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東西教派

喬奧?羅德里戈斯神甫,這位來自西方,卻秉承天主教宗的神聖指引,來到東方傳播福音的神職人員,其實不過是一個神甫而已,既不起眼,也名不見經傳。但此人卻與那些不遠萬里、歷經艱辛來到東方的傳教者一樣,有着此時東方世界完全不能理解的毅力。

對於普通的大明百姓來說,這些人都是外來者,與自己毫不相干。與各朝各代的百姓一樣,只要吃飽肚子,能攢下幾畝地,便是大明朝管轄之下的大多數人的理想。當然,大明本土的宗教派別可比這外來的宗教多出無數來。

佛教、道教由來已久,就連白蓮教,也都化爲無數個分支,名稱、叫法各不相同。這信仰的問題,在大明朝可是沒什麼人去研究。這百姓信什麼,那要看此人的家境如何。多災多難的,求神拜菩薩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家境富裕者,纔可有心思去比較這相互之間的區別。當然,這個道理可以推廣到任何一個領域,吃不飽飯,還能做什麼事情?

這天主教在大明朝的傳播,還得提到那個叫利瑪竇的傳教士。這位意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於大明朝萬曆年間抵達傳說中的東方古國,並就此居住下來。並起了箇中文名字叫利瑪竇,不僅有名字,還有號: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並廣爲閱讀各種典籍,憑此一項,便獲得了與那些朝廷中的文官們交談的資格,並被尊稱爲“泰西儒士”。

此時要在大明朝傳播天主教,這最好的人羣。便是這些士大夫們。對於貧民百姓,略爲做些“佈施”之類的善舉也就夠了。而對於以儒學爲根本地士大夫們,自然對這些外來的新鮮事物,持牴觸態度,唯一能接近的,便是利瑪竇的那種方式。也唯有如此,纔可能發表看法。也便是有話能說,否則根本沒有人去聽。

喬奧?羅德里戈斯神甫既然無名,說明其傳播的成效必然難以與利瑪竇相提並論,但這並不妨礙其以利瑪竇作爲自己的楷模。是故這位喬奧神甫。也是苦心修習大明典籍,試圖也能成爲利瑪竇似的人物。此時利瑪竇已經故去,大明朝境內依舊有傳教士四處奔波,但成效都相差不多,沒什麼可說地。

喬奧與徐光啓能取得聯繫,自然是與徐光啓已經信教相關。但二人的關係,也僅僅如此,這條線。也不會由喬奧來承襲。是故喬奧藉着那徐光啓的灰心喪氣,想到這遼東來碰碰運氣。對這位新近崛起的遼東總兵官蘇翎。喬奧所知也不過是京城流傳地那些消息,且五花八門,各說不一。這雖然令喬奧摸不到頭緒,但卻知道這位蘇總兵可是遼東數一數二的人物。

在大明朝傳教,來到遼東的,實屬罕見,而與大明朝武官接觸進行傳教的,更是不見記載。是故這喬奧對此行,頗爲自信。這數個第一的想法,無疑是爲其增添不少信心。

當然。到總兵府的一番交談。喬奧已經被這位遼東總兵官蘇翎的言行舉止弄得魂不守舍,心裡恍恍惚惚。似乎壓根兒不相信這東方古國之中,還有蘇翎這樣的人物。與大明官員接觸。是喬奧效仿利瑪竇地第一步,這人數可也不少了,不管喬奧是如何看待那些官員的,卻當真沒有見過蘇翎這樣地態度。

這任何一件事,蘇將軍都沒顯出什麼驚奇之色,做決定也是當機立斷,顯然手中權力頗大。尤其是,對於銀子,這位蘇將軍似乎並不看重,好像只要是對蘇將軍有幫助的人,都將得到財富。財富能帶來什麼,喬奧即便不是普通人,卻也是十分清楚的。可以想見,這位蘇將軍會源源不斷地聚攏各式人才。儘管那一萬兩的懸賞似乎有些兒戲,可喬奧也曾在中國的典籍中看到過類似的舉止,其用意自然很深。

不過,還未等喬奧神甫過多地去思索這樣的一位將軍能給自己的“事業”帶來什麼好處,便被蘇翎單獨留了下來。

喬奧恭恭敬敬地問道:“請問將軍有何吩咐?”

喬奧已經明白這些東方的官員,最是講究這種禮儀的,越是恭敬,便能得到更多地交談時間。

蘇翎瞧着喬奧,臉上漸漸沒了笑意,許久,才說道:“喬奧,你地來意,我很清楚。”

“將軍大人,”喬奧說道,“這教義......”

還未等喬奧說完,蘇翎便伸手止住,說道:“喬奧,此時不必跟我說這些。”

趙毅成在一旁細細打量着喬奧,對這件事,趙毅成沒有什麼想法,只有聽聽再做打算。

蘇翎接着說道:“喬奧,你們的教義,不用跟我說。適才我已經答應過你,只要你做到我要地,這傳教的事情,我不會過多幹涉。”

“謝謝將軍大人。”喬奧欠身說道。

蘇翎望着喬奧,又是片刻地沉默,隨後,才緩緩說道:“喬奧,你可知道爲何你們的教派在大明朝傳播的如此緩慢?”

“這......”喬奧完全沒想到一位大明朝武官,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一時不知如何做答。

蘇翎指了指天,又指了指腳下,說道:“在東方,我們世世代代都在這片天地下過日子,除了四周這些國家,大明朝的人從未見過別的天地。”

喬奧細細聽着,一字一句地牢記在心。

“你們從西洋而來,不會明白我們這東方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人。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蘇翎緩緩說道,“但我卻知道一個辦法,可以讓更多的人正常的看待你們這些人。”

能正常看待,便已是不錯地待遇了,至少不會被當作猴子一樣圍觀。

喬奧說道:“請將軍大人指點。”

蘇翎說道:“這首先。得讓大明看到更多的世界。”

“更多的世界?”喬奧不解。

“那利瑪竇,當初進入京城,便給萬曆皇帝進呈了自鳴鐘、聖經、《萬國圖志》、大西洋琴等物,才得以留居京城,我說的可對?”蘇翎說道。

“將軍大人也知道利瑪竇?”喬奧是又驚又喜。

“這個不必多說。”蘇翎說道,“你們的教派來自西方,所以。你首先要做的,便是讓大明的百姓看到西方。”

喬奧說道:“將軍大人地意思,指自鳴鐘等物?”

“那只是其一而已。”蘇翎說道,“你要記住。大明只有一個皇帝,且皇帝永遠不會下令讓你們的教派在全國傳播。”

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所以,你們要做的,不是更多地在那些文官們宅子裡亂竄。而是要在民間多做實事。”蘇翎說道。

喬奧似乎面有難色,但並未說出來,繼續細聽蘇翎說話。

“在大明朝別的地方,我不說什麼。但在這遼東,我可以做主。”蘇翎緩緩說道。“我給你個機會,能不能把握住。便看你的本事了。”

“請將軍說說看。”喬奧望着蘇翎說道。

“我準備在遼東興辦很多學校,讓更多的百姓子弟來學習各種本事。”蘇翎說道,“這給你的機會,便是你可以擔任老師,將更多的西方世界,給那些孩子們講講。”

喬奧從未想過這種辦法,當然,這也正如蘇翎所說,在大明朝別的地方,根本不可能去想。

“將軍大人的意思。是先給這些孩子們上課。教授一些西方地知識,好讓孩子們看到西方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喬奧說道。

“對。正是如此。”蘇翎說道。“這也就是這幾年,早了不行。晚了怕也是不行。此時遼東戰事未了,我在此地可以說了便算。你明白麼?”

“明白。將軍大人。”都說道這個份上了,再不明白,這喬奧還是回家算了。

“那麼,你做得到麼?”蘇翎緊緊盯着喬奧問道。

“可以做到。將軍大人。”喬奧說道,“不過,請問將軍大人,要辦多少所學校?”

蘇翎呵呵一笑,說道:“不久之後,這遼東百多萬地人口,可都在我的管轄之下,你說能辦多少?”

“這......”喬奧說道,“我一個人可是遠遠不夠的。”

“當然,”蘇翎緊接着說道:“但這是件長久的事情,你不會想立時便能辦好吧。”

“是。將軍大人,我明白。”喬奧說道。

“我打算先從第一所開始,便在鎮江堡一帶設立。你帶着那個安東尼奧,都去那裡,那鑄炮的事情,也在那辦,兩不耽誤。不過,你若是能帶來更多的教師,當然便能做得更快一些。”蘇翎說道。

“將軍大人,此事我會立即寫信回去,應該會再有人來遼東的,不過,此時不知到底有多少。”喬奧已經對此深信不疑。單是結識蘇翎這樣一位武官,怕已經算是喬奧最大的功績了,何況還有這辦學的好處?實際上蘇翎提到這個可能時,喬奧很快便反應過來,這是最好的手段。

蘇翎點點頭,說道:“不過,我要先警告你,不得在教學地時候傳教。中國有句古話,欲速則不達。你明白麼?”

喬奧當然看到過這句話,道理也懂。對蘇翎地警告,喬奧猶豫了一下,卻仍然點頭答應。

“好,我便信你。醜話說在前頭,若是你們違反這個約定,我讓你們從在大明休想走動一步。”蘇翎說得十分嚴厲。

“將軍大人,我會信守諾言。”喬奧說道。

蘇翎點點頭,接着說道:“除此之外,你們若是能如這鑄炮一事一樣,幫着我打贏這場戰爭,事情會辦得更快一些。”

“將軍大人,此事我要好好考慮一下,才能答覆。”喬奧說道。

“好,你下去吧。今日說得夠多了的。”蘇翎說完,便打發喬奧離去。

看着喬奧走遠,趙毅成才問了一句:“大哥,你真要讓他們在遼東傳什麼教派?”

蘇翎微微一笑,說道:“傳是可以傳,不過,能不能傳地出去,就未必了。”

“怎麼?”趙毅成當然明白蘇翎要的是什麼,那些辦學校地含義,趙毅成也是明白的。

“你去與鍾維澤等人商議一下,”蘇翎慢慢說道,“看能不能在遼東找個和尚、道士的,不過那個什麼白蓮教就算了,也在遼東傳一傳。”

趙毅成眼睛一亮,嘿嘿笑着說道:“大哥,那這遼東可就熱鬧了“熱鬧纔好。”蘇翎笑着說道。“這東邊,西邊,都是教,讓他們去折騰吧。”

第71章 京城兄弟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4章 登州計劃第4章 紅色戰旗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6章 各有所專第9章 整編軍第26章 振武新營第59章 將軍賜名第17章 戰馬悲鳴第30章 風漸起第32章 城下收兵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1章 窮途末路第4章 豪酋遲暮第22章 京韻邊聲第25章 虎添翼第52章 旁敲側擊第7章 全心備戰第9章 未來基石第10章 此長彼消第22章 火器四營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章 遼事再變第13章 鐵壁消融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2章 登州城下第8章 征服日第12章 紮營登州第9章 未來基石第49章 人算天算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7章 村落糧稅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1章 天朝小國第38章 部族分立第26章 振武新營第15章 兵事之初第7章 蒙古饑民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7章 工部庫存第92章 開疆拓土第8章 千山書坊第13章 強行監軍第12章 將軍手段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7章 村落糧稅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5章 十字路口第20章 漸變舊俗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3章 波光之下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26章 整軍威第7章 保留地第24章 驅虎吞狼第27章 黃雀在後第6章 海濱遇匪第26章 商務總辦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5章 進退之間第2章 一家人第58章 各算各的第26章 整軍威第9章 嬌顏如雪第5章 七月流火第26章 再選官兵第58章 各算各的第68章 燧發短銃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7章 黃雀在後第31章 練兵收心第41章 擠壓行動第10章 聯手剿賊第39章 江湖人士第59章 亂上加亂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4章 千山堡第30章 賊酋血脈第16章 嚴寒將至第56章 牛錄歸附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3章 如箭在弦第34章 遊擊將軍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0章 阿哈諸申第1章 遼東監軍第7章 女人問題第44章 鎮江新城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1章 故人相見第2章 新舊交替第8章 暗流涌動第26章 遼陽血戰第25章 女真戰俘第1章 夜不收第29章 風雲隱現第21章 撫軍心第47章 大興土木第60章 直截了當
第71章 京城兄弟第22章 京韻邊聲第14章 登州計劃第4章 紅色戰旗第74章 雙喜臨門第16章 各有所專第9章 整編軍第26章 振武新營第59章 將軍賜名第17章 戰馬悲鳴第30章 風漸起第32章 城下收兵第43章 七虎獵熊第21章 窮途末路第4章 豪酋遲暮第22章 京韻邊聲第25章 虎添翼第52章 旁敲側擊第7章 全心備戰第9章 未來基石第10章 此長彼消第22章 火器四營第75章 躍躍欲試第1章 遼事再變第13章 鐵壁消融第58章 變通之道第22章 登州城下第8章 征服日第12章 紮營登州第9章 未來基石第49章 人算天算第65章 篩選精兵(二)第17章 村落糧稅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1章 天朝小國第38章 部族分立第26章 振武新營第15章 兵事之初第7章 蒙古饑民第10章 此長彼消第17章 工部庫存第92章 開疆拓土第8章 千山書坊第13章 強行監軍第12章 將軍手段第67章 長斤斧軍第17章 村落糧稅第83章 一勞永逸第15章 十字路口第20章 漸變舊俗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3章 波光之下第63章 三分士卒(二)第26章 整軍威第7章 保留地第24章 驅虎吞狼第27章 黃雀在後第6章 海濱遇匪第26章 商務總辦第54章 攻守易勢第25章 進退之間第2章 一家人第58章 各算各的第26章 整軍威第9章 嬌顏如雪第5章 七月流火第26章 再選官兵第58章 各算各的第68章 燧發短銃第81章 合圍瀋陽第27章 黃雀在後第31章 練兵收心第41章 擠壓行動第10章 聯手剿賊第39章 江湖人士第59章 亂上加亂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4章 千山堡第30章 賊酋血脈第16章 嚴寒將至第56章 牛錄歸附第78章 利刃穿心第13章 如箭在弦第34章 遊擊將軍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0章 阿哈諸申第1章 遼東監軍第7章 女人問題第44章 鎮江新城第32章 城下收兵第11章 故人相見第2章 新舊交替第8章 暗流涌動第26章 遼陽血戰第25章 女真戰俘第1章 夜不收第29章 風雲隱現第21章 撫軍心第47章 大興土木第60章 直截了當