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

第八十九章于謙的西北政策

朱祁鎮在乾清宮之中,看着于謙的一系列奏摺。

朱祁鎮首先的看見的就是關於西寧馬市的問題。

大明並非沒有馬市,但都是在九邊,比如大同,撫順都有馬市,大戰一開,這些馬市都停了下來。

茶馬一事,于謙處理可圈可點,朱祁鎮自然放心。

只是即便是于謙大有收穫,等大匹戰馬運輸到北京,也就是明年的事情了。

畢竟而今也是秋後了。

這個時代的交通,實在太煩人了。

朱祁鎮希望明年發動對瓦刺的總攻,已經不大可能了。

而後,朱祁鎮又注意到了西藏的情況,特別是帕竹政權闡化王一脈內亂頻頻,還面臨絕嗣的問題。還有權臣當道等等。

朱祁鎮對帕竹政權的衰弱,並沒有什麼吃驚。

無他,這樣的事情對一個讀過中國史書的人來說,根本就是司空見慣尋常事。但是對帕竹政權之後的種種問題。

卻是心中動念。

即便是現代打仗,也是輿論先行,朱祁鎮適應了這個時代,更明白,一個好藉口的重要性。雖然想打仗,總是能找到藉口的。但是一個好藉口,卻能讓朱祁鎮省了不少事情。

這一點上,在朝鮮表現無疑。

如果朝鮮沒有出這檔子事,不管朝鮮讓朱祁鎮如何不如意,他也不能輕易動手的。

當然了,西藏與朝鮮不同。

雖然西藏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現在的朱祁鎮對西藏其實不大感興趣。

因爲西藏的生存環境太惡劣了一點。

爲了西藏動大軍,有一點得不償失。

但是如果用更巧妙的辦法,統治西藏。他未必不願意。

既然朗氏面臨絕嗣的問題,朱祁鎮如果能在這一件事情上插手,能兵不雪刃的將大明影響力擴張進烏斯藏,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至於該怎麼辦?

朱祁鎮一瞬間心中就有兩套備案。

第一套,那就是後世的轉世靈通。

達-賴喇嘛已經出現了。雖然而今還沒有開始轉世,乃是一世達-賴,但是在藏傳佛教之中,轉世之說已經有了。

既然要轉世,那麼轉世靈童,就要大明來選了。

這是後世成法,這裡不多說了。

第二套辦法,朱祁鎮是臨時起意的,特別是看到了朗氏家法之後,纔有一個模糊的印象。

朱祁鎮想賜朗氏朱姓,然後聯宗,所以烏斯藏的第悉與座主,就必須從朱家之中挑選。而老朱家是不怕絕嗣的。

什麼?

你說朗氏不願意?

這就要用一點手腕了,從宗教意義上,朗氏覺得自己的血脈高貴,但是誰敢說我朱家血脈不高貴,錦衣衛都在那裡等着了。

而且朗氏絕嗣嗎,與其給其他家族,還不如引入朝廷,畢竟下面的權臣們自己有一套班底,朗氏舊臣的日子定然不好過,但是大明雖然厲害,總是距離烏斯藏有五六千里。

鞭長莫及,自然要依仗朗氏舊臣。

對朱祁鎮來說,如能達成這個目的,西藏世世代代在朱家的手裡,朱祁鎮也就滿意了。最多駐守幾千兵馬護衛,其他的也就不再做了。

畢竟,西藏的環境也太惡劣一些了。

就當封一個藩王在西藏。

只是朱祁鎮這個念頭,卻是突發奇想,至於具體怎麼執行,就要細細思量了。

朱祁鎮立即叫錦衣衛過來,交代他們兩件事情,搞清楚烏斯藏的情況,還有就是從各地宗室子弟之中看看有沒有誰虔心佛法的。

將烏斯藏的情況看完

就看到于謙關於馬政的處置手段。

于謙準備在青海附近建立馬場,歸西寧州管理。

而這個時候蒙古還沒有進入青海,真正讓蒙古進入青海的時候,大體是在達延汗,也就是幾十年之後。

而今青海附近草場足夠大明放牧的。

再有就是于謙對西北各處馬場的整頓,細則都不一一說明了。于謙爭取在一兩年之內,恢復馬場,並向北京貢馬。

但是馬長成卻也是需要時間的。

不可能于謙這裡剛剛整頓,明年成年戰馬就出來了。

所以,即便是于謙想得再好,也未必能趕得上與瓦刺的大戰了。

隨即,又看見於謙整頓衛所,修繕邊牆上面的問題。林林總總,朱祁鎮也都是掃了一下而已。

倒不是朱祁鎮沒有興趣。但是朱祁鎮信得過於謙。

不過看到水利方面,朱祁鎮卻停下來了。

無他,朱祁鎮對水利的特別關注,讓他也成爲一個業餘的水利學家。

細細看于謙所說的西北水利。

首先,于謙指明,西北水利與河北水利不同,河北水利要防澇抗旱,但是西北水利只要關注抗旱就行了。

朱祁鎮登基二十多年以來,西北發洪水的時候,朱祁鎮只記得一兩次。與東邊南邊根本不能比,但是大部分都旱的。

在確立目標之後,于謙首先要恢復修繕漢唐之舊渠。

漢代與唐代的首都是長安,西北這裡是長安的門戶,故而經營的很好。有大量的水利設施,只是年代久遠,已經殘破不堪,有些因爲地勢變遷的原因,早就不能用了,但是還有一些損毀並不大,只要修繕一下,就可以發揮出作用來。

即便有些不合時宜的地方,也可以在舊渠的基礎之上,重新挖掘,也比無中生有的好。

這些水利工程,工程量不大,見效也快。

正合于謙而今要做的。

畢竟大明財政都向北京集結,用來打仗。于謙雖然總督三邊,但是于謙手中的錢,也不是太多的。

其次,在做完這一切之後,于謙就依託黃河,在蘭州,寧夏,等地修建渠道,將黃河兩岸作爲經營的重點。

畢竟黃河百害唯利一套。

只是這水利工程,不可能像河北一般大刀闊斧的修建,而是要零敲碎打的修建,多是以風車,水車從黃河之中提水,然後修建灌溉渠道。

甚至相當一部分灌溉渠道爲了防止蒸發,不能暴漏在地面之上,就要像西域坎兒井,已經漢代龍首渠一般,是在地下河的形式流淌,有效的減少的蒸發量。

于謙在計劃之中,也沒有向朝廷要錢的意思,卻有一股想在西北待上好幾年的心意。

不治理好西北地區,于謙並沒有調任的想法。

畢竟西北百姓比起河北與江南的百姓,是在太苦了。

朱祁鎮嘆息一聲,隨即批道:“準。”

如果西北能盡復唐漢之舊觀,對朝廷的幫助可就大了。只是治理西北是一件比治理河北還要困難多的事情。

而於謙現在的條件也比當初差勁的多。

最少於謙可沒有當初朱祁鎮從中樞近乎無限的支持。

一想到這裡,朱祁鎮心中覺得有些對不住于謙,隨即批道:“西北之事,卿勉力爲之,也需注意瓦刺進犯,萬般保重,大功告成之日,朕請先生入京慶功。”

如果明年明軍不對瓦刺發動進攻,瓦刺也不會閒着的。

畢竟,蒙古人的思維之中很少有休養生息,即便是有,也不如大明積蓄的快,所以,他們自然要南下。

經過兩次敗仗之後,瓦刺也不敢從東線,或者中線進入大明,而陝西所在的西線,就大有可能了。

這也是朱祁鎮擔心的事情。

朱祁鎮看完于謙的奏摺。默默沉思了一會兒。又翻開了下面的奏摺,卻是正端木瑞與和勇兩人從大寧發過來的奏疏。

正統二十年秋,大明收復開平東勝的舉動,順順利利的,就好像是一場武裝原型。

正如之前所料。但是真正的困難不在打仗之時,卻在打仗之後。

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章 大武學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
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章 大武學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九十六章 廣西土司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