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遼事再變

泰昌元年(1620)十月,北風漸緊。

大明朝的版圖上位於東北部的遼東都司,原本象一隻張開的巨掌,死死鉗住任何敢於威脅大明王朝的異族勢力。不論是蒙古,還是以往努爾幹都司裡那些雜七雜八的部族羈縻衛所,都在那一道綿延千里的邊牆之下被懾服。但這幾年,損兵折將、徒費巨資不說,在被努爾哈赤切去遼東都司的鐵嶺、開原之後,這隻手掌看上去倒象是握成了拳,但大拇指沒了,其餘的,不過是做些延展的動作,毫無力量可言。

這北風一吹,遼東都司剩餘的土地更是變成一隻蜷縮的兔子,除了最後的一蹬之外,對一旁虎視眈眈的猛獸毫無辦法。而如今,使這隻兔子勉強殘喘的那顆心,也即將被活生生地換了去。

遼陽城東門外十里處,馮伯靈帶着二百人沿着驛道向遼陽城行進。

鎮江水師的大旗被一陣緊似一陣的寒風颳得獵獵作響,士兵們都已換上了特製的棉甲,足以抵禦寒風的侵襲,只有馮伯靈在外面仍然罩着明軍水師的武服。接到遼東經略熊廷弼即將離任的消息,馮伯靈受命緊急趕往遼陽,要見這位昔日的舊識、近來對自己另眼垂青的熊廷弼最後一面。

遼陽城內的一部分哨探,自從馮伯靈接手那部分新兵之後,便以鎮江水師快馬信使的身份進出遼陽,身上自然是明軍服飾,這部分哨探的隊長是一個叫鍾維澤的。遠遠地見馮伯靈帶隊過來,等候多時的鐘維澤立即拍馬迎了上去。

即是就相識,便不必多話,馮伯靈張嘴便問:“走了麼?”

“還在遼陽,看樣子今日不會動身。”鍾維澤在馬上答道。

馮伯靈輕輕出了口氣,路上的擔心放下大半。既然如此,便不必趕得太急,整個隊伍便緩了下來,那鍾維澤則跟在馮伯靈的馬側隨行。左右是馮伯靈的親信,都是跟着馮伯靈在水師中養家餬口多年的人,這水師人馬雖少,但在鎮江堡、鴨綠江水面上謀生,這狠角色可也不會少,這幾個人不用說也是敢拼命的角色。剩下的士兵則是從敢於鬥狠的新兵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由蘇翎抽調千山堡的人作爲隊長管帶。

遼陽城東門,幾十個士兵在一個把總的帶領下正列着還算整齊的隊伍把守城門,此時見馮伯靈帶人走近,那個把總見是鎮江水師的旗號,便將手一伸,攔住去路。

“什麼人亂闖?”那個把總高聲叫道。

“鎮江堡水師千總馮伯靈來見熊大人稟報軍情。”鍾維澤一手勒住戰馬,一邊高聲回答。

“千總?”那個把總斜着眼睛看着馮伯靈。這千總的官,只要不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卻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官兒,甚至某種意義上跟這把總也差不多。

“有熊大人的手令麼?”那把總問道。

還未等那個把總將斜眼正過來,馮伯靈已經怒氣上衝,撥馬上前兩步,劈頭便是一鞭,抽在那把總的臉上,一道血痕頓時顯現出來。

“要你奶奶的手令,要是在鎮江堡,老子一刀便砍了你,給老子讓開。”說罷,便狠抽戰馬,向前闖去,身後的騎兵也都緊隨跟進,大隊騎兵一擁而入,直闖入城。

那名把總半天沒緩過勁兒來,這人也太過兇橫,不就是個千總嘛。不過,在屬下幾十名士兵的注視下,那名把總絲毫沒有生氣,近日來從關內徵調的官軍武將可都是個個蠻橫的緊,這位還不算什麼,這守門的氣也不是一回兩回了。今天誰知道自己是犯的哪門子邪氣,多管閒事。

不過,說實話,職責歸職責,這股子邪氣多半還是看着鎮江堡幾個字存心干擾一下,說不定還能得幾個銀子賞錢。前些日子不是有個什麼文官便對此大加讚賞,稱其守禦有方,扔了十兩銀子不是?今天麼......自己也是的,這遼陽城內外,數萬官兵聚集,還擔心什麼守城門的問題?還不如老老實實站隊,自找倒黴。

熊廷弼熊大人徵調的關內軍兵,番號繁雜,每一個抵達遼陽,都有武將帶着數百家丁進城晉見熊廷弼。這是武將慣例,那些家丁怕是除了上茅廁,其餘任何時候,都跟主官走在一起。不過,這個千總也有二百人家丁,倒是少見,怕在鎮江堡還真有不少的家產,否則怎養的起?

遼陽城算是遼東最大的一座城堡,人口數以萬計。不僅遼東都指揮使司設立在此,其餘的諸如定遼中衛、後衛、右衛的衛指揮使衙門也在城中,此外,都察院、苑馬寺、以及分巡道、副總兵府等分散在城四周,還有武書院、儒學、文廟等等,簡直便是一座官城。城內百姓士兵的雲集,讓遼陽城裡酒肆、店鋪都彷彿如同關內城市一般的興旺。不過如今城內人數雖一再增加,卻多少帶着些肅殺之氣,戰事的緊張,總會影響到那些不得不繼續謀生的行人們。

馮伯靈帶隊在遼陽城內的青石板路面上踏響一路蹄聲,倒是沒有引起城內人的注目,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了。鍾維澤在前面引導,很快便在熊廷弼的府前停下。馮伯靈下馬上前叫門,裡面熊廷弼的從人很快便傳回消息,遼東經略熊廷弼熊大人傳馮伯靈入內。

事隔多年,馮伯靈再次見到熊廷弼,這情緒未免有些波動,望向熊廷弼的雙眼,閃爍的光芒仍然帶有仰望的慣性。那一剎那,馮伯靈幾乎忘記了作爲下屬晉見上官的禮儀,顯得拙笨、木納,不過,這在熊廷弼眼裡,此時此景,卻帶着另外一種意味。

當年意氣風發的熊廷弼熊大人,此時已卸了官服,昔日滿臉威嚴的面孔,在失去那身裝扮之後,倒像是一個富家翁的形象。此時熊廷弼見到這位昔日的小兵,猛然間想起當初的那個風雪之夜,那是何等的快意啊,可如今......

“坐。”熊廷弼指了指一旁的椅子,話裡隱約帶出幾分暮氣。

馮伯靈這才彷彿醒悟過來,連忙補行了一個軍禮,說道:“鎮江水師千總馮伯靈拜見經略大人。”

熊廷弼擺了擺手,說到:“坐吧,不必多禮。”

馮伯靈這才起身,挺着上身坐了半個椅子。

熊廷弼上下打量了一下馮伯靈,見其身形魁梧,雖然也是年近半百,但畢竟是遼東多年軍伍之人,這精神氣可是不差。

“難得你還趕着來見我。”熊廷弼說道。“再過幾日,我便回鄉去了。”

馮伯靈一欠身,說道:“下官多虧大人提攜,纔有今日。本想早來拜見大人,只是軍伍繁忙,不敢擅離。”

“嗯,這樣便好。”熊廷弼點點頭,又彷彿想起什麼,接着說道,“你升任鎮江遊擊一職,朝廷已經批覆下來了,明日便有行文給你。”

“謝大人。”馮伯靈面上沒有露出半點喜色,這大概又讓熊廷弼感到意外,同時又生出幾分悔意,早知此人遠不像當初估計的那般愚鈍,該早些提拔到自己身邊纔是。

不過,熊廷弼也有些疑慮,問道:“你是不是在京裡還尋了什麼人?怎地這回朝廷上只批了你一人?”

“下官只識得大人,旁的一概不知。”馮伯靈面不改色,輕聲說道。

熊廷弼看了馮伯靈幾眼,便不再問。事已至此,再問個究竟,也是沒了意義。屋內頓時安靜下來,這使馮伯靈感到說不出的彆扭,當初追隨熊廷弼走遍遼東各地邊牆時,可從未想到會有今日這般寂寥的情緒。

馮伯靈幾次張嘴欲說,蘇翎與趙毅成事先讓其熟悉的那些話語,此時竟然絲毫不能出口,這到底是武官出身,非要弄些文官的強項,可是力不從心了。

“大人,朝廷上不過一時糊塗,過些日子,大人定會重新復職。”這末了,馮伯靈竟憋出這麼一句。

“大膽,”熊廷弼黑着臉,呵斥道,“這朝廷上的事,也是你能議的麼?”

文官使然,儘管被解職回鄉,可也不能讓這武官去說三道四。熊廷弼雖經略遼東,可也是文官出身,這分寸是把握的很緊的。

馮伯靈連忙起身,低身說道:“是小的錯了。再不敢妄言。”

熊廷弼看着馮伯靈誠恐誠惶的模樣,倒隨即釋然。跟他說這些做什麼呢?一個小小的千總,就算升了遊擊一職,怕連遼東都未走遍,能懂得什麼?怕還是向着熊廷弼才作此一言。

“你坐吧,”熊廷弼說道,“這朝廷上的事,你不懂。”

“是。”馮伯靈不再亂開口。

話雖這麼說,熊廷弼卻不由得想起姚宗文、劉國縉兩人。當初任御史時,幾人聲訊相通,一起以排東林、攻異己爲事,不料此次姚宗文閱視遼東,卻上疏說,“遼土日蹙”,熊廷弼是“廢羣策而雄獨智”。本來朝廷上便屢有催促熊廷弼速戰的風議,這下,可就點燃了倒熊的火把。先是御史顧慥首劾,說熊廷弼“出關逾年,漫無定畫,蒲河失守,匿不上聞;荷戈之士徒供挑浚,尚方之劍逞志作威”。天啓皇帝初及帝位,又還年幼,那些子文官們立時掀起一股議論邊疆的波瀾。到最後,御史馮三元竟然劾熊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御史張修德復劾其破壞遼陽。這可是大罪,熊廷弼一時悲憤,抗疏極辯,並聲言欲罷職回鄉。這下,一道聖旨頒下,了了熊廷弼這個“心願”。

不過,此時這般心事,自然不能對馮伯靈這個武夫去講。但看着眼前這人,又想起自己在遼東的這一番心血,熊廷弼真想長嘯一聲,抒發一下心中的悶氣。

熊廷弼自經略遼東一年,已經略爲挽回遼東一敗塗地的顏面,局勢漸趨穩定。遼陽頹城已整修一新,逃亡的人民也以開始紛紛迴歸。一度陷入危急的奉集堡、瀋陽城兩座空城,如今儼然成爲重鎮,可以說是“民安於居,賈安於市,商旅紛紛於途。”

截至泰昌元年(1620)九月,熊廷弼已調集關內關外各地的人馬十三萬,數百門重二百斤以上的大炮,三千餘門重七八十斤的火炮,而號稱“百子炮”的更是數以千計,還有戰車四千二百餘輛,鐵箭、火箭四十二萬餘支。若沒有今日這事,熊廷弼原打算於冬季兵發撫順關,試探努爾哈赤的軍力。等到第二年春天,再率大軍駐撫順,逐步進逼。而努爾哈赤若出兵,則步步爲營,絕不輕易決戰,而派兵從靉陽、清河、寬奠等地出擊努爾哈赤後路,讓其首尾不能兼顧。一直到努爾哈赤軍力疲憊再尋機一戰而勝,同時,還可以採取招撫的辦法,爭取努爾哈赤內部的那些降兵降將的響應。

但這些成績,這一年來的日夜辛勞,天啓皇帝卻視而不見,只聽任那些文官們指責。

這遼東的一切,熊廷弼是看不到結果了。

想到這裡,熊廷弼再次打量起面前的馮伯靈來。這遼東的事兒,還是得有一幫子自己的人才好,若不是遼東主兵毫無戰力,熊廷弼又怎會有今天?熊廷弼甚至連想到,若是從萬曆三十六年起,自己一直留駐遼東,斷然不會讓努爾哈赤猖狂到如此地步。而遼東的兵,也肯定會個個彪悍。

“鎮江堡的兵,如何?”熊廷弼終於開口。

“還在募集中。”馮伯靈連忙答道,“水軍已有三千,步軍七千。只是......”

“但說無妨。”熊廷弼說道。

“只是鎧甲、器械,馬匹都不足。另外,糧草雖能募集一些,但地方上還是不太順手。”馮伯靈說的實話。

熊廷弼想了想,說道:“遼東之事,鎮江堡是處要地,情勢便利便能進襲,不利則可退回海上。你這兵,還得再募。”

“是。”

“可惜我不能再待下去,這軍需日前剛剛有所富餘,不然,日後還可再撥給你一些。”

“謝謝大人關照。”馮伯靈說道。

說道關照一詞,熊廷弼心中一動,看着馮伯靈還算結實的身軀,說道:

“趁現在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還未到任,我這裡能幫的,便幫你一把。”

“謝大人。”馮伯靈喜形於色,這不加掩飾的喜色,卻讓熊廷弼更是心動。

“手裡有能戰之兵,日後未必不能做個總兵官。”熊廷弼說道,“也罷,旅順口正有一批軍需運至,就全給你了。一會兒便給你行文,你想要就需快些。”

後面一句,稍稍加重語氣,讓馮伯靈心思一轉,似乎意識到什麼,但還來不及細想,便答道:“是。”

“還有什麼?”熊廷弼又問。

馮伯靈在心裡尋思了一下,說道:“這一是馬匹缺乏,在鎮江倒有些富裕的鄉民捐獻馬銀,想去蒙古買馬,還請大人行文方便。另外,在南四衛徵募糧草,也請大人給個行文方便行事。”

熊廷弼眉頭微微一皺,問道:“蒙古?能買到麼?”

“能,下官已尋到販馬的蒙古人,只是要到廣寧交接。”馮伯靈答道。

“嗯,”熊廷弼本想細問,卻又想起自己已管不到以後,便說道:“這都好辦。倒是一併給你。”

“謝大人。”

熊廷弼正要吩咐馮伯靈離去,卻眉頭一擡,問道:“那個叫蘇翎的,如今如何了?”

馮伯靈心裡一怔,完全沒料到熊廷弼這個時候問起蘇翎,他想了想,說道:“還在寬甸邊牆一帶。”

“他沒投建奴?”

“沒有。”

“建奴沒有攻打他的人馬?”熊廷弼這話裡,顯然已經知道蘇翎已經擁有一定的武力。

馮伯靈不敢怠慢,也不敢任意說謊,只點點頭,說道:“據傳有過,但努爾哈赤沒勝。”

“哦?”熊廷弼看起來有些驚訝。

這一聲卻讓馮伯靈險些就額頭冒汗,正不知下面還要問些什麼,熊廷弼卻沒再問下去。

“你下去吧。回頭辦好行文,你便帶了去。”熊廷弼淡淡地說道。

“是。”馮伯靈欠身再次行禮,然後退了出去。

剛轉過身,馮伯靈似乎聽到身後傳來一聲隱隱的嘆息,他搖搖頭,再聽,卻已然無聲。

幾日之後,馮伯靈返回鎮江堡。而只做了一年的遼東經略的熊廷弼熊大人,則黯然離開遼東。來時帶着八百騎兵星夜兼程,走時卻孤身隻影,悄無聲息。

【收藏、推薦,謝謝鼓勵】

第72章 策反八旗第18章 鎮江堡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5章 三十天第23章 雪夜除夕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4章 登州計劃第16章 各有所專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54章 越來越近第53章 將軍幕僚第25章 進退之間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章 海濱遇匪第57章 女真國策第18章 振武染血第11章 撥雲見日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8章 草場新城第39章 兩軍相聚第73章 先走一步第30章 風漸起第29章 風雲隱現第1章 牛錄商人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5章 女真戰俘第21章 餘波未止第74章 相見之宴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章 百戶屯田第30章 蒙古騎兵第6章 海濱遇匪第72章 策反八旗第13章 如箭在弦第20章 棄婚約第30章 風漸起第10章 計奪寨第42章 謀造火器第59章 亂上加亂第47章 重振陳家第33章 鄉鎮攻略第33章 跨海揚帆第42章 固定航線第8章 峰迴路轉第24章 驅虎吞狼第9章 未來基石第24章 斷酋根本第30章 賊酋血脈第1章 遼事再變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6章 將值幾何第13章 定移營第91章 瀋陽屯田第43章 擢升總兵第71章 火炮長槍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6章 各有所爲第31章 信手拈來第5章 商人心思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16章 各有所專第90章 借力蒙古第23章 雪夜除夕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8章 雪夜湮滅第33章 鄉鎮攻略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章 新舊交替第12章 奪命斬第13章 如箭在弦第23章 經略牽線第19章 安享冬雪第11章 天朝小國第24章 海上將軍第8章 峰迴路轉第17章 戰馬悲鳴第78章 利刃穿心第74章 雙喜臨門第20章 部族戰爭第66章 周全安置第34章 銀莊遍佈第7章 變中有變第6章 烈火焚城第8章 征服日第1章 遼東監軍第31章 兵臨遼陽第32章 山東水師第16章 嚴寒將至第33章 鄉鎮攻略第42章 固定航線第15章 兵事之初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2章 赫圖阿拉第47章 重振陳家第11章 遮掩形跡第7章 女人問題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20章 部族戰爭第12章 奪命斬第13章 軍心爭功
第72章 策反八旗第18章 鎮江堡第11章 撥雲見日第15章 三十天第23章 雪夜除夕第31章 兵臨遼陽第14章 登州計劃第16章 各有所專第64章 篩選精兵(一)第54章 越來越近第53章 將軍幕僚第25章 進退之間第53章 疑慮重重第6章 海濱遇匪第57章 女真國策第18章 振武染血第11章 撥雲見日第34章 臨時整軍第28章 草場新城第39章 兩軍相聚第73章 先走一步第30章 風漸起第29章 風雲隱現第1章 牛錄商人第36章 各有所爲第25章 女真戰俘第21章 餘波未止第74章 相見之宴第62章 事本尋常第2章 百戶屯田第30章 蒙古騎兵第6章 海濱遇匪第72章 策反八旗第13章 如箭在弦第20章 棄婚約第30章 風漸起第10章 計奪寨第42章 謀造火器第59章 亂上加亂第47章 重振陳家第33章 鄉鎮攻略第33章 跨海揚帆第42章 固定航線第8章 峰迴路轉第24章 驅虎吞狼第9章 未來基石第24章 斷酋根本第30章 賊酋血脈第1章 遼事再變第23章 商人心思第16章 將值幾何第13章 定移營第91章 瀋陽屯田第43章 擢升總兵第71章 火炮長槍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6章 各有所爲第31章 信手拈來第5章 商人心思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16章 各有所專第90章 借力蒙古第23章 雪夜除夕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8章 雪夜湮滅第33章 鄉鎮攻略第62章 三分士卒(一)第2章 新舊交替第12章 奪命斬第13章 如箭在弦第23章 經略牽線第19章 安享冬雪第11章 天朝小國第24章 海上將軍第8章 峰迴路轉第17章 戰馬悲鳴第78章 利刃穿心第74章 雙喜臨門第20章 部族戰爭第66章 周全安置第34章 銀莊遍佈第7章 變中有變第6章 烈火焚城第8章 征服日第1章 遼東監軍第31章 兵臨遼陽第32章 山東水師第16章 嚴寒將至第33章 鄉鎮攻略第42章 固定航線第15章 兵事之初第84章 以火剝皮第22章 赫圖阿拉第47章 重振陳家第11章 遮掩形跡第7章 女人問題地四十五章 商貿統籌第20章 部族戰爭第12章 奪命斬第13章 軍心爭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