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嗜血之兵

天啓元年三月十六日,術虎率海西、東海部族兩萬五千人馬進攻後金。

三月十七日,郝老六、胡顯成率部一萬五千人馬越過坎川嶺,進攻牛毛寨。與此同時,曹正雄率部五千越過萬遮嶺,進攻對面努爾哈赤設置的守兵一千多人。此日,蘇翎率騎兵營與餘彥澤的振武營共計一萬二千人馬越過璦陽堡,抵達孤山堡。

孤山堡緊鄰一堵牆堡,鹼場堡,再往前便是鴉鵠關,蘇翎等人曾經在清河一戰時經過此地。一堵牆堡與鹼場堡已經被努爾哈赤拆除,成爲一片廢墟,荒涼無人。而孤山堡也只剩下一部分百姓,至於守堡官兵,則早已不知去向。

當晚紮營時,遊騎小隊已經將四周僅剩的百姓全部集中到一處,嚴加看管,勿使其走露消息。同時,哨探騎兵更是深入到鴉鵠關,秘密查看鴉鵠關一帶敵情。

兩營紮營事宜,自有麾下武官按規矩佈置,這是早已熟悉的套路。

這一段路程,蘇翎一直不太放心振武營的行軍速度,但現在可以放心了。餘彥澤的訓練手段以及軍紀,還是頗有成效。

中軍大帳內,蘇翎與餘彥澤正在燈下翻閱趙毅成送來的哨探消息。趙毅成被留在鎮江堡,總管後部一切事宜。此番蘇翎所部傾囊而出,後部,可是沒有留下多少兵馬。不過,目前威脅還在西北方,暫且不必擔心。

燈影重重,蘇翎面色嚴峻,一邊看着手中的紙張,一邊不由自主地伸手握住刀鞘。餘彥澤倒顯得輕鬆,振武營由新編兵卒達到今日這個程度,他功不可沒。

連日不斷的消息傳來,遼東情勢再一次陷入破爛不堪的境地。

現已查明,努爾哈赤率八旗兵馬也是傾巢而出。攻打瀋陽之戰,按現在的消息看來,這野戰打得艱苦,但瀋陽城卻被輕易攻下。蘇翎看着紙上的消息,不禁露出幾絲苦笑。

餘彥澤見狀,忙說:“大哥,你擔心什麼?”

“不是,”蘇翎搖搖頭,將趙毅成傳來的消息遞給餘彥澤,說道,“這麼打下去,遼陽也不一定守得住。”

餘彥澤接過,沒顧得上說話,細細看去。

瀋陽一戰,努爾哈赤率八旗兵馬於三月十二日辰時抵達,十三日便攻陷瀋陽堅城。

如此堅固大城,火器極多,大炮密佈,且城內七八萬人,就這般只一日便丟了,任誰也無法相信。即便蘇翎對明軍戰力不屑一顧,可也沒料到城陷如此之快。

這幾日瀋陽敗兵逃回遼陽的極多,這消息更是傳遍遼陽城。趙毅成的哨探收集消息極爲容易,況且,袁大人的親隨何丹旭也參與到消息的收集之中,是故最終彙集到蘇翎這張紙上的,內容頗爲詳盡。

餘彥澤看到內容,也不由得如蘇翎那般,哭笑不得。

原來努爾哈赤三月十二日辰時抵擋瀋陽,也就是那名哨探回傳消息之時,這一日努爾哈赤並未攻城,而是就在瀋陽城東七裡處紮營立寨,只派出一小隊人馬渡過渾河,肆意擄掠百姓。此日瀋陽城內的賀世賢、尤世功都安守不動,只在城牆上遠觀,並不出兵一戰。其實按最初的戰略部署,只要守城不動,其餘它處部署的明軍自然會向瀋陽靠攏,倒是便是努爾哈赤以少戰多,這多寡之勢便就逆轉。

但十三日晨,努爾哈赤派出數十騎在瀋陽城外壕溝外側逡巡不去,查看陣勢。同時,努爾哈赤令李永芳派人到瀋陽城內勸賀世賢獻城歸附。賀世賢當即殺了那個倒黴的使者,此時城外列陣的,只有一哨八旗兵,這位善戰的總兵賀世賢,據說連飲數杯烈酒之後,便率領一千多自己的家丁出城殺敵。

這既是賀世賢一貫的做法,或許也有一些別的顧慮。不管是熊廷弼還是城內的尤世功,都對其懷有戒心,更別說他招募的蒙古兵卒一事帶來的負面影響。此時李永芳大戰之前派人勸降,這豈不是帶來更多的問題?當然這都只能是猜測,無法覈實。

不論賀世賢是爲了表明心志,還是一個莽夫,總之帶隊出城之後,那哨後金兵當即被衝得連連後退,賀世賢斬殺數人之後,見敵騎後撤,自是緊追不捨。離城稍遠,賀世賢便遭到數倍於己的八旗兵的圍攻。同時,其餘的八旗兵趁此機會,向瀋陽城發起攻擊。

努爾哈赤自知野戰己方擅長,而攻城則弱,是故發兵之前,便想法子對付這攻城的弱點。此時進攻瀋陽城,八旗兵前面的均穿戴兩重甲,並以氈護身,推着四輪大車前進。一面躲避城上炮火,一面運土填壕。瀋陽城上火炮羽箭齊發,八旗兵當即被殺傷甚多,但卻拼死不退,繼續填實壕溝。這兩重甲雖然刀箭難傷,可火炮的威力可不是這點遮掩便能躲得過的,被火炮擊中的八旗兵無不血肉模糊、肢體破爛。但努爾哈赤在每隊八旗兵中都設有騎兵監督,備有紅箭,見有後退者,則發箭射之。這種箭並無箭頭,待戰後檢視,若身上有沾這種紅箭留下的痕跡者,隨即斬首。是故八旗兵前赴後繼,不斷填壕前進,連續上百次衝鋒,填滿三道壕溝。

此時,賀世賢已經被圍,眼見不支,便向瀋陽西門退去。據說城裡的尤世功帶兵出來接應,但手下那些徵調而來的兵卒,見賀世賢身後是大股的八旗騎兵,竟然望風而逃,不知這是否讓尤世功明白一點賀世賢的想法。不過,這點無法覈實,尤世功、參將夏國卿、張綱,知州段展以及同知陳輔光等都先後戰死在西門之外。城內的百姓士卒聽說西門外戰敗,頓時慌亂。而此時八旗兵仍然在拼死向前填溝,可惜,東門處的幾個兵丁突然揮刀砍斷掉橋繩索,打開城門。八旗兵便不再填壕,順着吊橋便蜂擁而入。

這瀋陽城,便如此納入努爾哈赤的囊中。而城內數萬兵卒,只有少數逃回遼陽,大部分,都降了努爾哈赤。這裡面不僅有蒙古人,也有那些關內徵調而來的明兵。只是不知那幾個砍斷繩索的兵,到底是誰的屬下。

這瀋陽城剛陷,援軍纔剛剛抵達渾河南岸。這部署不能說不好,但這趕路的速度,卻不及瀋陽陷落的時間。

總兵童仲揆、陳策率領四川兵、浙江兵數萬最先抵達渾河,儘管遠遠望見瀋陽城已經落入努爾哈赤之手,還是過河準備奪回瀋陽。裨將周敦吉、石柱土司副總兵秦邦屏、參將吳文傑、張神武、遊擊周世祿、守備雷安民等帶領八千人最先過河,但旋即遭到努爾哈赤以五萬兵力的圍攻,渾河橋也被截斷,明軍被隔河分爲兩部。

以五萬對八千,努爾哈赤自以爲輕而易舉,但卻第一次見識到什麼叫能戰之兵。這些年來,努爾哈赤已經被嬌慣壞了,遇到得盡是一戰即敗的對手。此時努爾哈赤已經大言不慚地開始叫囂八旗鐵騎的所向無敵,這一次的渾河之戰,努爾哈赤以及他的八旗兵們,將永世難忘。

先是白旗,然後是黃旗、紅旗,最後三旗齊進,依舊無法衝亂川兵陣營,反而死傷三千多人。最後還是李永芳花重金買通瀋陽城上的明軍炮手,發炮轟擊,纔將川兵陣型打亂,隨後八旗蜂擁而上,八千川兵全數陣亡。

此時渾河南岸的陳策還有不少兵馬,努爾哈赤揮兵過河,圍攻浙江兵。

這時,駐守虎皮驛的總兵朱萬良、姜弼以及駐守奉集堡總兵李秉誠率領近四萬人趕到。其時若是奮力一戰,說不定努爾哈赤就此偃旗息鼓,退回山中老巢。連努爾哈赤當時也不能不心驚,若是都如適才那樣的戰鬥,這損兵折將算下來,努爾哈赤無論如何也不能跟大明這般一個換一個的比。可惜這三位總兵所率兵馬,只一次衝陣,便翻身便逃。四貝勒皇太極沒帶多少人馬,便一路追殺下去,明軍死傷三千多人。這援兵就此退回。

戰場上只剩下陳策帶領的浙江兵,在努爾哈赤的全力圍攻下,殺死殺傷八旗兵三千多人之後,火yao用盡,在短兵相接之中盡數被殺。

自此,川兵、浙江兵的威名流傳後世,渾河之戰也名垂青史。

以上的援兵都是事先便部署的戰略,位於遼陽的袁大人也曾額外派參將王世科統兵五千,增援瀋陽,但被努爾哈赤的伏兵殲滅。得到這個消息,袁大人當初的想法佔了上風,要爲遼東留些底子,說什麼也不肯再派兵救援瀋陽。

瀋陽一戰,將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袁大人的戰略部署完全打亂,自此,遼東好不容易聚集起來的兵馬,再無挑戰努爾哈赤的可能。

這說穿了,依舊是步楊鎬等人的後塵,除了川浙以外,明軍戰力的羸弱,是一如既往,即便袁大人所行之事與前任都有所不同,可也無法改變遼事繼續糜爛下去。

較爲可笑的是,關於那位善戰的總兵賀世賢,卻又幾種不同的說法。有說在瀋陽西門外與尤世功一起陣亡,有說賀世賢負傷而退,當然,說賀世賢投敵的更多一些,還有一種說法,是說賀世賢在戰場上突然出現在陳策的軍營外,陳策將其迎入營中,卻被賀世賢所殺。也有人相信以賀世賢一貫的風格,該是率領家丁殺出重圍,隱在蒙古邊界一帶,賀世賢在蒙古人當中,還是名聲遠揚的。這些不過是朝廷上的閒言碎語,具體事實已無從查實。

這說回到蘇翎處,見餘彥澤看完瀋陽一戰的詳情,蘇翎便問倒:“這別的不說了,川兵、浙江兵的打法,看出什麼沒有?”

餘彥澤側頭想了想,回答到:“川兵、浙江兵都是火yao用盡,才全數亡於敵手。”

蘇翎緩緩點頭,說道:“我們手裡的火器也有不少,知道爲何不按火器營的軍制編整麼?”

“不依賴火器。”

“對。川兵彪悍驍勇,持白刃一樣殺敵無數。我們正是如此整訓軍伍的。火器僅僅是幫着殺人,卻不是賴以護身的神器。”

“是。”餘彥澤低聲答道。

“振武營現在看來,還算不錯。”蘇翎說道,“明日鴉鵠關一戰,可有把握?”

餘彥澤眼睛睜大,問道:“大哥,明日讓振武營打鴉鵠關?”

這正是餘彥澤期盼的,自己訓練已久,早就想試一試振武營到底如何。可看着蘇翎帶的黑甲騎兵營,個個都比振武營的士卒強上百倍,餘彥澤未免覺得,這次打頭陣的機會不多。

“嗯,一會兒哨探查明鴉鵠關的敵情,你便下去部署。”蘇翎注視着餘彥澤,說道:“不管多少守兵,我要你半個時辰內拿下鴉鵠關。”

餘彥澤沒有猶豫,立即站起身來,響亮地答道:“尊令!”

蘇翎也站起來,望着餘彥澤,說道:“你練兵算是有自己的一套了,這斬將奪關,還得用血來練。振武營的兵,也得見血才能算是兵。”

“是。”

蘇翎放慢語氣,接着說道:“這次,本可再晚半日出徵,此時努爾哈赤的八旗兵都在瀋陽,窩裡不會有太多兵馬留守。這早的半日,便是專爲你的振武營準備的。”

“放心,大哥。明日一定準時拿下鴉鵠關。”餘彥澤聲音變得沉穩了些,這武官的職位,只有靠戰場上的廝殺堆積而成。

“你儘管放心去佈置。鴉鵠關不會有多少守兵。明日我的騎兵會有五百人繞路到鴉鵠關後,不會放走一人。”

“是,”餘彥澤說道,“大哥,要俘兵麼?”

蘇翎看了眼餘彥澤,見其眼中有些隱隱殺氣,知道餘彥澤想讓振武營的兵多見些血,便淡淡地說道:

“我只要鴉鵠關。”

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6章 整軍威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6章 大勢所趨第33章 跨海揚帆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4章 戰線前哨第29章 風雲隱現第1章 遼事再變第68章 燧發短銃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5章 因糧而往第39章 兩軍相聚第19章 英雄美人第7章 保留地第21章 餘波未止第91章 瀋陽屯田第25章 女真戰俘第32章 山東水師第14章 將軍視角第6章 獅子張口第93章 遷居移民第40章 存身根本第17章 工部庫存第26章 遼陽血戰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章 兵部題稿第60章 豪酋頹途第10章 計奪寨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章 宿營地第22章 赫圖阿拉第72章 策反八旗第23章 雪夜除夕第69章 大展宏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4章 銀莊遍佈第5章 七月流火第24章 布場作坊第38章 部族分立第38章 營口小鎮第25章 四萬明軍第5章 白沙溝第55章 爲奴之選第17章 鹽參商第34章 遊擊將軍第86章 相互屠殺第31章 攻守同進第5章 鎮江參將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0章 來去由心第32章 何去何從第90章 借力蒙古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7章 分而擊之第4章 雷厲風行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6章 烽火連綿第21章 且變且行第57章 女真國策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86章 相互屠殺第4章 東西教派第16章 各有所專第22章 京韻邊聲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0章 事在人爲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8章 喬裝赴遼第4章 軍政之分第32章 衆心所向第16章 各有所專第68章 燧發短銃第19章 峽谷藏兵第10章 計奪寨第41章 遼陽又變第89章 殺光慶功第88章 斬草除根第16章 大勢所趨第30章 蒙古騎兵第9章 莽撞之餘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1章 且變且行第31章 攻守同進第42章 固定航線第9章 嬌顏如雪第20章 洗劫建奴第89章 殺光慶功第40章 存身根本第24章 海上將軍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1章 遮掩形跡第34章 遊擊將軍第42章 固定航線第44章 賀禮雲集
第46章 籌辦喜事第26章 整軍威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6章 大勢所趨第33章 跨海揚帆第25章 四萬明軍第28章 死而復生第14章 戰線前哨第29章 風雲隱現第1章 遼事再變第68章 燧發短銃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5章 因糧而往第39章 兩軍相聚第19章 英雄美人第7章 保留地第21章 餘波未止第91章 瀋陽屯田第25章 女真戰俘第32章 山東水師第14章 將軍視角第6章 獅子張口第93章 遷居移民第40章 存身根本第17章 工部庫存第26章 遼陽血戰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章 兵部題稿第60章 豪酋頹途第10章 計奪寨第20章 漸變舊俗第20章 洗劫建奴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章 宿營地第22章 赫圖阿拉第72章 策反八旗第23章 雪夜除夕第69章 大展宏第22章 赫圖阿拉第34章 銀莊遍佈第5章 七月流火第24章 布場作坊第38章 部族分立第38章 營口小鎮第25章 四萬明軍第5章 白沙溝第55章 爲奴之選第17章 鹽參商第34章 遊擊將軍第86章 相互屠殺第31章 攻守同進第5章 鎮江參將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0章 來去由心第32章 何去何從第90章 借力蒙古第37章 欲赴蒙古第27章 分而擊之第4章 雷厲風行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6章 烽火連綿第21章 且變且行第57章 女真國策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86章 相互屠殺第4章 東西教派第16章 各有所專第22章 京韻邊聲第51章 提督遼東第30章 事在人爲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48章 喬裝赴遼第4章 軍政之分第32章 衆心所向第16章 各有所專第68章 燧發短銃第19章 峽谷藏兵第10章 計奪寨第41章 遼陽又變第89章 殺光慶功第88章 斬草除根第16章 大勢所趨第30章 蒙古騎兵第9章 莽撞之餘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1章 且變且行第31章 攻守同進第42章 固定航線第9章 嬌顏如雪第20章 洗劫建奴第89章 殺光慶功第40章 存身根本第24章 海上將軍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1章 遮掩形跡第34章 遊擊將軍第42章 固定航線第44章 賀禮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