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

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

楊士奇說道:“天子不知道天下情弊叢生,以爲當今兵勢依舊是太祖太宗之時,卻不知道衛所崩壞之勢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了。”他苦笑的對於謙說道:“你知道而今我大明在逃衛所軍戶,有多少人?”

于謙當然知道在新帝登基之後,楊士奇的主要政治主張,就是一手清理官場,一手清理衛所。

楊士奇的政策在官場之上,執行的很徹底。

一大批庸劣害民之官,被清理出來了。楊士奇對文臣的掌控,還是很到位的。但是對軍方卻有些鞭長莫及了。

雖然而今,兵部勢力大,一點點的將五軍都督府的權力搶奪過來,但是畢竟靖難功臣還沒有死完。

張輔在,就是一個很大的靠山。

楊士奇不可能繞過這些人,將手伸到衛所裡面。

而衛所到底有什麼弊端?

首先以逃亡最做多。

明代衛所軍有四個來源,乃是從徵,歸附,謫發,還有垛集。

從徵就是跟隨太祖打天下的軍隊,歸附就是當時其他反王,還有元軍投降的軍隊,這謫發就是有罪判充軍的。

前兩者,都是國初就有的,而且家眷跟隨大軍在各地駐紮。至於謫發,也不可能年年有幾萬人謫發。所以數量上也是少的。

真正逃亡的大頭,就是垛集。

什麼是垛集?

就是太祖時期,爲了彌補兵額不足,就選定一些百姓出一丁爲軍。

這完全是義務的,這些百姓有人出一丁,其餘的人爲他治行裝。然後派往邊境駐守。

看上去不錯。

但是這裡面問題太大了。

以至於在太祖年間,逃軍之事,從來沒有斷過。

遠離家鄉,一去就是幾十年。如果亡故了,還有從家鄉徵召,讓家裡子弟代替。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如果政治清明,太祖皇帝的規劃,能做到便罷了。

但是從古到今,軍中從來不是善地。自然有人想要逃走,而且衛所軍官,非但不抓捕,反而有些縱容,因爲這些人逃走之後。

這些人的餉銀口糧,都爲上官所侵吞了。

楊士奇整頓軍中,最大的動作,就是清查逃兵。

于謙聽楊士奇的語氣,就知道有一些不對,說道:“老師,有多少人?”

楊士奇說道:“一百二十萬有奇。”

于謙一聽,說道:“這近乎一半有餘了?”

大明朝軍隊最多的時候,號稱有三百多萬。但是這裡面有很多水分的。于謙判斷,大明朝軍所有衛所加起來,在額兵丁,應該有兩百多萬。

這一百二十萬的空額,也的確是一半有餘,也太多了一點。

于謙隨即明白了,這逃兵不等於空額。在逃的士卒或許不是一次逃亡的。

但是這麼大的數目也說明一個問題。

那就是大明衛所軍隊戰鬥力,已經不能再指望了。如此大規模逃亡,說明每一個衛所不可能沒有逃兵。

這樣的軍心士氣,還如果爲戰?

于謙只覺得後背上冷颼颼的,說道:“老師,您受先帝重託,輔佐幼主,這樣的事情,就不管管嗎?”

楊士奇帶着幾分苦笑,說道:“管,怎麼管?軍中各級軍官,將士卒當做僕役家奴,百般苛責,北京城大工,動則數十萬之衆,這些人都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大多都是軍戶。”

“長城修不修?北京建不建?”

“我清清空額,倒也罷了。如果清理軍中情弊,你看英國公張輔,和我拼命不拼命?即便是慈寧宮也不會讓我這樣做的?”

如果將衛所的興衰與勳貴的興衰連在一起看。就可以發現。

當衛所能戰的時候?大明勳貴的實力也是最強的,但衛所不能戰的時候,這些勳貴都成爲吉祥物。

大明軍中有太多的世襲了。甚至將衛所的官職,變成了類似爵位一樣的東西,動輒世襲百戶,世襲千戶,世襲指揮使。一層層到了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只能以公侯任之。這五軍都督府代表着大明數百衛所。

大明勳貴這些人,又是代表這個體制最高利益者。

即便張輔知道下面有些情弊,但是他也不能動,因爲人無法背叛的自己的利益。總不能讓兵部將下面老兄弟的飯碗都砸了吧。

那麼下面沒有人支持,他英國公張輔在北京,也就是一個擺設。

當然了他也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太過分,故而楊士奇主動的清理逃亡,張輔那邊也是答應了。

而且楊士奇作爲文臣之首,在文官這邊,近乎一手遮天,還想將軍隊掌控在手中,縱然太皇太后信得過楊士奇,心中也難免要問一個爲什麼了?

與情與理,這都不是楊士奇可以做的事情。

楊士奇問道:“你剛剛從南邊過來,知道磁州府的事情嗎?”

于謙陡然一凜,說道:“磁州出了什麼事情?”

磁州是而今的磁縣,後世是歸屬河北省,但是這個時代屬於河南省。于謙入京是走的水路,從河南乘船入運河,再從運河北上。所以並沒有路過磁州?

楊士奇冷笑道:“有賊張普祥。自稱七佛祖師,在磁州帶着百人攻磁州千戶所。最最重要的是,居然攻下來了。”

“後來,還是一個遞運大使帶人剿滅了。”

“實在是丟人顯眼。”

于謙當然知道,本朝以明教得天下。所謂的明教,其實與白蓮教,彌勒教相差不大。而即便是太祖皇帝一統天下之後,這些人起事也是絡繹不絕。

細細算來,上一次,不過在宣德五年而已。

對此,于謙並不是太在意的。楊士奇也不是太在意的,而今大明國力強盛,區區跳樑小醜能濟什麼事情。

只是內地衛所已經墮落到這種地步,卻是令于謙心驚。連忙說道:“是學生的錯?”

“怎麼能是你的錯?”楊士奇說道:“你雖然是河南巡撫,但巡撫總就不是前漢太守,州牧,衛所裡面的事情,你真能管得了嗎?”

明代地方行政,其實在三司手中。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巡撫是帶着中樞官職,類似欽差。並沒有上馬管軍,下馬治民的權限。

或許明後期,文貴武賤。巡撫在軍事上的權限越來越大。而今五軍都督府的老傢伙們還沒有死絕。

于謙所能做的,不過是指揮一下各衛所做事。想要深入到軍中情弊,卻是不能的。

“這也是太皇太后的意思。”楊士奇說道:“陛下還小,自然有雄心壯志。只是有些話,我卻是不能說的?上上下下都裝糊塗。總就不能真瞞過陛下去。”

“我畢竟在內閣久了,連江西都少回了?地方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也不是太清楚,這些事情你都要告訴天子。”隨即他苦笑道:“天下太平,這四個字,老夫還是要粉飾一下,還好有幾十萬京軍在,地方衛所縱然爛了,一時間也出不了什麼大事。”

大明軍隊之中的精銳,就是京軍,最多的時候有八十萬。全部是久經戰事的精銳。而今雖然沒有那麼多了。

但是三十多萬還是有的。

足以稱作大明朝的定海神針。

在楊士奇看來,縱然瓦刺強盛,真要列陣而戰,京營也能將瓦刺打穿,又不是沒有打過。

之前忽蘭忽失溫之戰,打的就是瓦刺,距今不過二十多年。

于謙說道:“學生明白,還請老師保重身體。朝廷還少不了老師。”

在皇帝面前怎麼說?還是需要技巧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這些事情讓皇帝知道,皇帝如果要大動干戈?反而會出大亂子。

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五章 新內閣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百章 馬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章 經筵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
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九十八章 李滿住的決斷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五章 新內閣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二百章 馬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八十章 經筵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