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九天之上(七)

自從甘地開始策動印度讀力以來,印度便成爲英帝國的火藥桶,隨時都可能爆炸,好在甘地一直宣揚非暴力不合作,英國人才沒有更焦頭爛額,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甘地再次祭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要求英國退出印度,容許印度讀力,這次運動再次遭到英國當局鎮壓。

讓英國人意外的是,這次鎮壓讓國大黨分裂了,國大黨領袖之一鮑斯轉向武裝反抗,先後飛到柏林東京,43年初,在馬來西亞成立印度人民解放軍,協同曰軍作戰。尼赫魯則繼續推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號召民衆拒絕參加英[***]隊,拒絕在有英[***]隊使用的鐵路,港口,兵站工作。英國人隨後又抓捕了尼赫魯,這個舉動等於在乾燥的柴火堆上丟上一粒火星,印度全國立刻動盪起來,不少印度民衆開始扒鐵軌,搶兵站,攻打警察局,英軍不得不四處奔忙。

在國大黨號召下,在前線,英印軍士氣低落,印度士兵拒絕作戰,被俘的印度士兵則參加了鮑斯的人民解放軍,眼見着印度讀力運動高漲起來,這讓英國人慌了手腳,好在曰軍放棄緬甸,中[***]隊佔領仰光,印度暫時算安全了。

但是印度的情況在繼續惡化,羅斯福對此非常擔心,一旦印度動亂,目前情況剛剛好轉的東南亞戰局很可能急轉直下,思慮再三,羅斯福決定請蔣介石出面,說服印度國大黨領袖與盟國合作。

在前世,蔣介石是在1942年珍珠港事變後不久便訪問了印度,可這一世,因爲國內戰局動盪,與史迪威的爭論爆發更早,蔣介石沒有進行這樣的訪問。

蔣介石接到這個請求後,也沒立刻作出決定,高斯很委婉的告訴他,羅斯福總統認爲,殖民地問題可以在戰後再討論,由專門的國際機構來討論。

“總統認爲,殖民地民族追求讀力自由的舉動,應該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諒解,但現在是戰爭時期,一切應該以獲得戰爭勝利爲目標…。”

蔣介石心領神會,他立刻想到莊繼華通過宋美齡告訴他的,美國是樂於見到曰不落帝國瓦解的,高斯大使的話,從側面證明了莊繼華的判斷。

七月中旬,蔣介石和宋美齡帶領,包括商震、林蔚,王寵惠,白斯同等二十人的中國代表團,取道印度,飛往開羅。在出發之前,蔣介石給羅斯福去電,要求在印度會見甘地和尼赫魯,希望英國人立刻釋放他們,否則他去印度沒有絲毫意義。

當飛機在新德里降落後,羅斯福巨大的影響力發揮了作用,在機場迎接蔣介石的印度成員中,除了英國駐印總督蒙巴頓外,還有國大黨領袖尼赫魯。

看着從飛機上下來的蔣介石夫婦,蒙巴頓心中百般滋味,這次戰爭大英帝國丟盡了臉面,在遠東居然只能靠中國這個貧弱的國家才能阻止曰軍,而現在這個國家在意識到自己的強大後,立刻開始干預東南亞事務,旁若無人的宣佈支持殖民地民族讀力,在緬甸扶持其緬甸讀力政斧,公然佔領仰光,拒絕英軍進駐,本來這是挑起兩國爭端的事件,可倫敦的抗議卻僅僅停留在口上,連廢除中英同盟的話都不敢說,還要請他來調節英政斧與國大黨的緊張關係。

蒙巴頓挨個給蔣介石介紹來迎的印度各方人士,蔣介石注意到,來迎接他的印度人中以國大黨代表爲多,這讓他感到有些驚訝。

“委員長閣下,歡迎您來印度訪問,我希望能與您進行坦率而真摯的交談。”在蒙巴頓介紹完後,尼赫魯立刻補充了句,他莫名其妙的被放出來,隨後,國民黨駐新德里領事館領事便立刻前來拜訪,他隨即明白其中緣故。

“我也很想與先生談談,我很期待我們的會面,”蔣介石含笑說道,手卻緊緊握了下尼赫魯:“很遺憾,我本想拜見甘地先生,可惜…”

蒙巴頓的臉立刻黑下來,尼赫魯也遺憾的搖頭說:“甘地先生今天不能來迎接您,蒙巴頓總督認爲爲了維護英國在印度的統治,需要將他扣押在監獄裡。”

蒙巴頓的神情尷尬,蔣介石卻大有深意的說:“”

宋美齡在旁邊充當蔣介石的翻譯,將蔣介石的話翻譯成蒙巴頓和尼赫魯都懂的英語。

“我本人和我國政斧一直關注甘地先生和貴國國大黨追求印度讀力的努力。我相信丘吉爾先生和英國政斧同樣在關注,我也相信你們雙方一定能找到符合你們要求的共同點。”

經過宋美齡這樣潤色後,蔣介石的話變得更加委婉,蒙巴頓和尼赫魯都能接受。

在機場短暫交流後,中國代表團住進了新德里皇家大酒店,傍晚,蒙巴頓在總督府舉辦宴會,招待中國代表團,這次宴會便沒有了國大黨成員,全是英國人,會場上出現的印度人只有端着盤子的招待。

總督府完全按照歐式風格建築,大理石地面光潔耀眼,蒼穹式的屋頂,點綴着數百盞燈光,將整個房間襯托得富麗堂皇。

參加宴會的人不多,長條形桌子將五十多人全部容納,蔣介石和蒙巴頓坐在首位,宋美齡則坐在蔣介石旁邊。在蒙巴頓致辭之後,蔣介石站起來致答辭:

“感謝蒙巴頓總督的盛情接待,從1937年到現在,中國人民已經奮戰了六年,在這六年時間裡,我們得到了自由世界的支持,我,代表中國政斧和中國人民表示感謝。

中國人民一向愛好和平,愛好自由,我們充分理解那些正在爭取民族讀力的國家和民族,中國人民支持這些民族,支持他們爲爭取讀力自由進行的鬥爭,…….

這場戰爭,讓中英兩國走到一起,我們兩國之間有分歧,有爭論,但在對付我們共同的敵人時,我們能拋開一切分歧,一切爭論……”

蔣介石的答辭很簡單,卻宣明闡明瞭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觀點,也沒有迴避,中英兩國的矛盾,同時也暗示,緬甸問題可以通過談判解決。想到這裡,他不由看看,正在飯桌後面的那兩個緬甸人,那是緬甸政斧派出的代表,他們也要參加首腦會議。

第二天,蔣介石的答辭在印度報紙上全文刊載,國大黨深受鼓舞,尼赫魯和國大黨伊斯蘭領袖真納在第二天聯袂來拜會蔣介石。

雙方坐下後,蔣介石首先開口:“尼赫魯先生,我一直關注貴党進行的不合作運動,也非常理解你們追求民族讀力的強烈願望,我們支持你們,這種支持是無條件無代價的。”

尼赫魯聞言非常高興也非常感動,他端坐身姿鄭重的看着蔣介石和宋美齡:“我們非常感謝您和貴國人民的支持,印度人民希望得到讀力,但英國政斧卻傲慢的拒絕了我們的請求,我們沒有其他辦法。”

蔣介石沉凝下,明白他的意思,尼赫魯看來已經猜到他的目的,他思索下才說:“我注意到了,我想說,甘地先生選擇不合作運動,目的就是通過和平方式,儘量少流血,我希望你們能堅持。”

“用和平方式追求讀力是我們國大黨的既定方針,”尼赫魯立刻接過他的話:“我們希望能立刻得到讀力,我們反對曰本帝國主義,如果戰爭進入印度,我們一定能承擔起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但我們認爲,這次戰爭是印度人民的機會,獲得讀力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求英國應該立刻給予我們讀力。”

宋美齡很理解尼赫魯,不過她卻有些奇怪,中國人要求獲得讀力自由,選擇了武裝反抗,印度人卻是在乞求對方給予讀力,這大概就是中印兩國不同的文化吧。今天宋美齡對蔣介石很滿意,蔣介石表現出了一個大國領袖的風範,而不是簡單的軍人。

“尼赫魯先生,我不認爲什麼事情不能協商,目前反對法西斯的戰爭正在進行,這場戰爭結束之前,中美英三國要攜起手來,印度是東南亞戰場的大後方,在全盤戰略中非常重要,所以印度不能亂,要保持印度的穩定,需要英國政斧和貴黨的共同努力。”蔣介石的語氣非常慎重,與英國完全決裂,在目前這個情況下,是絕不可能的,但他也不能就給尼赫魯潑冷水,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觀點是支持殖民地民族爭取讀力。

“對這一點,我黨非常同意,”尼赫魯心說,要不是看到這點,國大黨也不會提出迅速讀力的要求,不過隨着盟軍收復緬甸,印度的重要姓在迅速下降,這讓尼赫魯和他的同志們有種緊迫感,所以他們採取了比較強烈的方式,尼赫魯沉默下才接着說:“委員長,您是卓越的軍事領袖,現在的局勢對盟國非常有利,我們的時間不多,我們不想放過這個機會。”

蔣介石微微搖頭,顯然他不贊成尼赫魯的意見:“尼赫魯先生,我長期從事軍事活動,不過我不認爲你們的機會在消失,相反,如果和平到來,你們的機會會更大。”

尼赫魯有些驚訝,他與真納交換個眼色,真納疑惑的問:“委員長先生,我不太明白。”

“從世界大勢來看,民族讀力是世界潮流,不可阻擋,”蔣介石嚴肅的說:“現在是戰爭時期,我們和英國要面對曰本德國的威脅,戰爭結束後,我想無論中國還是美國都可以給貴黨提供更多的支持。”

尼赫魯輕輕鬆口氣,他聽懂了蔣介石沒有明說的意思,現在是戰爭時期,中國和美國除了在道義上支持印度外,不會提供更多的支持,但戰爭結束後,共同的敵人消失了,那時情況便不一樣了,中美可以給英國施加更大壓力。

“讀力運動是階段姓的,我們在追求民族讀力和自由的道路上也曾遭受無數挫折,我們的經驗是堅持,不放棄,一步一步的來,最終我們一定會實現我們的目標。”

尼赫魯和真納同時點點頭,蔣介石這又是暗示他們,不要急於一下就得到讀力,可以和英國談判,給出讀力時間表,那麼就算取得階段姓勝利。

雙方的談話始終非常融洽,蔣介石說服了尼赫魯和真納,暫時不要與英國對抗,雙方談判,以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尼赫魯接受了蔣介石的建議,但交給蔣介石一份文件,希望蔣介石能在三國首腦會議上宣讀。

這個要求讓蔣介石有些爲難,因爲三國首腦會議是規定了議題的,這個會必須獲得成功,如果丘吉爾堅持反對,那麼很可能會影響會議結果。

“好,我接受。”蔣介石思前想後決定還是接受,緬甸代表要跟隨中國政斧代表團去開羅,如此拿出一天時間來討論殖民地民族的訴求,也沒有什麼。

蔣介石接受之後,尼赫魯和真納的神情更加輕鬆,尼赫魯說:“委員長閣下,我們希望,三國首腦會議,能發表一個關於殖民地民族讀力的宣言。”

這個問題是在不好保證,蔣介石神情凝重,宋美齡這時插話:“尼赫魯先生,我們可以設法在首腦會議上宣讀這個聲明,但我們不能保證首腦會議能發表這樣個聲明,畢竟丘吉爾也會參加會議。”

“我們能理解,”真納點頭答道:“我們只是希望閣下能盡力促成這事,對此我們會終生銘記委員長和中國人民的友誼。”

宋美齡還想說什麼,可蔣介石卻揮手打斷她,斷然說道:“好,我收下,我一定盡全力促成。”

尼赫魯和真納大喜,來之前,他們對這個要求最沒把握,可沒想到事情居然如此順利,蔣介石几乎接受了他們的全部請求。

西南開發順利推進,中國對外界的依賴遠不如前世那樣強,隨着貴州開發成功,四川雲南深入進行,國內工業能力進一步提高,已經能滿足全部軍隊60%的要求。直接反應在戰場上,就是兩次緬北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鄂北會戰的連續勝利,國內光復武漢、鄭州,東南亞光復仰光,重新打通滇緬線。

這一系列勝利,讓蔣介石的信心空前強大,他不再對美國或英國完全唯唯諾諾,有意識的開始按照中國利益來引導國際事務。

也正是這種信心,他今天接下了尼赫魯的要求,要在三國首腦會議上,爲印度說話,爲殖民地民族說話,要促成首腦會議通過一個關於殖民地民族讀力的聲明。

(未完待續)

第五節 友人(一)第二節 陝北行(三)第八節 九變(三)第二十節 廣西(一)第二節 川軍(六)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二節 策劃(十五)第六節 救亡(五)第五節 盟國(六)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六)第四節 戰爭(一)第五節 反擊(四)第八節 天火(一)第三節 別動隊(三)第七節 生機(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五)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三節 戰鼓(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五)第三節 魅影(七)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二)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五)第八節 刺廖(三)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三)第三節 戰鼓(十二)第六節 南京戲(一)第三節 戰鼓(十)第六節 救亡(二)第六節 懲韓(一)第八節 說敬之(一)第八節 轉折(二)第八節 南京,南京(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第九節 號角(四)第三節 重起(八)第二節 戰後之戰(二)第六節 救亡(八)第一節 黨爭(一)第四節 陰雲(三)第八節 日薄(十)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四)第五節 曙光(一)第四節 密林血戰(八)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一)第四十五節 遷都(四)第七十七節 平叛(二)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第二節 川軍(六)第六節 戰地黃花(三)第四十八節 傷懷(四)第四節 外交(七)第二節 投敵(四)第十三節 無聲第四節 九天之上(三)第四節 密林血戰(一)第三節 別動隊(一)第七節 風波(十三)第五節 盟國(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一)第一節 陰謀(十)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五)第七節 閃電(十五)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三)第二節 減租減息(六)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八)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四)第五節 “異心”(四)第二節 再編川軍(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二十)第九節 魅影(一)第八節 南京,南京(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二)第六節 突破(四)第六節 救亡(九)第二十八節 舒心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二)第三節 會戰(十四)第九節 殤(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二)第一節 挽弓(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八)第三節 結盟(四)第六節 “小文革”(二)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七節 風波(三)第三十八節 鐵軍羣英(一)第三節 跨越時空的見解第二十五節 風波(三)第五節 戰雲密佈(七)第四十三節 生死之間(二)第四節 密林血戰(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四)第三節 戰天津(五)第七節 曙光(八)第三節 重起(四)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三)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三)第一節 破冰(一)第三節 重起(四)
第五節 友人(一)第二節 陝北行(三)第八節 九變(三)第二十節 廣西(一)第二節 川軍(六)第四節 重返五戰區(九)第二節 策劃(十五)第六節 救亡(五)第五節 盟國(六)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六)第四節 戰爭(一)第五節 反擊(四)第八節 天火(一)第三節 別動隊(三)第七節 生機(四)第四節 再戰津浦(五)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一)第三節 戰鼓(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五)第三節 魅影(七)第五節 斯大林攻擊(十二)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五)第八節 刺廖(三)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三)第三節 戰鼓(十二)第六節 南京戲(一)第三節 戰鼓(十)第六節 救亡(二)第六節 懲韓(一)第八節 說敬之(一)第八節 轉折(二)第八節 南京,南京(三)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十)第九節 號角(四)第三節 重起(八)第二節 戰後之戰(二)第六節 救亡(八)第一節 黨爭(一)第四節 陰雲(三)第八節 日薄(十)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四)第五節 曙光(一)第四節 密林血戰(八)第二節 沸騰與暗流(二)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一)第四十五節 遷都(四)第七十七節 平叛(二)第三十節 中山艦(十)第二節 川軍(六)第六節 戰地黃花(三)第四十八節 傷懷(四)第四節 外交(七)第二節 投敵(四)第十三節 無聲第四節 九天之上(三)第四節 密林血戰(一)第三節 別動隊(一)第七節 風波(十三)第五節 盟國(五)第四節 華北派遣軍的覆滅(十一)第一節 陰謀(十)第八節 黃河南岸的曙光(五)第七節 閃電(十五)第七節 鄂北圍殲戰(三)第二節 減租減息(六)第一節 四川開發公司(八)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四)第五節 “異心”(四)第二節 再編川軍(四)第九節 臨沂破軍(二十)第九節 魅影(一)第八節 南京,南京(一)第三節 背後的博弈(二)第六節 突破(四)第六節 救亡(九)第二十八節 舒心第九節 轟炸東京(十二)第三節 會戰(十四)第九節 殤(八)第八節 武漢保衛戰(二)第一節 挽弓(三)第四十四節 牛行車站(十八)第三節 結盟(四)第六節 “小文革”(二)第四十節 欺敵(一)第七節 風波(三)第三十八節 鐵軍羣英(一)第三節 跨越時空的見解第二十五節 風波(三)第五節 戰雲密佈(七)第四十三節 生死之間(二)第四節 密林血戰(二)第六節 攻略山東(十四)第三節 戰天津(五)第七節 曙光(八)第三節 重起(四)第九節 建設與戰爭(三)第二節 彷徨的東京(十三)第一節 破冰(一)第三節 重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