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女真國策

蘇翎與袁應泰聽到李永芳帶來的好消息,心情自是大爲放鬆,倒讓連日來的緊張感引出幾絲疲憊來。

那袁應泰的體質自然算是最差的,連李永芳都趕不上,此時聽到這裡,袁應泰便命何丹旭取出一小瓶自制的藥酒,喝上一小口,算是補一補精神。而李永芳與蘇翎也暫時停下不說,等待袁應泰恢復神氣。

這麼一小會兒的功夫,也不知袁應泰弄得什麼祖傳秘方,顯然十分見效,袁應泰的眉目間立時便有了起色。

“接着說吧,”袁應泰大約是見自己的舉止實在有些不妥,連忙說道。不過,這蘇翎不知道的是,這種提神方法,袁應泰袁大人可是一直算是私下裡的秘事,從不在外人面前表露,這多少也是將蘇翎看作自己人的表示,可惜,蘇翎全然不知。不然的話,怎麼也得說上幾句,纔對得起袁大人的一番心意。

蘇翎見袁應泰有了精神,便指了指下首的椅子,說道:“坐下說吧。今日要商議的還很多。”

“謝將軍。”李永芳欠身說道,然後小步走到椅子邊,斜斜地坐下。

“袁大人,那託保、額爾納、額赫三人,也得獎賞一下吧?”蘇翎笑着問道。

“自然,”袁應泰說道,“這可是一個兆頭。”

袁應泰欲言又止,顯然有些話沒有說出來。

蘇翎笑着說道:“大人的意思,是說這遼事屢敗以來,這託保、額爾納、額赫三個牛錄首領,還是頭一個歸順的人,這對朝廷也該是個好消息吧?”

袁應泰也笑了,點頭說道:“是這個意思。不過,這個我來辦好了。我會上書給朝廷。看朝廷能給其什麼賞賜。我這裡先給每人......”

袁應泰想了想。再次說道:“每人二十兩賞銀。”

“也好。”蘇翎說道。“我看。還是將那些女真人都安置到鎮江堡去。也算是一個不錯地去處。”

袁應泰點頭說道:“好。這個你辦就是。”

蘇翎忽然像是想起什麼。一時沒有再說話。袁應泰也未發問。李永芳則等着繼續說事。但看蘇翎地神色。又只好等一等再說。

過了一會兒。蘇翎纔開口說道:“袁大人。這女真人。一向是在山裡。但其如今已不全然是靠狩獵、採摘山貨爲生。看赫圖阿拉一帶地土地。開墾成農田地。也有上萬畝。這女真人也是以農耕爲主了。”

袁應泰點點頭。但並未說話。繼續等待着蘇翎地下文。

“袁大人。”蘇翎再次看先袁應泰,說道:“這對待女真人,朝廷以往是用的什麼法子?”

“你是問原來的女真部族?”袁應泰說道。

“對,不管是努爾哈赤這一帶的女真人,還有海西、東海那邊的。”蘇翎說道。

袁應泰想了想,說道:“對待女真人......實際上不光是女真人,還有蒙古人也是,朝廷一向是採用羈縻之策。與遼東一樣。設立都司、衛、所。以軍管民。”

蘇翎想了想,又說道:“袁大人不妨說得細一些。”

袁應泰一怔。此時可不是商議這些舊事地時機吧?

蘇翎望見袁應泰的表情,便又說:“袁大人。此事可與這些女真人降人有關,咱們趁此機會,一併說說,大人也好在奏書中向朝廷提及。這回算是頭一批,想必以後還有。袁大人,”

蘇翎笑了笑,接着說道:“待到日後遼事平定,這治理女真人,可都得由大人此時的奏書而起。這個日子,想必也不會太久。怎麼,袁大人以爲這努爾哈赤還能威風多久?一年?五年?”

蘇翎這前一句話,可是觸到了袁應泰的心底最深處。文官嘛,治理民事才爲主要職責,這將朝廷視爲大患地女真部族治理好了,那可當真是名氣大振,載入史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袁應泰對遼東的往事,可是做了一番功課的,那些記載中的名字,袁應泰當真希望也能有自己的名字。

至於後者,眼下這個徵兆已經顯示出努爾哈赤的衰敗勢頭,怎麼還會延續多年?若真是此時袁應泰的奏書中便提及此事,那可不當真算是有“先見之明”?

這不過片刻工夫,袁應泰已然被蘇翎地話所打動,欣然講述起遼東的史記來。

說起遼東,還是在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正率兵忙於平定中原,但也同時派遣使臣抵達遼東,詔諭元朝遣將歸順大明。當時的遼東還叫做元遼陽行省,其主官是遼陽行省平章劉益。明太祖朱元璋那時武力正盛,劉益是被一紙詔書,便降附大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接管遼東之後,立時便設立遼東衛指揮使司(公元1371年)、定遼都衛指揮使司和遼東二十五衛。其轄境東至鴨綠江,西到山海關,南達旅順口,北抵開原。這便是遼東都司最初地管轄範圍。

到了明永樂元年(公元140年),明成祖再次派遣邢樞和知縣張斌前往奴兒干、吉烈迷(係指黑龍江下游到庫頁島等東海之濱的廣大地區)諸部,仍然是隻帶了聖旨,抵達後便宣佈皇帝詔諭,於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和東海女真各部首領,也被一紙詔書之下,相繼前來歸附。隨後,大明朝便又開設奴兒干都司。只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大明朝便將松花江、黑龍江、精奇里江、鄂嫩河、格林河、亨滾河、烏第河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全部納入大明朝的管轄之下。此時,大明朝的疆域,若是畫在圖上,可是前所未有的廣大。

大明朝廷對居住在遼東都司以及努爾幹都司轄內的女真各部,依舊是按照大明朝在山海關以內對於軍伍地設置,設立各級衛、所。同時,對數不清地各部大小首領,都分別授予都督、都指揮、指揮使、千戶、百戶、鎮撫等官職。要說的是,這些官職可都是由女真人充任,與原來地部族首領、頭目只是名義上的不同。實際上對於女真各部族沒有絲毫改變。

當然,這樣做對大明朝廷來說也是不得已,這一是派不出人手,且願意去如此偏遠地帶地官員。幾乎沒有。二來,這些被關內大明稱爲野人地區地無數部族之間,彼此連年征戰,從未休止,大明朝也無法做出誰對誰錯的論斷,便乾脆讓其自生自滅,只要聽從大明朝的命令,也不去管誰贏誰輸。就算某一衛的都指揮們被殺。只管讓其兒子世襲便是。於是,這基本上算是助長了女真各部族之間地爭鬥,你殺了我的家人。我便復仇,而對方更是冤冤相報,世代無休。要說這官職不過是個名義上職銜,未必值得彼此拿命去換,但實際上這官職帶來的好處,可不是稱呼上的尊貴。

在大明設立遼東都司,努爾幹都司的最初幾年,每個受到封賞的女真各部都被允許派遣朝貢的使臣到京城朝貢。且大明朝廷對每一批朝貢的使臣都給以最好地接待。朝廷規矩。凡是建州、海西各部都督帶領從人朝貢來京城,每次均被允許帶領十五人。以敕書(明朝政府發給女真首領的文憑)爲憑證。其中,建州、毛憐等衛給敕書五百道。海西各衛準給敕書一千道。每道敕書可以攜帶馬一匹入京城朝貢。

至於朝貢的時間,大明朝廷也規定了時間,大多是在每年地十月,由邊吏驗放後進京。爲了安撫以及更好地執行對這些偏遠地帶疆域的羈縻策略,當然要好好接待這些來自遠方部族的朝貢使臣。大明朝廷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在京城長安右門專門設立了“四夷館”,共分作八館,其中便有“女直”館,專門接待女真各部族派遣的的人京朝貢入員。並且在第二年,又設立了“會同館”,專門用來宴、賞邊區各族的貢使。

對於這些朝貢的使臣,每餐幾乎都是“宴賞”。內容十分豐富,酒肉佳餚,盡情飲食。這可是在整個遼東都吃不到的東西,光是那酒香,聞到就足以令朝貢地使臣們醉倒。對於這項內容,大明朝廷地光祿寺會專門派人辦理此事。

當然,朝貢的人可不僅僅是吃些宴席而已。大明朝廷對女真各部族來京地朝貢使臣,用的是“厚往薄來”地方法。凡是女真各部族首領帶領部衆到京城朝貢的,大明朝廷都給予十分豐厚的賞賜。

按照大明朝廷的常用規矩,一般是給朝貢的使臣每人綵緞一表裡(一表裡包含綵緞、絹若干匹),絲寧絲衣兩件。若是實力較大,地位較高的女真部族首領抵達京城時,還要給予加厚賞賜。

賞賜的類別,是各按官職高低,有所區別。其中都督一級的,給綵緞、絹六表裡;都指揮、鎮撫等各五表裡;舍人四表裡。除了朝貢隊外,大明朝廷還允許貢使在京城街市自由貿易五日,然後任意自行出京。並且,在朝貢的沿途城鎮,也可以自由買賣,毫無限制。

這樣一來,手執大明朝廷頒予的敕書,便等於是有了鉅額收入的鑰匙。並且,將遼東一帶的人蔘、山珍等物產,運至大明關內賣出,再買回遼東山中稀少的布匹等貨物,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這對於那時的女真各個部族,可是財富的象徵。大明朝的這個策略,在初年時,不論是京城裡的官員,還是邊疆上駐守的將領,都還不敢肆意貪污,索要金銀、物產,所以,大明朝的這個“厚往薄來”的政策,使得各部女真都爭先朝貢,謹守臣禮,相安無事。

但到了後來,一切都變了。

首先是大明朝的官員開始刁難、勒索。這從駐守邊鎮的將領開始,不給點好處,便不許入關,以至各部女真部族首領空自拿着敕書,也沒了用處。當然,勒索、賄賂也算過得去,至少。朝廷給予的好處,還是遠遠大於這些付出的金錢、物產。但隨後,各部女真部族之間,因長期的貧富不均,以及世代仇恨交加在一起。讓彼此之間的征戰更加頻繁,這些朝廷頒發地敕書,也算是原因之一,誰得到了敕書。誰便有了得到財富的保證,從而能使得自己的部族比別的部族更加強大。

於是,這在大明朝初年還顯出好處的手段,如今卻成了一個火藥引線,點燃更多地戰火。那努爾哈赤的祖先,便也是其中的一個火苗。

袁應泰一口氣將這些往事說下來,有些口乾舌燥,便端起茶杯猛喝了幾口。倒有些象蘇翎日常的模樣,又少了幾分文臣地風采。

這些往事,蘇翎有些曾經耳聞。有些是推測而來,此時倒是算上了一課。而李永芳更是聽得入神,這些往事,不是朝中大臣,萬難得到如此詳盡的資料。

蘇翎待袁應泰喝茶解了渴,這才說道:“袁大人,你說朝廷對待女人的法子,有何不妥?”

“這個......”袁應泰沉吟片刻。說道:“如今都已打成這樣。說不妥也沒什麼用處。”

蘇翎說道:“那袁大人對這些女真人如何處置?尤其是那些首領。”

袁應泰說道:“給予賞賜,安撫其心。這些歸附的女真部族,劃出一塊土地給其耕種即可。”

蘇翎又問:“袁大人。若是日後我們勝了,或是努爾哈赤麾下的某些大臣,甚至貝勒們,也歸附我們,又如何處置?”

袁應泰想了想,半響才說道:“還是給其官職,令其勒管部屬,使其聽命於朝廷。”

蘇翎笑了笑,說道:“袁大人,你這法子不是還是朝廷的那一套辦法?又能延續多久?”

“這個......”袁應泰說不出來。

這純屬思路問題,大明朝幾乎所有的官員都將女真人視爲另類,從未算做是自己的子民。這一點,連遼東本地地百姓也都深受影響,單是“遼人”一說,便帶着幾分貶義。誰讓遼東盡是些有罪充軍、發配邊關的人呢?

所以,袁應泰的想法依舊是讓女真人自己管自己,大明朝只要不受其害,仍然是讓其自生自滅。可從未從另外一個角度上去想,這解決遼東部族問題,大多還屬於朝中大臣們地議題,那些處於邊關的武將們,可從未有過發言的權利。如此時這般袁應泰與蘇翎,一文一武坐在一起商議這等大事,在整個大明朝也算是頭一例。

袁應泰獨自悶在心裡琢磨着,若是按其適才的說法,的確不過是按大明朝初年的規矩辦,這與朝中大臣們想的不會兩樣,說不出有什麼獨到之處,更不要談最初所想的那種載入史書地風光了。可以肯定地是,就算戰勝努爾哈赤,只要不改變這種策略,那麼不出幾年,說不定又出現一個別的努爾哈赤來。那樣,遼東還是會一片戰火。但,還會有另一個袁應泰麼?或者說,還會有另一個蘇翎麼?

想到這裡,袁應泰面色一緊,坐正了身子,望向蘇翎,問道:“你地法子呢?”

蘇翎看了看袁應泰,又琢磨了片刻,才說道:“袁大人,這朝廷對待女真人,或者說,還有蒙古人,都是隻治其表,未及根本。”

“根本?”袁應泰當然沒想過這女真人、蒙古人的根本是什麼?便問道:“你說說看,這根本在哪兒?”

蘇翎說道:“大明朝要地便是邊疆安定,國泰民安不是?”

“正是。”袁應泰正色道。

這也是歷代皇帝以及大臣們、文官們所標榜的頂點,不過,大多是曇花一現,不能久遠。

蘇翎繼續說道:“眼下這戰火頻生,要找根源,便要問爲何會打起來。”

袁應泰想了想,說道:“你是說那努爾哈赤所說的七大恨?”

蘇翎搖搖頭,說道:“七大恨,不過是努爾哈赤尋的一個由頭。就算沒有七恨,他照樣要打進邊牆的。”

袁應泰說道:“願聞其詳。”

蘇翎緩緩說道:“袁大人,其實這女真人,也跟大明百姓一樣,耕田種地,牧馬放羊。只要有一口飯吃,這些女真人大多是老實人,不會作亂。相反,真正與大明爲敵的,只是努爾哈赤,以及努爾哈赤的那些貝勒、大臣們。與其說是女真人攻打大明,不如說是這些女真貴族首領,來搶劫大明朝的財物。”

袁應泰不解,問道:“那不還是女真人麼?”

蘇翎說道:“這不同。其實看看李永芳帶回來的那些降人便知道了。一般的女真百姓,也是要被那些女真首領們逼迫的。努爾哈赤麾下的那些貴族,只要自己的財富不夠,從自己屬下的女真百姓手裡得不到,便要去搶別人的。這在以往各部女真部族之間的征戰中,可見一斑。如今,努爾哈赤一統女真各部,這些征戰的根子,便集中到了努爾哈赤以及八旗這裡。”

袁應泰點頭道:“努爾哈赤如今也沒別處可搶,便只有搶大明的了?”

“對,就是這個意思。”蘇翎說道,“所以,女真百姓沒什麼可說的。問題的根子,便在這些女真部族首領身上。大明朝廷一直給予其官職、賞賜,不是助長了其野心麼?這沒有努爾哈赤,也會最終出現一個別的女真首領。”

“你的意思,朝廷眼下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袁應泰問。

蘇翎緩緩點頭,說道:“差不多吧。那努爾哈赤昔日不跟着李成樑征戰多年,又怎能學會統兵列陣?”

“那該如何纔好?”袁應泰問道。

“將所有的女真百姓,都視爲自己的子民,與漢人百姓一樣對待,設立官員,勸勉農耕,提供糧種、農具,興修水利。就如關內的州府一樣處置。”蘇翎說道。

“那些女真首領呢?”

蘇翎眉頭一動,說道:“也一樣對待,只不過,從此女真沒有部族首領一說。有本事的,憑本事立功升賞官職,沒本事的,種地養馬致富。若當武官,聽命的,便調職它鎮任命。至於那些仍想擁有獨立人口的,一概斬草除根。”

第23章 經略牽線第58章 變通之道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0章 棄婚約第20章 漸變舊俗第57章 臉面交情第48章 喬裝赴遼第75章 袁家遷族第7章 蒙古饑民第28章 雪夜湮滅第82章 震懾之戰第24章 築江城第69章 大展宏第20章 遼系一派第18章 羣山缺口第7章 保留地第87章 一敗塗地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章 七月流火第44章 賀禮雲集第10章 計奪寨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章 一家人第17章 鹽參商第11章 天朝小國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3章 軍心爭功第75章 躍躍欲試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2章 京韻邊聲第38章 營口小鎮第56章 疑神疑鬼第73章 先走一步第5章 漫長之夜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2章 兩岸相連第7章 變中有變第20章 棄婚約第20章 阿哈諸申第31章 攻守同進第25章 四萬明軍第8章 越河演練第41章 擠壓行動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4章 斷酋根本第9章 嬌顏如雪第90章 借力蒙古第6章 破金大陣第39章 兩軍相聚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2章 京韻邊聲第27章 悍兵來源第34章 銀莊遍佈第43章 七虎獵熊第16章 太平哨第14章 登州計劃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3章 以牙還牙第21章 窮途末路第50章 夜話姻緣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6章 再選官兵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3章 定移營第10章 轉念餘韻第31章 兵臨遼陽第60章 直截了當第27章 十萬知府第13章 如箭在弦第25章 以商爲引第9章 李氏農莊第43章 擢升總兵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3章 軍心爭功第47章 重振陳家第61章 好事多磨第59章 亂上加亂第59章 亂上加亂第16章 嚴寒將至第47章 重振陳家第82章 震懾之戰第59章 將軍賜名第29章 新學堂第34章 臨時整軍第60章 直截了當第9章 未來基石第2章 昏官悍勇第84章 以火剝皮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章 夜不收第57章 臉面交情第69章 經略媒人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1章 遼東監軍第72章 海上船隊第55章 爲奴之選第11章 天朝小國
第23章 經略牽線第58章 變通之道第32章 山東水師第20章 棄婚約第20章 漸變舊俗第57章 臉面交情第48章 喬裝赴遼第75章 袁家遷族第7章 蒙古饑民第28章 雪夜湮滅第82章 震懾之戰第24章 築江城第69章 大展宏第20章 遼系一派第18章 羣山缺口第7章 保留地第87章 一敗塗地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章 七月流火第44章 賀禮雲集第10章 計奪寨第53章 疑慮重重第2章 一家人第17章 鹽參商第11章 天朝小國第89章 殺光慶功第13章 軍心爭功第75章 躍躍欲試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22章 京韻邊聲第38章 營口小鎮第56章 疑神疑鬼第73章 先走一步第5章 漫長之夜第33章 鄉鎮攻略第12章 兩岸相連第7章 變中有變第20章 棄婚約第20章 阿哈諸申第31章 攻守同進第25章 四萬明軍第8章 越河演練第41章 擠壓行動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4章 斷酋根本第9章 嬌顏如雪第90章 借力蒙古第6章 破金大陣第39章 兩軍相聚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2章 京韻邊聲第27章 悍兵來源第34章 銀莊遍佈第43章 七虎獵熊第16章 太平哨第14章 登州計劃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3章 以牙還牙第21章 窮途末路第50章 夜話姻緣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6章 再選官兵第20章 洗劫建奴第13章 定移營第10章 轉念餘韻第31章 兵臨遼陽第60章 直截了當第27章 十萬知府第13章 如箭在弦第25章 以商爲引第9章 李氏農莊第43章 擢升總兵第44章 鎮江新城第13章 軍心爭功第47章 重振陳家第61章 好事多磨第59章 亂上加亂第59章 亂上加亂第16章 嚴寒將至第47章 重振陳家第82章 震懾之戰第59章 將軍賜名第29章 新學堂第34章 臨時整軍第60章 直截了當第9章 未來基石第2章 昏官悍勇第84章 以火剝皮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章 夜不收第57章 臉面交情第69章 經略媒人第51章 提督遼東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1章 遼東監軍第72章 海上船隊第55章 爲奴之選第11章 天朝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