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外戚

愛屋及烏,恨屋及烏。

朱祁鎮回憶之中的太后,向來是威嚴有餘。溫情不足。

而且襄王在朱祁鎮心中也是一個特別的王爺。太后所育三子,長子自然是明宣宗,次子是越王,越王向來身體不好,根本沒有就蕃。甚至太醫也說了,越王的病,不利子嗣。一直在京城養病。

越王自然無緣大統。

而襄王是太后三子,因爲是幼子,向來親厚,本來就蕃長沙,後來又遷往襄陽。而襄王本身能力也值得注意。

當初仁宗皇帝駕崩,宣宗皇帝當時在南京,太后當初就扶持襄王監國。等宣宗皇帝從南京回來。而且這是襄王第一次監國,而並非最後一次。

宣宗皇帝雖然沒有如文宗皇帝一般,五次出塞掃北,但是也是巡過邊關,與韃子交過戰的,當宣宗皇帝出外的時候,就是襄王監國。所以襄王對百官之中,也是有一些威信的。

而且更讓朱祁鎮擔心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他所以爲的祖宗家法,並非那麼堅不可摧的。

而今畢竟是明前期,而不是後期。

明太祖與太宗之間,是靖難之役,而仁宗皇帝與漢王之間的爭鬥,延續了兩代人。也是宣宗皇帝用殘忍手段,將漢王殺死,纔算是結束。

即便是太宗與仁宗,仁宗與宣宗之間,看似正常交接,但是其中不知道暗流,是後世之人不明白的,別的不說,三楊爲什麼這麼得重用,就是他們都是仁宗潛邸中人。在奪嫡之中,立下了大功。

唯一讓朱祁鎮安心的事情,就是襄王而今不在京師,而在襄陽。

但並不是說,這就萬無一失了。

權力爭奪之中,誰覺得萬無一失,誰就離死不遠了。李建成將李世民就要逼出京師了,覺得大事已定,誰知道李世民反手就是玄武門之變。

襄王金冊之事,就好像是一個刺一般,深深的刺進了朱祁鎮心中。

朱祁鎮說道:“王大伴,你覺得該怎麼辦?”

王振聽朱祁鎮如此一說,心中頓時鬆了一口氣。說道:“而今不可妄動,但也不可沒有準備,請小爺一封手令,奴婢聯繫宮中忠義之輩,爲小爺效力。讓太后不敢輕舉妄動。”

“小爺只需與內閣諸位大人親善,想來陛下的大事過了,自然會說小爺登基之事。”

朱祁鎮說道:“你與五軍都督府諸位公侯有聯繫嗎?”

在明後期,五軍都督府早已成爲擺設了,天下兵馬大權都歸了兵部。但是而今這個時代,五軍都督府依舊權力非常大,統管天下衛所。而且在五軍都督府中掌握權力的,都是永樂以來的名臣宿將。

比如說張輔。

張輔而今就是武將之首,封英國公,雖然已經不在五軍都督府任事,但是依然掛着中軍都督府的頭銜。

說起來,永樂時間的靖難功臣,而今也次第凋零,不過宣宗皇帝也親自上過陣,麾下也有相當一部分真正打過仗的將領。

但是整體素質上來說,宣宗皇帝留下的功臣,遠遠比不上永樂靖難功臣,而永樂靖難功臣,又遠遠比不上太祖開國功臣。雖然張輔還在,但是名臣宿將,已經陷入青黃不接的情況中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五軍都督府掌管天下兵權,想要在京師做成什麼事情,如果沒有五軍都督府的支持,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只是而今的王振,還不是幾年後的王振,他是宮中區區一個宦官,如果能將手伸進五軍都督府中。

“奴婢無能,請陛下責罰。”王振立即跪在地面上,說道:“在五軍都督府中任事的人,有兩人能用。”

“誰?”朱祁鎮問道。

“會昌侯,與李奶媽的丈夫胡信。”王振說道。

朱祁鎮雙眼無神,愣愣的看着香爐。心中不住的想着各種消息。

皇位之爭,這樣動則滿門抄斬的買賣,五軍都督府之中大部分將領是不會做的。

原因很簡單,雖然後世明朝是文貴武輕,但是宣德年間,還是武將還是能壓文官一頭,真正得用的武將,誰頭上沒有一個世襲罔顧的爵位,特別是如張輔這樣大將,歷經三朝,永曆,洪熙,宣德。即便是襄王繼位又怎麼樣?

能短了英國公張家不成?

所以大部分武將是不會參與進去。文官方面倒是正統的擁護着,如三楊等人,他們讀聖賢書,對嫡長制定然是遵從的,但是這個時代,文官雖然權力有所提升。

但是在權力交接的前夜,他們反而沒有力量去影響什麼。

不過五軍都督府之中,有兩個人,卻讓朱祁鎮擔心不已,因爲他們兩人是決計會聽太后的命令的,那麼是政變。

這兩個人就是彭城伯張?,與實際掌管五軍都督府事的張昇。這兩個人都是太后的兄弟,說起來,也算是朱祁鎮的舅爺了。

仁宗皇帝娶妻的時候,太宗皇帝還是燕王。靖難起兵的時候,張家舉家相從,張?從太宗皇帝徵大寧,又從仁宗皇帝守北京有功,封彭城伯。也算是靖難功臣之一。

只是而今年紀大了,不大管事了。

但是張昇卻不然。

宣宗皇帝數次出京,或巡邊,或擊虜。雖雲太后與襄王監國。但是真正執掌京師的就是張昇。

有這兩人在,一旦太后有命,換一個皇帝。木以成舟。五軍都督府與內閣諸位大臣,大抵也不會說什麼。

這也是宣宗皇帝臨終之前,爲什麼要大臣們,家國大事必秉太后而後行之。

不僅僅是因爲宣宗皇帝對母親非常信任。也同樣是一個事實。

太后張氏,在永樂年間,輔佐仁宗皇帝與漢王奪嫡的時候,就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又在太宗皇帝之後,數次政治危機之中,處理妥當。

雖然身在後宮之中,但是影響力之大,決計不僅僅限於後宮。

朱祁鎮雖然覺得自己有些不孝,但是心中還是覺得:“比起太后張氏,母后實在差太遠了。”

太后張家兄弟兩人,都在五軍都督府掌實權。

而皇后孫家,父親孫愚也就是剛剛所言之會昌伯。之前不過是工部督造天壽山的一小官而已,根本沒有經歷過戰事。

即便是有都督府僉事,也不過食祿不任事而已。

孫家與張家的實力簡直是沒有辦法相比。

但是再沒有辦法相比,朱祁鎮所能依靠的也只有孫家了。至於胡信,一來朱祁鎮信不過,二來朱祁鎮也不覺得胡信能辦出什麼事情來。

胡信的妻子李氏入宮爲朱祁鎮的奶媽,這就說明一件事情,胡信的官職一定不高。真正有實力的將官,怎麼會讓妻子爲人奴婢。

縱然太祖爲了限制太監,建立了女官制度,選年四十以上,賢良淑德之婦,入宮中執事。說起來李氏身上也是有官銜的。

但是真正功勳之家,決計不會讓妻子如此的。

朱祁鎮也不能將事情寄希望於這一個小軍官身上。

朱祁鎮猛地起身,說道:“王大伴,爲朕做兩件事情。”

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
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銀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三十六章 老將不老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窺邊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九章 大明對奴兒干的經營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三章 災年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