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都掌蠻

第三章都掌蠻

劉長笑了,說道:“我得到的消息,伯爺很快就會因平都掌蠻之功,變成侯爺了。不過這都掌蠻沒有什麼好說的。一羣山中野人而已。”

湯胤說道:“雖然說是山中野人,卻未必好對付,就好像是藏地,窮山惡水之處,卻也讓廣寧伯範將軍吃足了苦頭,而今之前,不是還折了五千人馬?”

“想來也是不好對付的。”

劉長冷笑說道:“這是那位汪御史在找死。”

隨即將都掌蠻的情況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

都掌蠻這個部落,在山中也算源遠流長了,是秦漢時期獠人之後。但是入明之後,剛剛開始還是比較老實的,但是在之後,就有一點叛伏不定了。

屢屢騷擾四川敘州府各地,雖然大明也做了很多辦法,用衛所壓制都掌蠻。

但是隨即大明衛所制度的敗壞,都掌蠻慢慢的變得肆無忌憚起來。地方百姓怨聲載道。在朝中形成了圍剿與招撫兩個不同的意見。

這個時候安南戰爭勝負未分,朱祁鎮就下令招撫,也當是先禮後兵了。

只是安南之戰,很快就抵定了。

經過諒山,升龍,清化三次大戰,將黎家幾乎斬盡殺絕,雖然安南本地依舊有抵抗,但是都是零星的抵抗了,超過千人的隊伍是一支也沒有了。

這個情況之下,負責招撫都掌蠻的御史汪浩心中有了別的注意。

這也是朱祁鎮一直強調改土歸流的影響。

因爲在安南之戰之中,出了近十個伯爵,這些伯爵之中,很多都是廣西世襲土司,朱祁鎮用爵位買斷了他們世襲的土地。

而今岑家,黃家,田家,龍家,好幾家都在北京安家了。

甚至在武學之中,也有這幾家的子弟。

所以,汪浩起了別的心思,想要效仿一二。

於是他開出優惠的條件,誘降都掌蠻各部首領二百七十人,然後全部殺了。他隨即緊急召集了五千衛所兵,進軍都掌蠻。

只是汪浩幾乎是好心做了壞事。

朱祁鎮容忍都掌蠻的原因之一,就是都掌蠻內部其實並不團結,他們劫掠,更是一種生活習慣,而不是有意與朝廷作對。

窮山惡水之間,有時候爲了活下去,也是很沒有道德底線的。

只是汪浩這一殺,將都掌蠻頭目都斬盡殺絕了。

都掌蠻羣龍無首是真,但也清除了都掌蠻統一的最大障礙,讓蠻王阿苟,迅速的掌控了所有人。

而且這位汪御史也不通兵事,迅速進山之後,被都掌蠻伏擊,五千人逃回來的不過幾十個人,至於汪御史本人,也死於亂軍之中。

汪御史這個結局,對他自己也是一個好事。

否則他如何逃回來了,等待他的決計是國法嚴懲,說不定牽連家小。不是處死,就是遠流。

朱祁鎮登基以來打過的敗仗,屈指可數,最慘的有貓兒莊之戰,其次有白藤江之戰。但是怎麼說,瓦刺與安南,都是大國。

與大國交戰,其中有所反覆,也是正常的。

但是區區都掌蠻是什麼東西,居然還打了這麼大的敗仗。

一時間北京震動。

朱祁鎮立即下令正在從安南撤軍的軍隊抽調三萬精銳,由王越統領,統率雲,貴,川三省軍民,圍剿都掌蠻。

之所以如此,並不是這都掌蠻規模之大,需要動用三省人馬。而是都掌蠻在雲貴川三省交接地帶。

不三省合力圍剿,就會出現以鄰爲壑的情況出現。

而都掌蠻從開國以來,一直叛伏不定,卻沒有得到處置,未必沒有這個原因。

劉長雖然口中說都掌蠻是一羣山中野人,但是回想之前今年上半年纔剛剛結束的戰事,心中卻還有餘悸。

說道:“都掌蠻都是鑿齒斷髮,喜歡用銅鑼作爲號角用,在山中如履平地,更奇怪的他們居然將棺木葬在懸崖峭壁之上,真是奇怪。”

這是劉長所部能理解的東西。

但也是都掌蠻唯一留給世界的東西。

歷史上的都掌蠻就是因爲叛伏不定,有明一世,三次圍剿。終於斬盡殺絕,讓都掌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唯一留下來的,就是很多獵奇人士,所津津樂道的絕壁懸棺這一奇景了。

劉長嘆息一聲說道:“都掌蠻不難打的,如果放在平地上,那幾萬人,只有給我數千,就能破了。但是難就難在地勢上。”

歷史上大明成化之役,動員了比麓川之戰更多的人力物力,一舉蕩平都掌蠻,讓都掌蠻恢復元氣就是百年之後的事情了。

但是而今大明比歷史上大明強大太多了。

雖然沒有完全進入火器時代,但是最少有一隻腳已經踩進去了。

明軍對都掌蠻的軍隊,不管是從什麼方向來看,都是有壓倒性的優勢,戰鬥力之差距,就劉長所言。

“蠻人有兩座城池,一曰凌霄,一曰九絲。凌霄乃是入山之口。凌霄城就在凌霄山頂,其城三面懸崖,高不可攀,唯有一面,山路卻有四十八拐,可以說在凌霄城上居高臨下,我們所有人都在他們的視線下面。”

“敵人可以用弓弩下射,但是我們即便是火炮也難以攻擊,仰角太大了。”

劉長說到這裡,重重嘆息一口氣,隨即拎出一個小酒壺,重重的喝了一杯。

“如此,威南侯是怎麼應對的?”孫錯立即問道。

劉長說道:“伯爺選了三百死士,趁着夜色,從一側峭壁上攀登上去,其中就有我,每一個人都咬着木條,發誓即便是摔死也不許出聲。”

“結果在絕壁之上,摔死了一半人,也就是我帶着幾個兄弟,殺入凌霄城之中,爲大軍爭取了一刻鐘的時間。”

“這凌霄城雖然險要非常,但是山上的面積也不大,只有一千多人,大軍登上之後,與之肉搏,賊人自然不能抵擋。”

“這才拔了凌霄城。”

“只是這凌霄城雖然險峻,但是比起九絲城,也不算什麼了。”

張傑說道:“這九絲城,是一個怎麼樣的險要法?”

劉長嘆息一聲,說道:“這九絲城,並不是座城池,而勝過一座城池。”

“九絲城是一座山,三面絕壁,一面可以攀登,這還不說,山頂之上,方圓二十多裡,有數道溪流,中間都是平地,可以耕種。”

“即便是數萬人在山上生活也是沒有問題的。”

“這哪裡是人能建出來的城池,根本就是老天爺從天山扔下來的雄城。”

幾個人雖然沒有領兵打仗過,但是畢竟在武學之中,基本的常識還是有的,這細細一聽,頓時倒吸了一口涼氣。

之前凌霄城,險則險矣,不過是一座小城而已。只要破其一點,就轟然破碎了。

但是而今的九絲城卻不一樣了。

九絲城地方足夠大,看上去似乎可以重複之前的做法,讓人攀爬懸崖上去,但是實際上是絕對不能的。

無他,因爲小城,只有打來一個缺口之後,就支撐不住大軍衝擊。甚至長時間鏖戰,小城裡面的軍隊是少數的。

但是九絲城之中人馬不少,對四周懸崖都要監視,且不說能不能爬上去,即便能爬上去,一次能爬上去多少人?

人數是決計多不了的。

所以即便爬上去一兩百人,這已經算多了。面對都掌蠻聚集數千人馬,是一點勝算都沒有的。不過徒徒送死而已。

這可以看成,一種另類的擊敵於半渡。

而老老實實的強攻,定然傷亡慘重,而且恐怕難以寸進。就好像是乾隆攻大小金山一般,很可能徒勞無功。

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章 大武學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
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線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二章 大武學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楊榮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二十章 真相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一百三十二章 給石亨新的選擇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銀子在哪裡?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