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

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

此刻的朱祁鎮已經不想將於謙調入京師做首輔了。

當時的朱祁鎮孤立無援,急需一個內閣的強援,對抗靖難勳貴,洪宣輔政集團。

而今時間替朱祁鎮做好了一切,三楊等老臣,已經靖難勳貴,都已經風吹雨打去了。而今朱祁鎮對朝廷的掌控,或許比不上太祖太宗,但是自己覺得自己不遜色於宣宗皇帝了。

這個時候,讓于謙入京成爲內閣首輔有什麼好處?

刷新吏治?吏部做得不錯,都察院在劉球這個老臣的帶領之下,虎視眈眈,一心想要辦大案子。

大明吏治維持的不錯。

主持政務?也不用,雖然陳循比起之前的首輔要無能一些,權威小一些,但是作爲一個合格的官僚,在處理庶務上,陳循也是一把好手。

下面每一件事情,只要有先例,有掌故,他都能安置朝廷的先例,或者舊事處理妥當。勝了朱祁鎮很多心思。

至於用兵?更不要說了,朱祁鎮對於謙是否真的支持他用兵,也一直存疑的。

于謙是忠於朱祁鎮,但並不代表沒有他自己的想法。

朱祁鎮不得不假設一件事情,如果於謙反對自己的決策,他要怎麼辦?

于謙雖然不能說沒有政治智慧,但是很多時候,還是秉承本心,不會因爲外面風色如何,就改變的。也不會因爲朱祁鎮的壓力而動搖的。

朱祁鎮一來不想傷害於謙,畢竟於謙在他更親政的時候,給了他有力的支持,其次也有于謙在歷史上的名聲。總是要保全于謙。三也就是最重要的是,朱祁鎮發現,于謙入朝之後,朱祁鎮真不知道該怎麼對付于謙。

有人說,過皇帝喜歡用貪官,不喜歡用清官,因爲要對付清官找不到把柄,但是對付貪官,什麼時候不想用,就能以貪污的名義處置了。

朱祁鎮並不是這樣的人,因爲他太明白吏治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了。

雖然水至清則無魚,但是在高層選擇上,朱祁鎮一般都是選擇品行過關的,起碼也是僞裝成清官的。否則被錦衣衛私下調查出來,會不會立即處置,這個要看當時的政治環境,但是決計是到此爲止,不可能再高升了。

但是即便如此,並非所以清官都不好對付。

政治上的問題,不一定是貪污的問題。

但是于謙就好像當初的楊溥一般,一身正氣一點擦邊球都不用,最明顯的就是于冕了。于冕在讀書上資質不大好,于謙每天抽空都要培養于冕,但是于冕在科舉上就好像沒有開竅一樣,連個舉人都考不上。

說起來,于謙只要動一下人脈,進士不敢說,但是舉人還是有可能的,但是于謙怎麼做?

他讓于冕去水利學堂。

雖然水利學堂出來也能當官,但是一般都會沉淪下僚,一輩子也不會超過五品官的。

這樣的前程,對於普通百姓可以說是光明瞭,但是對於于謙來說,卻是根本不能承得起于謙的政治遺產。

想想就知道,於家在於謙之後,必然沒落。

于謙對自己的兒子尚且如此,對別人更是鐵面無私。不論公私都處理的井井有條。朱祁鎮看錦衣衛傳過來的情報,就知道除非朱祁鎮違背政治原則下手,否則真不好找于謙的茬。

所以,朱祁鎮覺得,于謙還是在外面比較好。

最近幾年,于謙一直在河道總督任上。完成了黃河新河改造,完成了運河新河連通,完成了洪澤湖初步治理,已經淮河下游疏浚。

當然了,後兩個纔開了一個頭而已。

因爲黃河的提前改道,運河黃河淮河糾纏在一起的關係,還沒有釀成嚴重的生態災難。比後世要好太多。

最少黃河舊河道,還可以勉強讓淮河入海。

但是下游河道比上游還高,已經成爲事實了。

如果想修河,非要費大力氣不行。

只是而今朝廷心力都在瓦刺身上,根本抽不財力,就好像應對河北水利一般,專心淮河治理。

所以于謙只能用手中僅有的資源,對危險的地方,進行了一次修補性的修繕,並給朱祁鎮上一了本,河道總圖。

將淮河運河之間高下姿態,隱患,乃至需要修建的工程,一五一十的說明白了。雖然于謙沒有直說。但是朱祁鎮也能讀懂于謙言下之意。

無非百姓困頓如此,朝廷還想開疆擴土,還不如老老實實的修整水利。

只是朱祁鎮只能當做看不懂,獎賞一番,就沒有下文了。

于謙在河道總督任上,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簡直如同閒置,而今西北情況卻需要一位能夠鎮得住場面的大臣。

不單單是茶的事情,還有馬政的問題。

西北的馬政爛成一團泥了,戰馬數量不足,已經成爲朱祁鎮的心病了。

朱祁鎮也不是沒有派人去處置過,但是這一件事情內情太過複雜,很多馬場都是衛所在官,而朱祁鎮之前正在清理京軍衛所,不好在西北也大動干戈。

在改革的時候,朱祁鎮儘量縮小自己的打擊面。

京營改造完成了,今年滅朝鮮,破瓦刺,朱祁鎮聲威大震,自然可以做一些其他事情了。

而西北馬政更是當務之急。

別的不說,萬一從西寧弄過來的馬匹數量不少,該如此存放,能不能借此機會重建大明的馬政體系。

朱祁鎮可不甘心,將馬匹這種戰略資源寄希望於外界的輸入。

而西北又不是沒有好馬場,山丹軍馬場,即便放在後世也是赫赫有名的,而且朱祁鎮推行的青貯技術,在北京附近也發現效果不錯。

但是大規模養馬之中,能不能用,效果怎麼樣,還需要試一試。

再加上朱祁鎮對瓦刺的總體佈置是東重西輕,並非朱祁鎮不想東西並舉,而是西北的殘破,如果派遣大軍,後勤簡直是災難性的。有一個問題,朱祁鎮也要思考,就是朱祁鎮東重西輕的態勢,這麼明顯,瓦刺會看不出來嗎?

瓦刺見在東北打不開缺口之後,會不會轉兵西北。

如此一來西北就有一些薄弱了,而西北殘破的環境,更是讓大軍進駐都有些困難,因爲不管進入西北多少大軍,大部分糧食都要總潼關以東輸入。

如此一來,根本發揮不出內線作戰的優勢。而且勞民傷財。

想要改變這個趨勢,該怎麼辦?在西北修建水利,囤積糧草,朱祁鎮不指望甘肅本地的糧草,能支撐起一場大戰,最少陝西本地多產一石糧食,後方最少少運三四石糧食。

這樣的經營,于謙是最合適的。

雖然于謙並沒有帶過兵,但是在朱祁鎮心中於謙在軍事上的素質,也是合格的。

如果將陝西一省,甘肅,寧夏,延安,固原四鎮,交給一個大將,朱祁鎮心中沒有擔心,也是假的。

畢竟這就是九邊近乎一半的兵力了。

但是這個人是于謙的話,朱祁鎮就不會擔心了。

在未來的戰爭之中,足夠託付西北半壁江山的人,在朱祁鎮心中除卻于謙,只有于謙。

朱祁鎮說道:“磨墨。”他親手寫了一封書信給於謙,請于謙回京述職。

朱祁鎮心中暗歎:“算算日子,時間過的真快啊,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了,于謙出外已經有十幾年了。”

朱祁鎮未必不想于謙,只是在他看來,君臣相隔如此,或許是兩個政治意見未必相合,但是感情上卻有不錯交情的人,最好的結局吧。

放在身邊的人,未必是對他好,放在外面的人,未必是對他不好。

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百章 馬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
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二百章 馬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三章 會昌伯孫家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三章 韓雍的手段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東北戰略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零七章 會獵朝鮮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興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三十章 御前帶械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