在瓦刺的掌控之中了。

如果亦力把裡與瓦刺敵對,他怎麼可能走到關內。

但是這並不重要,只要鋤頭挖得好,沒有牆角挖不到,比起草原上的各部,朱祁鎮可以毫不猶豫的說,你們都是窮逼。

而且即便談不好,只要給也先心中插一根刺,也是相當不錯的。

楊溥說道:“臣以爲陛下之言極好。”楊溥的語氣有一些黯然。繼續說道:“從太宗皇帝以來,多派內官出使,陛下可選賢良之輩,跟隨亦力把裡使臣回國。”

楊溥是何等聰明的人,難道聽不出來朱祁鎮這一手,王顧左右而言他。不過,他對這一件事情也不反對。

反正成本低,效果可能好,也可能不好。

甚至楊溥還壓縮了成本,將使臣換成了太監。可以說不要說一個。即便是死幾百個太監,楊溥也不會眨一下眼睛。

朱祁鎮也覺得楊溥所言不錯。一來這是慣例。二來真派一個文官,很多場合,他們軟不下身子。

既然有求於人,就不要有什麼天朝上國的架子。只要騙了亦力把裡,怎麼都行?什麼,國家信用,你沒有看過戰國策嗎?

這些事情,文官未必能做好,但是放在太監身上,就沒有道德負擔了。而他們自帶背鍋體制,即便將來出了什麼事情,也是這些太監擅自做主而已。

朱祁鎮說道:“好,朕回去之後問問範弘。”

楊溥心中微微沮喪,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他決定進行下一波試探,說道:“黃河水退卻的消息,陛下也知道了吧。”

朱祁鎮笑道:“這是列祖列宗洪福庇佑所至。”

這一件事情,也是最近少有讓朱祁鎮開心的事情。

楊溥說道:“陛下所言極是。老臣最近查過黃河的檔案,但是看過最近一次大修,還是洪武末年,而今已經幾十年了,雖然年年維護,但是各處堤壩也已經到了不堪的地步。”、

“而且陛下,天縱英明。束水攻沙之策,實在是天下第一之良策,臣以爲重修黃河河道,用束水攻沙之策。”

“如此大河上下可保太平,陛下愛民之心,也可昭明天下。不僅僅令河北百姓沐浴皇恩,大河上下,也能感陛下之德。”

朱祁鎮聽着,笑容都有一些僵了。

楊溥不要錢的拍馬匹,卻將朱祁鎮一步步逼到了一個拒絕不了的地步。

似乎不修河,就是不愛護百姓。不修河就是偏愛河北百姓,不愛河南百姓了,甚至不修河,就是無德無能。

朱祁鎮並不是不想修河。

黃河運河淮河水系,他是一定會整頓的,但是事有輕重緩急。而今瓦刺步步緊逼。朱祁鎮甚至擔心,與瓦刺的大戰,會不會是正統十四年了。

很有可能在正統十二年,十三年就爆發了。

面對迫在眉睫的戰事,不應該財政傾斜嗎?

而朝廷的錢雖然不少,但是面對這樣大工程,卻還是難以兼顧的,一面打仗一面修河,還是不要想的好。

這就是楊溥的用意所在。在他看來,皇帝對瓦刺的威脅擔心過頭了。

既然皇帝是存不住錢,與其砸在九邊修城牆,不如砸在黃河上修河堤。

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
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三章 三楊解體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謀主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九十章 貝琳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十二章 天災與人禍孰重?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