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

第一百四十四章是天災非人禍

朱祁鎮忽然覺得,吃了飯之後,他的心思慢慢鎮定下來了。心中焦慮之意,有一些舒緩。他看了胡濙一眼,心中忽然覺得,似乎胡濙的本意不在於早膳,卻是在委婉的規勸朱祁鎮。

作爲皇帝,不管遇見什麼事情,任何無謂的情緒都不會有任何益處,反而是有害的。

“陛下,”曹鼐出列行禮說道:“臣有罪,遇此天災,不能協調各方,共度時艱,反而出了如此紕漏,禍及百姓,臣罪該萬死。”

曹鼐此言一出,內閣其他成員,微微一頓,也紛紛起身請罪。

朱祁鎮心中明瞭。曹鼐這一段話,雖然像是廢話,但是卻是定調子的廢話。他定的什麼調子,這一件事情是天災。

既然是天災,就不需要有人負責,即便有人負責,也是救治不利,而不是其他的。

朱祁鎮很明白。

黃河之事,固然有七分天災,但是依然有三分人禍,這三分人禍之中,朱祁鎮自己的決策失誤,佔了兩分。

固然,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會出這樣的事情,如果他事先知道黃河居然真能決堤,他或許就會想辦法,力排衆議,先修了黃河在與瓦刺大戰。

只是不管朱祁鎮本意是好是壞,從結果上來看,就是朱祁鎮壞了事。

曹鼐此言將事情釘死在天災之上,這就是朝廷處理這一件事情的口徑了,與皇帝一點關係都沒有了。

這倒不是曹鼐多愛護朱祁鎮。卻是儒家的政治原則,爲尊者諱。

任何人都不能說皇帝是有錯的,除卻皇帝自己。

朱祁鎮很想將這一件事情承擔下來。但是這話在口中打了一個轉,最後還是沒有說出口。

因爲這一件事情太嚴重了。

如果朱祁鎮承認在黃河上的決策失誤,承擔後果。結果會出現什麼事情?

曹鼐決計要罷相的。

因爲就如同李時勉當初教朱祁鎮讀書一樣,朱祁鎮的問題,李時勉卻打王振的屁股。皇帝出了錯,定然是輔佐的人沒有輔佐好。

所以曹鼐一定要承擔責任

甚至承擔責任的不僅僅是曹鼐一個人。

這是一場大風暴。

而今黃河決堤,不知道多少百姓流離失所,真正的損失還沒有報上來在。但朱祁鎮也知道,這定然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這個時候,保證朝廷正常運轉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去掀起一場政治風暴。

更不要說,承認這一件事情,也會給朱祁鎮的威信帶來極大的污點。

而且人們對人性的揣測,從來飽含深意的。

朱祁鎮這一件事情決策失誤,僅僅是一個處理政事上的前後順序的問題,但是,朱祁鎮如果就此認了,傳出去,不知道會傳成什麼樣子的。

想來想去,朱祁鎮決計不能讓這一件事情與自己有半分關係。這是最理智的做法。但是朱祁鎮內心之中,並不能輕鬆一點,反而更加沉重。

他說道:“先生請起,天意如此,怪不得先生。”

曹鼐等人才起身再次落座。

朱祁鎮問道範弘道:“阮安到了沒有?”

範弘說道:“已經在殿外求見了。”

朱祁鎮說道:“讓他進來吧。”

朱祁鎮對曹鼐等人說道:“具體災情,還沒有報上來,就讓阮安來給大家講一講吧。”

阮安來的很快。

而今阮安身上最重要的官職,不是別的,就是大明水利學院祭酒,水利待詔。

他身上已經沒有一個太監官職了。

進來之後,行禮道:“臣阮安拜見陛下。”

他現在不是以太監的身份拜見朱祁鎮,而是大明臣工的身份,在全部大明太監之中,有此榮耀的沒有幾個。

比如亦失哈,劉永誠。

朱祁鎮說道:“坐吧,臣讓你看的東西,你都看過了吧。”

阮安說道:“已經看過了。”

朱祁鎮派人傳喚阮安的時候,就是讓人帶着河南方面急報副本一起去的。

朱祁鎮說道:“朕對水利不熟悉,這八柳村在何處?黃河在這裡決口,又會出現什麼情況?”

阮安臉色有些難看,說道:“陛下有所部知,河決此地,已經不是河決了,臣以爲是改道了。”

朱祁鎮皺眉說道:“改道?”

內閣大臣們也悚然而驚。

決口與改道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其實他們都有這個擔心,畢竟黃河決南岸與決北岸的不同,從地方到中樞都是很明白的。但是知道歸知道,卻還抱着一絲希望。

阮安經過了河北水利工程,已經確定了自己在水利方面的權威。如果說河北水利工程,在執行上,組織上最大的工程乃是于謙。

但是在細節上,乃是技術層面,最大功臣就是阮安了。

只是阮安畢竟是一個太監。

如此大的功臣,如果歸功於一個太監。很多人的臉上就不好看了。

所以,于謙的名聲日隆,但是知道阮安的人卻沒有多少,當然,這也不是于謙搶了阮安的功勞。

畢竟在古代技術人員,本身就容易被埋沒。

真正留名青史大建築家,也沒有多少個。只能說是社會偏見問題。

或許別人不知道,但是內閣成員都是掌控大明各方消息的人,自然知道阮安的分量。

此刻阮安也如此說,所有人的心都涼了半截。

朱祁鎮說道:“改道何處?”

既然已經是最壞的結果,朱祁鎮也不做幻想了。

阮安說道:“陛下請賜一張輿圖。”

朱祁鎮沒有說話,僅僅是看了範弘一眼,範弘立即從一邊的卷宗之中,拿來一張地圖,卻是北方的輿圖。

阮安說道:“從八柳村到衛河,廣濟渠,不過幾十里遠,臣以爲黃河之水,必定奪廣濟渠河道,順着地勢東去,從廣濟渠一路過衛輝府,大名府,到東昌府,張秋鎮。”

周忱忍不住插嘴說道:“可是運河上的張秋。”

阮安的說道:“正是。”

周忱臉色瞬間白了。說道:“會影響漕運嗎?”

阮安說道:“回周大人,而今說不清楚,下官在這裡不過是紙上談兵,不看現場情況,是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朱祁鎮微微閉上眼睛,隨即猛地睜開說道:“阮安,你繼續說。”

張秋雖然運河上的一個鎮,朱祁鎮也是知道的。而且這個鎮非常重要,比尋常一個縣都繁華,是運河的重要節點之一。

張秋被沖垮,運河一定是會受到影響的,至於影響大小,就不好說了。

雖然朱祁鎮已經建立起海運體系。

但是原則上,還是秉承楊溥當初的提議,就是漕運與海運兩者兼備,不可偏廢。

以至於現在,運河上還保持着每年四百萬石糧食的運輸量。

去歲大旱,北京天津的糧倉空了不少,最近朱祁鎮正在補充糧食。所以漕運對現在非常重要。

當然,朱祁鎮也暗自慶幸,慶幸他沒有將一根繩子拴在運河上,最少海運已經有相當的基礎了。

否則面對這樣局面,朱祁鎮決計不能如此鎮定。

阮安微微沉吟說道:“陛下,而今臣知道的太少了,只能靠猜,如果有錯的地方,還請陛下見諒。”

朱祁鎮也知道,有些強人所難了。畢竟現在阮安知道的,僅僅是一個決口的地方而已。說道:“你說便是了,即便有錯,朕也不怪你。但是有時候讓朝廷早準備一分,就能救人無數。”

阮安說道:“臣謝過陛下。”他目光之中閃過一絲堅定,說道:“就地勢而論,黃河水衝到這裡,無非三條路而已。”

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二章 肇州
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五十一章 曬鹽法的進展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七十章 諸子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東的滅頂之災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三十四章 黎思誠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六十二章 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