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鄉鎮攻略

胡顯成由海州、金州走了一趟,返回鎮江堡的第二日,便發佈命令,實施兄弟三人商議妥當的土地政策。

首先從新兵大營中調出經過初步集訓的一萬名新兵,以二十名士兵爲一隊,指定小隊長,總計五百個小隊。然後將集訓的五百管事以及另外五百殘疾士兵、軍屬,兩人一組,編爲五百雙,一正一副,明確職責。隨後,一一組管事配置一個小隊的士兵,這總計一萬一千人馬,便浩浩蕩蕩地向金州方向開去。

胡顯成在這一趟的巡視中,已經確定好了目標,再加上趙毅成的那些哨探彙集的消息,在回到鎮江堡的當夜,便定下五百個大型村鎮的名單。這一萬一千人,已經拿到了每一個村鎮的名字,從管事到士兵,都對目的地十分明確。

這五百個村鎮,均是沿着遼東都司修建多年的驛道兩邊設置,人口由數百到一千多不等,基本上算是金州、復州、蓋州三衛人口的主要聚集區。胡顯成打算先處置好這五百個村鎮,隨後在向一些偏僻處的小村、屯延伸。與當年遼東都司設置衛所不同的是,此次胡顯成不是先從最上面的衛一級開始佔領三衛轄區,而是走的先下後上。

這五百組管事,被冠以正、付村長、鎮長之名,而由千山書坊趕製的榜文,也已加蘇翎的將軍大印,只需臨時添上這些管事的名字便可。那一個小隊二十名士兵,則擔負起護衛以及協助這些管事接管村、鎮的任務。當然,這種兵權是臨時的,每一個隊長臨行之前,都被胡顯成召集起來另外發布軍令。每個小隊以二十日爲限。待另一隊前來換班輪值時,再返回鎮江堡的新兵大營。這也算是一種練兵地特殊方式。

這兩人一組的管事們,因也是農家出身,經過集訓過後,只知聽從命令行事,到了目的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尋了住處。要說這件事。原本不算簡單,該仔細籌劃的好,胡顯成倒只是簡單吩咐了幾句,沒有過多交待。這點有些與蘇翎的性子相符,凡是隻管下令,這具體做事,要看做事的人的本事了。

好在這遼東戰火一起,各地逃亡的士紳、大戶可是爲數不少,這些村、鎮裡地大戶、百姓也無一例外。有名無人的屋舍倒是不少。是故這頭一件事落腳之處。五百組人馬倒十分利索地辦到了。不過,所選的住處卻相差極大,那些較大的鎮子,兩個鎮長差不多都住進了算是深宅大院的一套房屋,那些較小的村子,最差的只尋到一套只有五間房子的小院。不過,這些管事們倒沒什麼好挑剔的。只粗問清了有無主人,便立即住了進去,稍事收拾,便開始張貼榜文。

榜文地內容自然是經過一番仔細商榷地,內容的第一條。便是確定兩位管事的身份、地位,並十分明確地指出,原有官吏無論大小、級別全數作廢,由榜文發佈之日起,所有大小事務,均有兩位管事處置。並用醒目的字體宣示,凡是阻撓兩位管事辦事之人,將被罰沒所有家產,所有土地、房屋一律充公。

對於這一點的保證,自然是由那二十名鎧甲齊全。站姿頗爲威風的士兵擔保。另外。趙毅成已經傳下命令,令轄內所有哨探。都要密切關注、配合這次行動。而陶安峰率領的五百專辦血案地哨探,則在三衛往來巡視,這是最後的手段,務必要確保管事們順利接管所有村鎮大權。

榜文中倒並未說明這樣的村長、鎮長是個什麼級別的官吏,但內容卻是將管事們的職權說地十分清楚。這第二項,便是勒令所有百姓,在十日之內,上報每一戶的人口、房屋地契等等,過期不上報的,一律視爲無主之地,全數充公。並在其後註明,家中沒有土地的,也即刻起上報人口,待土地清查完畢,將立即按每人五十畝的標準,分配土地。

這一條最是繁瑣,那些無家,倒是很快便到兩位管事設立的地點報上一應事項,當然是指望着這新來的管事真能分給土地。至於那些大戶人家,最初幾日還在觀望、猶豫,大多是望着那些面無表情的鎧甲士兵琢磨着,尤其是在當地人多勢大的大戶,心裡大概還盤算着這是不理睬,還是隱瞞一些田產地好。大明朝遼東都司做地清查土地的事情,也不是一回兩回了,哪一次不是打點一下也就過了?可這回,雖然那位名氣正盛地蘇將軍之派來了二十二個人,但瞧這架勢,好像跟以往不太一樣。最終,大概是忌於沒收、充公的命令,大戶們還是在最後幾日,都報了上去。

這麻煩事,是兩個管事都不一定會寫字,識字倒是經胡顯成費了番功夫,在搭配時,勉強做到了,至少有一人是識字的。補救的方法自然會有,這在另一張貼在一起的榜文上註明的。每一組管事都帶了五百兩現銀,算是開辦費用,除了解決吃食之外,便是僱傭人手之用。

這些村、鎮既然成立已久,自然不會少了能寫能讀的人,榜文上給的酬勞也頗豐,每人十兩銀子,期限只有半年。這書辦招募倒是爽快,一共六名書辦,用去六十兩,算是第一筆費用。另外,還招募精於丈量土地的人五十名,每人二兩銀子,期限未土地結束爲限,這是第二筆。隨後,是招募十名民兵,用做平時護衛以及跑腿辦事,這個期限一年,每人十二兩銀子,總計一百二十兩。這樣下來,便只剩下二百二十兩,算是留給管事們備急之用。自然,這初期的糧食吃食等等,也在其中支取。

管事們最先辦的,當然是這招募的事情。有銀子賺。自然不愁沒人來應。所有的招募之人,都被嚴令訓誡了一番,那說辭也是集訓地內容之一。按照背熟的話說,那是不論這些人以往是做什麼的,一概不論,但只要來了,辦事盡心盡力那是自然,但若是弄虛作假、欺矇不實着辦事。一律按軍法處置,輕則罰沒家產,重則斬首示衆。這番訓誡效果不錯,不論中間是否有人不算好人,這辦起事來,倒沒生事惹麻煩。

六名書辦分做六處,將每一戶人家的人口、房屋住處,田產數目、界限都一一登記入冊。隨後經過兩日的統計,得出該村、鎮的總數。隨即。那五十名丈量土地之人。被派上用場,將名冊內的所有數據統統過了一遍。每一處丈量完畢,都將簽字畫押,以做日後的憑據。這些管事對此也算熟悉,倒是不怕被人矇騙。同時,又拿出一部分銀子,趕製出來一批木製那些清查後的土地上,以做標記。這在日後會進一步換成石刻標記。

令所有的大戶、百姓意外的是,每當丈量完一處田產,只要與原有地契相符,兩位管事便拿出一份精心印製成的文書。重新填寫,頒發給田產的主人。兩位管事倒是多餘的話一句沒說,那份新地契上倒是註明了,每三年覈對一次,重新換髮地契,若是弄虛作假者,罰沒。至於原來的地契,兩位管事也沒說要收回,總之什麼都不講,讓主人自己去琢磨。這若是跟榜文對照着看。無疑是要將原地契作廢的。這在大戶、百姓之中有什麼影響。倒是無人多問。總之眼下只要是真地,新地契照發不誤。

丈量土地花費日久。兩位管事是分做兩班,每次帶着二十五人出去辦事。剩餘一人,則處置其餘地事情。要說這村、鎮裡其餘的事,卻各不相同。稍大一些的村、鎮,都設有公田、義倉,這若是屬於那些居住了幾代人的大族所有,兩位管事也不會干涉,這算在清查土地之內的事。若是屬於全村共有的,則命其掌管者交出所有清單、名冊,並講明,日後歸管事掌管,用處不會變化。

這件事在少數村鎮受到阻撓,個別的還公然反抗,甚至毆打了管事以及那些招募而來人。這當然受到嚴厲的懲罰,不出二日,那些聚衆鬧事者被突入奇來的大隊騎兵全數擒獲,爲首者當即斬首示衆。其餘的人連同家眷,被全數帶走,不知所蹤。這樣一件小事,或許應該說以往官府根本不敢管的小事,卻招致如此嚴重地後果,可是那些以自家一族勢大者瞠目結舌,戰戰兢兢,連忙向兩位管事謝罪,以求原諒。兩位管事倒也不計較,不久,被抓走的一部分人重新返回村、鎮,但家產一律被充公,房屋也需另尋,土地倒是按着無地之人處置的,每人分給五十畝地。

這件事要比其餘傳聞傳播的更快,更廣。那些大戶中更是紛紛議論着,這天要變了。遼東總兵官蘇翎的名字,是跟嚴令聯繫在一起的,任何事均不得違抗,違者只有一個“斬”字。這位蘇將軍,可是不管你家勢如何,祖上又是什麼官,什麼出身,總之在派駐管事的村、鎮裡,兩位管事便是最高長官。什麼家族勢力,或是仗着人多威逼的,只能是給管事們的名冊上增加一些可供分配的土地數目,以及房屋充公地總數。

要說這件事地負面影響,幾乎沒有存在過。清查土地之後,有相當數量的土地被視爲無主之地收歸公有,這些要麼是弄虛作假者遭到地懲罰,的大戶人家所有。隨後不久,管事們又果真是按着每人五十畝之數重新分派下去,那些往日窮的連逃都捨不得家裡那點傢什的百姓們,可是頭一次憑空白得了價值不小的田產,且一樣擁有嶄新的地契文書。這份心情,可是難以言傳的。當然,這最後都歸結到遼東總兵官、徵夷大將軍蘇翎的頭上,也不知蘇翎的名字,在多少人家的窗前不時地被提起。

清查、劃分土地,不過是管事們做的第一步要事。這個階段一過,在所有的村、鎮,這些管事們都建立起了威信,不論那些大戶是否看得上眼。但也不敢再有任何違背行爲。清查、劃分的結果出來之後,這結果便被逐步報往胡顯成處。

這各地情形不一,自然有多處來的土地、房屋,或是某地地土地完全不夠劃分的情形出現。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多,這要感謝那些逃亡的大戶們,不知用什麼法子多年積攢下來的土地,可大多都被收歸公有了。可見那些逃亡山東的百姓之中。真難以想象有多少是大戶人家。

這有一點可以證明的是,這五百個村鎮中,倒連一個昔日的百戶、千戶等官員都沒見到。想必都過海逃亡去了,另外,恐怕也有家資頗豐的,藉此機會,遠離遼東這個偏僻裡可絕不會允許遼東籍貫地官員、大戶、百姓遷居內地,那些世襲的百戶、千戶、指揮們,根本沒有任何機會遷居。而如今朝廷已經下令。要妥善安置那些逃難的“百姓”。

這“百姓”二字,可是那些大戶們的依仗,朝中大臣們誰也不會拿這件事做文章,反而是一項“仁政”。倒不會想到其中有借這個機會的人存在。

統計結果初步報到胡顯成處,便開始做一些調劑,不過是此處到彼處,反正待遇都是一樣的。與此同時。一部分鎮江堡遷居的百姓,也做了調整,被遷往那些土地餘的較多的村、鎮落戶。其中,便有一部分來自千山堡一帶地女真人家。女真一族,由此時開始。便被融入遼東百姓之中。

當然,那些遷入地村、鎮,百姓們大概還是頭一次如今近距離地見到所謂的“建奴”族人,這心理上的距離倒也不算很大。因爲那些經過初步同化的女真人家,看起來與漢人幾乎沒有區別。當然,辮子是沒有的,儘管去辮之後那髮型有些怪異,卻大致上還是漢人的模樣,更別說那穿着,語言。以及日常耕作的行爲。

事實上那些村、鎮地管事們壓根沒提起過這些人是女真人。這在千山堡就是已經習都是一樣對待。當然,這總是會被人知道的。自然便會有一些百姓藉機生事,或是辱罵,或是時不時地給予找一些麻煩。管事們對此,都是一個態度,初次警告。再犯則毫不容情,經過初步詢問之後,便一律罰沒所有家產,遷往它處重新分配土地居住。

這件事,爲日後建立民間新的鄰里關係起了頭,並隨着管事們這種十分嚴厲而果斷的態度,不斷完善着。說起來這倒是無心之舉,胡顯成等人也從未就這類新地關係商議過,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準則一類的可供參考。但這些管事都是些淳樸的百姓出身,這即便有了這種權利,卻也從未出現過濫用的現象,反而都只是盡心做事,從不抱怨。而這類事的處置,也是基於一個簡單的道理,欺負人者,便要受到懲罰。

這當然受到大多數還屬於平民的擁護,管事們的權威,便進一步得到提高。而不久,往日需要那些“德高望重”的族長,或是“長者”出面解決的糾紛,也都紛紛彙集到管事們地手裡,請求明斷。這類事情出得多了,胡顯成便開始召集那些幕僚們,商議起是不是要弄個什麼“民間通則”一類地鄉規出來。

這種強行佔領村、鎮的模式,當然是十分有效地。在全部五百個村、鎮,已經達到了預期目的,清查、重新劃分土地的事宜算是告一段落。儘管這其中不乏有過過於血腥的懲罰手段,真要按大明律來衡量,也顯得過於重了。但亂世之中,這中手段卻是最有效的,任何哪怕是一丁點兒的違背、阻撓、干涉,都會立即受到嚴厲的處罰。形成的結果,便是所有的百姓都已知道,如今遼東執行的是遼東總兵官、徵夷大將軍蘇翎的軍令條款,而不是什麼大明律一類的東西。

強行壓制,必然有頑抗不服之人。除了接管義倉的那次騷亂,還有一次最爲嚴重的反抗,事由卻是早已被人忘卻,總之是有一個家族的二百多名掀起的暴亂,想必是該與次戶人家隱瞞田畝數目有關。不過,這些人最嚴重的做法,是當衆焚燒了新款地契,並將兩個管事暴打了一頓,將那二十名士兵全部繳械,捆綁關押。

這件事蘇翎其實並不知曉,事情的處置,連胡顯成也是事後得知的。這回解決麻煩的,是趙毅成手下那最恨大族世家的陶安峰。消息的得知,哨探們自然是最先知道的。陶安峰對付這種事,可算是經驗多多。陶安峰得報之後,連夜召集所屬哨探,於次日清晨抵達暴亂的村子。

這個村子一多半都是那一名字都是用的本姓。據說祖上也是遼東衛所軍籍,但憑着祖上做過幾回衛所官員,便積攢下這數千畝的土地,算是遼東侵佔土地的一個縮影。這樣的人,自然不甘兩個鄉下人前來指手畫腳的招呼,不過還剋制着沒有殺人見血。或許那燒新地契的舉止,也是出於無心之舉,也搞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家的晚輩冒失而爲。

不過,這到了陶安峰眼裡,卻不管那麼多,趙毅成使用陶安峰的這數百哨探,用的便是血腥手段。清晨之時,那家的長輩大概是正在商議如何收拾殘局,二百多名青壯漢子也整夜未睡,爲這一舉止興奮不已,這些人都聚集在家族祠堂外的空地上,燃着篝火,鬧鬧哄哄的。死亡便在此時降臨,且毫無預兆。

陶安峰一向喜歡親自動手,千山堡研發的短弩,那三隻塗滿劇毒的弩箭,便最先由他射向那幾個或許是族長一類的人物。緊接着,數以百計的弩箭從四面八方襲來,中者立斃,隨後,身着黑衣蒙面的人影一齊涌上,腰刀飛舞,一陣亂剁。照老規矩,留下幾個活口,略一審問,這羣黑衣人隨即向黑暗中隱去,不多時,這一族曾經以彪悍善斗的大姓,從此滅絕。所有該姓男丁一律被當場殺死,不論老少,無一逃脫。

不過,陶安峰做的較爲妥的,是將所有屍首都埋在村後的一個大坑之中。並將所有屋舍內的血跡也做了一番清理,令外人根本看不出這裡有過一場血腥屠殺。至於女人,與那些奴僕,陶安峰的那些屬下也早就做熟了步驟,總之是全部被帶走,無人知道去向。當然,陶安峰能得到這個差使,自然不會做出什麼姦淫的事來。不然,他第一個便會被斬首示衆。

村中的其餘百姓,只聽到喧鬧聲,還以爲是那家大戶又在耍威風,連看都不敢看一眼。這得以讓陶安峰從容離去,不過,陶安峰倒是見了那兩名管事以及那二十名士兵。只說,讓他想法子去收拾那些屋舍田產,因爲,他一走,那些便都是無主之物了。

這件事在這個村子裡一直沒人提起,隨着不斷有百姓遷居於此,人口沒出幾月便又興旺起來。

這些手段之後,管事們才姍姍來遲地宣佈,稅糧徵收的事宜。這令百姓們驚奇的是,十分簡單,只有一條,即十取一。這當然要比大明朝的稅收要重地多,但管事們早有準備,隨即宣佈,日後所有的徭役、力夫等等,一概廢除。所需人手,一律採用募集的方式進行。至於酬勞,按時價覈算。

管事們並未立即便徵收糧稅,絲毫未見催促。反而張,招募民夫修築幾座糧倉。這果真是拿出銀子辦事的。

就在此時,管事們辦事的地方,又出現了一個人。只見此人完全是一副商人打扮,在管事們爲其提供的房屋處,高高掛起了一個“銀”字。同時,一隊馱隊運來不少糧食、布匹、農具等等,就擺在這個“銀”下面,直到有人好奇的上前詢問,那人才只說了一句:“第一年免息。”(,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

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2章 劫掠軍第24章 海上將軍第6章 烈火焚城第1章 遼事再變第14章 登州計劃第21章 水師一部第73章 襲擾規模第16章 烽火連綿第87章 一敗塗地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1章 且變且行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6章 將值幾何第35章 漫天煙雲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0章 計奪寨第61章 好事多磨第21章 且變且行第2章 贈書助力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7章 欲赴蒙古第86章 相互屠殺第1章 旗軍戍邊第33章 鄉鎮攻略第46章 心存高遠第75章 袁家遷族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9章 風雲隱現第56章 牛錄歸附第25章 各取所需第25章 以商爲引第27章 悍兵來源第59章 將軍賜名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2章 將軍手段第80章 戰事前移第68章 瓜熟蒂落第16章 嚴寒將至第23章 興京易主第58章 各算各的第47章 重振陳家第55章 爲奴之選第90章 借力蒙古第27章 十萬知府第37章 酒肆客棧第17章 嗜血之兵第3章 宿營地第57章 臉面交情第9章 整編軍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9章 峽谷藏兵第76章 再組商行第30章 賊酋血脈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2章 紮營登州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14章 戰線前哨第28章 無主之城第30章 來去由心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35章 漫天煙雲第24章 布場作坊第10章 兵鋒初顯第6章 烈火焚城第30章 賊酋血脈第43章 七虎獵熊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6章 空城以待第30章 賊酋血脈第50章 逃亡官兵第1章 遼東監軍第1章 夜不收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7章 女人問題第33章 跨海揚帆第21章 水師一部第4章 雷厲風行第90章 借力蒙古第59章 亂上加亂第7章 蒙古饑民第29章 死生未卜第10章 聯手剿賊第18章 千山浴血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4章 將軍視角第4章 紅色戰旗第26章 商務總辦第1章 牛錄商人第29章 新學堂第26章 商務總辦第11章 顧此失彼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6章 嚴寒將至第11章 暗磨刀第13章 軍心爭功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0章 身份之疑
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39章 兩軍相聚第22章 劫掠軍第24章 海上將軍第6章 烈火焚城第1章 遼事再變第14章 登州計劃第21章 水師一部第73章 襲擾規模第16章 烽火連綿第87章 一敗塗地第68章 瓜熟蒂落第21章 且變且行第61章 再聚雄兵第16章 將值幾何第35章 漫天煙雲第22章 登州城下第10章 計奪寨第61章 好事多磨第21章 且變且行第2章 贈書助力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7章 欲赴蒙古第86章 相互屠殺第1章 旗軍戍邊第33章 鄉鎮攻略第46章 心存高遠第75章 袁家遷族第71章 火炮長槍第29章 風雲隱現第56章 牛錄歸附第25章 各取所需第25章 以商爲引第27章 悍兵來源第59章 將軍賜名第22章 兵將之選第12章 將軍手段第80章 戰事前移第68章 瓜熟蒂落第16章 嚴寒將至第23章 興京易主第58章 各算各的第47章 重振陳家第55章 爲奴之選第90章 借力蒙古第27章 十萬知府第37章 酒肆客棧第17章 嗜血之兵第3章 宿營地第57章 臉面交情第9章 整編軍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9章 峽谷藏兵第76章 再組商行第30章 賊酋血脈第35章 漫天煙雲第12章 紮營登州第19章 山東總督(三)第14章 戰線前哨第28章 無主之城第30章 來去由心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35章 漫天煙雲第24章 布場作坊第10章 兵鋒初顯第6章 烈火焚城第30章 賊酋血脈第43章 七虎獵熊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6章 空城以待第30章 賊酋血脈第50章 逃亡官兵第1章 遼東監軍第1章 夜不收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7章 女人問題第33章 跨海揚帆第21章 水師一部第4章 雷厲風行第90章 借力蒙古第59章 亂上加亂第7章 蒙古饑民第29章 死生未卜第10章 聯手剿賊第18章 千山浴血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4章 將軍視角第4章 紅色戰旗第26章 商務總辦第1章 牛錄商人第29章 新學堂第26章 商務總辦第11章 顧此失彼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6章 嚴寒將至第11章 暗磨刀第13章 軍心爭功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0章 身份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